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断刃天涯
贾琏双手奉上,安静的站一边,承辉帝接过后没着急看,而是先拿一份给贾琏:“岳齐的,你看看。”
说完承辉帝才看贾琏送来的章程,贾琏也不客气,打开岳齐的章程看了起来。
很明显,岳齐没有办学方面的经验,相比之下,贾琏把现代办学的那套搬到这个时代,无疑领先了很多。
其中差距最大的,就是岳齐采取的是保举制度,就是由各部主官推荐,然后直接上学。这个无疑不是岳齐的初衷,而是与武将们妥协的结果。
贾琏的招生模式则很简单,考试+加推荐。
具体到考试内容,按照现代的说法,语文和数学。尤其是数学成绩,必须过关。
因为装备的进步,个人勇武的作用被极大的弱化,战场战术发生了巨变,传统军人训练的模式也应该进行调整。
简单一点来讲,岳齐的方式,重视个人战斗素质的培养,贾琏的方式,则更重视个人的指挥能力的训练。
看完之后,贾琏还回去,承辉帝还在看,贾琏继续一言不发。
看一半,皇帝拿出眼镜戴上,显得极为郑重。
终于看完之后,承辉帝摘下眼镜,抬头道:“卿家说的战场战术教育,为何没有详细内容?”
“这只是个概述,具体的战术其实很简单,几百个字就能说的很仔细,嗯,还有配图。”
“你现在画一张看看。”承辉帝显得有点击破,他也是上过战场,学过军事的,只是他发现,按照贾琏的模式,以前学的用处不大了。
早有准备的贾琏,摸出碳条,借了把尺子,现场画张简略图。
并且在图上标注清楚,猎兵前出,主力列队。这么说吧,近代军队战术一点都不复杂,不过就是排队枪毙的加强版,原因是线膛枪的出现,前出的猎兵更多一些。就射程而言,前装线膛枪对比滑膛枪,并没有优势,真正的优势是射击精度。
真的对手冲到五十米以内,比的就是火力密度了。德军率先在单位距离上派进去更多的人,这一套现在也是适用的。
当然还要分具体的战场,比如一马平川的地形遭遇战,排队枪毙就是首选。预设战场能做的文章就多一些,总之兵无常形,水无常势。根据不同的地形以及攻守地位,选择不同的战术。
前装线膛枪时代,爆发过两场激烈的战争,一场是克里米亚战争,英法联手带着土耳其对抗俄罗斯,别看俄罗斯输了,但英法付出的代价也不小。要知道,当时英法装备的是米涅弹线膛枪,俄罗斯还是滑膛枪。另外一场就是美国南北战争,两场战争都是几十万人的伤亡。
前者还诞生了南丁格尔这个提灯女神。
几张草图画的很快,关键是标注慢,承辉帝等贾琏画完了,没着急仔细看,而是继续问:“参谋科、军医科,仔细说说?”
看的出来,承辉帝内心已经有明显的倾向了。
贾琏很耐心的解释:“参谋科培养军事参谋,主要任务是根据掌握的情报,制定相应的战术,以及具体的执行。最大限度的分担主将的压力,使之有足够的精力,应对战场上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而不是把精力用在各种的琐事上。至于军医科,顾名思义,主要就是战场治疗。当兵的上了战场,往往不怕死,而是怕伤了之后得不到及时治疗,死了还好,落下了残疾,生不如死才是最伤士气的。军中设军医,战场上及时救护,士兵没有后顾之忧,伤了有人管,士气将大大提高。就士气而言,军医科的重要性,远比战前各种重赏许诺要紧,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立功。”
承辉帝嗯了一声,点点头再问:“这里提到军人荣誉感,仔细说说。”
贾琏微微一笑:“这个好理解,您看看前明的军队就知道了。军人没有社会地位,缺少荣誉感,十成战斗力,能发挥一半就是强军了。以前的那一套,官兵的个人荣辱,往往与主将挂钩,如今陛下破旧立新,开设军校,毕业生都是天子门生了,不能再搞以前那一套了。”
以前那一套是啥,贾琏没明说,承辉帝心知肚明,不就是以文制武么?
