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029章

作者:十月廿二

  但今天,斯特雷勒茨刚走到生活区和工作区之间的分叉路口,就注意到整个C16车间内灯火通明,而不像往常一样,只有二层侧面的一间小会议室亮着灯。

  一开始,他只当是某个粗心的安全员忘了关灯。

  这在共青城实在不算罕见。

  然而,正当斯特雷勒茨加快脚步来到门口,准备找到相关负责人象征性说上两句的时候,却注意到原本应该等在小会议室的一众手下们,此刻正簇拥着一名西装革履、头戴安全帽的人在里面转悠。

  加加林工厂属于军事重地,哪怕再怎么松弛,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进入到核心区域的。

  所以他立即意识到,恐怕应该是上面来人搞突然检查了。

  也就在这个时候,或许是听到了身后的脚步,对方突然起身回头,看向斯特雷勒茨的方向。

  “总经理?”

  后者当即脚步一顿。

  虽然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他还是没想到会是集团掌门人亲临。

  紧接着,就是一股危机感从心底油然而生——

  T50的第一架原型机051号其实已经完成了超过九成的制造工作,本来有望成为俄联邦时代近二十年来第一个按照时间表完成计划而不发生拖延的重大项目。

  结果因为自己的疏忽和失误,硬生生把原定在2008年第三季度的首飞拖延了至少半年。

  而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加加林工厂竟然还处在优哉游哉的工作状态之下。

  他又不是什么别人惹不起的功勋设计师,恐怕免不了要挨一顿批评。

  好在波戈相也不是第一天掌管苏霍伊,知道如今时代变了,已经不能按照二十年前的工人积极性来提出要求,所以并没有流露出明显的不满。

  只是上前两步,把斯特雷勒拉到了一个稍远离人群的地方。

  “米沙。”

  波戈相朝大约200米外的总装车间瞄了一眼,语气复杂地询问道:

  “你看没看今天的国际新闻?”

  斯特雷勒茨面对这个问题有点发懵。

  其实他中午在食堂顺便看了几眼电视,但一方面实在没记住里面播报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觉得如果点头似乎显得他也在偷懒。

  所以最后还是摇了摇头:

  “没来得及……我今天上午刚从奥布宁斯克回来,下午到现在一直都忙着调试设备的事情……”

  波戈相叹了口气,从公文包里面掏出几张没来得及装订的文件纸:

  “大约六个小时之前,华夏在蓉城首飞了他们的第一种隐身战斗机,从机身编号来看,应该会被命名为歼20。”

  斯特雷勒茨当即就是一愣,然后有些木然地接过新闻简报。

  因为有充分的时间整理消息,因此里面的内容相当丰富。

  不仅包括从华夏互联网上获取的照片,还有对那架飞机的初步分析结果。

  当然,还重点提到了同一天五角大楼代表团访华的事情。

  波戈相自然没时间等对方慢慢看完,很快便开口道:

  “情报部门的分析认为,虽然从这架飞机的形态来看,应该还属于跟051性质类似的技术验证机,但实际完成度非常高,可能仅缺少与武器相关的火控系统,除去一些涉及到气动和隐身的外形细节还有可能调整以外,几乎相当于一架原型机。”

  斯特雷勒茨此时也已经翻阅到了比较后面的部分,并在某个时刻瞬间两眼发直:

  “这里面提到……今天同时出现了两架飞机?”

  通常而言,每架验证机都是专门瞄准某项技术而进行生产,同时出现多架只有两种可能。

  一是要验证的内容太多,集成到一架飞机上的风险过高。

  二是足够财大气粗,愿意为了进度支付双倍的成本代价。

  波戈相点点头,然后解释道:

  “真正升空试飞的只有一架,但根据在场的目击者描述,在稍早之前的试飞仪式上面,还有另一架尚未刷涂编号的飞机,二者外形几乎完全一致,只有发动机尾喷口的形状和颜色存在些许不同……”

  听到这里,斯特雷勒茨露出有些羡慕的神色,有些无奈地长长呼出一口气。

  “呼——”

