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大国复兴,从收复外蒙开始 第220章

作者:捞德一

立刻神色剧变。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小鬼子居然变聪明了。

给他们设了圈套。

一时间,军队出现了乱象,军心逐渐不稳。

“耿兄弟,咱们现在怎么办?苏司令可有安排其他援军?”

郭松龄急声问道。

耿晔摇了摇头。

“将军只安排了我们两支部队合围,没有其他部队支援。”

郭松龄心中一沉,仿佛压上了一块巨石。

“没有援军,我们两军加起来才一万多人,在这种无险可守的大平地上,怎么挡的住这么多人。”

耿晔也很清楚,今天怕是危险了。

“没办法了,我们只能集中全部火力,先把平让的鬼子消灭掉,只有这样,才能突围出去。”

南边和东边,都有数万大军。

西边则是大海,现在只能硬顶着后方的火力,向北突围。

郭松龄无奈一叹。

随后,两军合拢在一处,向着北边的鬼子,发起了猛烈攻击。

白川义则也很清楚。

这时候,只要挡住他们几波攻势,等后方大军杀过来。

这群支那军就会全军覆没于此。

轰轰轰……

哒哒哒……

枪炮声惊天动地。

郭松龄率领的东北军,稍微有些军心动荡。

但耿晔的西北边防军,依旧能够保持住极强的纪律性,不慌不乱。

不久后,南边的防线,被撕开了一道口子。

大军迅速冲了过去。

白川义则瞳孔收缩,高声道。

“将士们,天皇陛下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

为了我们的国~家,为了我们的家族,为了天皇陛下的荣耀,给我挡住他们。”

在军国主义的洗脑下,士兵们不畏生死,迅速冲了上去。

拿命和尸体,堵住了那~个缺口。

而在此刻。

后方的东洋大军,已然杀了过来。

………………………………………………………………………………一.

第144章,东北造船厂西迁外草原!逆风局翻盘

哈~尔滨松北造船厂。

这天清晨,张学亮亲率一支部队,抵达此地。

厂长邢启胜立刻带人出门迎接。

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一手创办了北洋水师。

在华北、东北地区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工业基础设施.

兵工厂、钢铁厂、炼油厂、造船厂等等大型军工产业,都是在这一时期创办起来。

可惜,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

北洋水师彻底覆灭。

洋务运动留下的遗产,一部分落入了东洋人的手里,一部分由袁~世凯继承了下来。

原本在东北地区,光是造船厂,就有三座。

其中两座大型军舰造船厂,位于辽东半岛。

被东洋人霸占,后来又毁于日俄战争。

如今,整个东北保存完好的造船厂,也就哈~尔滨的这座松北造船厂。

遗憾的是。

这座造船厂规模太小,也就能造一些商船货船,根本造不出军舰。

“少帅,今天怎么想起来我这里了?”

厂长邢启胜笑道。

张学亮对此人十分敬重,伸出双~手与他握了握。

“邢厂长,今天我是带着重要任务来的,咱们进屋聊。”

一行人走进办公室内。

邢启胜衣着朴素,办公室内也是十分简朴。

除了一张桌子,五六把椅子,以及一~个资料档案柜,再无其他。

他将那几张破破烂烂的椅子,搬了过来,用袖子擦了擦。

“我们这~里条件艰苦,少帅别嫌弃。”

张学亮毫不介意那黝黑的椅子,坐了上去。

“我知道,咱们造船厂这些年的资金很紧张,委屈邢厂长了。”

“少帅千万别这么说,国难之际,我这儿已经相当好了。”

邢启胜一脸豁达的笑了笑。

他将自己的那把破旧椅子拉了过来,坐“五八三”在张学亮对面,问道。

“少帅直说吧,有什么任务,拿着枪上战场打仗我不行,但用我这满脑子的知识,造几艘船,我还是能做到的。”

张学亮迟疑了一下,缓~缓开口。

“我爹……打算将松北造船厂,迁到外草原。”

“什么?”

听到这话,邢启胜神色蓦然大变。

一脸不~敢置信。

张学亮脸露惭愧之色,无奈道。

“邢厂长,您也知道,咱们刚刚与五国联军打了一场大仗。

这一仗虽胜了,但却是惨胜。

咱东北军死伤惨重,元气大伤。

那些西方列强,绝不会善罢甘休,迟早都会卷土重来。

我们东北就这么点家业,绝不能毁于下一场战争中。

所以,我爹和苏司令商议过后。

决定将大部分军工产业,转移到外草原。

那里纵深辽阔,又有西北边防军驻守,比咱们这~里更安全。”

邢启胜听完这番话,低头陷入了沉思。

他没想到,局势竟然已经恶化到这种地步了。

“少帅,盛京不是在议和吗,怎么还会打仗?”

“暂时的议和,和平不了多久,我们要早做打算。”

张学亮轻叹一~声,继续道。

“邢厂长,您是咱们国~家的高技术人才,无论如何,我们都会保您平安,您不要有太多顾虑,安排一下吧。”

宣统元年,邢启胜就读于保定直隶高等学校,为优贡生。

同年,经教育、外交两部会试,以官费选送美国留学,入波~士顿麻省理工大学造船造机系,得学士学位。

后又继续深造,军舰制造系兼习航空机械,得硕士学位。

留学期间,表现极其优异,还曾担任过留美学生会会长。

民国五年,邢启胜学成回国。

一回来就担任了闽省船政局主任。

后又调回津港、燕京任职。

第二年,被张作林以重金挖到哈尔滨,担任松北造船厂厂长。

这期间,邢启胜主导建造的大小船只,多达三十多艘。

张作林虽是绿林出身,但在治理发展上,颇有远见。

他深知高技术人才的重要性。

这些年花了不少钱,从国内外聘请技术专家,自主培养人才。

光是一所东北大学,每年拨款经费就达~到了160万大洋。

要知道,东北军一年的军费,才一千万大洋。

东北大学,也是全国拨款最多的大学,比清北都多。

其实,张作林拨给松北造船厂的经费,一点都不少。

只是邢启胜这人,并不在乎钱财外物。

基本上,所有钱都花在了建设上。

自己的生活,反倒过得十分清贫。

对于这种人才,张作林当然不希望,将他送出去。

可现在东北局势不佳。

万一五国联军下次来袭,用空军轰炸哈~尔滨,到时候,这座造船厂必定要毁于一旦。

思来想去,张作林无奈同意了苏远的提议。

将大部分军工产业,转移到外草原。

当然,出于回报,苏远免去了库伦条约的剩余欠款,并且还会资助东北军武器弹药。

相当于,苏远用现成的武器,买走了东北的军工产业。

如此,既充实了外草原的工业基础,消耗了多余的军工产能,又能帮东北军迅速恢复战斗力。

可谓一箭三雕。

“那好吧,我马上安排人去拆卸机器设备。”

邢启胜轻叹一~声,站起身来。

他其实无所谓造船厂搬不搬,只是这么多年都在哈~尔滨工作。

多少有点感情,难以割舍。

“对了,少帅,外草原有适合建设造船厂的地方吗?”

他听说,那地方鸟不拉屎,资源匮乏。

除了草地就是戈壁滩,那种地方能造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