作者:十月廿二
总之,先天间谍圣体。
当然,尹锺贤的定位并非单纯的商业间谍,所以这件事,还是得和傅友全那边通报一下。
不过他也特地强调,知情范围必须尽可能少,以免影响到这条情报线的安全。
为此,二部在罗宇东的亲自主持下,成立了一个由四人组成的“K小组”,与常浩南这边配合,以完成与尹锺贤的联络任务。
之所以叫K小组……
是因为尹锺贤的代号叫做:K先生。
……
应该说,情报工作,属于是效果比较立竿见影的。
尤其是当你的间谍已经身居高位的情况下。
尹锺贤虽然肯定比不上剑桥五杰,但无论职位还是资历,在三星海工,乃至整个韩国造船业里面都算是能说上几句话的——
决定权没有,知情权总是有的。
因此,连一个星期都没过,华夏方面就收到了第一条情报。
实际上,常浩南决定发展尹锺贤做线人,其实是个目的性不太强的决定。
换句话说,并没有什么特定的任务需要对方来完成。
所以,当K小组组长钟弘宇第一次向常浩南报告情况时,后者其实没抱着什么太大期望。
在他看来,这条内容的最主要作用,就是投名状。
不用起到什么实质性的好处。
然而,钟宏宇的第一句话,就让常浩南有些意外:
“常总,K先生发来了一份韩国海军发出的的驱逐舰招标采购计划。”
“?”
常浩南端着茶杯的手,静止在了半空中。
他有点没想到,这对面给出的见面礼,竟然还是一份军事情报。
不过,这个情报要说有用……
那确实是没什么用。
2001年这会儿,韩国的驱逐舰项目。
应该是KDX3。
也就是后来的世宗大王级驱逐舰。
常浩南当然知道这东西。
放大一号的阿利伯克。
在2001年这会看,确实是挺先进的。
但设计上却没有太多亮点。
“放那我看看吧。”
常浩南打开杯盖,喝了口水。
“咚!”
随着一声闷响,一份厚度有大约十公分的资料,就这么出现在了办公桌上。
“……”
常浩南差点一口茶喷出来。
“等会……”
“不是招投标计划么?”
他说着把茶杯放到一边,然后迅速开始查看情报中的内容。
可惜,都是韩文。
看不太懂。
但照理来说,招标文件又不是具体的设计资料,不应该有这么多才对。
“说来……我们一开始也不太敢相信。”
钟宏宇解释道:
“韩国人这个驱逐舰项目,是在总体设计之前,就确定了使用美军的作战系统,以方便和美日之间实现战时联合指挥。”
“所以……在招标文件里,有相当一部分篇幅,都是宙斯盾系统对硬件的适配需求,还有……具体性能。”
有那么一瞬间,常浩南觉得脑子有点发晕。
这都不能叫意外之喜了。
简直是天降正义……
“哪个版本的宙斯盾?”
常浩南语气有些颤抖。
钟宏宇没有回答,只是把情报中的一部分从中抽了出来。
虽然不懂韩语,但baseline 7.1这几个字符他还是能看懂的。
基线7.1……
“够本了……已经够本了……”
常浩南整个人靠在椅背上,喃喃自语道。
这个版本的宙斯盾系统,直到2003年,才第一次被装到美国海军自己的驱逐舰上。
2001年这会,也就是刚刚才完成开发不久的样子。
而它的技术文件——尽管并不完整,就已经出现在了自己的办公桌上。
靠手头这些情报,或许还做不到针对性开发电子对抗技术。
但至少已经足够了解这一系统的性能上下限,以及工作模式的特征了。
这基本相当于为华夏新一代反舰武器的开发指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以及,给未来华夏驱逐舰的作战系统研发,提供了有力的参照。
要知道,韩国人拿到的baseline7.1,是没有被阉割过的完整版。
有控制攻陆巡航导弹能力的。
顺便,常浩南也理解了,为什么二十多年后,美军会如此不信任自己的盟友们——
就算上辈子没有发生过这件事情,美国人也必定在其他地方吃过大亏……
“真离谱……”
他无奈地摇了摇头,但嘴角又带着几许笑意:
“给傅总那边送过去吧。”
“这东西,我留着扎手……”
第940章 不是吧,被背刺了?