这一套的根源是唐朝末年一直延续到北宋建国,五代十国武夫跋扈,稍不如意就杀上司,杀节度使。
北宋就是在矫枉过正,明朝前期还好,土木堡之变后,朱叫门复辟,开启了以文制武的时代。以戚继光为例子,他给张居正写信的落款,门下走狗。从一个现代人的角度看,这种事情太过荒唐了。
但是从皇权追求稳定的秩序的角度看,这种事情完全可以接受。说到底,还是利益在作祟。
家天下时代,皇帝个人的喜好,影响太大了。
别的皇帝贾琏不管,总之承辉帝这里,贾琏必须影响他,让他认识到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性。
现在是十八世纪,已经初步打开了看世界的窗口,贾琏会竭尽全力的推动中原王朝接触外面的世界,而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
至于贾琏不在了,国家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那就不是贾琏担心的事情了,要相信后人的智慧嘛。
承辉帝很认真的听贾琏讲解后,低头继续看,看完之后抬头道:“很不错,看来还是你对新装备和新战术研究的更深。以此为蓝本,朕会让人制定详细的办学计划。只是卿家状元出身,到军校讲课,恐有不甘。”
贾琏一时无语,人是你,鬼也是你,但嘴上说话却是另外一套:“不过是为人臣的本分。”
承辉帝满意了,记住哦,不是朕逼你的。
贾琏告辞离开,送他的内侍还是上次那个,贾琏熟练的完成了一套送票子的流程后,这位低声道:“多谢贾大人,二皇子连着来了几天了。”
贾琏不动声色,出宫离开,转头就让人去给李亨送信,告诉他最近李元连续进宫的事情,让他自己看着办。
这李亨,最近看见李元连续倒霉,估计是有点飘了。
你一个嫡子,又惦记着大位,难道不懂有事没事,进宫聆听圣训的重要性么?
内阁大臣们想达到自己的目的,哪个不是整天围着皇帝转的?
李亨到底怎么回事呢?
接到贾琏消息的时候,这厮正在看两个三哥贾的神女跳舞,嗯,这是沙逊送给他的礼物。
据说,这些神女都是在庙里伺候诸天神佛的。
贾琏并不知道沙逊送礼的事情,主要也没在意这个鱿鱼,觉得他翻不起太大的浪花。因为不关注,自然也不知道,沙逊没离开,留在了广州。最近正在帮王子腾倒腾买卖,挣钱准备打仗。也不会知道,如今沙逊是总督府的座上宾。
至于亨利,还在海上飘着呢,随行的还有大周派出的常驻使节,今后两国之间,互派使节的事情,还是贾琏推动的。
神女的舞蹈非常大胆撩人,最近李亨迷上了这俩,几乎每日都要看她们跳舞,看的心潮澎湃之际,扑上去共舞。
这不,李亨看的热血沸腾,刚站起来,内侍进来,附耳低语,瞬间李亨态度转变,摆摆手,示意神女下去。
“消息可靠?”李亨生出了危机感,他是没想到,李元这么快回血了。
“贾大人没必要说谎!”内侍乃绝对亲信,说话自然比较大胆。
李亨在原地转了几圈后,自言自语:“怎么会如此?看来近期孤太过松懈了。你去约一下贾大人,寻个时间细谈。”
内侍退下,派人秘密联系贾琏,但是得到的回复是,没空!在忙活皇家军校的事情
李亨知道后气个半死,他不傻,知道贾琏的意思是别什么事情都指望别人,有的事情只有靠自己。
转头李亨立刻进宫,求见皇帝。
承辉帝正好下班了,便招呼他一起散步,往皇后处走。
最近因为李元的事情,上演了父慈子孝,承辉帝有点瘾头的时候,下意识的在李亨身上重演教导儿子的成就感。
怎么说呢,对李亨是不公平,这就是任性。一个混蛋突然改过了,叫悬崖勒马,回头是岸。
问题是,那些一直表现正常的人呢?活该被忽视么?
