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第611章

作者:剑从天降

  苏曜继续说道:

  “初平虽寓意国家初定,百废待兴,但在我看来,它缺乏一种激励人心的力量。”

  “大将军此言何意?”有人不解地问道。

  苏曜深吸一口气,目光变得坚定而深邃:“我想要一个新的年号,一个能够激励人心,鼓舞士气,让我们所有人都能为之奋斗的年号。”

  “那大将军有何提议?”蔡邕再次问道,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苏曜微微一笑,目光扫过朝堂上的众臣,缓缓说道:

  “蔡祭酒所言初平年号,寓意深远,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本将军对于改元之事,倒有一个不同的想法。”

  众臣闻言,纷纷露出好奇之色,静待苏曜下文。

  苏曜轻咳一声,继续说道:

  “本将军以为,年号之设,本为纪年之用,然历朝历代,年号频换,实则有些繁琐。”

  “虽说其是每遇大事便改元,但改元的标准全在统治者一念之间,寻常百姓难以记忆,史官记载亦显混乱。”

  苏曜的话让众人陷入了一阵沉默。

  年号纪年,此乃汉武帝所创,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数,没有年号。

  往后的皇帝在即位时往往会立即行改元事,换一个新的年号重新纪元,然后每逢大事变改元纪念。

  但是,正如苏曜所说,改元标准不一,全在统治者一念之间,逐渐成为君主夸耀自身的象征。

  虽然汉朝的皇帝还没有像后世大唐皇帝那样疯狂改年号,但也就仅武帝一朝,便改元十一次,自桓帝即位起最近的43年也改了十六次之多。

  最近一年三易其号也可见如此传统的弊端:

  “如此频繁的更换年号,不但寻常百姓记忆不住,反而还很容易让人产生朝局动荡、皇帝无能之感,不利于国家形象的树立。”

  “同时,年号变更还需要重新制作大量的文书、影响铸币和文献等,这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会导致混乱和信息传递的延迟,徒耗人力与钱粮。”

  苏曜的话语让朝堂上的众臣们陷入了沉思。

  他们没想到,这位年轻的大将军竟然会对年号制度有如此深刻的见解。

  蔡邕抚须点头,眼中闪烁着赞许之色:“大将军所言极是,年号频换,确有其弊。”

  “那不知大将军有何高见?”太傅卢植开口问道。

  苏曜微微一笑,目光坚定地说道:“我意,自今日起,皇帝在位期间,只使用一个年号,以示稳定与传承。”

  “只使用一个年号?!”

  众臣闻言,皆是大惊失色。

  他们没想到苏曜竟然会提出如此大胆的想法。

  自古以来,皇帝在位期间改元乃是常事,从未有过只使用一个年号的先例。

  苏曜此举,无疑是对传统的再一次挑战。

  然而,苏曜却显得胸有成竹,他继续说道:“没错,就是只使用一个年号。这个年号,将伴随皇帝的一生,成为其统治时期的唯一标识。”

  “如此一来,百姓们就能清晰地记住年份,对朝政的稳定和发展也将大有裨益。”

  “而且,一个稳定的年号,也能彰显出皇帝的威严与传承,让天下百姓对朝廷产生更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众臣闻言,纷纷陷入沉思。

  他们深知苏曜所言非虚,一个稳定的年号确实能带来诸多好处。

  然而,传统习俗的力量是巨大的,想要改变它并非易事。

  不过显然,对如今苏曜来说,他拥有这个能力。

  比起在官制、军制和官员选拔制度上的大变革,只是改元这点事情,没人愿意来自找没趣。

  于是很快的,众人便讨论起该以何等年号来彰显其意义。

  最终,当苏曜听到蔡邕等人讨论后报上的年号后,略微一愣:

  “你们说是开元?”