三星海工的这一番骚操作,其实在某种程度上,算是打乱了常浩南原来计划好的时间表。
像这种潜在的舆情风险,如果不能提前把风险扼杀在摇篮当中,一旦发酵起来,再想解决可就难了。
因此,整个10月下旬,他都在为此事而四下奔波。
结果,好不容易把这个事情平下去,又牵扯出来一个更加逆天的大活。
总之,尽管常浩南已经把宙斯盾baseline7.1情报的后续处理直接丢给了傅友全,但仅仅是妥善安排和尹锺贤的交接联络,就又占去了他的不少时间。
不过话分两头,这次突发事件的影响倒也不完全是负面。
至少,火炬集团的知名度比过去提高了不止一个台阶。
趁着这個机会,常浩南也要求宣传部门集中力量,给即将发布的2.0版本TORCH Multiphysics狠狠造一波势。
尤其在目前压力最大的计算流体力学领域——
也是由于三星海工的耽误,当竞争对手COMSOL发布其性能提升巨大的2.5版本时,常浩南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参与对软件的全方位测试,而魏永明带领的技术部门现在正为了火炬集团自己的更新计划而忙得昏天黑地,显然不可能腾出太多人手。
最后只能以刘洪波负责的数值计算业务部为主,用新版本COMSOL Multiphysics试着做了几个项目,算是简单了解一下友商目前的发展程度。
这就导致在9月下旬的最后几天时间里,整个计算流体力学圈子,几乎到处都是COMSOL的宣传和广告。
虽然火炬集团眼下的业务量,以及TORCH Multiphysics 2.0的预约量并未因此而受到明显影响,但作为业内龙头,肯定不能对此无动于衷。
……
当刘洪波和宋景明一起找到常浩南的时候,后者正在火炬实验室的机房里面,对海洋一号卫星的图像分割与目标跟踪算法进行优化。
实际上,“在卫星端对遥感数据进行处理”,这属于21世纪第三个十年亟待攻克的技术问题。
以眼下21世纪初航天级硬件的水平来说,根本完成不了太复杂的计算过程。
尽管按照国家航天局的意思,这次只要做出来个意思,把技术可行性验证出来就行,真正有功能的卫星咱们可以等几年再说。
但常浩南却觉得,并不是完全没有操作空间。
因为,海洋一号并不是一颗普通的遥感卫星。
它上面最核心的载荷,是一套海洋监视系统。
既然是海洋“监视”,那自然不可能什么都看。
而是盯着某些重要的东西看。
因此,海洋一号拍下来的一张,或者一系列图像中,只有很少数的特定目标区域是人们真正感兴趣的。
所以,更现实的思路其实是——
在卫星端完成对图像的分隔,把可能存在目标的那部分区域提取出来,然后传送到地面,再进行图像识别、定位、甚至理解。
这样一来,星载设备无需承担太高的计算强度,但却可以大大减少天地传输的数据量,以及后续地面数据处理的工作量。
一举两得。
既可以完成技术验证任务,又能让海洋一号多少发挥一些功能。
原本预计这项工作会从10月下半月就开始,但被耽误了一阵,所以进度被迫延后了半个月,
好在常浩南的时间表本来就足够提前,所以倒不会因此而影响海洋一号的发射窗口。
刘洪波和宋景明看着自家老板在忙,也没敢马上打扰,而是一直等到常浩南从显示器后面抬起头来。
“常总。”
宋景明上前两步:
“我们这次过来,是为了COMSOL那边的……”
他的话才说到一半,就被常浩南抬手制止:
“机房不方便说这些,我们上去聊。”
说完之后,他又稍微等待了几秒钟,在确认测试数据已经完全导入之后,啪地敲了一下回车键。
接着脱掉实验服,和两位部下一起,回到了位于主楼的办公室里。
按照惯例,常浩南还是先听跟技术有关的有问题。
“这次试用,我们数值计算业务部总共抽调了9人参与,不过其中有一位同志在试用中途被分配到了重要计算业务,所以没有最终完成,包括我本人在内,另外8人的评价,已经发到您邮箱里了。”
刘洪波如今已经完全适应了给常浩南当下属的感觉,称呼也如丝般顺滑地变成了常总。
别问,问就是真香。
常浩南这功夫也打开了办公室的电脑,熟练地进入邮箱,紧接着一眼便看到了刘洪波发来的邮件。
位于收件箱的第二个位置。
附件里有一份PDF文件。
上一篇:这个皇帝不仅摆烂,还没有素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