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十月廿二
吴文涛最后总结道。
“不是……我主要担心的是效率问题……”
常浩南叹了口气:
“这个系统目前还在开发阶段,火炬集团的普通员工是不太熟悉的,只靠他们两个人的话,两头跑恐怕要费点事。”
“嗯……”
雷志兴和刘方平也都微微点了点头。
物理上的两头跑其实还好,毕竟都在沪东造船厂,远不到哪去。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常浩南一样多线程地处理工作,所以同时进行两个类似但又不同的项目很可能导致把两边搞混然后一起乱套。
“要不……常教授把咱们组的新博士生借我们用两天?”
平时说话很少的刘方平突然提议道:
“我之前跟王杰聊过,他跟雷志兴一样也是机械出身,而且硕士阶段就研究过回转机械设备的故障特征问题,只是之前没接触过高维数据降维这种理论概念,上手应该还是挺快的。”
“这个么……”
常浩南犹豫了一下:
“我回去以后征求一下他的看法吧,咱们在研究领域这块还是要参考学生本人的意见。”
“实在不行,我过几个月还计划招一批博后和研究员,反正技术在咱们手里,人手的问题总有解决办法。”
“也好……”
雷志兴点了点头:
“反正造船的事情,也不是三天两天就能看到进度。”
“那林总,你们就继续按照原来的时间表推进项目,等到军舰舾装的时候,我们再跟舰面作业同步解决动力系统的问题?”
常浩南看向旁边的林青。
“可以。”
既然不会影响到项目本身的进度,后者自然也没什么意见。
……
在参观过整舰建造情况之后,考虑到时间还早,所以吴文涛和林青又带着常浩南去设备仓库,看了一圈已经送到货的3K95舰空导弹系统。
也就是海基的道尔。
只不过,这套东西的外形却跟常浩南印象里的有些不同……
“我记着……”
常浩南抬头看着眼前的4组发射箱,一脸惊讶地问道:
“这3K95的发射装置,应该是8发弹呈圆柱形排列的来着?”
“对,原版是这样。”
林青点了点头:
“8发弹,跟左轮手枪的弹巢差不多,但只有一个发射口,下面还有个旋转机构。”
“但我们想破头也不理解为什么要用这种奇怪的发射方式,既不省空间、也不省成本,还凭空增加了系统复杂度。”
这边刚吐槽完,旁边的刘工程师又补了一句:
“而且,陆基9K330其实已经有了一套技术成熟的8联装发射箱,但即便是这样,苏联人还是给他们的海军设计了……那么个玩意。”
实际上,常浩南很久以前倒是听过相关分析,认为之所以会有这种奇特的设计思路,是因为苏式海基垂发,无论3K95还是远程的S300F,都是直接替代更早年间单/双臂发射架的产物。
相当于直接把发射架给藏在甲板下面,以防高海况对导弹和发射系统造成不利影响。
在这个思路下,8发弹共用一个发射口几乎是顺理成章的想法——
现代级上面的9K90单臂发射架,那可是24发备弹才有一个发射位置。
只是后来的人们已经见识过了宙斯盾那种垂发,再回过头来看,当然觉得哪哪都奇怪。
“所以你们直接弄过来了四套陆基道尔的垂发装置?”
常浩南看着这四个长方体的金属箱子,发现好像确实跟9K330的那个有点像。
“倒也不直接是陆军的。”
林青解释道:
“其实俄国人自己也觉得那个转轮发射机构非常奇怪,所以早就设计过这种8联装的垂发,只不过后来他们一直没有新船下水,所以没地方装。”
“我们知道这个情况之后,就把这套东西顺便跟几个营的9K330,还有些相关的技术资料一并给打包回来了……”
“就算以后054换了体积更大,可以发射中程甚至远程导弹的国产垂发,这种体积比较小的近防系统也肯定有用武之地。”
第855章 专利技术合作
“新型中程导弹……”
常浩南自然知道林青指的是海红旗16。
也就是对现代级上面的9M38防空导弹进行技术引进和升级之后的型号——
跟这个时候很多吃瓜群众的期待不同。
华夏引进956驱逐舰并不是,或者至少不主要是为了反舰能力。
8枚射程不到150公里的反舰导弹,除非在特殊地形下,否则根本无法对敌舰队产生什么威胁。
而是看中了它搭载的防空系统。
尽管9K37防空系统在红海军序列中属于中低端型号,但对于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华夏海军来说,一种备弹充足、射程在视距以外、一次可以处理多个目标的防空导弹,已经是妥妥的“舰队防空支柱”了。
不过,如果算算时间的话。
今年2月份,华夏引进的第一艘现代级才正式回国入列。
而054的设计方案在那之前半年就已经冻结了才对。
但是听对方刚才那意思,似乎早就已经考虑过更换新导弹的事情了?
