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我家老二,学我玄武门造反 第20章

作者:若谜喵

  因为父皇会念旧情的。

  当初党仁弘为恶一方,罪不可赦,李世民都向天下跪,饶了他一命。

  可现在是为什么呢?

  李泰也是不知。

  唯有类李世民的李恪、废太子李承乾以及楚王李宽看的清清楚楚。

  可虽说看的明白,但没想到长孙无忌却真的敢死。

  也算是尽忠了。

  一路上赶着来的长孙无忌,看到自己的结局,内心不免有些唏嘘。

  甚至扪心自问自己为李治争取皇位的做法是否做的对?

  但对于这个疑问,他一时半会,也给不出什么好答案来。

  此时,天幕画面暂停,数以万计的评论滚动着。

  【恭送长孙司徒!】

  【恭送长孙司徒!】

  【长孙无忌拔剑割喉自刎这一幕,再加上凄凉悲壮的音乐,简直是看哭我了。】

  【我决定了,要每天仔细观摩这一幕。】

  【封神啊!根本是封神的一幕啊!】

  【长孙无忌在以他自己的方式,来诠释了他对李世民的忠诚!】

  【尤其是死后依旧朝着他跪首,还有那眼神,以及充满那满满遗憾的心里话旁白,简直是戳中了心啊!】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以这种方式就此落幕!真令人唏嘘啊!】

  【这就是历史啊!有辉煌,也有遗憾!】

  【也是!不过话说回来,如果长孙无忌没有以这样的结局死亡,那后面会怎么样?!】

  【我想,天君皇帝也不会杀了他吧!】

  【天君皇帝很有容人之资,跟李世民一样啊!】

  【那时的太子府李治手下大多都善终了啊。】

  【长孙无忌那时活下来,估计也只是被贬而已吧!】

  【这谁能知道呢!?毕竟历史不能重来,事情已定,那就只能这样了,谁也没猜到长孙无忌没有割喉自刎后活下来会是什么样一个结局。】

  众人看着眼里,内心诽谤,谁说历史不能改变的啊,这不是在改变的。

  这个时候,长孙无忌也赶到了。

  长孙无忌一来后,就下跪,向着李世民叩拜:“罪臣无忌,参见陛下。”

  “罪臣无忌愧对陛下啊。”

  与此同时,赶来想救长孙无忌一命的房玄龄等众大臣也来了。

  他们皆齐声参见李世民:“拜见陛下。”

  李世民本来对长孙无忌的背叛很是生气,但一看他这样,又想到天幕中割喉自刎的画面,心软了。

  于是,亲自走到他的面前,躬着身,扶起来:“无忌,你怎么是罪臣了。”

  “再说了,按那个逆子说的来讲,尚未发生之事,哪能当真呢!”

  “快快请起!”

  旁边的李宽这么一听,撇撇嘴。

  喂喂喂,父皇,你学坏了啊!也不知道是谁教的。

  等等,我教的,那岂不是我是父皇的老师了。

  这个念头,相当的倒反天罡了。

  后面,长孙无忌也只好起来。

  当然,他深知自己一定要遭罚,不然日后重提这事,可就遭罪了。

  所以,他自求降职。

第23章 李世民将病逝!

