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剑从天降
最大的原因就是物料不足,也就是没有教材和纸张。
且说洛阳官办的工坊,虽然经过苏曜的技术改进,在稳定局势重新开张后已经有了更高的产出。
但是,仅靠这一座工坊,想要在短时间内满足上万学子的考试需求显然是天方夜谭。
光是为了印制统一的官方教材,苏曜就重新捡起了雕版印刷,征集了京师周边所有工匠,全力开工,也没法完全满足需求,只能做到老师们人手一份,学生们则出现了十数个人共用一本书的现象。
甚至,到了考试的时候,还有大量竹简的混用,这都是因为受困于纸张产量不足。
可以说,朝廷为了这次科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依然是难以为继。
如果想让科举成为定制,想要建立起苏曜规划中的,从京师到地方的三级考试体系,那么就不可能只靠洛阳的官坊和佐伯那一点点可怜私家作坊的产能来维持。
因此大建工坊势在必行,这是最近朝堂百官难得的共识。
可是,光是一座造纸和印刷工坊,就花费了朝廷大量的精力与金钱,要想在全国、不,仅仅是在他们直辖控制的区域铺开,对如今的朝廷来说就是一个不可能承受的天文数字。
“每座县城都要建立学校?每郡治所三年举办一次考试?”
“不可能,根本不可能!”
“就算教书先生的能请来,咱们也没有那么多简牍、纸张和教材来,总不能让学子们在地上写字吧!”
且说朝堂上,对于苏曜的雄心壮志,朝中诸大臣们都表示了明确的担忧。
他们知道,苏曜这显然是尝到了首次科举的甜头,现在脑门一热,就想要全国铺展。
但是,现实层面的困境并不是靠个人野心就能解决的。
没钱没物,你纵使权势滔天,你也搞不成这事儿啊。
然而,所有人都没想到,面对质疑,苏曜只是轻飘飘的一句话,就把所有人的疑虑压下。
“特许经营制,可解此困。”
朝廷缺钱,官办作坊难以大规模铺展?
那么就把通过特许经营制,让地方的世家们参与进来,承担这部分成本。
苏曜提出的特许经营制,简单来说,就是朝廷将造纸和印刷的技术授权给地方世家或富商,让他们在当地建立工坊,生产纸张和书籍,出售以盈利。
作为回报,这些工坊需要向朝廷缴纳一定的特许费用和专利费,同时按照朝廷的要求生产教材和考试用纸。
这些世家大族,有钱、有资源、有人脉,只要给予适当的利益诱惑和政策引导,不怕他们不动心。
而且,这也能让他们从单纯的权力争夺者,转变为改革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从而减少改革的阻力。
这样一来,朝廷不仅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还能通过特许费用增加财政收入。而地方世家和富商则可以通过经营工坊获得利润,同时也能在当地提升自己的声望和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能够迅速扩大纸张和书籍的产量,满足科举考试的需求,推动教育的普及。
此政策一经苏曜提出,登时便在朝堂上博得满堂喝彩。
“妙极,妙极!”荀彧最先忍不住赞道。
其他大臣也纷纷点头,虽然不少人心中仍有疑虑,但不得不承认,苏曜的这个方案确实解决了当前的困境。
“如此一来,朝廷既能节省开支,又能迅速扩大纸张和书籍的产量,实在是两全其美。”王允也表示了赞同。
万年女帝看着苏曜,眼中满是钦佩:“大将军果然才智过人,此计一出,科举之事便可顺利推进了。”
“不仅如此,特许经营制还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苏曜嘿嘿一笑,继续说道:
“工坊的建立需要大量的普通人力,能够为当地贫苦百姓提供就业机会。”
“同时,纸张和书籍的普及,也能促进咱们文化事业的传播,提升百姓的识字率,为朝廷培养更多的人才。”
太傅卢植听得连连点头,抚须赞叹:
“大将军之谋,实乃高瞻远瞩,此特许经营之制,于朝廷,可增财赋、促科举;于地方,能兴实业、惠民生;于天下,更可弘文化、育贤才。”
“古之圣王,欲致太平,莫不以兴教劝学为首务。今大将军行此良策,使天下学子皆有书可读,有纸可用,实乃苍生之福,社稷之幸。”
“假以时日,文教大兴,贤才辈出,我大汉复兴指日可待,此诚乃圣王之策也!”
