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第602章

作者:剑从天降

  之前,由于黄琬在得罪董卓,被罢免太尉改任司隶校尉,董卓便让赵谦接其职。

  这位老臣已年过五旬,在朝中浸淫多年,对于官制的复杂与微妙有着深刻的理解。

  苏曜所提出的废三公九卿制,改设三省六部的方案,无疑是对他多年来所依赖熟悉的权力结构进行了一次颠覆性的变革。

  这让本来对苏曜拥立女帝抱有不满,不过碍于形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赵谦怒而拍案,再也控制不住心中的怒火。

  “是啊,此议若行,朝中将乱成一团,我等又如何处理政务?”司徒杨彪随之附和,忧虑满面。

  “该死!苏曜狼子野心,其害尤甚董贼,他这是想要彻底颠覆我大汉的根基啊!”

  这位言辞激动,挥舞双臂的人乃是司空种拂。

  没错,就是那两世三公——洛中种氏的家主。

  他如此激动,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在当时洛阳世家叛乱中苏曜砍了他的孙子种哲,血仇在身。

  另一方面,或者说更关键的还是苏曜废三公之举可以说直接毙掉了他的未来。

  在他所知的那传闻中废三公的方案中,三公并非被彻底废除,而是变成了地位尊贵,但并无任何实权的闲职。

  如此直接的利益冲突,再加上两人血仇在身的背景,如果说赵谦和杨彪两人还有些兼职实权的可能,种拂根本不信苏曜会给他任何机会。

  也因此,他才在之前便发动了自己的势力,暗中鼓动城中百姓反对苏曜。

  没错,司空种拂便是之前那场离奇谋杀的幕后黑手。

  但是,实际上他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苏曜实际上根本就没想起来有他这个人。

  高贵的三公?杀孙之仇?你谁呀你?

  可以说种拂完全就没出现在苏曜的视野中过,而黄琬实际上在调查中是有怀疑过种拂的。

  但是,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他也没有深追这条线索。

  以至于京师之中这么明显一个有作案动机和实行能力的作案目标根本就没进入苏曜排查的视野。

  然而,即便如此,在这阴差阳错下,苏曜的釜底抽薪之计大获成功。

  这一拳打下去可以说正中种拂的面门,直接把他给打懵了。

  种拂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精心策划的阴谋竟然被苏曜用这种方式化解,而且还给自己挖了个大坑。

  他原本以为,利用百姓对女帝登基的不满,散布谣言,煽动情绪,可以让苏曜陷入困境,甚至引发朝局动荡。

  然而,苏曜非但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反而借此机会提出了官制改革,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而更让种拂无法接受的是,苏曜的改革方案竟然直接废除了三公九卿制,将他这个三公之一的司空之位变成了一个有名无实的闲职。

  这简直是对他种拂的极大侮辱和打击!

  种拂瞪大了眼睛,满脸不可置信地看着苏曜,心中充满了愤怒和不甘。

  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苏曜这个一介武夫,怎么会有如此深远的政治眼光和手段?

  难道是他身边的谋士吗?

  是那个钟家的小辈还是那个荀家的后生?

  总不能是西北来的那边鄙之徒的主意吧?

  不,细究这些已没意义,眼下关键还是:

  “此子不除,我大汉危矣!”

  种拂紧握着拳头,指节因愤怒而发白,眼中闪烁着狠厉的光芒。

  他深知,苏曜此人若是不除,必将成为他种家乃至整个大汉的祸患。

  苏曜的崛起速度之快,手段之狠辣,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

  不能再温温吞吞的行事了,必须要从快从重,想出解决办法,最好是直接肉体毁灭掉他,一了百了!

  种拂的话可谓把周围的人都吓了一跳。

  杨彪赶紧上前劝解:

  “司空慎言啊!”

  “如今朝堂之上,还需以大局为重,切莫因一时之气而坏了大事,乃至送了性命啊。”

  杨彪从未见过种拂如此失态的大喊,而且还敢在这大庭广众下咆哮。

  不说这话苏曜耳中会怎样,这太尉府的花园里他一个客人怎能如此失礼放肆?

