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139章

作者:十月廿二

  “我这两天好像也看过类似的消息。”她把水杯放到桌上,语气貌似随意:“不过换个角度想,这‘成果验证’总比终身轨那种六年非升即走压力小吧?”

  “而且,只要求完成‘一次’就行,对吧?”

  她特意加重了“一次”两个字,眼神清澈地看着付琴霞。

  这眼神中似乎带着某种魔力。

  只要一次性的成果,证明你的能力,后面就安稳了。

  压力再大,也比一直悬着心强啊。

  ……

  一个极其危险、却又带着致命诱惑力的念头缠绕上来。

  并且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难以抗拒。

  林涵看着付琴霞变幻不定的神色,知道火候差不多了。

  她不再多言,拿起自己的提包:

  “霞姐,我先下班了。”

  “你也别太愁了,车到山前必有路。”

  “明天那保密教育,唉,又得听半天……”

  她嘟囔着推门离开办公室。

  门关上的瞬间付琴霞猛地抬起头。

  最终,那份对黯淡未来的恐惧,对理想彼岸的极度渴望,彻底压倒了理智和恐惧。

  一个决绝的念头在她心中轰然炸响:

  冒一次险!必须冒一次险!

  她放在膝盖上的手,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角。

第1579章 验证,思路可行!

  几乎与此同时。

  京城,火炬实验室。

  常浩南和栗亚波同样在紧锣密鼓地操作着MTA-01设备。

  当然,是编号为CN-001的那台。

  只不过,他们的观测对象并非电极催化剂,而是那种在近红外波段表现出负折射效应的薄膜样品——

  实际上,这才是MTA-01诞生的初衷。

  现有的金属基负折射材料稳定性极差,传统电镜和原子探针需要分别制样、测试,数据犹如隔山打牛,难以精确关联瞬态的结构变化与光学性能。

  只有MTA-01这种能在同一针尖上、几乎同步完成高分辨透射成像与原子探针断层分析的全新工具,才能捕捉到稍纵即逝的关键画面。

  “第207组样品,准备上机。”

  常浩南把样品杆交给旁边的栗亚波,接着放下手中的电解抛光针,起身活动了一下因长时间保持稳定而有些僵硬的右臂。

  本来嘛,以他现在的地位而言,已经很少需要亲自动手干这种体力活了。

  但一方面设备刚刚运抵不久,临时培训出来的学生们还不太能让人放心。

  另一方面,实验室里的人手也不太够。

  在过去几天时间里,整个测试中心几乎变成了一条高效运转的流水线。

  楼上的合成实验室源源不断送来新制备的薄膜样品;

  隔壁的专用光学折射率测试车间快速筛选出表现出负折射效应的“幸运儿”;

  筛选通过的样品则被火速送到常浩南所在的制样台,在他手中化作承载着原子秘密的纳米针尖;

  最终,这些针尖被小心翼翼地安装到MTA-01的样品杆上,送入真空腔,接受原子尺度的表征成像。

  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完美。

  唯一的问题在于,成功率低得令人心焦。

  负折射现象本就罕见,能稳定到足以进行完整MTA-01测试的样品更是凤毛麟角。

  几十个小时的鏖战,上百组样品如流水般经过,常浩南和栗亚波的眼睛几乎粘在了主控屏幕上那不断刷新的三维原子点云和重构模型上。

  甚至已经有些麻木。

  但距离完整的数据组仍然还差最后一步。

  就在这个时候,门外又匆匆走进一名学生,手里捧着一组刚刚完成测试的样品盒。

  常浩南无奈地甩了甩胳膊,准备回到座位上。

  但却被栗亚波的一句话打断。

  “老师,快看这一组!”

  常浩南神情一振,快步来到电脑旁边,同时朝着门口的学生挥了挥手,示意不用再继续拿样品过来了。

  栗亚波快速调出刚刚完成测试的17T-207号数据,将高分辨TEM图像、APT三维原子分布图与隔壁光学测试车间同步传回的负折射率曲线并列显示。

  屏幕上,左侧的TEM图像清晰显示薄膜内部一种独特的、类似扭曲蜂窝状的原子排布。

  中间的APT点云模型则精确标注了不同原子的空间位置,核心区域呈现出一种高度有序但略显扭曲的阵列结构。

  右侧的光学数据则明确标注着该样品在特定近红外波段具有显著的负折射率。

  “对照表填满了。”

  栗亚波的声音因为兴奋而变得尖锐。

  “嗯。”

  常浩南坐到电脑前,把17T-207的数据填进了相关性对照表的最后一栏空白当中。

  “对比102组。”

  常浩南沉声道。

  栗亚波依言调出另一组数据。

  同样是TEM图像,但内部的蜂窝结构明显松散,存在多处断裂和原子缺失;APT点云更是杂乱无章;对应的光学曲线则平平无奇,甚至呈现正折射。

  “再看109组,”常浩南继续指示。

  这一组的TEM和APT显示结构高度完美,有序度甚至超过207组,而光学曲线也显示其负折射效应相当明显,稳定性也很不错。

  甚至在17个小时后仍然能测出负折射效应。

  “已经可以证明,样品空间结构的完整性与样品表现出的负折射性能之间……”

  栗亚波看着屏幕上的对比,重重敲了下键盘上的回车。

  屏幕上很快计算出了一个超过0.9的关联度数据。

  “存在显著关联!”

