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第743章

作者:剑从天降

  他指向宛陵城方向:“周太守为保你已违抗朝廷,城中将士本可安居乐业,却因你一人之故深陷战火。若城破之日,他们的妻儿老小又当如何?”

  孙策握枪的手渐渐松开,眼中怒火转为挣扎。

  太史慈见状,趁热打铁:“大将军有言,若伯符愿降,他可上奏朝廷,免去你孙家的罪过,那些因你父之罪而被关押在京师的孙家成员还有程普朱治等人亦可下令释放,给他们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

  “若是以后你能再立战功,大将军还可让你承袭你父的爵位。”

  “甚至,如周尚等人,其虽有违逆,大将军亦可从轻发落,免其死罪。如此一来,岂不比你们困守孤城、玉石俱焚强上千倍?”

  夜风呼呼的吹过,亭中火把摇曳,两人披风猎猎作响,孙策沉默良久,叹息一声:“太史将军,此事关系重大,我还需再考虑一二。”

  太史慈点头拱手:“好!伯符我便在这里等你三天时间,若是没有答复,我便发起攻城,到时候一切优待都将作废,望君好自为之。”

  告别了太史慈,孙策回到城中,周尚立刻就冲了过来。

  “伯符,此番前去,可遇危险?是否探出那太史慈的虚实?”

  孙策缓缓下马,神色凝重,沉默半晌才开口道:“周伯父,太史慈此番邀我,并非为了取我性命,而是说奉大将军之命,欲招我归降.”

  “招你归降?”

  周尚闻言,突然瞪大了眼睛,当即急切问:

  “还有这种好事,那他可有条件,你又是否答应?”

  “好事?这.”

  孙策瞳孔微微一震,显然对周尚的反应颇为意外,他原以为这位庇护自己的长辈会勃然大怒才对。

  但转念一想,孙策又已明白,父亲的血仇对自己来说确实是不共戴天,但周尚说白了则是被自己无故牵连,如今朝廷大军再次围城,前路渺茫,若能得一线生机,自然是求之不得。

  孙策深吸一口气,将太史慈的条件一一道来。

  周尚听完,眼中闪过一丝喜色,但很快又收敛起来,他拍了拍孙策的肩膀,语重心长:

  “伯符,此事关乎你孙家满门,更关乎你父亲的声誉,需得慎重考虑。不过.”

  周尚顿了顿,压低声音:“若大将军真能不计前嫌,这对城中将士和百姓而言,未尝不是一条生路啊。”

  “可那杀父之仇,我就要这么放下么。”孙策握紧拳头,掌中隐隐渗出一缕血珠。

  “你这傻孩子,报仇固然重要,但若要为了报仇,搭上你全族还有这么多无辜之人的性命,你父亲在天之灵,又真的会开心吗?”

  周尚望着孙策,痛心说:

  “更别提,以咱们现在的实力,报仇根本就是空想。你别忘了,文台昔日在战场上舍生忘死,究竟是为了什么。”

  为了什么?

  见孙策沉默,周尚缓缓开口:“你父亲一生都在为你们兄弟和孙家的未来拼搏,若你能延续家业,就是最大的孝顺,又何必执着于复仇的虚名呢?”

  “让我想想,伯父你让我想想.”

  孙策晃了晃脑袋,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回了自己的房间,房门紧闭然后一呆就是整整三天。

  三日后,就在约定的期限即将届满的时候,孙策的回复来了。

  还是在那个两人上次会面的石亭,孙策策马疾驰,远远的就望见太史慈独自一人立于风中等待。

  接下来,两人会面后,很快宛陵城便大开城门,周尚本人携郡府官吏齐齐出城,恭迎太史慈大军入内。

  就这样,不费一兵一卒,丹阳郡便全境归顺。

  寿春城,郡守府。

  “如此说来,孙伯符这是降了。”

  “可是,为何这份战报中却又说他是跑了?”

  “这两份报告自相矛盾,前面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啊?”

  看着手上太史慈送来的两份报告,众人皆疑惑不解,他们齐齐看向苏曜。

  只见这位一向总是出人意料的大将军此刻嘴角挂着淡淡的微笑,显然早已洞悉了一切.

第918章 另有安排

  八月末,寿春城郡守府。

  “这两份战报一到关键地方就语焉不详,甚至自相矛盾,这前线到底发生了何事?大将军您就别卖关子了,快快告诉我等吧!”

