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457章

作者:断刃天涯

  薛蟠这边很快带来一个消息,沙逊躲在印度,行踪难以确定,请示要不要派人上岸去干掉他。

  贾琏表示没必要冒险行事,而是告诉薛蟠,行商过程中,对鱿鱼警惕一点,这类人可以做生意,但不能深交。

  理由也很强大,此辈深谙人性,唯利是图,做事不择手段,接触的过程中必须严加防备。

  还是那句话,做生意没问题,别的就不要多想了。

  贾琏交代薛蟠,可以加大向印度走私军火的力度,让各路土王们,手上多一点反抗的力量肯定是没错的。

  现在殖民的是东印度公司,一度差点搞不下去,后来英国政府介入了,才算是稳定住了局面。

  所以,不要给英国这根搅屎棍机会,要先下手去搅和一番。

  历史上印度也是有过大起义的,贾琏希望将来这个起义更激烈一点。

  还有就是果阿的葡萄牙人,他们现在的日子也不好过。当然了,生意还能继续做,但澳门这块落脚点算是丢了。

  说起来葡萄牙人也是挺悲催的,先是被英国人打一顿,跪了给英国当小弟也没用,只能苦苦支撑。

  这大概就是小国的悲哀!

  李元的信送到广州,贾琏接待了送信的龙禁尉,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看完了密信后,贾琏一夜没睡,写了一封回信。

  不同于内阁大臣们总是立足于国内的情况来争论,贾琏是从全世界的角度来分析此事。

  先说奥斯曼的历史,再说地缘的重要性,说明白之后再分析。最后得出一个论断,眼下的世界无非东西两强,东强自然是周帝国,西强则为欧洲。随着海洋时代的到来,未来掌握海权的重要性被提到了最高等级。海洋带来的利益,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外部补充。由此可见,东西方一定会有争夺海洋主导权的时候,届时一定会爆发剧烈的冲突,除非周帝国放弃利益,闭关锁国等着西方打上门的一天。

  从这个角度出发,陆地上欧亚大陆交界处的地区,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这些国家强大了,必将牵制欧洲各位,使其无法全力向外发展。

  这其中,一个是奥斯曼,一个是波斯,这两个国家地缘位置最为重要,而且都是沙俄的仇敌。这也是为何要在波斯湾谋求立足之地的原因。

  综上所述,一定程度上给予这两个国家帮助,让它们更为强大一些,对于周帝国有长远的好处。

  至于说到技术转让的事情,贾琏坦言,眼下周帝国军事科技的领先是暂时的,欧洲因为战争不休,在启蒙运动的基础上,实学发展极快,未来一定会迎来技术爆发,追赶上周帝国的领先优势。

  与其担心技术外流,还不如担心一下国内技术进步的速度。为此,不但要加强两国之间的合作,还要加快与西方的学术交流,掌握西方技术的情况。贾琏因此建议,学生前往欧洲留学,同时也邀请欧洲学生来留学。

  贾琏强调,一定要抓住欧洲战争的时间窗口,加快移民速度,彻底的将南洋现有殖民地同化。如此,扼守李家坡的周帝国,有足够的时间来发展,保证在这个大争之世中不落下风。当然,作为主动的一方,此事也不能着急,要拖一段时间,让奥斯曼一方觉得此事来之不易。

  最后贾琏还强调了一点,内部治理的问题一点不能着急,现阶段应该让内阁充分发挥,陛下只要提要求即可。

  回信以最快的速度送回了京师,李元第一时间看完后,陷入了长时间的思索中。

  李元看明白了,贾琏的核心思想还是不要着急,任何事情都不要着急。先停下来看看清楚了再做决定。

  尽管贾琏没有明说,李元还是领会到了其中的关键,那就是身为一国之君,任何决定产生的后果都是全国性的。

  所以,内阁愿意吵,那就继续吵就是了,等他们吵出一个结果来,如果不满意就打回去,让他们继续吵。

  至于内政呢,还是先抓吏治,吏治的问题不改善,任何政策在执行的时候都会走样。

  实际上所有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就不可能不走样。自上而下的过程中各个利益方,都会让政策的执行朝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去使劲。

  登基以来,李元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皇帝不好当。单单眼皮底下的一群人,内部利益就不好平衡。

  要耐心,一定要有耐心,京城不是南洋,皇帝不是南洋大臣。

  深刻领会之后的李元,再次开会时显得非常的淡定。不管什么事情,都让内阁先吵个够。

  这不,最新的一次内阁会议又吵起来了,居然还与贾琏有关。

  起因是广东道御史上奏,弹劾两广总督崔成,不敬钦差,不尊上命!

