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第554章

作者:剑从天降

  鲜艳大胆的衣着,没错。

  只见两人一人穿红衣,一人着绿裳,但却不是汉家女儿常见的襦裙竟是上衣短袖,下身短裤的贴身样式。

  两人露着雪白的胳膊和大腿,虽不似胡姬姐妹那般艳丽,但却别有一股清新与活力。

  她们二人正是从前苏曜从贼人营地中解救出的女孩,小桃和小绿。

  在被苏曜解救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后,两人恢复了开朗的性格。

  同时,她们也对苏曜充满了感激之情,为了报答苏曜的救命之恩,小桃和小绿主动提出想要为苏曜做些事情。

  苏曜见两人聪明伶俐,开朗热情,虽然没有舞蹈的天赋,但是亲和力不错,对数字也比较敏感,于是便让两人去帮助甄姜打理商号事物。

  而她们二人也没有辜负苏曜的期待,很快便展现了商业营销方面的天赋。

  在甄姜等人悉心指导下,小桃和小绿不仅学会了如何管理账目,还掌握了与顾客沟通的技巧,再加上苏曜后世各种营销手段的加持,两人很快就成了甄氏商号的金牌推销员。

  一路帮着甄姜在辽东建立商路,也在洛阳城小试牛刀。

  如今,随着商号规模的扩大,以及苏曜进军关中的野心。

  甄氏商号也肩负起了更大的责任。

  它们不但一肩挑起了苏曜大军后勤辎重的运转任务,同时也把大量辽东带来的特产和洛阳抄家和采买来的珍宝和商品等一同带来了弘农。

  为此,仅为了支持苏曜五千骑大军的前进,他们后勤动员使用的马匹就有两万余之巨。

  能做到这一切,除了从袁绍的关东军赚来的马匹外,更关键的还是苏曜早早便建立了起了匈奴—并州马匹商路,以及辽东基地的支持。

  在苏曜经营的辽东的时候,甄家商号就不断的收集马匹向河北与中原集中,通过一支支商队分散于地方。

  待中原讨董大战发动后,这些提前的布局也开始显露出效果。

  这是苏曜得以以孤军偏师牢牢占据伊阙的关键,也是他能在收复洛阳后没过多久便继续马不停蹄的击破函谷,再克弘农的关键。

  在那光鲜亮丽,令人头晕目眩的兵贵神速的背后,是无数个无名后勤人员默默无闻的辛勤付出与精良调度的安排。

  甄氏商号作为苏曜麾下最重要的后勤与情报支柱,在这场西征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们不仅负责了马匹的征集与运输,还承担了粮食、武器、装备等大量物资的筹措与供给,以及战利品拍卖等等。

  眼下的这场弘农大集,便是甄家商号走上台前的一场大战。

  即便苏曜一路速推,减少消耗同时缴获颇丰,战争对粮草和物资的消耗依然非常庞大。

  这也是苏曜轻易不动用大兵团作战的缘故。

  每动员一个战士背后都是数个家庭的负担。

  而洛阳经过董卓的劫掠和搜刮,并没有给他留下太多的补给。

  苏曜也不想竭泽而渔,在刚刚收复的领地上大搞搜刮,惹得民怨沸腾。

  因此,通过商贸活动进行补充就是非常必须的事情。

  如眼下弘农大集这样的盛会,便是苏曜与甄姜为解决后勤问题搞的一个重要大事。

  通过和平的商业活动,不仅能够补充军队的物资,还能够加强与当地百姓的联系,互通有无,稳定民心,为接下来的战斗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战不但要胜,还要大胜才行!

