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赵王赶走,始皇拜我为丞相 第131章

作者:烟雨西瓜

  彼时秦王政好似听到最好笑的笑话,对着太子丹哈哈大笑,因此还失仪打翻了酒樽。

  “这么多年过去,汝依旧还是质子,怎敢质疑我大秦国策?昔日周王东迁,尚有数百诸侯,如今还剩多少?燕国自上谷至辽东,辖地二千余里,吞蓟、孤竹、箕、中山等国。汝为何不先寻其后人,为他们复立社稷?”

  “这……这都是过去的事!”

  “百年之后,诸侯都将成为过去!”

  秦王政拍案而起。

  压得太子丹不敢直视。

  “自周天子失势,诸侯互相吞并。带给天下的,就只有无休止的纷争。丹,你所求不过三代之事,可孤要的是千秋万世。从此以后,天下皆为秦民。他们会用相同的文字,政令将自上至下行于郡县,从此再无战争纷扰。这是孤的宿命,也必将有人站出来实现!”

  想到这些,太子丹就感到恐惧。看着秦国有序推进蚕食诸侯,可他却偏偏无能为力。在秦将樊於期的帮助下,他顺利自咸阳逃出。

  当时他就想着带樊於期一起走,毕竟秦王最痛恨的就是背叛欺瞒。可樊於期却想着先回去救其妻儿,结果却已被缉拿,并且将其三族全部诛杀!

  樊於期悲痛无比,只能跑路。而愤怒的秦王还不解恨,诏令天下。有献樊於期人头的,赏金千斤、邑万家!

  现在,樊於期就在燕国。

  太子丹不忍的看向鞠武。

  “太傅难道就这么看着赵国被灭?”

  “哪怕……哪怕卖些粮食都行!”

  “大王说了,一粒米都不会卖!”

  鞠武冷漠摇头。

  对燕国来说,赵国更具威胁。在他们看来,只要燕国低眉顺目,秦国就不会伐燕。好比卫国,现在不也好好的吗?

  燕国犯不着得罪秦国!

  “太傅!!!”太子丹猛地转身,态度坚定道:“唇亡齿寒的道理,你难道不懂?燕国可以不出兵,但卖些粮食有何问题?就当是……就当是解救赵人饥患。赵国得到粮食,也能坚持更久,拖延秦国东进蚕食的速度,对我燕国有利!”

  鞠武是彻底无言。

  看着太子丹决然离去。

  秦国乃是虎狼!

  太子丹收留樊於期,现在不顾秦国警告,卖粮给赵国,无异于是给秦国递刀子!

  赵国落得如此田地,完全是自找的。鞠武记得当时公孙劫就曾说过,赵国会遭遇大灾,所以他会推行算缗囤粮。当时没有人相信,就连他都抱有怀疑,可现在看来错的是他们。太子丹说的也有其想法,可现在秦国得到公孙劫为相,彻底凑齐朝堂版图,必会让秦国国力倍增!

  燕国又当如何自处呢?

  咸阳,章台宫。

  秦王政看着送来的紧急军书。

  很快,他就扬起抹笑容。

  军书交由寺人。

  “昌平君,你念给诸卿听。”

  昌平君转身看向群臣,捧起帛书朗声念道:“王十七年,五月。有蝗自北方来,蔽天。赵民大饥,讹言曰: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左丞相劫、上将军翦皆言,正旦前必破邯郸。”

  朝堂之上瞬间哗然。

  真出蝗灾了?!

  特别是昌文君,脸色更是惨白。

  他们当然也有关注秦赵战事,很多人都在幕后负责调动。打仗不仅仅只是将领的事,该如何协调士伍粮草也是个麻烦。特别是此次兵分两路南北夹击,对后勤调动这块要求更高。

  谁能想到真闹蝗灾了?

  公孙劫怎么做到的?

  真能未卜先知?!

  昌文君暗自看了眼昌平君。

  两人对视,皆是骇然。

  这段时间,楚系被打压的很厉害。秦王开始逐步提拔新贵,几乎都出自郎官。很多楚系外戚权贵都被架空,甚至是罢官削爵。特别是公孙劫的出现,让秦王顺利加速。

  “现在,诸卿还有何怀疑?”

  秦王政缓缓站起身来,抬手道:“昌平君!”

  “你可着手准备东巡之事。寡人昔日曾言,攻破邯郸时,寡人就要亲至邯郸,将当初欺辱寡人的贼人全部处死!”

  “臣遵令!”

  昌平君抬手作揖。

  这件事秦王已经筹备多年,其实也不仅仅是他童年的遭遇,也因为公孙劫在邯郸受了诸多委屈。秦国既能破赵,他自然要出口恶气!

第92章 邯郸大疫,会于太行山

  天气灼热,热浪滚滚。

  公孙劫伏案看着帛图,帐内还有冰鉴散发着凉气。扶苏抱着冰饮,依旧热的抬手擦汗。

  存冰自古就有,古人会趁着寒冬时节制冰存于深井。周天子就有凌人,掌管冬季存冰和夏季分配用冰之事。

  冰鉴用的都是冬储冰。

  至于扶苏所喝冰饮,是公孙劫吩咐人专门调配的。原理就是硝石制冰,算不上什么高科技。先准备好井水,然后往里面加硝石。再取铜盆置于井水上,盆内放好凉白开。经过反应后,水就会非常凉。

  所谓硝石制冰,其实没想象中那么厉害。最多搞出冰水混合物,基本没可能搞出真正的冰块。不过在这炎炎夏日,也完全够用了。

  主要还是前几日很多士伍中暑,公孙劫就想到用硝石制冰,再化些盐水能稍微舒服些。

  “信,见过丞相。”

  “李将军无需多礼。”

  公孙劫笑着起身。

  “你我也算有些关系。”

  “私底下称呼我为义兄便可。”

  “好,义兄!”

