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请叫我小九哥
不得不说,历史似乎总是有着它既定的轨迹,豪格这位原本有着极大希望登上皇位的亲王,最终还是错失了这至高无上的权力。
但其实仔细想来,这其中还是有那么一点不同的。
因为哪怕福临成功当上了皇帝,现在的豪格依旧是所有亲王中权力最大、兵马最多的亲王。
这可比原本历史上的他威风多了,再加上刚才多尔衮、大玉儿以及福临当着所有人的面在皇太极面前起誓。
最起码短时间内,他们是绝对不敢对豪格下手了。
做完这一切事情之后,宫殿中那紧张的气氛似乎稍稍缓和了一些。
就在这时,终于有人想到了床榻之上的皇太极。
当下,便有人匆匆忙忙地传人进来,开始为皇太极收敛尸身。
毕竟人都死了,总不能一直放在床上不管不是?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来到了晚上。
夜幕降临,如一块巨大的黑色幕布将整个宫殿笼罩其中。
和汉人一样,满人也有守夜这种习俗,而作为长子的豪格自然不能推脱,在他的带领下,一众皇子开始为皇太极守灵。
灵堂中,烛火通明,却依旧驱散不了那股浓浓的哀伤气息。
而在宫殿的另一边,大玉儿和多尔衮已经开始商议接下来的计划了。
一间昏暗的房间内,多尔衮坐在椅子上眉头紧锁,脸上带着一丝怒气。
下一秒,他用力地一拍桌子,怒道:
“哼,这该死的济尔哈朗,好端端的为什么非要答应豪格的那些条件,还让他继续掌管正黄旗和镶黄旗?如果这家伙要是有什么异心的话,这可如何是好?”
大玉儿听到这话,却没怎么生气,她优雅地坐在一旁,然后她缓缓说道:
“在那种情况下,要是不答应豪格的条件,恐怕福临也继承不了皇位,这也算是我们的妥协吧。”
“而且豪格也不是傻子,他应该不会做什么出格的事情,毕竟他可是第一个承认福临皇位的人。”
“再者说了,他不是说了会在福临成年之后,把正黄旗和镶黄旗交给福临吗?”
说这话的时候,大玉儿心中对豪格居然有了那么一丝钦佩。
她钦佩豪格在关键时刻能够做出这样的决定,没有为了皇位而不顾一切。
因为说实话,大玉儿内心深处对多尔衮也有些不太放心。
毕竟她也知道,多尔衮是一个有野心、有能力的人,如果豪格要是把那两旗真的交出来,那么兵权大概也落不到福临手里,而是会落在多尔衮手里。
这样一来,多尔衮的势力就会无比庞大,到时候难免会出一些乱子。
虽然多尔衮没有儿子,对皇位应该也没什么兴趣,但这种事情谁又能百分百保证呢?
万一他大权在握,将来真的生出了不该有的心思,那可就糟了!
所以如今这副局面,反倒是大玉儿所希望看到的!
第384章 和农民军的第一场仗,就让朱家军来打吧!
当然,多尔衮并不知道大玉儿此刻到底在想些什么。
只见他沉思了片刻之后说道:
“不管怎么说,如今大势已定,按照本王的意思,咱们还是先秘不发丧,然后开始收拢权力,不然要是陛下驾崩的消息传出去,本王害怕局势会不稳定。”
只不过这话却遭到了大玉儿的反对。
只见大玉儿突然眼神坚定地看着多尔衮道:
“不行,此事万万不可!”
开玩笑,如今好不容易所有的亲王和宗室以及大臣们都承认了福临的身份,大玉儿巴不得立刻向所有人宣布皇太极去世、福临继位的消息,彻底将这件事情确定下来。
这个时候还秘不发丧,不让外人知道福临继位,大玉儿怎么可能会答应?
然而多尔衮听到这话,似乎不太明白大玉儿的意思。
见多尔衮如此,大玉儿赶忙收了收心神,然后一本正经地解释道:
“你想啊,之前所有人都知道陛下病得很严重,而且命不久矣,将士们肯定早就人心惶惶了。”
“而这个时候宣布新帝继位,反倒能够更好地安抚人心,其次就是防止豪格以及其他人还有那么点小心思。”
“只要我们把福临继位的消息通告天下,也就等于彻底断了豪格的念想,他以后也就只能乖乖当他的王爷了,不敢再有什么非分之想。”
多尔衮听到这话,想了一下之后这才点了点头。
因为他觉得大玉儿的考虑也没错,早点把福临继位的消息传递出去,确实也能稳定人心,让大清的局势更加稳固。
想到这里,多尔衮也就不再坚持了,道:
“既如此,那就听你的吧。”
“不过这件事情,貌似也应该去通知一下明朝那边。”
什么?
大玉儿听到这话有些发懵,脸上满是疑惑,因为她不明白为什么这件事情要通知明朝?
要知道现在两国的关系可不怎么好,甚至可以说是正处于敌对状态,这个时候要是通知明朝,难道就不怕明朝趁机来找麻烦吗?
看到大玉儿有些疑惑的样子,多尔衮则是耐心的解释道:
“之前因为松锦之战的失败,我们迫于无奈成为了大明的藩属国,而按照明朝那边的规矩,藩属国的皇帝去世之后是要向明朝报备的,还要明朝册封下一任的皇帝。”
“若是不这么做,他们可能会以此为借口,对我们发动攻击。”
“除此之外,再给明朝的讣告咨文中也不能说福临继承了皇位,只能说继承了王位,毕竟按照明朝的规矩,藩属国是不能有皇帝的。”
“不过当然,这只是表面功夫罢了,为的就是明朝不来找麻烦,福临依然是我大清的皇帝!”
原来是这样.
