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252章

作者:十月廿二

  但这对于后发国家,尤其是华夏这样一个经济水平还不算高的后发国家来说,确实很难。

  “也不要灰心嘛,其实我们这半年的进度,无论是相比过去,还是相比国外同行,都已经算是很快了。”

  李志宏重新戴上眼镜,对自己的学生开导道。

  “老师,这我知道,我只是觉得这跟我预期的科学研究……不太一样。”

  “唉……我们搞机械制造的就是……”

  话才说到一半,办公室的房间门就被推开了。

  风风火火冲进来的是课题组的大师兄兼小老板,郑书东。

  “李老师,学校计算中心那边说,他们今天收到了一个全新的数值模拟软件,可能可以解决咱们的问题。”

  话音刚落,李志宏和王杰两道目光便直直地盯向了他。

  尤其是后者。

  刚刚才抱怨过现实跟理想的差距,现在就来了一个实现理想的机会。

  “详细说说?”

  身为导师的李志宏毕竟要稳重得多,但眼神中也透露着兴奋。

  “前些日子京航大学和科学院计算所那边联合搞了一个软件开发项目,主要是为了解决多场符合模拟过程中的强非线性问题。”

  房间里的另外两个人对视了一眼。

  显然,这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瞌睡来了送枕头。

  “走,去看看。”

  一行三人快步离开实验室,李志宏教授甚至连他的钢笔笔帽都忘了扣上。

  ……

  当他们来到机房的时候,已经有好几个熟人在了。

  “老李,今天这个软件送到我手里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们,来看看这个,火炬公司一起送来的说明书和宣传手册。”

  李志宏挤开人群,钻到电脑前面。

  “TORCH Multiphysics……名字倒是直白得很。”

  他推了一下眼镜,尽管语气平淡,但目光已经被死死地锁在了屏幕的一行行文字上。

  前面的大段文字对于专业的研究人员来说实在有些基础,但李志宏又有点不太好意思直接翻到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

  “老师,这里可以直接选择章节。”

  王杰的愣头青发言很快帮助自家导师找到了台阶。

  “急什么,别人可能还要看呢……”

  李志宏嘴上虽然这么说,但身体却非常老实地从善如流,直接点进去了“力热耦合”一节。

  “温度场是一个由各种热源所引起的磨削温度在空域和时域分布的集合……”

  他很快就完全投入其中。

  大概二十分钟后,师徒三人互相对视了几眼。

  “这和你预期的科学研究,是不是有点接近了?”

  首先开口的自然是李志宏。

  他扶了一下眼镜,对王杰问道。

  “接近,太接近了。”

  后者不住点头。

  旁边的超算中心主任见状才总算开口道:

  “其实我本来想要请这个软件的开发主管,也是京航超算中心的常主任来专门开个讲座,但电话打过去之后对面说他最近不在学校,所以就没成。”

  “这不要紧。”

  李志宏摇摇头:

  “这个软件的应用不算困难,哪怕不是计算机专业的人也不难掌握,至于具体效果么……当然还需要测试才知道。”

  说完他用询问的眼神看向对方。

  主任显然听懂了他的弦外之音:

  “没问题,今年接下来几个月,伱们课题组的超算分配时间加倍!”

  下一章被审了,等一等

第401章 首飞前的最后准备

  这个时候的常浩南,真的不在京航。

  由于川省本身就不是遭受水灾非常严重的地区,132厂的地理位置又比较优越,本身不太容易积水,再加上上级单位在最关键时刻送过去的一车息壤膨胀水袋,多种因素叠加之下,整个厂区受到这一波全国范围内洪灾的影响程度远远弱于之前的预期。

  十号工程的01架原型机甚至没有被转移到高处,只是经过计算之后,在总装车间内被稍稍支撑起来了一些高度,便完全躲过了内涝积水的威胁。

  因此,在雨势消退的大约半个月后,蓉飞就得以彻底消除水患带来的负面影响,开始按照原计划准备试飞工作。

  而常浩南作为在前期地面测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的人员,自然也收到了参与首飞仪式的邀请。

  尽管对此早就有所准备,但真接到这个电话的时候,那感觉还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果说华夏空军可以被简单粗暴地分为两个时代,引进苏27之前和引进苏27之后,那么华夏的航空工业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分成两个时代,而分水岭就是十号工程!

  作为第三代战斗机的优秀性能倒还在其次,更大的意义在于,它是在全新的国军标体系下,华夏第一个独立自主走完从预研、立项一直到定型服役全过程的型号。

  即便这架飞机上面还有一些零部件需要从国外进口,也丝毫不影响其在华夏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地位。

  在此之前,尽管也有歼教1、初教6和水轰5等脱离仿制苏联飞机技术路线的自主型号,但它们要么技术水平实在比较低,要么最终因为种种原因并没能进入批量生产,总之都有着各种各样的遗憾。

  而歼10,则是华夏第一次从始至终地打通了完整的航空工业链条。

  不要觉得飞机总体设计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做过工程设计的人会知道,哪怕是全程亲眼看着别人完成一个项目,也跟自己亲自上手去做完全不同。

  只有完成这个从0到1的跨越之后,才能有本钱这么想。

  要知道,哪怕放在二十多年后,能用进口零部件“攒”出一架飞机的国家总共都没有几个。

  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有点像写论文,看别人发的论文时总会感觉“这什么垃圾也能发nature?”,但真到了自己写的时候发现写出来的东西连垃圾都不如。