  李信也是爽快人,他虽生于陇西,可自幼就在关内喝渭水长大。他留有短须,高有八尺。他比公孙劫小几个月,喊声义兄也无问题。

  关键公孙劫位列丞相,现在更是秦国的大红人,深得大王宠信。有这层关系在,对他也有好处。

  当然,李信本身也很受重用。

  是秦国少壮派最出色的!

  这么多郎官,他是率先领兵。蒙恬,蒙毅,冯劫,李由……皆不如他。包括秦王也常赞赏他,夸他壮勇。但就李信自个感觉,肯定还是沾了公孙劫的光。

  真不能怪他想太多……

  事实就是这样啊!

  夏无且,李斯,张苍……不都如此?

  “邯郸现在情况如何?”

  李信摇了摇头,低声道:“根据探子的消息,蝗灾过后邯郸又生大疫,赵人十死二三。他们四散奔逃,变成流民。狼孟等城接收了诸多流民,并且加以控制,扩充了兵员。”

  “让杨老将军谨慎点,这些流民里面难保不会有间客。像粮仓这种地方,绝不能接近!”

  公孙劫淡定看着沙盘。

  这段时间,他也见了很多赵人。就类似是葭,一个个跪地叩首认错。可他这些都已经听腻了,对赵人也没什么好感。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也别想有任何优待。不找他们麻烦,就已是他心善了。

  “禀丞相,秦使已归!”

  “让他来见我。”

  屠睢连忙告退。

  很快就走进来位中年人。

  “下吏见过丞相。”

  “情况如何?”

  “武安君已经应邀,五日后会亲至太行山。”使者抬手作揖,“他说自己只会带上两名亲卫,算是决战前的最后一面。”

  “好!”公孙劫扬起微笑,他抬起手道:“有成,你也可秘密派人通知邯郸间客。将武安君战前见我的消息,散播出去。”

  李信抬手作揖。

  有成是他的字。

  还是秦王亲自给他取得。

  就是望他少有所成!

  “啊?”扶苏诧异的看着公孙劫,“先生,武安君不是你的义父吗?你主动邀请武安君见于太行山,又将此事散于邯郸,这不是在害他吗?”

  “因为,我现在是秦相。”公孙劫轻飘飘的开口,“况且我若不这么做,反而是害了他。养育之恩,我已经还清。我还欠他的救命之恩,所以我要救他。”

  这是秦王制定的战略。

  务必要除去李牧!

  没了李牧,赵国便是鱼肉!

  就是公孙劫,也难改变。

  能做的就是保住李牧的命。

  关键李牧太过愚忠,公孙劫只能让他认清赵王迁的真面目。这也是化被动为主动,很多事就都能可控。当然,这离不开间客的付出。

  “就……这么救的吗?”

  “当然。”公孙劫面露微笑,“就算没有我,秦国很快也会动手。长平之战时,秦国同样用了反间计。与其如此,倒不如我亲自来。我是很想救义父,但也要考虑到秦国的利益。”

  扶苏听得有些懵。

  呆呆的看着公孙劫,突然理解父亲为何如此宠信他。因为秦王政同样是这类人,绝私情壮公门。国君如果掺杂太多私人感情,则会导致国将不国。

  公孙劫就分的很清楚。

  现在就是以秦国利益为先。

  “有成,屠睢。”

  “你们准备随我前往太行山!”

  太者,大也!

  行者,行列也!

  也就是诸多高大的山脉。

  此地峰峦叠翠,气壮势雄。泉瀑争流,树古石奇。断崖高起,群峰峥嵘。阳刚劲露,台壁交错。

  亲临此地,会不由的钦佩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昔日列子或许就行至太行,想到愚公移山这则故事。

  李牧位居主峰凉亭,身后跟着李弘和李鲜二子。他现在似乎老了好几岁,脸上满是沧桑和疲惫。赵国自正旦后就没太平过,先是秦国兵临城下。然后就是长达数月的干旱,又有蝗灾。好不容易撑过蝗灾,又生瘟疫!

  还好,燕太子丹令人运来十万石粮食。虽然价钱高了些,却是相当不容易。毕竟当初他还带兵抢了燕国上谷三十城,现在赵国遇难,能不计前嫌的卖粮。

  “父亲,小劫知道这吗?”

  李牧淡定点头。

  太行山脉极大,且多横谷,现在又命名为【陉】,皆是连接东西的通道。最著名的莫过于井陉,是商旅互通、兵家必争之地!

  当初他经常要前往代地,有回带着公孙劫途经此地。当时他们费力登上此山,居高临下能看到诸多美景。便让人修造凉亭,就命名为公孙亭。既然公孙劫邀请见他,必然是选择在此地。

  李弘撇撇嘴,气愤道:“父亲,我就觉得咱们干脆也投秦算了,反正大兄和义兄都在秦国。现在邯郸大乱,大王竟然还要我们主动出击。父亲多次派人夜袭秦营,可此次的将领是王翦,秦营可是滴水不漏。他们以逸待劳,我们怎么打?”

  李牧闪过抹冷色。

  他自然知道赵王迁的想法。

  就和当初的孝成王相同。

  他为何用赵括换廉颇?

  赵国拖不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