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170章

作者:十月廿二

  说到这里他稍作停顿,让栾文杰有些缓冲的时间。

  之后,又掷地有声地强调:

  “这意味着,一旦设备交付,华芯国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产线切换和产能爬坡,无需漫长的调试和适应期,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从材料、设计到制造,都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稳定、安全、可控!”

第1621章 现在和未来,都是我们的

  或许是为了给这番论述一个直观的注脚,张汝宁走到测试平台旁,小心翼翼地从特制载物架上取下一片晶圆,交到栾文杰手中。

  经过特殊处理的硅片表面光滑如镜,肉眼看去并无特殊之处。

  但旁边的显示屏随之亮起,清晰地呈现出一个由无数细微线条构成的、边缘锐利无比的字母。

  “F”。

  “受限于这里的条件,我们没有完整的晶圆台和光刻胶处理线,无法制造出包含复杂电路的完整芯片。”张汝宁指着屏幕解释道,“但是,您看到的这个字母‘F’,其每一笔划的线宽,都是严格按照30nm的特征尺寸设计并光刻出来的。”

  他伸手轻轻点在屏幕上那个清晰锐利的“F”上,加重语气:

  “30nm,已经超过了TSMC当前7nm工艺所能达到的实际精度。”

  栾文杰双手捧着那片小小的晶圆,如同捧着一块稀世珍宝。

  尽管根本不可能分辨出30nm的细微线条,但他依旧看得无比专注——

  这手掌上的方寸之间,蕴含着足以撼动全球半导体、乃至全球科技格局的力量。

  沉默,持续了足有一分钟。

  终于,栾文杰长长地、极其缓慢地吁出一口气,动作轻柔地将晶圆交还给张汝宁。

  似乎还带着些许不舍。

  “这块晶圆,我们会做专门保存。”常浩南看出了对方的心思,出言道,“这是我们在半导体生产领域反超的起点,以后可以放进工建委的博物馆里。”

  说起这个,他突然想起了那块至今还放在地下仓库里面的B2碎片。

  “算了。”栾文杰低声感叹,声音透过面罩显得有些沉闷,“这东西就算能展出,我们怕是也抢不过国博……”

  一个玩笑,让现场的气氛轻松了不少。

  但很快,他又话锋一转。

  “我之前去华芯国际调研的时候,听他们的技术专家提到过。”栾文杰提出了一个更长远的问题,“在当前硅基CMOS工艺的物理框架下,制程的极限大概在5nm或者3nm附近,如果按照刚才计算的107.22nm等效波长来推算……”

  “是否意味着,未来我们这台ArF-1800,也有可能通过技术优化,用于生产下一代,甚至下两代的产品?这关系到我们战略窗口期的长短!”

  这个问题,张汝宁已经等待了很久。

  “跟刚才那张表上的情况一样,业界宣传的‘5nm’、‘3nm’这些节点名称,仍然是制程迭代的代称,跟实际的最小物理特征尺寸并非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

  他解释道:

  “所谓‘5nm’节点实际对应的特征尺寸,业界预估会在25nm左右,至于‘3nm’,则可能对应到15-18nm区间。”

  张汝宁隔着面罩整理了一下护目镜,继续深入技术本质:

  “对于25nm的特征尺寸,ArF-1800仍然可以通过双重曝光技术实现,就是良品率会比单次曝光生产30nm级别的产品时有所下降,工艺整合的复杂度也会提升,不过技术路径是确定存在的。”

  尽管隔着面罩,但众人还是能感觉到,栾文杰原本皱着的眉头舒展开来。

  而张汝宁语气却变得慎重起来:

  “至于20nm以下级别的特征尺寸,将是另一个维度的挑战……实际上,随着芯片制程逼近硅材料的物理极限,量子隧穿效应将变得无法忽视,晶体管将难以有效关断,漏电流剧增,同时微观层面的不确定性会急剧放大,导致器件性能的波动性大幅增加。”

  “一般认为这个临界尺寸会在10nm左右,但考虑到衍射极限的存在,以及任何工业产品都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完美无缺,就算是使用EUV光刻机,要想稳定量产特征尺寸在20nm以下的产品,也会非常非常困难,而且良率会不可控制的降低。”