  这几乎完美验证了常浩南年初时提出的猜想。

  也就是,可以在特定的材料体系里,在光场的指挥下,诱导出某种类似光学超流态的微观结构,让原子不再各自为战,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对光做出响应,以实现稳定的负折射特性。

  常浩南点点头,神色倒是比栗亚波还平静许多。

  这近一年来,他已经从多个角度侧面验证过自己的思路。

  对于这个结果,不算意外。

  “方向基本没错,但这只是阶段性的成果。”常浩南示意栗亚波冷静下来,“验证了想法的可行性是好事,但重点还是真正合成出可控、稳定、可应用的负折射材料。”

  这个时候,其它参与测试的实验室成员也陆续围拢了过来。

  其中有人问道:

  “化物所那边不是已经拿出可控的三维原子阵列了么?”

  “不太一样。”常浩南脱掉实验服,揉了揉发酸的胳膊:“负折射材料对原子阵列的精度、基底材料的匹配度、环境稳定性要求都苛刻得多……至少不能直接套用目前的激光编程技术。”

  但旁边的栗亚波却立刻接话道:“老师,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琢磨原子阵列的工艺,倒是有了点想法。”

  “嗯?”

  对于常浩南来说,只要有了具体思路,很多繁杂的过程反而可以通过开挂来完成。

  因此,栗亚波能独立提出新的想法,绝对是个好事。

  “我准备参考最近刚发表出来的石墨烯插硅工艺。”

  栗亚波一边回答,一边从旁边的资料堆里翻出一份打印的论文。

  是发表在《华夏科学院学报》(JCAS)上的。

  “首先通过增加功能原子的沉积量获取到大量缺陷,然后进行退火,对缺陷进行修复,再从中筛选出修复效果比较完美的部分”

  他语速加快,指着论文中的示意图:

  “利用MTA-01监控修复过程,结合泛函分析理论预测修复路径,有很大概率能筛选出一部分被修复到接近完美水平的区域……而且这个工艺还能赋予了产物较强的空气稳定性,刚好是我们正需要的。”

  常浩南接过论文,快速扫了几眼关键数据和结论。

  这一扫,还真让他来了点兴趣。

  JCAS这些年的影响因子水涨船高,虽然距离对标期刊Nature和Science还有些差距,但也已经不乏国内外的高水平研究者青睐。

  甚至愣是把缩写类似、但创刊更早的《美国化学会志》(JACS)给逼到改了名。

  否则总是有心大的苦逼研究生把数学、物理甚至机械土木之类的论文往JACS那边投。

  几分钟后,常浩南赞许地看了栗亚波一眼:

  “这个‘过饱和-修复’的思路确实有潜力,尤其是在探索新结构方面……空气稳定性也是个关键加分项。”

  他说着把打印出来的论文卷起来握在手中,似乎并没有还给栗亚波的打算:

  “总之,大胆尝试,注意记录每一个参数细节,MTA-01的数据要采集完整。”

  “明白!”栗亚波干劲十足,“我估计……最快这几天就能完成第一次合成和初步测试,到时候向您汇报初步结果!”

  “好。”常浩南将脱下的实验服挂好,“不过马上有客人要来,我得先上去一趟,你这边如果有什么情况,随时去办公室找我。”

  他拍了拍栗亚波的肩膀,转身离开了依旧轰鸣的测试中心。

第1580章 水下力量

  预约好要来火炬实验室的,是之前有过几次合作的海军装备部主任,杜霖。

  刚开始接到电话的时候,常浩南还以为对方是想问那些从苍龙号上弄下来的奇怪数据。

  但杜霖却表示自己有些技术问题想请教,那些数据倒是不急。

  既然如此,常浩南自然不好推辞。

  简短的寒暄过后,二人便迅速进入正题。

  “常院士,你们在新型锂电池方面突破,我们海军也一直在关注。”杜霖手里捧着茶杯,任由热气打在自己脸上,“这次是想了解一下,这类电池在……水下环境应用的安全性,评估下来如何?”

  这个问题涉及到的范围实在太广,常浩南略作思考,只好基于原理给出回答:

  “从电化学原理上讲只要保证电池外壳具备足够的密封性,隔绝水汽侵入,就是可行的。”

  “实际操作中的关键在于密封。”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为慎重,“一旦水,尤其是海水,侵入电池内部,轻则导致电解液污染、活性物质失效,电池性能急剧下降甚至完全报废;重则直接引发内部短路,瞬间释放巨大能量,导致热失控、起火甚至爆炸。”

  杜霖并没有进行记录,但显然听得很认真。

  当听到“密封”二字时,他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随即意识到常浩南可能理解有偏差。

  于是立刻补充道:“常院士,您我们不是要把电池直接泡在水里用,而是要给水下航行的载具供能。”他用手比划了一下,“电池本体是安装在载具的耐压舱体内,处于空气环境中工作,需要关注的是在这种密闭、震动、温湿度变化较大的舱内环境中的长期可靠性和安全冗余。”

  常浩南恍然:“潜艇上面?”

  之前俘获的苍龙号潜艇虽然已经被送了回去,但在那之前肯定已经被研究了个透彻。

  他依稀记着,前世苍龙级的某几艘上面用锂电池代替了斯特林发动机,很可能从一开始就预留了相关设计,并被船舶工业方面的技术人员给捕捉到了。

  “对。”杜霖点头“但不是大型潜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