  众人忍不住询问,就连贾诩和郭嘉等人也都面露困惑之色。

  苏曜放下茶盏,轻笑一声:“其实很简单——孙策确实降了,但也确实跑了。”

  众人闻言更加疑惑,贾诩若有所思地抚须道:“莫非.是诈降?”

  “非也。”苏曜起身踱步,“孙伯符此人还算重情义,既然答应归降,想来轻易不会反悔,枉送家人和亲友性命。”

  “只不过嘛,这样的性格自然也就难除心中芥蒂,不愿直接面对我这个杀父仇人。”

  郭嘉恍然大悟:“所以他是先向太史将军投降,然后又借机离开了?”

  “虽不中亦不远矣。”

  苏曜哈哈一笑:

  “子义临行前我便想过对这孙策该如何处置,若是他真识时务,那我也给了他两个选择:其一是入京面圣,由朝廷安排职务,走那正经仕途;其二则是待在外面,去最恶劣的地方为朝廷发光发热。这一次他选了后者。”

  堂内顿时一片哗然。

  “最恶劣的地方?”

  “发光发热?”

  众人面面相觑,荀彧皱眉道:“大将军莫非是要将他发配边疆?”

  苏曜摇头,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我给了他一个更艰巨的任务——收复日南郡!”

  “什么?!”

  “竟是日南郡!”

  日南郡,也是秦象郡,是中国历史上自陆地开拓的南端极点。

  其比邻交趾郡,位于今越南红河三角洲以南,其辖地包括越南横山以南到平定省以北这一带地区,现今的顺化、岘港等地都在日南郡的范围内,是后世占城国的领土范围,在世人眼中,这就是一片自古蛮荒烟瘴之所。

  故而,众人听闻“日南郡”三字后,皆是倒吸一口凉气。

  要知道,自永和二年(137年),象林县功曹区连造反作乱,杀死县令称“林邑王”后,虽然朝廷数次想发大军征讨,但都因路途遥远,内部混乱而作罢。

  其中甚至有一次,孝顺皇帝(汉顺帝)发荆、扬、兖、豫四州四万人马讨伐,在临行前夜直接因远征导致哗变,最终被大臣苦劝而制止。

  自此之后,这片秦国故地就脱离了大汉的控制,甚至其继任的林邑王还趁着大汉内部混乱,联合占据今柬埔寨和泰国领地强大蛮国扶南屡屡蚕食汉土。

  这种事情直到中平四年(187年),士燮被任命为交趾太守后,当地局势才稍稍有所稳定。

  士燮在交趾经营多年,安抚当地豪强,击退林邑和扶南的侵扰,使交趾一带暂时恢复了安宁。

  然而日南郡仍被林邑国占据,朝廷鞭长莫及,再也无力恢复当地统治。

  如今苏曜竟要派孙策去收复日南郡,这简直比发配边疆还要艰难百倍!

  苏曜扫视众人惊愕的面庞,缓缓展开地图,指尖重重戳在日南郡位置:

  “诸位可知,林邑国虽偏居南疆,却扼守海上商路要冲。其背靠扶南与其勾结,每年截留我交州商船税赋不下百万缗,更纵容海盗劫掠往来商贾,交州许多士民被逼的只能翻越十万大山与中原交通。”

  “如今朝廷推行新政需钱粮,收复日南,既能打通海上通道,又可震慑南疆蛮夷。”

  荀彧沉吟道:“大将军之意,是借孙策之手为朝廷开疆拓土?可那林邑瘴疠横行,蛮族凶悍,又有扶南为援,朝廷数十年无可奈何,就他一个孙伯符如何能够成事?”

  “正因如此,才需要孙伯符这样的猛将。”

  苏曜一拍案上的地图,眼中闪过一丝危险的光芒:

  “我给他一千精兵,八百战船,再许他便宜行事,征召旧部。若其能收复日南,便封他为日南都尉,重袭其父之爵!”