  随后,他做了一个总结性的判断:

  “我个人认为,随着边界效应的递增,未来芯片性能提升的主要驱动力,将从过去单纯依赖制程微缩,转向更依赖于芯片架构创新、先进封装技术、还有底层驱动软件和算法的深度优化……”

  张汝宁坦诚地摊了摊手:

  “只不过,这后面几项,就不是我们搞光学的人能专精的了。”

  这番论述,让栾文杰登时陷入沉默,面罩下的呼吸明显变得粗重了几分,白色的雾气在护目镜内侧迅速凝结又消散。

  半导体科技即将撞上当前理论天花板!

  这对于单纯追求技术进步的科学家而言或许令人沮丧,但对于此时此刻正面临外部高压、急需时间窗口来巩固自身产业链的华夏来说,却是个绝佳的良机。

  “好!好!好!”

  栾文杰连说了三个好字,声音透过面罩带着压抑的激动,却很好地控制住了情绪外露:

  “常院士张研究员,还有各位奋战在一线的同志们,你们的成果和这番分析,给了我,也给了决策层最急需的底气和最清晰的方向!”

  他用力地点了点头,目光再次扫过平台上那小巧却蕴含巨大能量的物镜模组,以及那片刻着“F”字的晶圆,仿佛要将这景象深深印入脑海……

  ……

  大约一小时后,参观结束。

  一行人换掉密闭难受的防护服,重新回到外部空间。

  “我回去之后,会以最快速度,将今天的所见所闻,特别是ArF-1800物镜系统的实测性能数据、量产能力评估以及关于技术极限的战略分析,形成一份详实报告。”

  解除了身上的束缚之后,栾文杰的语气变得轻快起来:

  “这份报告将作为最核心的决策依据,直接呈送最高层,它将为我们在即将到来的、更高层面的科技博弈中,提供最坚实的支撑和最有力的反击武器!”

  说完,他不再耽搁对常浩南示意了一下,便转身带着随行人员准备离开。

  然而,常浩南的声音却又一次从身后传来:

  “栾主任,请留步。”

  栾文杰脚步一顿,疑惑地回头。

  常浩南已走到他身边,脸上带着一种古怪的笑意,目光投向无尘室侧壁另一扇不起眼的门:

  “时间还早,既然来都来了,那么隔壁还有一点‘小东西’,或许也值得花几分钟看一眼……不会耽误太多时间。”

  栾文杰现在满脑子都是那份即将出炉的报告,但对方的神情和语气勾起了他强烈的好奇心。

  除了之前那瓶维生素B以外,这位总顾问口中的“小东西”,都相当不简单。

  “好!”他果断点头“既然你都说值得看,那必然值得。走!”

  两人在警卫陪同下,很快通过连接通道,进入了隔壁的另一个实验室。

  这里的氛围与刚才的超净光学室截然不同。

  没有厚重的无尘服要求,只需在门口戴上防护眼镜即可。

  室内光线明亮,但显得有些空旷冷清,远不如刚才那边人头攒动。

  只有栗亚波一人,正全神贯注地俯身在一座相对小巧的光学平台前,小心翼翼地调整着几个精密调整架上的旋钮。

  他显然注意到了来者,只是手边的工作一时间放不下。

  直到这时,栾文杰才想起来,刚才确实一直都没看见这位常浩南的得意门生。

  平台的主体是一个稳固的光学面包板,上面架设着激光器、光束扩束准直器、几个装有特殊透镜的调整架、一个黑色的圆柱形遮光罩,以及远处一个带有精密位移台的成像屏。

  整个装置透着一股……豪华的朴素感。

第1622章 突破阿贝极限!