第826章 舆情变幻
要不怎么说人家卢植是太傅呢?
这一番夸赞,把众人听得是一愣一愣,百官回过神来纷纷点头应和:
“圣王之策,此诚为圣王之策也!”
当然了,在一片彩虹屁中,也不是所有人都没有任何疑问的。
但是,让在场百官群臣都没想到的是,站出来发表疑问的竟然是一位与苏曜渊源颇深的女子——中山君甄姜。
“大将军此计虽好,但生产经营由不得一丝马虎。”
“官办工坊,虽然投入大,但到底是朝廷直营,监管得力,工匠们不敢滥竽充数。”
“可如今将工坊特许给地方世家与富商,如何确保他们不会为了私利偷工减料,导致纸张质量低劣,教材印制错误百出呢?”
无极甄氏乃落寞世家,今以商道为业,深知商人图利,她有此担忧自然也是情理之中。
但是显然,苏曜就等着她问这个呢。
只听苏曜哈哈一笑:
“之前诸位困惑我科举为何要开工学一科,为的便是此刻!”
“我欲在工部下,设一专门监管机构,用以督查天下工坊。”
“他们将不但朝廷官营的盐铁和兵器工坊等,也包括这些特许经营的造纸与印刷工坊。”
苏曜目光炯炯,声音沉稳:
“此监管机构的成员,皆从工学一科选拔而出,他们既通工艺技术,又明律法规范,定能担此重任。”
“为确保监管公正有效,该机构实行垂直管理,不受地方官府与世家大族的干扰。其官员的任免、升迁皆由朝廷直接决定,且定期轮换,以防结党营私。”
“同时,诸工坊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从原料采购、生产流程到成品检验,都将受到严格监督,需定期向监管机构上报生产数据,包括原料用量、产品产量、质量检测结果等。”
“而监管机构则会根据这些数据进行核查,一旦发现异常,便会立刻展开调查。”
“如有工坊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初次违规,责令整改并罚款;再次违规,直接取消特许经营权,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而且,不单单是工部的监察,户部和都察院同样也会介入跟踪,对于其账目、税务和人员等方面进行严格核查。”
“户部会详细审查工坊的收支明细,确保特许费用和专利费按时足额缴纳,同时监督工坊在经营过程中有无偷税漏税、虚报账目等行为。”
“而都察院则负责监督整个监管过程中的官员行为,防止出现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等情况。”
“如此诸机构交叉审查,以保证天下间不管是朝廷的官办工坊,还是特许经营制下的民营工坊,都能够依规行事,保证产品质量与朝廷利益。”
“再者,由于工坊分布各地,情况各异,而官员人手有限,故而众监督机构也将进行分级管理。”
“对于那些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广的工坊,朝廷将实行重点监管,增加巡查频次,深入检查生产的各个环节,而对于规模较小的工坊,则采取定期抽检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
“同时,朝廷还应鼓励工坊之间相互监督,乃至工人和其他民间人士进行举报,特别建立举报奖励机制,若其举报工坊的违规行为得以查实,举报者可获得丰厚的奖励。”
“.”
