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537章

作者:十月廿二

  说起这件事的时候,付国祥的语气中满是自豪,还有兴奋。

  其实单论型号,华夏试飞员里面飞过三個国家飞机的并不少。

  只不过其中的第三种,多数情况下是法制型号。

  80年代跟西方关系好的那会,有不少飞行员参与过法国空军提供的训练,还考虑过采购法国飞机。

  所以,飞过阿尔法喷气、幻影2000和幻影F1的人不少。

  但F14,那可是稀罕东西。

  或者说华夏飞行员接触过变后掠翼飞机的,都是极少数。

  ……

  上午十点,付国祥坐进1121号原型机的机舱,开始进行起飞之前的最后检查。

  旁边一架经过专门改装的歼11AS战斗机也正在一群地勤人员的伺候下准备启动。

  按照计划,这架飞机将会承担伴飞和光学观察任务。

  “这是鸟枪换炮了啊……”

  指挥中心里面,常浩南把两只手对着揣进棉衣的袖子,看着远处停机坪上忙碌的人车说道。

  何明自然知道,这句话指的是那架用作伴飞的飞机。

  “没办法,毕竟试飞机型的性能越来越好了,老型号很多时候跟不上要求。”

  何明回答道:

  “像之前歼8C首飞那会,伴飞的是一架歼教6,速度慢、视野差不说,关键是航程太短,现在这重型机试飞,一次上天两三个小时都正常,靠老型号根本跟不下来,有时候中间还得换机。”

  “所以我们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在03批次歼11AS后面额外排产了一架留在厂里面,除了做伴飞之外,也可以用来帮兄弟单位测试一些新设备什么的,毕竟飞机够大,改起来也方便。”

  华夏空军的大量订单,加上来自波斯空军的两个大活,112厂如今完全当得起一声财大气粗。

  而且,这种也算是长线投资。

  虽然何明说是“帮”着测试新设备。

  但如果实际操作起来,肯定不可能白干。

  尤其是最近一两年,或许是受到从歼7F到几个自筹经费项目连续成功的鼓舞,很多厂所都开始捉摸着在没有军队订单的情况下自行发挥主观能动性,研发一些面向国际市场的产品。

  而这些东西显然不可能用空军平台来测试。

  那么,112厂就可以从中赚上一笔。

  而且,旱涝保收——

  这就像淘金热的时候,淘金者未必能赚钱,但赚淘金者钱的人肯定能发财一样。

  “所以……已经有人找过你们做测试了么?”

  常浩南有些好奇地问道。

  这个问题引来一阵沉默。

  “好吧……暂时还没有。”

  何明先是叹了口气。

  但很快又重新振作起来:

  “不过,我想以后肯定会有的。”

  就在二人聊天的功夫,付国祥驾驶的1121号机已经沿着滑行道驶上了起飞准备位置。

  “1121号原型机检查完毕,可以起飞……”

  “……”

  日复一日,飞行员和塔台的对话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平淡到甚至让人觉得有些无聊。

  但对于这里的工作人员来说,他们宁肯整个职业生涯都能这样无聊下去。

  毕竟,试飞工作如果刺激起来,一般不会是什么好事……

  站在塔台的角度,常浩南可以看到,跑道侧面被画上了一条条等距的横线,应该是为了直观看出飞机的起飞或着陆距离。

  站在窗前的一排人几乎不约而同地紧盯着1121号机的后轮。

  在刚过第六条线的时候,飞机轻盈离地。

  “好!”

  何明一手拿着望远镜,另一只手在空中挥了一下拳头。

  “这一条线是50米?”

  常浩南大概有了猜测。

  新机体的结构重量本来就低,再加上换掉了原来那个尺寸惊天动地的N001雷达,因此实际下线的歼11B空重相比老型号轻了足足800kg之多。

  哪怕是双发重型战斗机的体量,这也不是个可以忽略不计的数字。

  因此,起飞距离相比于只是换发的歼11WS验证机必定会有一个提高。

  “没错。”

  何明点点头。

  而这个时候,离地的1121号机已经开始了近乎垂直的爬升。

  当然,垂直爬升这个动作本身,哪怕是老苏27SK也能完成。

  但是。

  这架飞机从接近水平到机头垂直向上的过程,却异常迅猛。

  甚至让常浩南有了点当时看歼10首飞的感觉。

  要知道,后者是一架鸭式布局的飞机,先天具备抬头力矩。

  而常规结构的歼11要想实现抬头,本质上是需要像跷跷板一样,让负升力把水平尾翼往下压。

  考虑到总升力的问题,这个效率一般都会设计的比较保守。

  越大的飞机,这个情况就会越明显。

  这也是为什么像F15、苏27、F14这样的重型战斗机,明明推重比更强,却依然会让人感觉有些笨重。

  因为机动性和敏捷性,本来就是两个层面的性能。

  而在用上了全新机体之后,敏捷性这个原本的最大短板,显然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补强。