  但李世民怎么肯。

  推来推去,李世民给烦了。

  后面,取折中之法,罚三年俸禄。

  最终,长孙无忌的这一场灾难就这样被给化解了。

  接下来,众人一起坐在一旁看天幕。

  【由于,尉迟敬德等人因听到士兵马蹄声,早有准备!】

  【故而,他们很快就赶到了玄武门。】

  【此刻的玄武门,有不少士兵正在搬运尸体。】

  【由楚王的幕僚正在指挥。】

  【那时,褚遂良等大臣一来,瞅见这玄武门的一幕,瞳孔地震,内心有了揣测。】

  【而后,又加快了步伐,发现楚王正在李世民的身边。】

  【而李世民正在亲自为死去的长孙无忌而悼念。】

  【“司徒他!!!”】

  【“楚王!!!”】

  【他们一看现场这个画面,已然是知晓了答案!】

  【只能是默默叹息以及流泪,为长孙无忌的去世而哀悼!】

  【李世民见他们来了,也睁开了红扑扑的浑浊眼睛。】

  【这一刻,他视力模糊,已然是因伤心哭太多次导致视力暂时下降的后果。】

  【尉迟敬德则直接开口问:“陛下。”】

  【可还没有说什么,却被李世民给制止住了。】

  【楚王一边搀扶,一边说:“父皇,我扶你起来。”】

  【李世民重新坐回了龙椅上:“我打算禅让,成为太上皇。”】

  【“而楚王,以后为大唐天子。”】

  【尉迟敬德再度开口,想问清楚:“陛下,若。”】

  【李世民手一抬:“不必多说,我心意已绝!”】

  【褚遂良等人深知楚王在这场谋反中胜了:“我们遵陛下意见。”】

  【李世民缓了一下,又讲道:“无忌是自己割喉自刎走的。”】

  【“你们不能因此怪罪宽儿。”】

  【尉迟敬德等人抱拳:“陛下,我等明白。”】

  【李世民:“褚遂良你们要好好辅佐。”】

  【“尽量让大唐过渡这场权力交接之中。”】

  【“切不可让各地升起叛乱。”】

  【“切不可让百姓因此遭罪。”】

  【“是,陛下。”】

  【李世民看向楚王,讲道:“楚王,你要好生安葬无忌,按宫里最高规格的来。”】

  【“至于史官记录下的这段历史,依你自己的想法来。”】

  【“但我希望你尽量不能把雉奴写的太坏。”】

  【楚王:“父皇,你有勇气承认当初之事,身为儿臣的我,也亦有勇气。”】

  【“所以,这段历史我会完完整整的放在这。”】

  【“我不会去动的。”】

  【“就交给后世人自由裁决吧。”】

  【“至于司徒,立场不同而已,我自然会以最高规格把他葬在九嵕山的昭陵里。”】

  【李世民点点头:“好,我信了。”】

  【接着,他又说:“现在趁着诸位大臣都在这。”】

  【“宽儿,以前你祖父有间接点我,但我现在没有那么多时间,我就直说了,跟随我的这些老臣和太子府的人,你会怎么对待?”】

  【楚王毫不犹豫道:“儿臣,以父皇所行之事为目标,会好好善待大臣的。”】

  【“至于太子府,侄子那几人我不会放过的,太子妃与侄女我会放过,并送到远离长安的繁荣,让当地官员好生照料。”】

  【李世民叹了叹:“也好也好!”】

  【接着,看向众大臣说:“现在就举行禅让仪式吧!”】

  【尉迟敬德这一下忍不住了,开口道:“陛下,有必要这么急吗!”】

  【“按我说,楚王先当一阵太子。”】

  【“后面,再登基。”】

  【褚遂良等人一脸惊讶瞧着他,内心更是嘀咕,果然尉迟将军就是猛如虎啊,这都敢开口直言不讳,一点都不怕楚王殿下登基后,对他进行清算。】

  【这一刻,楚王觉得自己拿到了兵符,掌握了三千兵马,以及代表权力的玉玺,因而也不急一时。】

  【再说了,大唐以孝为治,能有机会,还得在表面上做一些好功夫看。】

  【虽说大多数情况下,大唐忤逆的“大孝子”有点多。】

  【故而,楚王认可道:“父皇,尉迟将军说的对,儿臣愿意先成为太子。”】

  【尉迟敬德没想到楚王会让步,会开口为他说话。】

  【李世民平静如水的瞟了他一眼,缓缓道:“我的身体很清楚。”】

  【“撑不了一、两天。”】

  【“我甚至担心,我此刻一闭眼,就可以撒手而去了。”】

  【闻言,尉迟敬德这个大老粗眼眶红通,激动道:“陛下,不可能的!”】

  【“陛下,寿比南山,一定会长命百岁!不!千岁!甚至是万岁的!”】

  【其他大臣也动容,纷纷出声,就连楚王也说父皇能活很久的。】

  【经历过这一天的事,李世民的情绪越来越平和了。】

  【对于死亡,也看得通透了。】

  【他慢慢摇了摇头:“你们别劝了,开始准备登基仪式吧。”】

  【“记住,登基仪式要简短,尽快完成!”】

  【众人见他态度坚定,也不再劝了。】

  【于是,开始忙起了登基之事。】

  【而楚王则一直陪在李世民身边,接着听他讲治国道理,甚至交代一些没交代完的事。】

  【不一会儿。】

  【众大臣忙碌完后,已是三更半夜了。】

  【太极殿,众人看着楚王坐上了龙椅,并三辞三让,完成了诏书与登基。】

  【李世民一脸欣慰与落寞:“我终于明白了,父亲当时的感受是怎么样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