  这不是让在座大家脸上都十分难堪吗?

  有杨彪带头,紧接着太常马日磾,光禄勋宣璠,卫尉张温等人也跟着纷纷附和,劝说种拂以大局为重,冷静一些,切莫动怒伤了身体云云。

  然而,种拂却仿佛没有听到众人的劝说,他依然满脸怒容,眼中闪烁着决绝的光芒。

  “大局?什么大局?”种拂冷笑道,“如今这朝廷,被这姓苏的小子搅得乌烟瘴气,还有何大局可言?”

  “他拥立女帝,本就是大逆不道之举,如今又妄图改革官制,废除三公,颠覆我大汉根基!”

  “难道就眼睁睁看着苏曜那厮一步步掌控朝纲,将我等都踩在脚下吗?”

  种拂的声音越来越大,情绪也越来越激动。

  他深知,自己这番话一旦传出去,必然会引发轩然大波,甚至可能引来苏曜的打压。

  但他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他必须要让这些同僚们看清苏曜的真面目,让他们明白,这个年轻人到底有多么危险。

  太尉赵谦也眉头紧锁,他虽然没有种拂那么激动,但对苏曜的改革方案也充满了担忧。

  “司空所言不无道理。”赵谦沉声道,“苏曜此人,虽然战功赫赫,但他毕竟年轻气盛,缺乏经验,如此贸然改革官制,恐怕会适得其反。”

  “是啊,太尉所言极是。”司徒杨彪也附和道,“官制改革非同小可,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慎重行事。”

  “哼,慎重行事?”种拂冷笑道,“等他真的改革成功了,我等恐怕就要成为他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了!”

  “司空慎言!”杨彪再次劝道,“如今朝廷正值多事之秋,我等应当同心协力,共渡难关,而非在此自相残杀。”

  种拂却仿佛没有听到杨彪的话,他依然怒视着众人,继续说道:“我意已决,绝不能坐视苏曜如此胡作非为!”

  “那司空有何打算?”赵谦问道。

  种拂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我要联合朝中的忠臣义士,共同弹劾苏曜,揭露他的阴谋,让天下人看清他的真面目!”

  “弹劾苏曜?”众人闻言,皆是一愣。

  他们没想到,种拂竟然会提出如此大胆的想法。

  要知道,苏曜如今权势滔天,手握重兵,又刚刚立下讨董大功,威望正隆。

  此时弹劾他,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寻死路。

  毕竟,就算你说的都是对的,现在也没有一个皇帝能够裁决此事,你总不能指望人家苏曜自己判自己有罪吧?

  “司空,此事万万不可啊!”

  杨彪连忙劝道:

  “苏曜如今权势熏天,我等若贸然弹劾,只会引火烧身,引发朝局动荡,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之上啊!”

  杨彪都听懵了。

  种拂这位老前辈不像那迂腐之人啊,怎么会提出弹劾这种根本就没有希望的事情?

  然而,种拂却是阴冷一笑:

  “诸位何必如此害怕?”

  “如今女帝登基在即,他还在城中大肆发动宣传攻势,不就是想营造一派天命所归的团结景象吗?”

  “那么我也要给他来个釜底抽薪!”

  “只要滔天民意能够煽动起来,京师之中大半百姓和官员都反对他的行动,他还能挥舞屠刀,在血流成河中让公主上位吗?”

  “那千秋万世都将记下他残酷的暴行,他未来也必会遭到疯狂的反噬!”

  “我就是要在此揭露他虚位的假面,让世人看清他可耻的面目!”

  种拂的话语中充满了决绝与狠厉,他的眼神中闪烁着疯狂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苏曜身败名裂的那一天。

  战力上,失去了军权的他们已经没有机会,那他唯一可以下手的便是彻底摧毁苏曜与公主的名声,让那两人遗臭万年,留下永世污点,如王莽与董卓那般!