旁边的林青当然不知道常浩南具体在思索些什么,只是看到后者低头面露疑惑,自然而然地以为他作为航空技术专家,并没有听过中程防空导弹这回事,于是上前一步解释道:
“前些年我们去跟俄方洽谈引进956型驱逐舰的时候,北方设计局估计是也想参考一下你们……呃……他们航空工业和苏霍伊集团达成的合作,拿出来了一个升级版的956U方案,把后面的那门AK130舰炮给换成了3组3S14垂发。”
“当时代表团的判断是俄国人造的新船可能不太靠谱,而且这个方案改动比较大,还需要额外的时间进行完善,咱们根本等不起,所以最后还是没同意,只是购买了两艘半成品的956,然后保留了另外两艘的购买权限。”
“不过后来我们又觉得,虽然军舰本身不太行,但是那個垂发9M38防空导弹的方案还挺好,所以回国之后一方面提前了引进9M38导弹的时间表,另一方面也开始规划新型的冷热共架垂直发射系统,深度大概在6米左右,054也为这事对舰艏部分的甲板结构做了一次修改,留了3层甲板总共大概6.5米的空间。。”
说到这里,林青抬手指了指那几部3K95的发射箱:
“否则光是装这么个小东西,连第二层甲板都没必要打通,甚至把整个垂发都搬到甲板上面来都没问题……”
常浩南大概把眼前的垂发和刚才看到的护卫舰对比了一下。
发现3K95的尺寸确实可以做到只穿透第一层甲板,而不影响更下面的舰内空间。
倒是很适合见缝插针地安装在一些大型舰艇的角落里,充当一个类似于未来垂发海麻雀的生态位。
也就是介于正经的中程防空导弹,和只能用于末端近防、本质相当于近防炮升级的单通道轻型防空导弹之间。
“所以……等新的防空系统定型之后,054完全不用动船体,就可以把3K95换成新的垂发?”
常浩南心说这岂不是提前实现了美国人还画在PPT上的军舰模块化功能?
不过林青还是摇了摇头:
“已经造好的054如果想换,那还是得动一动的,至少把留在下面的配重给拆了。”
“但是新船升级的话,基本可以不用重新走一遍设计流程。”
“只不过我们现在还没想好,是把6组3K95全都拆了,保留两组做短程点防空用……”
关于垂发的事情,常浩南没有再过问更多。
一方面是垂发这东西,相比于具体技术攻关,更主要的还是在于路线选择。
不同类型和大小的垂发在原则上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能适配于本国海军舰载武器的发展路线就是好的。
另一方面,上一世华夏的垂直发射系统就发展的相对比较顺利,而现在既然已经有闲心把俄制的左轮枪发射系统给换成发射箱,那么052C上面那个受到S300F影响巨大的、明明不是左轮枪结构但仍然设计成了环形排部的H/AJK03垂发,应该也会走上相对更“正常”一些的方向上。
既然如此,他也就没必要把本就已经捉襟见肘的时间和精力分配到这上面来了。
……
在参观过护卫舰之后,吴文涛又带着常浩南一行人参观了沪东造船厂的其它区域,以及厂史馆。
不过这些部分,就纯纯属于迎接来宾的例行公事了。
吸引力实在不大。
当然吴文涛也清楚这一点。
所以走了个过场之后,就以“安排休息”的名义,把常浩南他们送回了住处。
签字仪式是跟第二天的晚宴安排在一起的。
在沪东造船厂的礼堂里面。
除了航空动力集团和船舶工业的代表以外,同时参加仪式的,还有法国GTT集团派出的技术代表卡里姆·沙波。
最开始的时候,沪东造船厂其实已经做好了单独把Gas-Transport液货舱装船的想法。
不过,真要是走到这一步,对于沪东和GTT来说基本属于两败俱伤。
所以真到了准备上手的时候,GTT还是选择了加入项目,为首艘由华夏生产的LNG船提供液货舱设计方面的相关技术。
毕竟,对于手握90%以上薄膜液货舱相关专利的GTT来说,这完全可以当做是对更激进的Technigaz技术的补充和兜底。
反正谁都知道,只要这艘船能造出来,哪怕经济性差一些,也会有华夏自己的油气公司接手。
就算不赚,也不太可能亏。
仪式本身相当简短。
先是三家企业分别派人进行发言,其中只有卡里姆·沙波因为专回顾了一番GTT集团的发展历程,以及宣传薄膜液货舱相比于其它技术路线的巨大优势,所以用时稍微长了一些,剩下两边都是在五分钟内就搞定。
紧接着,就是在一片彩带和欢呼中,三方代表分别在一式三份的合作协议书上签字。
然后,就是三人相互握手,以及共饮香槟。
“虽然单从商业角度来说,我们GTT集团并不是很看好Gas-Transport液货舱的前景,但还是愿我们的项目一切顺利。”
卡里姆·沙波端着酒杯,跟吴文浩以及常浩南分别碰了碰:
“而且,单从我作为作为一名工程师的立场上讲,你们第一次接触LNG船的完整建造过程,选择相对保守的技术路线也确实更加合适。”
“相信我,沙波先生。”
常浩南回答道:
“技术保守,并不一定意味着落后。”
“我的同事已经计算过,只要蒸发气再液化系统的效率足够高,那么Gas-Transport液货舱在体积和重量方面所付出的代价就是可以弥补的,而它在安全性方面还会额外具有优势。”
“嗯……”
卡里姆·沙波沉吟片刻,显然对常浩南的看法有保留意见。
不过毕竟是个庆祝的场合,他倒也没有说的非常直白,只是从技术角度回答道:
“但你们提出的蒸发气再液化方案我看过,本身就会对船体结构产生影响,而且要想真正抵消Gas-Transport液货舱的经济性劣势,至少需要一个85%再液化水平的系统。”
蒸发气是LNG在运输过程中的主要损耗,因此GTT公司早就在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
卡里姆作为核心技术人员,对这些数据自然是如数家珍。
只是到目前为止,GTT方面的主要思路仍然是发挥自身长处,从源头入手,尽可能减少泄漏量。
但这种思路毕竟是有极限的。
到了Gas-Transport和Technigaz这一代技术,已经很难再继续推进下去了。
所以,再液化系统必定会是下一步的研发重点。
这也是GTT在最后选择加入这个项目的另一个原因——无论沪东厂是否能够成功,都算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无论如何,至少算是有个前进的方向,不是么?”
上一篇:这个皇帝不仅摆烂,还没有素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