  内阁会议上,方颂突施冷箭,直奔崔成而来。

  这一家伙李清不干了,当即反击。堂堂正二品大员,就因为一份无关痛痒的弹劾,居然要拿到内阁来说?

  这下李元来劲了,饶有兴趣的听两人吵架,顺便要来弹章仔细的看了起来。同时也弄清楚了事情的原由。

  原来广东道御史的奏本,送到通政司后,照例转到方颂处,正常情况方颂应该与大家商量,而不是拿到内阁会议上当着皇帝的面说。

  这不是最近方颂与李清处处作对么,今天突然来了一个狠的。

  奏本上将贾琏南下的事情说了个清楚,随后弹劾崔成,最初借故去了广西,然后一直称病留在桂林。偏偏“有病”的崔成,在桂林那边整天游山玩水,饮酒作乐。这哪里是生病,明明是不敬钦差,避而不见,对抗上命。

  方颂之所以这么搞,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最近李清与他的矛盾激化了。根子还是在人事上,副都御使告老后,方颂有自己推荐的人选,李清坚决反对,并且还推荐了自己的人选。这个就比较过分了,往督察院安插人手,这不是越界了么?

  两人在内阁争执,林如海这边态度暧昧,没有表态,所以事情暂时拖着。

  这个就让方颂很愤怒,关键方颂在督察院的根基不深,如果没有林如海的支持,他是很难彻底掌握督察院的。

  尽管是内阁大臣,将督察院视作基本盘的方颂,对于副都御使势在必得。李清横插一杠子,方颂自然要强烈的反击。

  从林如海的角度看,这两位争一争没坏处,过一段时间再出手调解就是。

  结果方颂的危机感极为强烈,立刻做出了激烈的反应。

  正好赶上贾琏在广州,两广总督避而不见的情况,方颂通过广东道御史知道后,立刻授意弹劾崔成。

  别的事情呢,李元是乐于看戏的,但是牵扯到贾琏身上,那就不能等闲视之了。

  听两人吵了一会之后,弄清楚来龙去脉的李元,不动声色的看了一眼林如海。

  要知道林如海在督察院的力量极为强大,入阁之后分管过吏部,承辉帝后期尽管进行了改变,内阁大臣不再兼任各部的尚书。看似低调的林如海,实际上手里的权利非常惊人。相比之下,李清兼任过礼部尚书,现在又分管户部,在内阁坐稳了次辅的位子。

  而方颂虽然是阁臣,实际上的支持主要来自督察院,以及先帝的支持。也就是说,内阁如果要说地位不稳,方颂排第一。

  李元心里默默的算一笔账,贾琏是一定要入阁的,趁着任期将至,将方颂排挤出去,是不是可以说,首辅次辅都会愿意看到的呢?

  这场内阁内部的争斗之戏,掌握了分析方法后,意外的不复杂。

  李元再次心里给贾琏点了个赞!教的真好!

第618章 手段激烈

  “既然诸卿有分歧,那便先放一放,容后再议。”李元见吵的差不多了,开口说话,打断了进程。

  内耗是不可避免的,但无休止的内耗无法接受,非要斗个你死我活,那就换人。

  李元有自己的想法,不接受被内阁牵着鼻子走。

  “奥斯曼使团之事,先接触一下,慢慢谈,了解一下对方的最终诉求,再做定义。”

  有限度的表达一下不满之后,李元起身起来。

  林如海也感受到了李元的不耐烦,小心翼翼的起身恭送。

  回到内阁的林如海把李清和方颂叫进办公室道:“二位如要继续斗,请不要当着陛下的面斗!”

