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断刃天涯
贾琏表示,少量采购没必要,可以赠送五十支新式线膛燧发枪。
英国人不是没有想过仿制线膛枪,但真的就是做不到量产,这东西现在的欧洲,只能是顶级工匠手工拉膛线,年产两三支。
相关技术因为封锁严密,根本无从下手。
因为贾琏的缘故,受到封锁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茶树。
这玩意被严禁带出海,即便是岛上,也被禁止种植。出海更不可能了,一经发现以谋逆论处。
贾琏的阴险不仅仅在于给奥斯曼提供装备,还通过薛家商行,给某些土邦提供步枪。
过去一年多,印度的土邦面对东印度公司时的反抗,变得更为激烈和频繁。
因为出售的是滑膛枪,所以带英也找不到毛病来,这玩意技术早扩散了。
说来说去,还是量产,不能量产的装备,意义不大。
土邦手搓滑膛枪,真的不难做到,只不过质量不行。薛家商行提供的滑膛枪,质量上乘,量大管饱。
正在以每年五千支的速度,往印度的各个土邦卖滑膛枪。
对于土邦而言,可恶的是,每次出售的量都不大,最多两三千支,还往不同的土邦卖。
每个土王手里都有一支几千人的火枪队,相互之间大乱斗,同时还要跟英国人打。
薛家商行的生意经,秉承一个谁弱帮谁,不存在你给钱多就能买到足够的步枪。
用贾琏的话说,这是一个长久的买卖,做一年和做一百年的差别。
真不是看不起印度,现在的印度就是一个地理名词,不是一个国家。
好像三百年以后,这个国家本质也没啥变化。
英国人知道有这么一股走私商人在搞事情,但是茫茫大海上,想抓到人可太难了。
为了挣大钱,这个世界可不缺亡命之徒。
有一个很矛盾事情,一方面是大量的贵重金属进入国内,另一面则是央行减少了银币的发行量。市面上禁止使用白银为货币之后,民间想要交易,必须先去银行将白银换成银币,否则被发现之后,将遭到巨额的罚款,甚至要面临流放。
澳洲金矿方面也是如此,民间禁止直接用黄金交易,只能先换成银币。
为了征收铸币税,皇帝比谁都在乎这个事情。
南洋贸易的开展,国内收益最大的人有两批,一批是普通市民,他们能买到便宜的粮食,一批是达官权贵,他们能从贸易中获利。
普通人在工商业的快速发展中,同样收获了一定的好处,不过很少就是了。
贾琏当然看到了国内的贫富差距情况的严重性,但暂时也没啥好法子,好在国土辽阔,到处都能搞基建,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
同样的问题在大周出现了,那就是京城的房价居高不下。
城墙内外的京城,呈现出两个不同的状态。
城外是随处可见的三层五层筒子楼,城内依旧是四合院为主。
对于这个问题,贾琏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总不能拆除城墙吧?外城倒是可以搞一些筒子楼,缓解一下住宅条件的,但内城呢?
还是那句话,先发展,其他的以后再解决吧。
承辉二十一年夏天,承辉帝再次去热河避暑,去年是李亨,今年轮到了李元监国。
抽签的嘛,很公平的。
津辽铁路修到了山海关,京汉铁路的勘探工作基本结束,黄河铁路大桥的设计依旧找不到可行性。
津浦路修到了徐州,黄河上依旧没有桥。
夏天来临,得知工程学院依旧无法攻克跨河大桥的消息后,贾琏不免有点烦躁。
湖广的案子总算最终落幕,涉案的八个县令,四个知府,以及河道总督衙门下属的六个官员,被判了斩刑。
湖广总督、湖北江西二省的巡抚三司,还有二十六名官员落马,其中半数判处流放,余者罢免。
之所以拖这么久,无非就是朝廷内部的反复拉扯,这么大的案子,很自然的牵扯到了京城。
跟着承辉帝去热河的李亨,被叫到皇帝跟前,史无前例的挨了一顿臭骂,整整骂了半个时辰。
令承辉帝愤怒的是,江西水患的案子,依旧牵扯到了众多的皇亲国戚,高官显贵们。
承辉帝非常的失望,派人回京,当面质问皇亲国戚以及涉事宗室,问他们为何贪得无厌?