  苏曜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

  这个年号,他自然不陌生。在后世的历史中,“开元”是大唐盛世的一个标志,象征着繁荣与昌盛。然而,在这个时代提出“开元”,却别有一番深意。

  “开元,寓意开创新纪元,开启新篇章。”

  蔡邕解释道,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如今不论是女帝登基,还是大将军接下来欲大刀阔斧施行的制度改革,无疑都是开历史先河,行前所未有之事,非开元不可承其意。”

  蔡邕的话听的苏曜哈哈一笑,当即便拍板认可了这个年号,并交由蔡邕亲自撰写改元诏书以颁行天下。

  就这样,“开元”这个年号正式确定下来,成为大汉新朝的第一个年号。

  万年公主也在众臣的见证下,正式接受了“开元”这个年号,成为华夏历史上首位女皇帝。

  登基之后紧接着举行的便是苏曜与女皇的大婚。

  接连两件大喜之事使得整个洛阳城在三月中都沉浸在一片欢呼与喜悦的浪潮之中。

  大婚之日,洛阳城内张灯结彩,锣鼓喧天,百姓们纷纷走上街头,欢庆这历史性的时刻。

  皇宫之中,更是热闹非凡。

  苏曜身着华丽的婚服,英姿飒爽,与身披凤冠霞帔的万年公主并肩站在皇城之上,接受着百官与万民的祝福。

  他们的婚礼,不仅仅是一场个人的结合,更是大汉新朝的象征,预示着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婚礼仪式结束后,苏曜与女皇携手步入内宫,开始了他们共同治理天下的新征程。

  大汉历史也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篇。

  不过,女帝登基改元,并不意味着天下已经稳定,可以安心种田。

  很快的,苏曜眼前便出现了一个头等危急。

  大汉朝廷,马上就要破产了。

第764章 我,大将军,打钱!(合章K8)

  大婚次日,尚书台内,太傅卢植对苏曜直言不讳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之情。

  卢植的语气中带着丝深深的疲惫。

  这当然不是因为他大清早的,天刚亮就在这里蹲苏曜一直蹲到了接近黄昏,对女皇和大将军两人的新婚生活有什么不满。

  而是他对苏曜这种甩手掌柜的行为仍然还难以适应。

  老实说,卢植没想到苏曜放权会放的这么彻底。

  对于朝政,苏曜就只是简单的发出了几个指令。

  一曰改制,二曰科举,这都是之前既定方案。

  而三嘛,竟然就是直接开口要钱,让他们保证军费,还有各种支出。

  除此以外,苏曜可以说是毫不过问,直接都丢给他们现行领导班子负责。

  这家伙,可把卢植给愁坏了。

  之前几日,女皇登基加苏曜大婚,他不好来扫兴,今天见苏曜诸多事了,当即便杀入宫中,直接堵人堵到了现在。

  “有这么严重吗?”

  大汉朝廷竟然要破产了?

  确实,卢植所言绝不是危言耸听。

  财政问题,永远是王朝灭亡的诸多主要原因之一,大汉王朝同样不可避免,甚至表现的更加严重。

  西汉末年,社会矛盾尖锐,王莽改制引天下大乱,在光武中兴过程中,大量社会人口死于战火缓解了人地矛盾,终于又给大汉续命了近二百载时光。

  但是,由于制度并未有任何更改,反而刘秀更加对世家大族们更为倚重,地方土地兼并激烈,加之汉羌战争旷日持久,当时间进入东汉中晚期后,大汉王朝的财政危急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最终,桓灵二帝想出的办法便是卖官鬻爵,以延缓财政窟窿的爆炸,导致王朝覆灭。

  甚至到灵帝时,不但卖官,甚至只是官员升迁都必须交钱。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慢性自杀的政策。

  也正是在这一政策的推行下,大汉官员缺官情况日益严重,大量清流官员没钱升官,宁可弃官而走。

  为此,皇帝又在宫中创办集市,到各地索要贡品,然后亲自邀请那些世家大族中的有钱人,来购买这些贡品,以取代效率越来越低的买官卖官政策。

  不得不说,这个政策还是小有成效的。

  毕竟皇帝邀请你来宫中买东西,谁敢不买呢,就是强买强卖怎么了,只要你还要当官,那你就要给我掏钱!