不得不说,大玉儿还真是第一次知道这些事情,随即她的脸上露出一丝恍然大悟的神情。
再然后也就同意了。
“那好吧,这件事情就麻烦你了,总而言之,必须尽快将福临继位的消息通告天下。”
多尔衮也是点了点头。
下一秒,多尔衮似乎想到了什么,然后笑着将大玉儿拉进了自己怀里,在她脸上啄了一口,道:
“如今大事已成,你要怎么感谢本王?”
大玉儿听到这话,顿时娇媚一笑,眼神中透露出一丝风情万种。
“那你想要我怎么谢你啊?”
多尔衮没有说话,只是目光然后看向了不远处的床榻。
一瞬间,大玉儿也明白了多尔衮的意思。
于是乎,一场大战就这么发生了.
就这样,已经死去的皇太极又被戴了一次绿帽子
虽然建奴这边并没有打算隐瞒皇太极去世的消息,甚至打算主动告诉明朝。
但是很明显,以如今的消息传递速度,等这个消息传到京城之后,最起码也要一个多月。
至于传到朱慈烺这边,恐怕最少也得两个月。
毕竟现在的朱慈烺还在秦岭的大山深处呢!
而且估计朱慈烺也想不到皇太极会去世得这么快,毕竟按照原本的历史,皇太极是在一六四三年去世的,而现在是一六四二年,这比原本的历史提前了一年的时间。
不过当然,这件事情对于现在的朱慈烺而言也不是那么重要,因为现在他的首要目标就是打败李自成所率领的农民军,彻底解决农民军之祸!
在朱慈烺看来,只有先解决了这个心头大患,才能有精力去应对其他的事情。
与此同时,画面来到秦岭深处。
经过几天的长途跋涉之后,大军如同一条黑色的巨龙缓缓地来到了位于秦岭深处的留坝。
留坝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汉中市北部,地处秦岭南麓腹地。
在明朝之前,留坝是个地地道道的小县城,明朝建立后承袭元制,不过废除了元朝的留坝县级建制,此地大部分时间归属于凤县管辖,而凤县又隶属于汉中府。
这一时期,留坝是穿越秦岭的连云栈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和节点,并非独立的行政中心。
它是联接南北的重要通道,也是商旅往来的必经之路。
明朝中后期,特别是万历年后,社会动荡加剧,陕南地区成为流民聚集地和农民起义活跃的区域。
再加上官府的剥削和压迫,许多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成为流民。
这些流民四处流浪,无家可归,为了生存他们纷纷揭竿而起,发动了农民起义。
为了加强对栈道和秦岭南麓的控制以及镇压起义,明朝在此地设立了具有军事和行政管理职能的留坝厅。
总而言之,这个地方虽然小,却是连接南北的咽喉要道,控制了这里,就等于控制了秦岭南部地区的交通和经济命脉。
而且这个地方距离汉中不过七十多公里,按照如今大军的平均行军速度,大概也就是三天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到达汉中了。
只不过之前赶路有些辛苦,所以朱慈烺下令大军在此休整两天,让士兵们能够有时间恢复体力,调整状态,
等两天之后再一鼓作气抵达汉中!
这天晚上,夜幕如一块巨大的黑色绸缎缓缓地笼罩了留坝这座位于秦岭深处的小县城。
朱慈烺今天晚上没有住在营帐之中,而是住在了位于留坝县的千户所内。
简单地用过晚饭之后,朱慈烺坐在桌前,开始仔细地翻阅起桌上堆放的一摞书信。
这些书信中,有一些是四川总兵刘佳胤发来的,还有一些则是之前派去汉中的锦衣卫发来的。
而这些书信中所写的事情也大差不差,皆是围绕着最近一段时间四川的兵力调动以及李自成军队的各种情况。
刘佳胤在信中表示,他已经组织了三万精锐兵马主动进山狙击李自成的队伍。
这些兵马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大大延缓了李自成的行军速度。
如今李自成的军队仿佛陷入了一个无形的泥沼之中,一天连五里路也走不了,大军至今仍被困在那危机四伏的深山之中。
朱慈烺看着信中的内容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
因为他原本的计划就是要把李自成困在秦岭山里,等到大军全部抵达汉中之后,再把李自成的军队放进汉中,然后在那里与李自成展开最终决战!
如今看来,刘佳胤做得还算不错,没有辜负自己的期望。
然而,除了这件事情之外,还有一件让朱慈烺颇为在意的事情。
那就是他之前一直担心的各个军队之间的相处问题,毕竟这些军队来自于全国各处,甚至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彼此之间实在无法和睦相处。
无论是刘佳胤的书信还是锦衣卫的密报,全部都着重说明了此事!
不过,好在这些人还是知道好歹的,因此他们彼此之间虽然不怎么和睦,到底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再加上刘佳胤的及时劝阻,总算没有闹出什么人命来,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不过朱慈烺心里明白,这些都是暂时的,等自己到了汉中之后,这件事情就会迎刃而解。
突然就在这时,一阵轻微的脚步声打破了屋内的宁静。
紧接着,马宝的声音在外面响起:
“太子爷,唐王求见。”
朱慈烺听到这话微微一愣,眼神中闪过一丝疑惑。
不过他很快便回过神来,赶忙说道:
“宣他进来。”
不多时,唐王便走了进来。
没等唐王行礼,朱慈烺随即摆手示意他不用行礼,然后开口道:
“唐王叔,不必多礼,有事坐下说。”
唐王听到这话,随即对着朱慈烺拱了拱手:
“谢太子殿下!”
等到唐王坐下之后,朱慈烺微微倾身,目光注视着唐王问道:
上一篇:大唐:从练武到修仙
下一篇:大明:开局废除宰相,老朱懵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