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断刃天涯
四位中书舍人的年龄都在三十五以上,四十五以下,看见贾琏都没起身,拱手致意后,继续处理奏折。
贾琏扫了一眼就近的桌子上,发现全是各路御史的奏折。顿时心里明了,难怪皇帝觉得工作量太大了。
这能不大么?御史的奏折可以直接走通政司的渠道到御前,原则上只要是御史弹劾,皇帝都要亲自处理。
偏偏承辉帝给自己打造了一个人设,愿意纳谏。
如此一来,各路御史自然是要好好表现的,芝麻大的小事也要弹劾一下的,理由很强大,在皇帝面前刷名字。
开始几年承辉帝还很耐心的处理各路奏折,去年事情多弹劾奏折量太大了,根本处理不过来,累死皇帝都看不完的那种。
听说通政司有一阵拿麻袋装过滤掉的弹劾奏折,那时候李亨还在通政司,贾琏没少为他担心,被人弹劾堵塞言路。
嗯,大周也是有言论-自-由的,做官的随便说,草民乖乖的听着并照办。
大家看看,想不想灯塔的精英们的行为作风?
是不是【我可以随便说,你最好闭嘴听着】的套路?当然你也不闭嘴,那就物理让你闭嘴(抓人、出意外)。
想到自己也是可以言=论自=由的人了,贾琏感慨万千。同样的自-由,同样的有的人不能说。
没等贾琏感慨太久,裘世安出来了,冲诸位中书舍人道:“各位大人稍稍停一下!”
四位中书舍人停下手里的笔,起身见礼。
裘世安对众人道:“贾大人曾任临时中书舍人,深的圣人之心,陛下重设中书舍人一职之来由也。今天开始,贾大人领班中书舍人,如有难解之事,可先交贾大人处置。”
众人应诺,脸上倒是没看出任何的不服气。
裘世安也没管他们心里怎么想的,招呼贾琏一道入内。
御书房内,温太医正在收拾药箱,同时进行医嘱。
“陛下身体并无大碍,不适皆因劳累过度。今后不可操劳过甚,每日伏案最多三个时辰,晚间不要再处理朝政了。”
承辉帝没说话,示意裘世安送走太医,回头对贾琏抱怨:“近日精神不振,睡眠也不好。裘世安着急上火的非要请太医,太医来了也不开药,就是嘱咐多休息,少案牍。皇后也被惊动了,非要朕增设中书舍人,思来想去,最合朕意的卿家只有贾卿。奈何贾卿身兼多要职,新人朕难以放心,只能辛苦贾卿为朕把把关。”
贾琏听懂了,承辉帝的身体没大问题,但人过了四十岁,各种问题都会冒出来。坐久了腰酸背疼,精神恍惚属于常有的事情。
加之后宫各种等待浇灌的花朵,日夜操劳,精神能好才怪呢。
后宫的事情贾琏一个字都不敢提的,所以见承辉帝起身走动,同时以手按腰,暗道这亏的有点厉害,眼窝深陷啊。
“陛下还是要注意身体,朝政是处理不完的。”贾琏只能说废话,不能评论朝政。
做皇帝不外三大权利,人事权、兵权、财权,最多再加一个舆论权。
四大权利,交出去任何一个,皇帝都会不安心的。别看现在皇帝觉得累,真的放权了又会担心有人架空皇权了。
承辉帝点点头表示收到了贾琏的关心,继续边走边说:“增设中书舍人后,贾卿辛苦一点,盯着四位翰林出身的舍人别出乱子。”
贾琏还是很了解承辉帝的,赶紧点头:“微臣明白!”表示接到了信号,并正确处理了。
承辉帝又道:“领班中书舍人级别不变,具体人事贾卿可自决。”
贾琏听了心头微微一震,皇帝还是很大方的给了人事权,那就好办了,不怕这四个中书舍人不服气。
不过皇帝没有明着说,无非还是想看看自己的能力如何,能不能驾驭下面中书舍人。
论级别,中书舍人为从五品,贾琏是正四品,只是年龄吃亏,人家未必服气。
贾琏告辞出来,见过四位同僚,这时候边上没人,四人看着贾琏的眼神也没那么客气。
“各位都是翰林出身,如何处理文字贾某教不了。陛下信任,以贾某为领班,有些话希望各位能听进去。”
贾琏没摆上司的架子,也不搞说教的一套,四位新舍人的心里要舒服多了。
“请贾大人赐教!”四人商量好似的,整齐的拱手说话。
贾琏心头微微冷笑,你们事先商量好的吧?那又如何呢?手握人事权,决定你们的去留,怎么跟我斗?
“首先,原则上弹劾奏折一律送君前,通政司遵循此原则照办,至各位手里,涉及三品以上者,【是否有实证】为批阅原则,必须标明。四品以下者,转督察院核实处置。其次,内阁送来的文书,阅后便签提纲挈领,方便陛下审阅。切记所有文书,实事求是,不可误导。军国大事,一律优先处置。此三条乃经验之谈,望各位共勉。最后,奉劝各位一句:事君以诚!”