  于是乎,在这般搞钱政策组合拳打下去后,大汉朝廷的财政危机得到了一些缓解,恢复了部分昔日惨败鲜卑,几乎损耗殆尽的中央军规模。

  但是,事已至此,皇帝可以说已经完全撕下了脸面,得罪死了那些身为王朝统治根基的世家大族。

  然后,黄巾起义就轰轰烈烈的来了。

  在漫长的天灾人祸下,华夏大地瘟疫横行,流离失所的百姓揭竿而起,发出最后的吼声。

  虽然他们在各地诸侯与世家的联手绞杀下惨败收场,但这场起义无疑给了大汉中央沉重一击。

  汉灵帝为了平息黄巾之乱,向地方放权,准太守州牧等募兵自保。

  而同时,十常侍之乱与董卓暴政接踵而来,各地的地方政府很快就借着种种名义,逐渐断掉了对中央的贡赋义务。

  如今虽然董卓已死,但毫无疑问,他留下的这个千疮百孔的窟窿已经全被苏曜继承。

  “卢太傅,具体的情况如何?朝廷的财政赤字到底有多大?”

  听到苏曜的话,卢植叹了口气,沉声道:

  “大将军,如今朝廷的财政赤字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自黄巾之乱以来,地方贡赋逐渐断绝,朝廷收入锐减。”

  “而董卓乱政期间,更是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导致民不聊生,国库空虚。”

  “如今虽然大将军您快速收复了关中,并未对当地造成太大破坏,但是接下来登基大典和大婚仪式的开销,还有开仓放粮、赈济灾民、重整军队、犒赏三军等费用,朝廷的财政已经是陷入了绝境。”

  “考虑到接下来还有重整官制和举办科举考试等各项支出,咱们别说熬到秋收了,今年夏天恐怕就过不去了。”

  苏曜闻言点了点头。

  对于财政问题,他心里还是大概有数的,这也是接受大汉朝廷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这其中,卢植没有提到的还有一个大头,那就是供养皇室的宫廷开支和朝廷百官的俸禄。

  昔日曹操在迎回汉帝,接受了汉帝国朝廷后,由于凭空多了这么大一笔开支,为了弥补财政的不足,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军衔,专司盗墓取财,贴补军饷,以至于后世考古有言“汉墓十室九空”。

  如今,如此一个巨大的窟窿落在了苏曜头上,怎么解决也就成了他接下来要面对的头等难题。

  对此,面对苏曜的提问,卢植首先道:

  “大将军,依老臣之见,如今朝廷财政困窘,当务之急乃是开源节流。”

  卢植沉吟片刻后,缓缓说道:

  “所谓开源,便是要增加朝廷的收入来源,眼下朝廷可从几个方面入手。”

  “其一,也是最重要的自然还是重新恢复并加强对地方赋税的征收。”

  “如今各地诸侯割据,对朝廷的贡赋多有拖欠,大将军可派遣得力官员前往各地,督促各地太守州牧等按时缴纳赋税,确保朝廷有稳定的财政收入。”

  苏曜闻言,眉头微皱。

  他深知,各地诸侯如今已渐成尾大不掉之势,想要他们乖乖缴纳赋税,恐怕并非易事,不是派几个官员就能搞定的。

  眼下他能够控制,并且稳定交税的地盘也就是两京司隶除了河东河内外的几个郡县,辽东虽然也能保证控制,但是路途遥远,本身也非富裕之地,不要朝廷的转移支付就不错了。

  见苏曜不言,卢植自然也很清楚,这并非是什么见效快的事情,很快他便提出了第二个建议:

  “其二,便是发行新币,整顿货币流通。”

  卢植继续说道:

  “如今市面上货币混乱,董卓乱政期间更是大肆铸造劣质钱币,导致通货膨胀严重。”

  “故而,大将军可下令铸造新币,规范货币流通,同时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货币的发行和管理,以此增加朝廷的铸币税收入。”

  这话说的苏曜心中一动,发行新币确实是个不错的办法,在后世,许多王朝都通过发行新币来整顿货币流通,增加财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