  而十号工程,就是华夏在航空工业这个领域完成的第一篇一作论文。

  并且这篇论文直接就中了顶刊。

  因此,歼10的首飞,自然是不能缺席。

  ……

  常浩南坐飞机到达蓉城的时候,是首飞日的前三天。

  毕竟他可以算是参与了十号工程的内部人员,获得的待遇自然也完全不同。

  说到底,其他只是来观摩的嘉宾,无论地位多高,对于十号工程这个项目来说,都只能算“外人”,提前太长时间到蓉飞,或者过于深入他们的日常工作,都会显得比较碍事。

  但常浩南则不会。

  不仅不会,甚至在他到达132厂之后,还是由副总设计师杨韦亲自带进去的总装车间。

  “宋总,薛总。”

  意料之中地,常浩南在那架正在进行最后一轮检测的01号原型机前面看到了宋闻聪和薛炽夀。

  到了眼下这个阶段,他们二人作为总师和总工,能做的事情其实也比较有限了。

  之所以一直呆在这里,主要也是图个心理上的慰藉。

  在如今这条时间线上,由于常浩南的加入,01号原型机并未在地面测试中遭受到那两次重创,再加上制造工艺和生产管理水平的优化,因此并没有出现上一世因为发现三滴漏油而推迟首飞的事情。

  “小常啊,过来看看这架飞机。”

  在简单打过招呼之后,薛炽夀直接把常浩南拉到了旁边。

  夕阳从厂房玻璃中透过的余晖笼罩在01号原型机的机身上,泛起一层金色的光泽,如同沐浴在圣光中一般。

  这当然已经不是常浩南第一次看到歼10。

  跟前世的首飞状态相比,眼前这架飞机在硬件上的变化不大,主要区别基本集中在看不见的软件部分。

  尤其是飞控程序,在把常浩南设计的喘振预测和主动控制系统整合进去之后,几乎可以说是脱胎换骨。

  尽管这不会直接提高飞机的性能边界,但一方面有利于飞行,尤其是试飞过程中的安全,另一方面,也可以让飞行员更有信心地尝试压榨出这架飞机的潜力极限。

  过去为了降低风险只能发挥八成实力,而现在却可以发挥九成甚至九成半,实战水平自然会获得一个明显进步。

  常浩南和杨韦一起,缓步绕着飞机走了一圈。

  这架飞机,确实怎么看都看不够。

  只不过,在第二圈转到一半的时候,他却突然微微皱了皱眉。

  因为在习惯性查看机翼下方的时候,常浩南想起了一件后来让空军怨念甚久的事情。

  “杨总,我看咱们这架飞机,机翼最内侧的挂架接口跟外面两组好像不太一样?”

  他回过头向身后的杨韦问道。

  实际上,作为重生者的他当然知道答案是肯定的。

  歼10的机翼内侧挂架在设计时基本考虑专门用于携带副油箱,并没有设置高容量的数据信号接口。

  导致这两个位置最为优越的挂架无法携带制导武器,即便在无需副油箱的场合,也只能使用最简单的无控炸弹或火箭弹。

  这样做一方面是能省点成本,但主要还是为了给机翼内部留出更多的空间塞油箱。

  过去华夏空军装备的所有型号几乎都是如此。

  没办法,在苏27之前,华夏接触到的苏系飞机都是装备前线航空兵、功能单一且航程相对较短的型号。

  在苏军的作战设定中,它们只需要从前线机场起降,保证制空权别完全丢掉就好。

  剩下的事情,陆军自己会解决。

  然而这些短腿米格到了同样国土广袤的华夏这边,却要承担起原本属于国土防空军的职责,因此燃油焦虑普遍非常严重,从歼5到歼7,华夏在改进这些型号时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就是“让我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能塞个油箱进去”。

  到了设计歼8和歼10的时候,尽管基础航程已经没有那么可怜了,但设计习惯这种东西哪能说改就改过来,因此这两个型号还是都保留了一对没有专用数据接口的挂架。

  在听到常浩南的顾虑之后,杨韦的回答跟前者的预期几乎差不了多少:

  “4个挂架,两中两近,怎么都够用了吧……难道空军能有那么多导弹要挂上去?”

  “应该还是保证基础航程比较重要……”

  只能说,人终究不能认识到超出客观现实以外的事情。

  在眼下的90年代末,这确实不能算是什么问题,因为此时华夏空军的任务仍然是单纯的保卫制空权不完全丢失,而且说实话,武器库里面也没那么多导弹给你挂,每架飞机保留4个挂架怎么看都足够了。

  只是没有谁能想到,短短十几年后,华夏就会拥有一支攻守兼备的新型空军部队。

  而到了那个时候,挂架不足的问题就开始产生困扰。

  4个挂架对于空战来说勉强够用,但要想再兼任对地攻击,那就无论如何都不够分配了,于是作战单位只好拿出各种奇奇怪怪的不对称挂载。

  虽然不是不能用,但总归作战效率会降低不少。

  面对这种解释,常浩南也不可能跳大神说我算到空军十年后就会有大量的对地打击需求,这种挂架设计要遭部队吐槽,只好用一些稍微婉转一些的办法:

  “眼下对于咱们来说确实是这样,但之前不是已经定下来了么,自用型号后面会改用DSI进气道,现在这个用可调进气道的版本因为适应更大范围的速度变化,所以会拿去出口。”

  “你想想那些会买咱华夏战斗机的国家,根本没有哪个需要特别大的航程,反倒都希望空军能只装备一种包打全部任务的飞机,那就至少要有同时携带两中两近四枚空空弹再加上两枚对地武器的需求,现在这种设计,恐怕不利于跟同行竞争啊……”

  “嘶……”

  杨韦本来也是不世出的天才,之前没想到这层只是单纯被现状蒙蔽了双眼而已。

  现在被常浩南这么一提醒。

  顿觉天地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