苏曜连珠炮般的发言,顿时让朝堂之上鸦雀无声。
发问的甄姜瞪大了眼睛,参议的大臣们也是面面相觑。
他们没想到,这位大将军竟然在短短时间里拿出如此多的办法,而且考虑的如此周全。
“大将军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实乃我等望尘莫及。”
“小女子受教,对此策再无半点疑虑。”
甄姜心悦诚服,微微欠身,美目中满满的光彩。
其他大臣们也纷纷回过神来,一时间,朝堂上响起了一片片赞叹之声。
就这样,关于特许经营制,以及工部新部门的动议就此在朝堂上通过,改革之风也就此吹向了全国各地。
首先响应的,自然是无极甄氏、太原王氏、涿郡卢氏、颍川的荀氏和钟氏等苏曜铁杆支持者。
在政策落地前,他们便已经把申请书还有足额的金钱一车车的拉了过来。
这些家族迅速行动起来,纷纷在各自的地盘上建立起了造纸和印刷工坊,他们看中了其中的利润,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提升自己在地方上的影响力。
而这些家族的行动,很快就引来了其他世家的争相效仿。
一时间,全国各地的工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纸张和书籍的产量迅速提升。
而这一政策也在科举之后,成为了苏曜最广受天下赞叹的仁政。
“圣王之策,圣王之策啊!”
“大将军大兴文教,传道授业,广建纸坊和学校,实乃学子之福,天下百姓之幸也!”
孔子言有教无类,如今苏曜推行此政,正可谓是身体力行,将有教无类落到了实处。
以往间学子们求学艰难,纵使是世家大族,一门往往也只能精通一项家学,就更别提那些因书籍昂贵而难以求学的寒门学子了。
如今随着工坊的增多,纸张价格肉眼可见的将逐渐亲民,越来越多的学子们将有机会捧书苦读,不但得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夫子的教诲也将得以更广泛地传播。
舆论的风口变化的极快。
以往那般鄙夷苏曜武人出身,不懂治国的声音几乎消亡,士林之间苏曜的美誉逐渐传播。
那些曾经轻视他的文人雅士,如今也不得不对他的才华和谋略刮目相看,声望值蹭蹭蹭的上涨。
就在这朝堂改革如火如荼,朝野之间一片热议的时候,只有极少数人注意到,一张天罗密布的大网,已经悄然罩向了幽州方向。
“不好了,刘使君!”
谋士齐周急匆匆地冲进幽州牧刘虞的府邸,面色惨白:
“据报朝廷的军队突然异常调动,看那架势,目标似是咱们。”
“使君,还请早做准备呀!”
第827章 幽冀备战
开元元年,冬十一月,幽州城。
“朝廷大军的目标是咱们?”
刘虞放下手中公文,眉头紧皱:
“怎么会事这样?”
“苏曜不是回京了吗?”
“你不要慌,慢慢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使君,此事恐怕假不了。”
齐周定了定神,汇报道:
“虽然大将军苏曜回京了不假,但他部将羽飞二人皆留驻并州,整军备战。”
“不久前,代郡太守刘恢上报,说他安排在雁门和太原的探子回报,羽飞二人今收编了马腾的降卒,又整编了部分并州郡兵,合三万余人,于前日再出雁门关,似是欲走平城(今大同),向我高柳(代郡治所)而来。”
“而与此同时,卢龙塞田凯校尉也有传报,说辽东方向塞外诸胡频频异动,其聚兵十万会师襄平,声势浩大,为防不测卢龙塞已进入戒严。”
“如今虽无实据,但从各方情报考量,苏曜是调动大军,已对我幽州形成东西夹击之势。”
刘虞闻言,脸色顿时凝重起来。
他站起身来,背着手在厅内来回踱步,眉头紧锁,心中思绪万千。
作为幽州牧,刘虞自然清楚自己与朝廷的关系。
本来,对于董贼授首,朝廷回京的事情他是拍手称快的。
但自从苏曜掌权以来,其推行的一桩桩政策却让刘虞看的是目瞪口呆。
你说你立新帝那就立呗,那么多宗室子弟,你挑谁不好,竟然把公主扶上了皇位?而且还是和他苏曜有婚约的。
这岂不是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吗?
更别提,其接下来又明目张胆的对三公九卿下手,废司隶校尉,设锦衣卫,排除异己,打击世家等等。
刘虞身为汉室宗亲,深受世家与士林的拥戴,自然不可能对这贼子有什么好脸。
然则不满归不满,幽州距洛阳太远,鞭长莫及。
上一篇:谍战:开局偷听心声,识破日谍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