  袁绍闻言心头剧震,贾诩则是抚掌大笑:“妙啊!此乃驱虎吞狼之计。孙策若胜,则为朝廷开疆拓土;若败,亦除一心腹之患。更妙的是——”

  贾诩意味深长地看了眼南方:“士燮这些年治理交趾,远离中原,据说已有割据之势,正需有人前去制衡。”

  “没错。”苏曜嘴角勾起意味深长的弧度,“交州士民与林邑有血海深仇,我已修书士燮,令其暗中相助孙策,两人互相合作监督,不怕他们不乖乖为朝廷效力。”

  郭嘉却皱眉道:“可交趾到底是天高皇帝远,孙策若在南方坐大,又与士燮结盟,岂非养虎为患?”

  “奉孝多虑了,别说我已让他送其幼弟孙权入京,就单单拨给他的一千精兵,那就不是白给他的力量。”

  苏曜自信一笑道:

  “这些人皆是各营死士,家小俱在洛阳,名为助力,孙策乖乖效力便罢,若敢违抗,必被当场格杀。”

  当然了,他们自不知道,苏曜派孙策去打日南还有另一层用意,那就是探图!

  在全国统一只剩下交州和益州后,苏曜自然也把目光转向了两地。

  然后他就发现,就像当日在辽东解锁了朝鲜和东北地图以及当地势力一样,紧邻交趾的临邑自不必说,甚至连地图外的扶南都在系统的迷雾上隐约可见一点踪迹,属于是可以进行外交的势力。

  这家伙,现在的地图究竟开到了什么样了?

  提前派人过去探路立刻就提上了苏曜的日程。

  本来这个任务是想交给太史慈来做的。

  但是孙策既然能够招降,由这个小霸王来干自然是再好不过。

  在大海航时代,西方国家利用船坚炮利,资助探险家,以极低的成本在满世界建立据点,开拓出了大量领地。

  如今,大汉虽然没有进入火器时代,但不管是制度、战术还是武器装备依然对周边保持着绝对的代差。

  那他也未尝不可以提前进行一场开拓之旅,看看世界的极限究竟在哪里。

  不过即便不知道苏曜最终的用意,现场众人也被这个计划深深震撼了。

  “大将军高瞻远瞩,此计实在精妙!”袁绍率先开口赞叹,语气中满是敬佩。

  在他看来,日南郡远在天边,孙策即便天纵奇才打的下来,那也必须依靠背后朝廷源源不断的支持才能站住脚步,而即便失败了,也不过是去掉一个心怀不满的将领。

  经历了此前的一系列事情,袁绍本以为对苏曜的手段已然有了充分的认知,此刻更是真心实意地感到折服。

  一时间,房中众人纷纷化身夸夸团团员,各种溢美之词不绝。

  不过,在这一片赞美中,还是有人察觉到些许反常。

  荀彧再次开口:“只是如此一来,大将军大可大张旗鼓的宣传孙策归降一事,为何战报上这般语焉不详,欲盖弥彰?”

第919章 谁的打手

  为何欲盖弥彰?

  荀彧的话立刻让众人回过神来,他们光顾着琢磨苏曜的安排,都忘了最初战报上那矛盾的地方。

  在两份战报上,根本就没有孙策归降的说法,而是用的逃走。

  “对啊,太史将军为何用这般说法?”

  “哦,这个啊。”

  苏曜哈哈一笑:

  “你们想嘛,从洛阳提人过来还要不少时间对吧,在此之前自也不能让他孙策白白闲着。”

  “所以我就给他派了个秘密任务,用以换取所谓便宜行事,省的他觉得一切得来的太过简单。”

  “秘密任务?”

  吴城,郡守府。

  “什么?孙伯符逃到咱们这来了?!”

  太守许贡听到主簿的报告大吃一惊。

  显然,丹阳太守周尚收留孙策,被朝廷大军围剿的事情他是一清二楚,此刻一听孙策逃来,第一反应当即就是祸事来了。

  “快,发下海捕文书,缉拿孙策,速速将其押送朝廷!”

  许贡急于抓捕孙策,倒并不一定他有多么忠心,更多还是担心这个灾星把朝廷大军引来。

  吴郡之前被袁术渗透,为对抗苏曜新政,当地不少豪强如严白虎之流都暗中依附。

  许贡身为当地太守,对此事无动于衷,除了本身实力不济,无法掌控地方外,更因为他暗中也与这些豪强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勾连。

  江东诸郡,远离中原,这里没有北方那些世家大族,也没有被黄巾之乱波及,但当地豪强实力却非常庞大。

  这些人,没有什么政治地位,在仕途上进步有限,往往以武力称雄,盘踞一方,甚至公然对抗官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