责问之后,除了罢免一切职务,并无后续。
至于薛家商行做的事情,倒是没有被查出来,不过薛家协助各省移民的事情,倒是被爆出来了。
一直冷眼旁观的贾琏,看到皇帝的处理后,心又凉了三分。
身为特权的一员,贾琏当然能理解这种事情背后,到底都有哪些因素在发挥作用。
林如海在监督该案的时候,上奏时确实明确了几个问题,江西巡抚以及三司,实际上是判死刑的。
但是上报之后,皇帝给改了流刑。
期间贾琏还接到了张庭恩的一封信,希望贾琏能为湖广总督说情。
这封信贾琏看完就烧了,没有任何举动。
皇帝离京避暑后,贾琏下令启动了一次调查,全国钢铁产量的统计开展。
在难熬的夏天中,总算是有个好消息、
这日,贾琏下值回到家里时,得知黛玉身体有恙,已经叫了太医正在诊治。
这一家伙给贾琏吓的不轻,连忙赶到黛玉的院子里。
这边等着的人可不少,王熙凤、宝钗、平儿、邢夫人、尤氏、秦可卿等人都在,就连王夫人和赵姨娘都来了。
贾琏出现时,太医正好满脸笑容的告辞出来,上前询问才知道,经过不懈的努力,黛玉终于有了。
贾琏非常的高兴,说实话到现在,名正言顺的女人就生了两儿子,王熙凤一个,宝钗一个。
希望黛玉也生个儿子,如此才算是人丁兴旺。至于尤氏很秦可卿那边,贾琏可不敢认。
尽管王熙凤已经赏过了,贾琏还是再赏一次,太医又拿到了一千元的赏钱,喜滋滋的告辞离开。
随后贾琏下令,阖府上下无论东西,人人有赏。
说实话,上一次动静闹这么大,还是王熙凤怀巧姐的时候。
林如海这边接到喜讯,因为是夜晚,不好立刻过来,次日一早便登门来访。
贾赦家政出迎,贾府中门打开,迎接贵客。
今非昔比了,林如海这个首辅,地位比贾家高呢。
无论如何,林如海得到了高等级的接待,贾琏也被迫作陪。
贾敏则被众女眷簇拥着,来到贾母处。
说到贾母,这些年身体并不见老迈,与十年前相比,变化不大,真是咄咄怪事。
贾琏私下里怀疑,贾母是心里担心二房,所以心理暗示自己,不能倒下。
真就是在一天,护着一天了。
好在现在贾政起来了,副都御使的职务可不低了,京官还是御史,见官大三分。
林如海在贾家呆了半天就告辞了,毕竟他事情多。贾敏留下住几天不是问题。
一行人送走林如海,登车前林如海叫贾琏上前,低声问他:“我明日去热河,听说陛下身体不适,你上一份问安折子吧。”
事情贾琏提前就知道了,毕竟论眼线,林如海差多了。
贾琏故作才知道的样子:“好,我记住了。”
林如海开开心心的回去了,贾琏得以脱身,回到黛玉的院子里,看着赖贾敏怀里扭动的黛玉,贾琏咳嗽一声。
黛玉懒洋洋的坐直了,动作慢了点,屁股吃了贾敏不轻不重的一巴掌。
贾琏笑着上前问安,贾敏生受大礼后,问他:“你觉得玉儿这回是男是女?”
贾琏错愕道:“男女都一样。”
贾敏不满道:“我绝对是男孩!”
贾琏立刻醒悟,附和道:“您觉得是男孩,那就一定是男孩。”
这就不是讲科学的时候,贾敏说啥就是啥。
这天还没黑呢,贾敏就给贾琏撵走了!
