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560章

作者:十月廿二

  “常总,这您可能有所不知,一方面因为火箭发射频次的问题,卫星在完成出厂检测之后还要等几個月甚至更久不能算是特别罕见的事情,另一方面,资源二号两颗卫星,也确实通过使用一些进口零部件,比原计划提前了很长时间下线。”

  “原来是这样……”

  常浩南点了点头:

  “那看起来,国家为了配合西气东输的市场化运行,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啊……”

  他之前就知道西气东输工程属于华夏系统性能源安全战略的一部分,但为此而专门修改航天发射计划,确实还是出乎意料之外了。

  然而这倒是他误会了。

  这次是唐林天开口解释道:

  “提前发射这两颗卫星,也不完全是为了西气东输一个项目,按照国家规划,未来几年上马或者动工的战略级工程有差不多六七项,每一个都需要大量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

  “要是租用外国人的遥感卫星,别人报价高不说,还需要我们提供现地测量的数据进行校核对比,甚至是要求授予他们地理测绘权!”

  说到激动处,唐林天用两根手指敲了敲桌子,语气中也有些愤懑:

  “这可是国家主权的一部分,哪能对外人随便开放?”

  “相比起来,只是在卫星上面使用一些进口零部件,反而算不得什么大事了。”

  这个时候,旁边的孟震远也插进话来:

  “其实,关键还是最近一两年来,因为种种原因,我们能买到一些过去买不到的零部件,要是搁在以前,就算我们愿意掏这个钱,也未必就能花得出去。”

  这话是比较实在的。

  就拿出售那部高光谱探测设备的法国来说,虽然已经算是西方国家里对华技术输出比较积极的国家,但真到了关键时候,还是会经常以“影响国家安全”的名义搞限制出口这一套。

  但是现在……

  笑死,你下一代主力战斗机的动力都已经拿过来和我们搞联合开发了,还装什么大尾巴狼?

  所以说,如果有人说你影响到了他的国家安全,那你最好真的可以影响到他的国家安全。

  ……

  同一个学校内部的合作,自然不用像跟外人那样搞得非常严肃。

  在唐林天的见证下,两个课题组简单签了个合作协议,表示愿意共享部分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就算完事了。

  至于剩下几个组,手里的课题相对来说量级较轻,更是围绕着常浩南或者孟震远的项目开展工作就好。

  这件事情告一段落之后,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很快就到了1月末。

  虽然手头还有其它事情没处理完,但相比之下,确实还是佩雷尔曼的来访更要紧一些。

  一方面这位哪怕在解决庞加莱猜想之前,也已经算是微分几何领域的大神级人物。

  另一方面,虽然常浩南眼下还不准备在纯理论领域投入主要精力,但根据这些年来的经验,系统中【理论水平】经验和等级的提升,对于所有种类的科研工作都会有巨大的帮助。

  现在他的理论水平已经达到了LV3,再想通过完成一般的小项目提升等级,难度非常大。

  而与一名顶尖数学家面对面交流,很有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鉴于此,常浩南干脆亲自前往机场,接上了斯杰克洛夫数学研究所的来访团队。

  说实话,如果不是常浩南特地让人找过对方的资料,他恐怕很难一眼认出眼前这个穿着件半旧棉衣、满脸络腮胡须、还有点秃顶的人就是知名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

  “你好,佩雷尔曼先生。”

  常浩南走上前,和对方握了握手。

  佩雷尔曼此前在美国访学多年,英语自然是能听懂的。

  “看来,你就是常浩南,常教授。”

  对方上下打量了常浩南一番,然后继续道:

  “从去年11月看到那篇论文开始,我就在想,它的作者会是个什么样的人,今天一见面,发现确实和我想的差不多。”

  尽管佩雷尔曼淡泊名利,性格也有些怪异,外表还是一副疯狂科学家的样子。

  但这绝不代表他是个孤僻或者刻薄的人。

  事实上,他平常表现出的淡漠只是因为很少能遇到跟旗鼓相当的对手而已。

  所以,在见到常浩南之后,反而表现的更像是个“正常人”了。

  “我们先上车,在路上聊吧。”

  常浩南向对方几人示意了一下旁边的中巴车。

  佩雷尔曼点点头,但在迈开脚步之前,又看了看车门旁边站着的两名随行人员。

  从二人双手交叉放在身前的动作来看,应该是负责安保的成员。

  “其实也没必要弄这么大阵势,我不过是个对数学有点了解的普通人……”

  他一边跟在常浩南身后走上车,一边对前者说道。

  但常浩南的英语还没好到可以听清楚带着斯拉夫大舌音且语速奇快的句子。

  因此这句话是通过翻译传达的。

  听完之后,他只能感慨。

  今天这是遇到对手了。

  各个层面上的。

  常浩南本来想回答说您别想太多,这些人保护你们只是顺便,主要还是为了保护我。

  但在他犹豫的这段时间,佩雷尔曼已经从棉大衣口袋里掏出一个本子,开始和他讨论起上次邮件中提到的收敛定理和奇异模型了……

  三辆车一路走走停停,或许是赶上高峰时期,因此一直到临近傍晚的时候才到达安排好的住处。

  还没下车,常浩南就被外面以唐林天为首,足有几十号人的迎接团队给震惊了。

  更别提他旁边的佩雷尔曼。

  后者也算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但哪怕在麻省理工、普林斯顿、哥大这些地方,也没遇到过这种排场。

  “常,我相信,你们华夏一定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

  他把手中的笔记本重新放回口袋,看着窗外的场面说道。

  “?”