  其实T50项目的动力规划也是分两步走,先用故纸堆里翻出来的AL41F完成试飞和先期装备,等到时机成熟再更换目前仍然只有一个代号的新一代产品。

  但因为资源不足,原定用于测试新动力的052号验证机没能同时开工,与南方大国的情况呈现出鲜明的对比。

  而紧随着无奈的,还有一股羞愧感。

  毕竟,就算052号真的如原计划一般启动了生产计划,无非也就是像现在一样,因为混乱不堪的管理而停留在总装之前的最后阶段。

  “总经理,我们一定尽全力加快进度……”

  还没等他表态完成,波戈相就摆摆手打断了他:

  “让华夏人抢在我们前面完成首飞,我也有一定责任,在资源分配上过于追求平均,没顾及到T50项目的特殊需求……”

  UAC现在手里的资源当然比90年代要多了好几个数量级,但波戈相身为顶级裱糊匠,需要同时兼顾米格和苏霍伊的三代半战斗机、伊留申的伊尔76改进型运输机和伊尔96改进型加油机、雅科夫列夫的新一代干线客机……

  恨不得用一桌饭菜招待十桌客人,肯定会出现顾头不顾腚的情况。

  “不过现在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

  波戈相还是拎得清轻重缓急:

  “克里姆林宫希望能在2012年底之前看到第二阶段的原型机,并争取在2016年以前投入量产,要实现这个目标,你认为需要多少额外投入?”

  显然,莫斯科方面现在有点心急。

  他们目前的情况有点类似华夏的八九十年代,特别需要一些标志性成就来证明自己,并重新提振国民的信心。

  尽管如此,斯特雷勒茨还是不敢大包大揽:

  “现在说量产的事情还为时太早……”

  随后却又话锋一转:

  “但如果能把资金投入增加50%,并且给我们的人员编制增加三分之一,那在2012年前拿出第二阶段的原型机,应该还有一定把握。”

  这完全是狮子大开口。

  UAC目前在支持的这十来个项目,各个都是航空领域的宝贝。

  手心手背都是肉,就算有所倾斜,也不可能做到如此夸张的程度。

  但斯特雷勒茨知道,自家总经理如今算是克宫里面的红人,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它工业领域的资源分配。

  果然,波戈相闻言沉默了片刻,接着似乎是下定了某种决心:

  “算了……”

  他咬咬牙,决定献祭掉自己的名声:

  “再苦一苦海军,骂名就由我来担!”

第1412章 “哪有什么四代机,都是歼10改”

  斯特雷勒茨和波戈相二人虽然也感觉有些难受,但好在手头还有个像样的项目可供努力。

  先不论成品孰强孰弱,至少大家还都处在同一个阶段,心态尚不至于失衡。

  但还有另外一群人,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应该说,在第四代战斗机概念方面,欧洲人并不算落后。

  早在F22尚未首飞的90年代,英法就联合提出了自己的下一代战斗机方案“FOAS”(英法联合未来空战系统),并笼络了一批国家准备进行联合研发。

  只是这个时间点上的欧洲已经有了点费拉不堪的倾向,加之冷战结束后军事压力骤减,相比于继续把经费投入“看不见直接效益”的军事领域,政客们还是更喜欢用来直截了当地发福利,以换取更多选票。

  在如此背景下,第四代战斗机高昂的研发成本就难免让人打退堂鼓了。

  所以自打立项开始,整个项目就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实际投入别说跟财大气粗的美国人比,甚至都未必赶得上通过各种渠道自筹经费搞米格1.44和S37的俄国人。

  不过,很快欧洲人就发现,经费不足只是其中最微不足道的问题。

  在技术上,由于管理混乱和关键技术的缺失,英法两国连当时主流水平的EF2000和阵风都有点搞不明白的意思,甚至在进度上落后于华夏的歼10。

  但相关参与国非但没有奋起直追,反而更是有了名正言顺拖延下去的理由。

  直到世纪之交附近,英国再次发挥搅屎棍天赋,选择跳出合作,参与美国的联合攻击战斗机(JSF)项目,而后者对技术转让的限制导致FOAS无法获得最关键的隐身技术,整个项目最终不了了之。

  在那之后,法国在幻影4000的基础上提出了无尾三角翼布局的第四代战斗机方案,试图通过简化气动结构提升隐身性能,但当时达索和斯奈克玛正在被阵风和M88的毛病搞得焦头烂额,根本没有余力去完成这样一个技术难度大且缺乏足够资金支持的项目,于是只停留在了PPT阶段。