人类了,似乎非常乐于拯救堕落的灵魂,以此获得巨大的满足。例如,提上裤子后,劝鸡从良。
深谙人性的贾琏,只能及时提醒李亨,别以为可以躺平了。
“最近在忙点啥?”承辉帝主动开启谈话,李亨得到了贾琏的提示后,笑着回答:“父皇在办军校,儿臣最近在读兵书,寻思若是父皇开恩,儿臣想进军校学习一二。”
承辉帝被挠到了痒处,笑呵呵的指点儿子:“你啊,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别闹个叶公好龙!”
李亨立刻接住了话:“儿臣看不到其中深意,还请父皇指点迷津。”
承辉帝完全没察觉,这里头有贾琏的事情,所以笑着解释:“此事的根子在于,过往的兵制,最终都会导致兵为将有。北宋以及前明,过分的压制武人,又导致军队战斗力的败坏。如何平衡这个问题,前人有过不少探索,但都没能解决问题。贾琏虽然年轻,但看的很远,很早以前私下建议朕,成立皇家军校,朕为校长,学员为天子门生。你好好想想,一旦这些学生掌握了兵权,军中各级军官,都是天子门生,会是何等局面?”
这次李亨的回答很精准:“但有反意,部下必将缚之君前请功。父皇果然圣明!儿臣不及万一。”
承辉帝龙颜大悦,摆摆手:“你缺的是阅历!此前看不透也很正常!”
父子二人聊的很开心,李亨得分不少,到了周皇后处,李亨主动提起军校的事情,母子二人又是一通惊叹,极大的满足了皇帝的虚荣心。
嗯,周皇后就是工具人,换成李元在场,她也是这个反应,并没有本质区别。
陪着吃了晚饭,李亨回到王府,一番复盘后,领会了贾琏的意图。其实非常的简单,投其所好。
上位者肯定有喜好的,下面的人肯定会想法子满足你。
就算你喜好杀猪,下属们也会给你找到足够的猪来让你一展雄风。
从这个事情里,李亨认识到,皇帝在教导皇子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当然了,话题很重要,一定要是皇帝最近关注的。
在谈起话题时,还要留下不那么明显的破绽,要有应和,有来往。不能一味的拍马屁,那样技术含量太低了。
作为被教导的目标,要学会举一反三,又要总能表现出不足之处,虚心的接受教导。
第430章 官办?民办?
皇帝要办军校,官方的说法,世界之大,我华夏困于一隅自守。前明之所以败亡者,武备松弛,既不能安内,又不能攘外。本朝承天命而得天下,需知,国虽大,好战必亡,忘战必忧。故设皇家军校,以整武备。
只能说,这个时间点很好,草原部落入侵的事实,发生在一年之前。文官集团虽然反对,但现在被考成法折腾的欲死欲仙,有反对声音也形不成波澜。从官方说法来看,主打一个,不针对任何一方,单纯的整顿武备,是防御性质的。
承辉帝的想法很大,不但设立了皇家军校,还设立了皇家海军学校。至于海军学校的成立,理由很充分,本朝万里海疆,有海而无防。
只不过海军学校的想法,则要缓一些,如何组建海军,大周没经验,还需要使者从西方聘请老师回来,结合各方意见,再行统一规划。
这个事情贾琏自然是热烈的赞成,但是他真不懂,所以不掺和海军学校的事情,心思花在爆产能上。
什么产能呢?当然是钢铁。
眼下最大的钢铁产地在遵化,贾琏打着研发司的旗号,去了一趟,实地调查了解后,发现官方的钢铁厂管理不善,贪腐丛生。
现阶段的产能,供给给研发司生产步枪都差不少,这个怎么行呢?
明明受到了遵化方面的热烈欢迎,好酒好菜的伺候着,转身回到京城,贾琏便向承辉帝提出,遵化铁厂那边,需要做出改变。
对此建议,承辉帝也颇为头疼,官方的产业很多,几乎没有不亏本的。也就是贾琏搞的研发司,下面一批厂子,能做到自负盈亏。
现在京营军改,不说西山、南苑、通州三镇,九门镇和御马监的新式装备都远远不够。
岳齐每次来汇报,都要提一句,各镇新式装备缺口八成以上,希望皇帝催一催贾琏。
那么,研发司有没有库存呢,有,但不多,无法满足任何一个镇的需求。这也是贾琏遵化之行的目的所在。
承辉帝问贾琏怎么改,贾琏建议,如果是官办,就必须抓吏治,整顿风气,也可以拍卖给民间商人来办,绝对不要搞官督商办,想两头顾,注定哪一头都顾不上。当然了,如果是民办,必须先满足官方的需求,然后才能流出市场。贾琏还表示,如果是开会,结果肯定是官督商办。不是说大人们的智慧不如贾琏,而是他们习惯了官府的那一套,凡事都想两头要。
承辉帝一时也没有决断,把内阁大臣们都叫来开会,商议此事。
事情是贾琏提出的,所以,贾琏必须到会。
会上由贾琏介绍情况后,承辉帝问阁臣们,如何是好呢?