  “常院士,这是……?”栾文杰环顾四周,有些不解。

  相比旁边关乎国家半导体命脉的光刻机测试,这里的设备显得过于“普通”了。

  “一项纯光学的……原理性验证实验。”常浩南言简意赅,目光落在栗亚波身上,“我们准备了快半年,最近才真正具备了测试条件。”

  “纯光学?验证什么?”栾文杰心中的疑惑更甚。

  “很快您就知道了。”常浩南依旧卖了个关子,示意栾文杰耐心观看,目光也投向了栗亚波的操作。

  只见栗亚波最后确认了一下所有光学元件的共轴性,然后极其小心地将一块巴掌大小、表面布满极其细微黑白条纹的金属板插入一个特制的靶标架中,并微调了一下位置和角度。

  接着走到控制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了几下。

  嗡……

  一声轻微的启动声,位于平台一端的光源被点亮。

  霎时,一束鲜艳夺目的红色激光束激射而出,经过扩束准直后变成一道直径大约几个毫米的平行红光,射入中间黑色的遮光罩内。

  而当光线从另一端射出时,已经略带上了一丝难以察觉的模糊感。

  最终,这束光线投射在数米开外的精密成像屏上,形成一个边界柔和的光斑。

  “红光?”栾文杰有些惊愕地低呼出声,“还是可见光?”

  在他的认知里,要突破极限,理应使用波长更短的紫外光甚至极紫外光才对。

  常浩南似乎早料到他有此一问,平静地解释道:

  “我们要测试的,是一个理论上‘不可能’被传统透镜实现的结果……如果使用波长太短的光,那么……对测试系统本身的精度和噪声要求会很高,甚至大概率无法测出有效结果。”

  他这边话音刚落,一直紧盯电脑屏幕的栗亚波已经抬起头:

  “找到了。”

  从他的脸上看不出太多情绪,但声音有些发颤:

  “成像清晰!我找到靶标的成像结果了!”

  “快!”

  常浩南立刻上前几步,接替栗亚波坐到了显示器前面。

  栾文杰也按捺不住好奇,迅速凑到旁边。

  屏幕上显示的并非什么复杂的电路,而是一系列明暗相间、等宽等距的竖条纹图案。

  条纹边缘锐利,对比度极高。

  他快速搜索了一下脑海中的知识,并没有想起来符合当前场景的答案。

  但看着面前师生二人的这副架势,已经能冥冥中感觉到,眼前这东西恐怕不太寻常。

  好在,常浩南并没有让对方的疑惑持续太久。

  “这是分辨率测试靶标的一部分。”他指着屏幕上的竖条纹解释道,“根据光学成像的瑞利判据,使用波长λ=632.8nm的可见红光时,一个传统透镜的理论分辨率极限δ大约是0.61λ/ NA……换算到我们这个系统里,大概是在316nm左右。”

  他指着屏幕上最清晰的那组条纹旁边标注的一组编号:

  “您看这里,第10组第5元素,它对应的线对宽度是308nm……也就是说,对于一块正常意义上的透镜而言,在632.8nm波长下,不应该看清楚靶标上第10组第5元素以下的图案。”

  常浩南说到这里,刻意停顿了一下:

  “但是……”

  他没有继续说下去,而是移动鼠标,在屏幕上快速搜索着。

  很快,光标停留在屏幕靠左侧的一个区域。那里清晰地呈现出一个由三条竖直亮线组成的图案,亮线之间是等宽的黑线。

  这个图案在屏幕上的标注正是“Group 10, Element 5”!

  “嗯?”

  栾文杰失声惊呼,身体不由自主地前倾,几乎要贴到屏幕上。

  瑞利判据是物理学基础,他刚才已经听明白了这个测试的意思。

  308nm,已经超过,至少是贴近了632.8nm波长所对应的分辨率极限

  然而,眼前的三条亮线是如此清晰锐利,边缘平滑,没有一丝一毫的模糊或弥散感。

  根本不像是在逼近理论极限,反而像是在分辨一个远大于极限的物体!

  常浩南脸上依旧保持着那种掌控一切的平静,没有立刻解答栾文杰的震惊。

  他只是再次移动鼠标控制着屏幕上的成像区域向下移动。

  画面切换,来到了标注为“Group 10, Element 6”的区域。

  这里的线条图案更加细密。

  然而,图形中的三条亮线依旧清晰可辨。

  其锐利程度与9-5相比,几乎没有肉眼可见的衰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