对此,贾琏很是无奈,出门之后感慨,名声误我。
这话怎么说呢,对于贾敏而言,贾琏在外面浪,都比他在家里家外的多纳几个要强。
总感觉一块石头落地的贾琏,决定夜宿书房,亲手写了一份问安折子。
承辉帝在热河所谓的身体不适,经过御医的诊断,一致认为是没有休息好。
有的话御医们没法当面劝说皇帝,只能含糊其辞。
裘世安倒是听懂了,私下里对皇帝道:“圣人,御医的意思,您还是要节制。”
承辉帝听了哼了一声,没有说话,挣扎着坐起道:“朕这是真的老了。”
裘世安没说话,承辉帝的问题大不大呢?其实就是与宠妃嬉闹的时候,晕过去了。
还好不是中风,不然就麻烦了。
随着皇帝的威势达到顶峰,下面的臣子也好,内侍和御医也罢,都不敢把话说的太明白。
贾琏的问安折子送到,已经是七日之后,承辉帝已经能下地走动了。
林如海携众臣来看望皇帝,见承辉帝能起来走动,顿时大大松了一口气。
承辉帝坐下后,提起了贾琏送来的问安折子道:“这狗东西在折子劝朕,养病期间,需不近女色。他就是这样看待朕的?”
承辉帝气呼呼的骂,林如海等人也不说话,低头听着。
“他自己就是好色之徒,也有脸说朕?”承辉帝越骂越起劲,臣子们越发的低头。
骂了一刻前后,承辉帝舒坦多了,喝了一口茶水润嗓子,觉得气也顺了。
顿时忍不住双眼发红道:“不器,这是找骂啊!别的臣子,说话都藏着掖着,唯独不器,有什么说什么,生怕朕有气没撒出来。”
众人都很好奇,贾琏的问安折子里写了些啥,这几乎就是一个谜团了。
裘世安倒是知道的,不过他不能说。
实际上贾琏在折子里,真就是在劝皇帝保重身体,当然了,还有这么一句【今虽盛世,内忧日盛,陛下仁厚,彼等未必领情,陛下淤气于心,日久伤身】之类话。
结合现实情况呢,内忧是啥?皇帝很清楚,贾琏到底在说啥。该说的明着说,顺便让皇帝骂一顿出淤气。
周帝国的问题,不仅仅是士绅的问题,还有权贵的问题。
他们在挖帝国的墙角时,不会心生惭愧,反而会觉得理所当然的。
承辉帝臭骂贾琏,无非还是看到了贾琏文字背后的意思,尤其是贾琏在文中提到【早定储位】这一句时,承辉帝很是无奈。
这是贾琏第一次劝皇帝,立储!
连贾琏都这么说了,那就说明真的到时候了。
第593章 无题
立储的事情,承辉帝放在心里,暂时不做决定。
这是他的性格决定的!
贾琏也猜到承辉帝不会轻易接受这个建议,但该说的还是要说一说。
李亨也好,李元也罢,立储之后纷争会少很多。毕竟多数人都是骑墙的,真拿身家性命去赌的人是极少数。
正常的操作是多方下注!越是年岁长的家族,越是如此。
人这一辈子,很难做到中正平和,总会有一些不良喜好,如果为了身体戒掉了,活着就挺没意思的。
承辉帝这个人没啥不良嗜好,唯独在女色上头有点贪,刚继位那会为了坐稳江山,还算收敛,现在有点收不住的意思了。
“依着御医的意思,朕这病需要静养,能不操心就不操心。诸公都在,即日起若非军机大事,必要烦朕,内阁处置即可,林卿多费心。需要用印的地方,裘大伴那边处置。”承辉帝说了一会话,就觉得疲倦了,起身摆摆手,先去休息了。
林如海起身对众臣拱手:“恭送陛下!”
这一刻起,林如海才感觉到,内阁首辅的位置彻底的坐稳当了。
以前总有威严不足之处,湖广的案子下来,加上皇帝这么一出,夯实了百官敬畏的根基。
上一篇:神话红楼:从箭术开始修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