别看大家心里未必服气,贾琏真交代了干货,各位都是心里默默的背诵,一点都不敢忽视。
见众人平静的不说话,等待后续的安排时,贾琏知道刚才说的话起效果了。
这几位年龄都不小了,能成为中书舍人,真的是要谢谢贾琏这个始作俑者。本朝太祖是废了中书舍人一职的,太上皇虽然不勤快,但他放权内阁,也没那么多政务需要处理。承辉帝要是学太上皇,也不会这么累的。可惜,皇帝要搞集权,只能辛苦一点咯。
当然了,承辉帝有一点好,处理问题非常明确,不会像嘉靖那样,说话跟猜谜一样,因此来维护皇权的神秘性。
事实上作为上司,除非有不可明说的事情,最好是把事情讲清楚,免得下面错误理解办错事情,届时损失更大。
当然了,是人都有不好意思明说的话,所以偶尔让下属猜谜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早期的承辉帝也会偶尔让内阁猜谜,现在大权在握了,就不太搞这套了。基本都是直接说,要怎样,无非是借谁的口说而已。
“多谢贾大人赐教!”四人再次异口同声,只是没之前那么整齐了。
贾琏最后交代一句:“贾某在外还有兼职,本月每日来此一个时辰,满一个月后,五日一来。贾某不喜欢兜圈子,有话都是当面说清楚,也希望各位能了解贾某的行事风格。今后,大错一次,警告,大错两次,再警告,大错三次,写辞呈贾某转陛下批准。”
贾琏说的是大错,等于说小问题不计较,原则性的错误才处置。
说完贾琏就走了,留下四人面面相觑,大家都是听清楚的,所谓的大错,标准没明确。
也就是说,是不是大错,贾琏作为领班大人可以灵活掌握的。
这就很恶心了!
今后大家处理公文时,都得提心吊胆的,免得被贾琏抓了错处。
年龄最大的刘舍人沉吟一番后,告诫各位;“诸位,今后有不决之事,可去问问贾大人嘛。”
众人顿时恍然大悟,原来刚才的话要如此理解,才能算正确的领会。
出了宫的贾琏心情不错,优先掌握信息的渠道,有时候关系到生死。
第358章 落到我手里还能有好?
“污蔑,绝对是污蔑!”贾琏愤怒的撕碎了手里的《士林报》。
这份报纸太可恨了,居然在第四版搞了个长篇连载《儒林歪传》。
本书的主角是个勋贵出身的状元,姓友名此人。
“为啥不直接报我的户口本?”愤怒的贾琏在办公室里转圈子,吓的门口的柱子赶紧后退三步,免得被殃及池鱼。
嗯,贾琏生气的原因很简单,这话本的主角就是照着贾琏成长录来写的,不过颠倒了是非黑白罢了。
比如在青云书院时,明明是方少白聚众霸凌贾琏,这里面写成了贾琏仗着家传武艺霸凌同学,方少白团结同学反抗。
这话本的作者倒也不笨,虚构了一个架空朝代,虚构了权势滔天的四大家族(这个不算虚构),然后把贾琏放进去。
什么强抢民女,贪占枉法,草菅人命,偷人妻妾,霸占良田,各种作恶,坏事做绝。
贾琏的愤怒来的快,去的也快,不是他脾气好,而是觉得事有反常必有妖。
按说最近文官那边不应该找自己的麻烦,写这话本的人到底有何目的呢?
难不成还希望我一怒之下,登门去砸了人家的报社?我看这话本是三天前才开始连载的,是不是另有用意呢?
哼哼,没想到我一怒之下,就是怒了一下吧?
这种伎俩太低级了!
不就是造谣么?
比造谣,哥是祖宗啊!
写话本造谣这种事情,自然是要用化名的。
金庸新,古龙名,已经用过了,那就换一个好了。
这次就不抄了,直接原创,好在上辈子喜好阅读,又在基层官场混迹多年,深知各种套路,编一个话本不在话下。
新书叫什么好呢?嗯,写一个推理题材的《贾公案》!
主角就叫贾状元,擅长推理破案,哼哼!