  就连座舱里面的付国祥,刚才都被那夸张的抬头速度给惊了一下。

  “有点意思……”

  他注视着眼前的高度表,一直到上面的数字显示为02500,然后才改平了飞机。

  大概20秒之后,负责伴飞的那架歼11AS,也跟着爬升到了相同的位置。

  “准备执行试飞科目。”

  付国祥在无线电中报告道。

  按照试飞计划,最先进行的是十几项常规项目,主要测试飞机的基本飞行能力。

  不过,得益于歼11的超长航程,这个过程结束后并不需要马上返航。

  而是可以继续进行其它科目。

  当然,毕竟是结构大改之后的第一次飞行,不可能直接上特别高的强度。

  但其中有一项是付国祥很感兴趣的。

  ……

  半小时后,完成一轮循环飞行的付国祥重新架机回到北陵机场上空。

  他把飞机完全改平,然后稍稍推动节流阀,把速度逐渐积累到950km/h的高亚音速状态。

  在最老型号的苏27SK上面,由于结构强度问题,整个跨音速段的飞行性能都会被飞控限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而歼11AM通过修改飞控,把产生限制的速度段精确到了两个50km的范围内。

  不过因为硬件没什么变化,所以总归还是有缺陷。

  但歼11B/苏27SM使用的二阶段升级机体,则计划从硬件上彻底消除这个隐患。

  确认速度达到测试标准之后,付国祥向右猛地一个带杆——

  熟悉的天旋地转感传来。

  飞机开始进行滚转。

  作为试飞员,付国祥即便在这种环境下仍然可以保持绝对清醒。

  “7.6秒。”

  连续三圈滚转结束后,付国祥看向计时器。

  7.6秒,三圈,1080°。

  差不多140°/s的滚转率。

  很明显。

  升级,有效!

第792章 需要预警机

  140°每秒的滚转率,如果放在整个战斗机范围内,那倒不能算是个多么惊人的数字。

  远的F16幻影2000,近的歼10和阵风,都远远超过这个数字,高的甚至在净构型下能达到300°每秒以上。

  不过很明显,这些飞机走的本身就是高敏捷性的设计路线。

  对于一架并不以此见长——实际上过去还一直是短板的重型战斗机来说,这个数字已经进步相当明显了。

  而这一切,也都被飞在略微靠后位置的那架歼11AS全部记录了下来。

  “1121,你的滚转很快,而且滚转过程平稳,几乎不掉高度,非常好。”

  哪怕是对于顶级试飞员来说,在两個试飞科目之间也是需要休息的,因此天上的两架飞机正趁着这段功夫进行无线电联络。

  “我感觉这还没到机体强度的极限,不过单靠襟副翼的话,恐怕也没办法提供更高的滚转力矩了。”

  付国祥的声音中夹杂着略微急促的喘气声:

  “我先转向180°,把速度再提高100试试。”

  与此同时,随着第一次滚转测试结束,塔台里面也响起了一阵掌声。

  尽管如今的无线数据传输效率还不支持处理高清画面,但通过在原型机内部集成一组额外的天线和传感器,已经可以把一些基础飞行数据实时回传给塔台。

  这个改进对于一帆风顺的试飞来说其实可有可无,但万一试飞过程中出了什么故障乃至事故,那就有可能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虽然这种事情已经好几年没有出现过了,不过大家心里总还是得绷着这根弦才行。

  航空安全这东西,一旦稍有放松,那很大概率就是直接山体滑坡。

  “何总,看来你们的机体结构升级,卓有成效啊。”

  常浩南看着面前屏幕上面显示的飞行参数曲线,语气也跟着轻快了不少。

  旁边的何明虽然表面上一副平静如水的样子,但直到说话时才被将将压下去的嘴角还是暴露了他内心的兴奋:

  “机体结构升级的效果,我们其实之前就确定了,现在能把这个理论效果给落实下来,还是要感谢包括常总您在内,给我们十一号工程提供新技术新工艺才是。”

  他这说法当然也不全是虚的。

  隔壁使用同款机体的苏27SM在大半年之前就已经首飞,验证了这个构型的有效性。

  除了结构强度的提高让飞控层面解除了对滚转的限制以外,更主要的是,新构型下襟副翼的长度显著提高,几乎占据了整个机翼的后沿,因此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滚转。

  但设计归设计,实物归实物。

  否则斯坦航空公司造出来的飞机也不会那么让人难绷了。

  对于才刚刚把基础型号苏27SK造明白不久的华夏来说,能在一次大的结构和工艺升级之后不出问题,这就已经非常难得了。

  “其实老付的感觉没问题,单论结构强度,这个机体其实还能有不少余量可榨,听说苏霍伊那边正张罗着给一架苏27SM原型机把AL31FU给装上去,试试极限究竟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