然后阁臣们对此踊跃发言,五位阁臣,张庭恩没表态,林如海觉得涉及到军需生产必须官办,潘季驯主张民办,认为官办到最后,还是跟现在一样,任何变化都没有。郭衍和宁克的态度比较一致,都主张官督商办。理由也很充分,郭衍是从人事的角度出发,民办铁厂,现在的官员怎么安置?宁克的观点是,民办铁厂,必定滋生以次充好,商人的节操不可信。避免亏损又保证质量,官督商办为上策。
会前没亮出贾琏关于官督商办的结论,所以,张庭恩最后也觉得,官督商办不错。
承辉帝看看贾琏,那意思,你说中了,怎么办?
贾琏叹息一声,站起说话:“微臣反对官督商办!”
有个事情贾琏没法,官督商办最典型的就是洋务运动期间。
诸位阁臣一看贾琏站出来反对,全都下意识的表现出严肃。
贾琏在内阁会议上战绩彪炳,不信去通州码头看看,去运河看看,因为漕粮走了海运,运河沿岸现在还在闹腾,只不过闹的最凶的两江,孙化贞坐镇压下去了,山东、河北,还没从济宁之变中恢复元气,闹不起来。至于漕运总督,夹着尾巴做人中。
当初为了海运的事情,贾琏干了啥,大家都是知道的。
没人敢质问贾琏的时候,视线都转到了张庭恩身上,只能是他来了。
“说说你的道理!”张庭恩倒是无所谓,他也确实好奇,贾琏为何反对。
“官督商办,怎么督,怎么办?谁说了算?民间商人拿出本钱买下场子,却要由官员来指手画脚?这是哪家的道理?单单一个说法,就能吓退多少商家,届时,对外拍卖,价钱上不去,一个不好就会导致价格卖低了,便宜了商人。没准到时候,官督商办变成了彻查是否有官员在交易中以权谋私,官商勾结,损公肥私。”
贾琏一番话,所有人都愣住了,有道理啊。
郭衍反问一句:“如何保证民办质量?”
贾琏冷笑着看着他:“郭相,商人还敢糊弄官府?公平交易就是官府对商人最大的优待了。”
宁克也问了一句:“如何确定产品质量没问题,总要有个标准吧?”
贾琏反问:“宁相懂炼钢啊,还是懂炼铁?反正我是不懂的,都是相信下面的工匠,他们说好,那就是好。”
没人再出来对线了!
林如海:“那便官办,大不了专设御史,加强审计。”
潘季驯:“还是民办的好。”
问题又回来了,到底是官办还是民办,承辉帝与张庭恩交换视线后,张庭恩道:“内阁投票!”
投票结果很快出来了,二对二,林如海和郭衍投了官办,潘季驯与宁克投了民办。张庭恩的一票将决定结果。
张庭恩没着急投票,而是提问:“贾琏,你觉得哪种好?”
贾琏笑道:“其实都可以,学生只要质量合格,产量足够的钢铁。”
承辉帝在心里默默的骂一句:滑头。
真不是滑头,其实真的都可以,关键看做事的人。
大周不是没有民办的铁厂,比如苏钢很出名,名声却是民办铁厂打出来的。官方在江宁的铁厂,并不比遵化铁厂好。
张庭恩是了解贾琏的,所以他知道贾琏真的说了实话。
沉吟再三,张庭恩最后开口:“那便民办!有一点必须说明,事先关于遵化铁厂的价值,必须严格审计,不可使官方铁厂出现损失。”
上一篇:神话红楼:从箭术开始修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