  种拂的话语如同寒冰刺骨,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不禁打了个寒颤。

  太尉赵谦和司徒杨彪等人皆是面色大变,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

  他们深知,种拂这个计划一旦实施,将会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甚至可能将整个朝廷都卷入其中。

  而种拂看到众人一副畏畏缩缩的样子时,冷哼一声:

  “你们怕什么!”

  “弹劾也不需我等亲自出面。”

  “咱们只要发动御史和学生们,在朝野两端同时发动,且看他苏曜又该应对!”

第753章 苏曜办授勋大典

  御史,乃是朝廷的耳目。

  在最初先秦时期,他们只是负责记录的史官和秘书官,自秦朝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后,御史第一次被引入了监察职能。

  而在汉朝,又设御史台,领导侍御史、治书侍御史等,甚至包括大汉外放巡查的刺史,也都是御史的一种。

  且说在那新莽时期,王莽曾将“三公”一口气变成“十一公”,分别为太师、太傅、国师、国将、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更始将军、卫将军、立国将军、前将军。

  待刘秀称帝后,便下诏拨乱反正,恢复汉朝的旧制度,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后又去除“大”字,又将司马改为太尉。

  而这司空,实际上便兼有过去御史大夫的职能,主掌监督之事。

  故而,司空种拂才会如此决绝的发动御史出击,在朝堂上直接抨击苏曜。

  不过,这一点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效果。

  除了让坐在监国位置上的万年公主生了场闷气,提前罢朝外,并没有造成什么实际影响。

  原因嘛也很简单,苏曜压根就不上朝,他的重心都放在了军队上面。

  “听说了吗?你们听说了吗?!”

  “朝堂要有大变化不说,连军制都要有大变动了!”

  “据说京师要设亲军十二卫,然后一口气就是六个中郎将啊!”

  “好家伙,真是好家伙啊!”

  洛阳城外的军营中,一片沸腾之声。

  苏曜的改革计划,大胆而激进,即便不需荀彧和贾诩等人提醒,苏曜也知道其必然会在朝堂上受到颇多的阻力。

  但是,对于这个问题,苏曜并没有选择拖到最后再去解决,反而是提前主动释放出消息,密切观察局势的发展,引导事件的走向,同时牢牢的将军权握在手里。

  后世无数次改革,以及政治斗争的经验告诉了苏曜,枪杆子里出政权!

  只要军权在手,撮饵跳梁之辈,有何可惧?

  他们要跳,就让他们先跳吧,正好可以通过这段时间的发展来看清楚哪些人是自己的朋友,哪些人是可以争取的目标,还有哪些人是那不可救药,必须要彻底毁灭的敌人。

  因此,在种拂和赵谦等人在朝堂上开始第一轮试探性的攻势之时,苏曜则来到了军营中,亲自为将士们升职授勋。

  没错,授勋。

  随着亲军十二卫的设立,以及先期军制改革的展开,苏曜在军中同样设立了九品十八级的军衔制度,以正式的军衔等级取代了逐渐混乱的杂号校尉与将军等。

  如关张赵云等人被授予的亲军中郎将便是对应正三品职官的中央诸亲卫中郎将,乃是初级的将军衔。

  没错,仍然是中郎将。

  这是苏曜与荀彧贾诩等人商量后定下来的名称。

  考虑到这时人的接受程度,虽然苏曜抄了大明朝卫所制的作业,但是却没有把后世的名字也一起抄过来。

  毕竟,这时候的人们还是对现有的官职等级更加了解,同时也没有经历后世校尉遍地走,将军多如狗的通货膨胀,中郎将依然还有着充分的含金量。

  因此,中郎将也就成为了苏曜改制后最初级的将军级军衔,分正从三品亲军中郎将和正四品的卫军中郎将两级,以分别对应中央和地方卫军的指挥。

  一时间,苏曜麾下的将士们,仿佛一夜之间迎来了命运的转折。

  “关云长,骁骑卫中郎将,从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