  本来就有点发懵的常浩南被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一句话给整的更迷糊了。

  他甚至专门确定了一下对方的表情,发现一脸真诚,不像是在阴阳怪气:

  “这和我们民族的希望有什么关系?”

  “我从来没见过其它任何一个地方,会这样隆重地对待一个数学家。”

  “……”

  常浩南有点难绷。

  都说入关之后自有大儒为我辩经。

  这怎么还没入关呢,就已经有人给辩上经了。

  他心说这只是因为过去很少有数学界的大佬来华夏进行学术交流,所以您这个级别的学者已经算是极其罕见的贵客。

  君不见隔壁燕大的田纲,为了请到比较有名的数学家去站台做报告,就差求爷爷告奶奶了。

  但对于大佬遍地的美国数学界来说肯定不是这样。

  重视程度自然也就不同。

  而如果您老人家在证明庞加莱猜想之后不玩失踪的话,那估计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能体验到比这更隆重的待遇……

第819章 两种证法

  说归说闹归闹,佩雷尔曼本人虽然理解,但并不喜欢这种夸张的排场。

  或许这也是他在证明了庞加莱猜想之后选择就此隐退的原因之一。

  所以,最后还是把这几十号人给遣散了。

  只留下身份地位够高,确实不好赶走的几位。

  在这些人里面,佩雷尔曼只跟田纲有过一面之缘,至于剩下几位,确实是没什么印象。

  因此在常浩南介绍过之后,也只是分别打了个招呼,便跟车上下来的其余几人一起向酒店大厅走去。

  倒不是说华夏这功夫连第三个有名有姓、上过知名数学期刊的学者都找不出来——华夏的理论数学领域虽然矬了一点,但还不至于这么寒碜。

  主要是今天在这的,要么是微分几何领域的研究人员,要么就是几个数学专业较强的学院或学校领导。

  这些人里面。确实没有太出名的。

  而其它不相干研究方向的学者,或许会来听个讲座,但肯定不至于凑这种热闹。

  所以才有了这個比较尴尬的场面——

  当然,尴尬的肯定不是常浩南和佩雷尔曼。

  “对了,田教授。”

  或许是为了缓和一下气氛,有人突然对旁边的田纲问道:

  “我记得按照安排,佩雷尔曼教授的报告会应该是安排在明天上午,那你那边……”

  这个问题多少有点不合时宜,现场的气氛也并没有真的缓和下来。

  田纲看着那边一行人逐渐远去的背影,轻轻叹了口气:

  “没办法,跟这位撞了车,只能推迟几天了。”

  要说郁闷,那他肯定是郁闷的。

  准备这么长时间,结果最后被一个根本不以数学见长的学校给抢了风头,这你找谁说理去?

  不过他倒也不至于一点办法没有。

  至少在这个时候,佩雷尔曼还不能算是影响力最顶尖的那批数学家。

  毕竟他还没拿菲尔兹奖呢。

  所以,田纲的思路也很明确,利用自己的人脉,想办法请一位级别更高的大佬就是了。

  想到这里,他便已经开始在脑海中筛选起合适又有可能的人选来……

  ……

  佩雷尔曼的来访早在年初就已经开始宣传了,因此到了安排讲座的这天,现场在正式开始前一个多小时就已经座无虚席。

  除了教授和研究员们以外,其实还有很多都是学生。

  有些是数学专业,真的想要来听点东西。

  还有些纯粹就是凑个热闹。

  阶梯教室最前端,巨大的幕布上,正显示着今天的标题——

  《约化体积和非局部坍缩定理》

  以及在稍微靠下一点的位置,注明了本场讲座的邀请人:

  常浩南教授。

  “常浩南……是去年证明出那个常氏引理的常浩南么?”

  后排位置,一名学生模样的听众小声询问旁边的同伴。

  显然,这个名字在数学界还不像在航空界那样声名显赫。

  “应该是了,我记得常氏引理恰好也是微分几何领域的成果,跟佩雷尔曼的研究方向很接近……”

  旁边的同伴回答道:

  “而且咱们国家研究这个领域的学者本来就少,不太可能有两个同样姓氏的人……”

  当然,更多的人还是在关注今天这个讲座的题目。

  倒不是说常浩南不重要。

  而是说……

  “田教授,这个非局部坍缩定理,恕我孤陋寡闻,是微分几何领域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