  方颂嘴上不说,心里非常的不满,当年一起为先帝冲分陷阵,如今你当了首辅,开始收拾战友了。

  李清则笑了笑,心里暗暗鄙夷,若非你明里暗里的暗示,我能觊觎副都御使?

  两人被林如海敲打,心里不服气也只能先忍着,抱手之后告辞离开。

  回去的路上,李清追上方颂:“聊聊?”

  方颂回头似笑非笑:“算了!瞎子吃饺子的事情。”

  尽管知道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方颂骨子里还是看不上李清,他手里还有底牌,不担心被排挤出内阁。

  李清笑着点点头,回了自己的办公室。

  坐下后不禁暗暗后悔,不该利欲熏心,上了狗贼林如海的当。

  工作还是要做的,该内阁在承辉帝时期延续的惯性很强大,基本还是个办事的内阁。

  李清这边给鸿胪寺打招呼,让那边先接触,先谈谈,看看要求和底线。

  说到鸿胪寺,李清也很头疼,这部门现在不归礼部管,他李清也只是个分管,这衙门背后有贾琏的存在,李清说话不好使。

  当面可以说好好,事情给你拖着,或者制造麻烦搞破坏,这都是常用套路了。

  果然派去传话的人回来汇报,鸿胪寺那边最近工作挺多的,理由也很充分,新君登基,各国纷纷来贺,都是友邦不好怠慢,还有先来后到的原因,总之奥斯曼使团的事情暂时顾不上。

  李清想了想去找林如海,如实转达了鸿胪寺的“困难”后,主动道:“我看陛下很上心,不如从礼部派员出面负责此事。”

  林如海沉默不语,久久的看着李清,看的李清头皮发麻了,林如海才道:“再议吧!”

  李清无奈的只能退出来,门关上的瞬间,听到里面茶杯落地的声音,顿时一脸的苦涩。

  贾琏离开京城之前,因为翁婿关系紧张,甚至都没有去打个招呼辞行一下。李清找林如海谈鸿胪寺的工作,林如海当然有理由怀疑,这狗东西是在挑拨翁婿关系。你个分管阁臣不去说,你跟我废什么话?

  实际上李清还真没这个意思,就是来打个招呼。作为分管阁老,李清确实有权利,这不是架不住林如海是首辅么?谁不知道鸿胪寺因为贾琏主张的新外交政策才彻底脱离礼部的下级单位呢?

  总之李清有点里外不是人了!

  远在广州的贾琏可不知道京城的破事,更不会知道他暂时离开京城,内阁却斗的更厉害了。

  王家这边总算是回消息了,还是王平亲自来一趟,带回来王义的亲笔信。

  这信里自然是先叙亲情,然后才是解释安南如何困难,当初与沙逊合作的关系,有的事情情面上抹不开,这不是刻意的。

  解释之后也没给个明确的处理方案,只是再三强调困难,什么海岸线漫长,水师能力不足,难以全面禁止之类的话。

  当着王平的面,贾琏把信看完之后,默默的点上烧掉,丢进洗毛笔的盆里,不紧不慢的倒上水。

  做完这一切后,贾琏才道:“行,我知道了!你回去了!”

  如此平静让王平有点害怕,小心的问:“您不给个回信?”

  贾琏淡淡道:“不必了!”说着端起茶杯:“喝茶!”

  王义当时有点不忿,出来时看见不少官员在排队等着见贾琏,其中不乏数个知府,心里才默默的收起那点不忿。

  贾琏让柱子出去宣布,今日不见客了,大家都回去吧。

  转头就给巡抚和布政使给叫来了,三人开个小会之后,新军第三镇一个标连夜出发,由巡抚和布政使分别带队,奔袭多个卫所。

  贾琏这边也没闲着,次日一早,让那些等在外面的知府和县令都在巡抚衙门大堂等着。

  这帮官员进门就觉得气氛不对,平时也不是没有开会,哪有像今天这样,内外都是新军的士兵,连巡抚标兵都不用。

  一群人心里嘀咕的时候,贾琏出场了,站在中间看着一群基层官员,没说话只是一挥手,隔壁的门里出来一群龙禁卫,直奔目标。

  被抓官员连忙喊叫,但很快嘴被堵上,人被拖走!