  而参与了JSF项目的英国倒是眼瞅着可能会获得一种还算说得过去的多用途隐身战机,只不过在研发层面,JSF的总承包商洛克希德马丁把研制任务拆分成了大量细碎的零散工作,并且刻意给每个参与研发的“伙伴国”分配互不相干的几个部分。

  任何有工程经验的人都能看出,这种玩法一定会导致灾难性的管理混乱。

  果然,甚至连洛马自己都开始逐渐失去对局面的掌,至于受英国委派参与研发的BAE系统公司,则根本无法获得任何有价值的技术或者经验,相当于给美国人打工,却还要自己掏钱发工资。

  对于这种局面,爱丽舍宫或者唐宁街10号或许并不在意,但两个国家的航空从业者却难免心有不甘。

  因此,如果说2001号机首飞之后谁最难受,那么来自达索的查尔斯·艾德斯坦纳绝对是有力的竞争人选之一。

  当年对于FOAS计划,达索就是其中最上心的参与成员之一,甚至依托阵风项目验证过一些关键子系统的可行性。

  只是因为最关键的隐身技术缺失,加之英国人的传统背叛,才不得不选择放弃。

  如今看见华夏隐身战机首飞的消息,平日里又不少跟华夏同行打交道,要说心里没点痒痒劲,那绝对是假的。

  而这种反应,也很快就被刘永全敏锐地察觉到了。

  在2001号机首飞的大概半个月之后,趁着进京开会的机会,他带着一份会谈记录找上了常浩南。

  本意倒不是为了汇报什么,只是当个乐子提起来。

  “常总,我发现达索方面似乎很关心我们二十号工程的研发情况……”

  后者这会儿正在检查栗亚波报上来的材料表征结果,他们已经复现出了HDK305涂层材料在特定情况下呈现负折射率的实验结果,但尚未搞清楚这一现象背后的机理,更遑论设计出能稳定呈现出负折射率的透明材料。

  所以刚开始听见对方汇报的时候,他还没怎么当回事,只觉得理所当然。

  半开玩笑地回答道:

  “老刘,我觉得从上个月试飞那天开始到现在,全世界都很关心我们二十号工程的研发情况……”

  但刘永全却没跟着笑出来,而是郑重其事地摇了摇头:

  “但常总,艾德斯坦纳感兴趣的部分有些不太一样。”

  他说着把会谈纪录翻到中间的某一页:

  “您看,他对于我们目前的进展,以及2001号机的某些具体参数都只是一笔带过,反而用了很长时间旁敲侧击,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想问我们的第四代战斗机跟歼10之间到底有没有直接的技术联系……”

  听到这里,常浩南终于把注意力从电脑屏幕转移到了眼前的文件上面。

  根据记录,在过去的短短半个月内,艾德斯坦纳先后两次前往盛京,跟刘永全会谈了总共五个小时。

  名义上是为猎鹰Z系列中另外两种体量较小的型号进行协调,但总共只有不到一成的内容与此有关。

  剩下的部分正如刘永全所说,三句不离隐身飞机的事情。

  而且关注点相当刁钻。

  “说实话,他这问题倒是不算敏感,但我是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刘永全继续吐槽道:

  “我最开始就说,都是同一个设计所搞出来的东西,那技术上肯定有顺承关系,就像他们达索的幻影2000和阵风一样,但他还非要追问能不能类比成幻影2000和幻影4000……”

  “我估计,八成是这帮法国人心里发酸,想要找到证据说咱们的第四代战斗机就是在歼10基础上改进的……”

  这句话让常浩南差点笑出声。

  因为他突然想到了上一世某位战忽局专家的千古名句——“我们没有什么四代机,最多就是歼10改”。

  当时还因此而被嘲笑了许久。

  直到后来有人发现,其本人甚至参与了国产第四代战机的验收工作……

  不过,笑归笑,一起被他记起来的还有另外一件事。

  在原来的时间线上,歼20完成首飞之后,大受刺激的法国人决定重启自己的第四代战斗机计划。

  而要从零开始的话,实在太难且太漫长,遂很是认真地讨论过在阵风基础上改出一款“准四代战机”的方案。

  现在达索方面突然来探歼10改的口风,难保不会跟这个想法有关。

  于是他突然一改刚才的玩笑表情,正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