就在贾琏洋洋得意的时候,门口柱子来报,刘舍人求见。
贾琏只好放下为自我吹嘘而生的创作的欲望,让人进来。
刘舍人进门对贾琏,态度还是很不错的,服气不服气是一回事,官场上等级森严,没点硬靠山还是乖乖的遵守比较规则比较好。
不是谁在大周都是贾琏的,出身好,皇帝宠信,身后还有张庭恩这种老师。
“禀报领班大人,吏部把最新的人事任命计划送到了御书房,下官等人看了没问题,觉得兹事体大,特请大人过目。”
刘舍人双手奉上一份公文,贾琏接过一看是誊抄的稿件,不是原稿。
任期满三年,并表现卓越的官员十人,吏部批准升迁的公文。
要说这公文做的很详细,每个官员都有一份简历,还有具体情况的介绍,在哪里任职,表现如何,做了哪些事情,京察考评等等。
贾琏很随意的扫了一遍,正准备还回去,再来一句“人事乃吏部本职,不要插手。”事到临头,贾琏觉得哪里不对,又仔细看一遍。
那刘舍人进来后,一直恭敬的站着,显得很有耐心,似乎贾琏没安排座位的事情也不生气。
这就是贾琏觉得不对劲的地方,因为不合常理。
按说贾琏怎么也要给安排个座儿,让人坐着等才是正常的礼数。
“本官需要仔细看看,刘大人坐着等一会?”贾琏打起了小心,客气的问一句。
刘舍人抬头时眼珠子一阵转,抱手道:“事急,还请大人尽快处置,吏部那边等着回信呢。”
贾琏越发的觉得不对劲,横眉冷对道:“本官看完了,亲自送御前,保证不耽误吏部的事情,你先回去。”
这语气里带着命令性的,刘舍人听了一愣,想反驳又没勇气,最后一拱手:“卑职告退!”
说罢匆匆的走了,贾琏摸着下巴一阵沉思,没发现特别的地方,还是在公文里找问题吧。
评价一个官员的政绩,按照大周朝的标准,税收、教化、治安,三者为重。
其他的一般都不会太在意,马马虎虎过得去就行。
只要以上三个政绩漂亮,吏部京察时都会给一个不错的评价。
“上上,中上,……,嗯?卓越?”贾琏看到最后一份的时候,突然停下来,越发的仔细看了起来。
【袁定国,宁波知府,政绩卓越,铨叙江南省提学。】
宁波这个地名贾琏便露出会心一笑,主要是想起了知名运输大队长的口头禅“娘希匹”。
看见评价详情里有【大兴海贸税增三成】时,贾琏觉得这个知府当的不错。一个知府在任三年,能给税收干出增加三成,确实够卓越。
就在贾琏觉得自己是杯弓蛇影,想太多之时,突然一个念头了出来,【这是大周朝的文官能干出来的事情?】
贾琏瞬间就冷静了,这不是在搞笑么?大周官场混这么久了,除了贾某人收钱会上交陛下,其他人能这么干的一个没有吧?
张庭恩、孙化贞、李清三位前阁老,属于直接拒绝贿赂,人品道德有保证,只有贾琏才干的出来收钱上交的事情。
换成自己做宁波知府,多收了税能上交么?肯定不能啊!这次多收了,下一任官员怎么活啊?
多收的税平账都来不及呢,还会上交?即便无账可平,收入囊中不香么?再不济,拿去做点工程增加就业机会不行么?
为了升官多缴税也不是不行,但这不是把天下官员都得罪了么?吏部的官员有这么好心,给他一个卓越的评价?
不能够啊!
算了,我一个人在这里慢慢看也看不出什么问题来,直接找懂行的人问一问吧。
贾琏二话不说,拿上公文出门,吩咐柱子一番,让他找个报童给夏刚送信,换一身便衣叫一顶轿子奔着夏刚家来了。
到夏家直接入内等了不到一炷香,同样一身便衣的夏刚匆匆而回。
“贾兄召唤,所为何事?”夏刚倒是很干脆的直接问,他知道自己的价值何在。
贾琏也没客气,拿出公文递给夏刚,指着袁定国那一段道:“看看,哪里不对。”
夏刚接过仔细看完后,摸着下巴一番琢磨后低声道:“全部都不对!”
贾琏心里默默的庆幸,差点就放过去了:“细说!”
“宁波府乃开海五口之一,当地海商主要做东瀛、朝鲜的生意。朝廷法度,民间海商需有牌照,方可从事海贸。宁波与松江较近,海贸受到松江府影响,逐年下降。前几年户部还有上奏建议,取消宁波开埠资格,以免陷入与松江府的竞争中浪费资源。如此情况下,当地知府怎么能把税收做上来呢?只有一个办法,牌照!可是牌照发放需经过内务府、户部、知府三方批准才能发放,牌照各口有数,以免泛滥。”
贾琏听到此处,见夏刚停下有卖关子的意思,直接怒道:“说结论!”
夏刚正装的爽呢,被打断了很不悦的翻眼珠:“结论就是给持有牌照的海商罗织罪名,剥夺牌照重新发卖。这么做的好处,不用通过户部和内务府,缺点是需要把当地互相监督的官员全部打通关系,联合作案,一起分赃。需知,一块海贸牌照,民间交易价值二十万两。”
草……!
贾琏总算是明白了,原来是捞够本了,想要升官继续往上爬呢。吏部那边,想必已经买通了。
一个知府想升官,买通一个分管侍郎就够了。花个五万两差不多就能省一级,省提学是从三品,还是江南省这种容易出政绩还方便捞钱的好地方。三年以后,轻轻松松的再换个差一点的省,只要吏部有人,布政司不是稳稳的么?
上一篇:神话红楼:从箭术开始修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