  带走了三个县令一个知府之后,剩下的官员全都瑟瑟发抖,有个别的脚下都湿了。

  “贾某才走了几年的工夫,沿海的卫所糜烂,沿海各级官员糜烂。是朝廷亏待你们了,还是贾某亏待你们了?什么钱都敢收!今天敢收大烟贩子的钱,明天就敢勾结外藩图谋不轨!”

  别人说这些话,下面的官员是不服气的,但是贾琏说就没问题。贾大人在广东期间,给各级官员福利不少,赚钱的路子也不少,不贪也能发点财。问题是这人啊,欲壑难填,胆子越来越大,什么钱都要挣!

  好在广州这边没出太大的问题,就是巡防营出了点问题,都算不到广东总兵的头上,巡抚那边直接动手抓了几个参将。

  衙门里的动静其实不算大,动静大的是城内,巡抚标兵上街,一口气破门五户,抓了数百号人。现场甄别后,普通的打工人直接放行,最后带回来一百多人。这还仅仅是第一步,还有就是一部分从城外抓回来的。

  城内的百姓一开始是在看热闹,后来有乐于分享的街坊说明了真相,这些被破门的人家,私下里开烟馆。

  这是一个走私网络,涉及的人数上千,牵扯的官员十来个。

  巡抚衙门的公堂内,贾琏还在继续训话:“今天再次重申,任何人胆敢沾大烟的边,最好求神拜佛,别让贾某人发现。否则,轻则罢官,重则流放。今天让各位来,就是让大家知道知道,贾某人言出必行。”

  剩下的官员虽然吓尿了,但也算是逃过一劫了,这些官员才知道不是来查贪腐的,就是针对走私大烟的。

  一群官员本意是拜见钦差拍马屁,没想到被抓了几个。

  后续贾琏的训话,大家都竖起耳朵来听,贾琏老生常谈一番,再三强调大烟的危害。最后抛出一个话题,安南王家收了西洋大烟贩子的好处,协助恶商向内地走私大烟,各府县回去之后,务必严厉打击治下的相关产业,同时禁绝安南贸易来往。

  劫后余生的官员们,纷纷表示请钦差大人放心,卑职一定如何云云……。等他们离开巡抚大堂时,出来才知道外面更热闹。

  这一刻,众人总算是清楚了贾琏针对大烟的态度,不仅仅是言辞激烈,行动更为激烈。

  事情传到桂林,崔成呆不下去了,没等他做出反应呢,广西那边也出事了,龙禁尉突然出击,一口气抓了六个官员,文武各半。

  广西巡抚这边自然不干了,涉及到领导责任,出手要阻拦,没想到龙禁尉根本不买账,直接亮出钦差手令,上面还盖了大印的。

  于是广西官员来找崔成做主,不能就这么让贾琏乱来,你是总督啊,要说话的。

  崔成哪有任何办法,非但没法子,还捏着鼻子回广州,等回到广州,城门口看见了杀人告示。

  被杀的犯人里没有官员,都是地方上的士绅以及豪强,在新军的步枪面前,这些人的抵抗力无限接近为零。

  人抓回来突击审问,确定了三十几个首犯要犯后,贾琏亮出圣旨,宣布斩立决。

  接着崔成闻讯,广东文武官员十六人,被拿下后关在大牢里,罪名已经定下来了,判决书也送京城了,就等京城回复,这群官直接流放。

  广西那边也一样,只要牵扯到大烟走私里的,民间首犯要犯一律斩立决,官员抄家流放。

  崔成被气的说不出话来,堂堂的两广总督,竟然治下的官员被抓都不带通知他一声的。

  崔成立刻让人给贾琏送拜帖,贾琏回帖充满了羞辱性,就俩字,没空!

  这种举动,在官场就是撕破脸的行为了。崔成气急败坏的要弹劾贾琏,罪名是残害士民,迫害官员。

  没等他出手呢,两广这边几十份奏折已经到了京城,都是弹劾崔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