  而结果嘛,自然也是大获成功。

  胡姬姐妹两人领衔的歌舞团引来了全城的瞩目,以至于当他们退场结束时,现场士人和平民们都久久不能从刚才那一幕青春风暴中回神,没有人发现在广场四周不知不觉间商铺的布置都已经完成。

  甄家商号专门根据现场客人不同的财富水平,拉出了专供世家大族的精品区和面向普通百姓的平价区。

  小桃和小绿两人与甄家商会的人通力合作,展示出了的非比寻常的推销技巧。

  她们热情洋溢地介绍着甄氏商号带来的各种商品。

  从辽东珍贵的皮草和北珠,到洛阳精致的丝绸漆器,还有各种珠宝古玩和书画作品甚至苏曜搞出来的铁锅、玩具还有特色美食与稀有糖果等每一样都让人目不暇接

第688章 阳光下的暗流

  “哇,这皮毛真是柔软细腻,还有这丝绸面料,都是上等佳品,这冠军侯的路子还真不赖啊。”

  一位世家贵妇抚摸着一块来自辽东的雪狐皮,又看了看展架上的丝绸面料,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

  这里是甄家商号在广场上开设的精品区,展示了从辽东远道而来的珍稀皮毛、珠宝玉石、以及来自中原各地的精致丝绸、漆器等手工艺品,以及名家书画,这些商品无一不彰显着奢华与尊贵,吸引着世家大族们的目光。

  而在平价区,甄氏商号虽然因为着急赶路,没有准备带来太多商品。

  但是,他们还是摆上了大量常用品和农产品,如粮食、布匹、农具等的展示件,用以订购。

  其价格亲民,质量上乘,深受普通百姓的喜爱。

  “这布匹真不错,颜色鲜艳,质地柔软,而且价格还这么便宜!”一位农妇拿着一块布匹,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是啊,还有这农具,分外结实,比镇上老李打得强上太多,关键是价格还满是公道。”另一位百姓则拎起个钉耙,仔细端详着。

  随着商队的商品受到热烈的欢迎,甄氏商号的收益也是节节攀升。小桃和小绿两人更是忙得不亦乐乎,她们穿梭在人群之中,热情地介绍着商品,解答着顾客们的疑问。

  “这位公子,您看这辽东特产的人参,具有补气养血、延年益寿的功效,送给长辈最合适不过了。”小桃对着一位年轻刘公子推销道。

  “哦?这人参真的有这么神奇吗?”刘公子有些好奇地问道。

  “当然了!这人参的功效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您看这人参的品相,外皮光滑,根须分明,色泽鲜亮,绝对是上等的佳品。”

  小桃拿起一根人参,仔细地展示给那刘公子看:

  “辽东地广人稀,环境优渥,盛产人参。”

  “而如这般上品,在我们那里也是极为少有的,刘公子若是错过这次机会,恐怕就很难再遇到了。”

  那刘公子听了小桃的介绍,眼中闪过一丝犹豫,显然被小桃的话打动了。

  他仔细端详着那根人参,又看了看小桃真诚的眼神,终于点了点头。

  “好,那我就买下这几根人参,送予我家长辈看看功效如何。”

  “多谢刘公子惠顾,有您这样的孝子,长辈们一定会非常开心的。祝您家中的长辈身体健康,福寿绵长!”

  小桃的声音清脆悦耳,让那刘公子听了心中也是一阵舒畅,他又看了看那热情洋溢的小姑娘,瞅了眼摊位上的商品们,点点头后,竟然大气的招手,唤来仆人,吩咐几句,不一会竟然拉来了一车铜钱。

  这不止是因为那刘公子被伺候爽了,一口气竟要把摊位上不少东西都各拿一点打包回去。

  更多的还是眼下货币体制较为原始,市场上流通的铜钱对大额交易的支持力度不够。

  故而,凡买珍贵物品者,无一不是一车一车的拉钱来才能交易。

  这精品区的物件,如人参北珠等哪个不是个顶个的珍贵,刘公子不拉车来,他还真就买不了多少东西。

  不过,看到那一车铜板,小桃也是高兴坏了,看出了那刘公子家中的实力,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连忙招呼小绿一起帮忙整理刘公子挑选的商品。

  “刘公子真是慷慨大方,这些商品定能让您和您的家人满意。”小桃一边麻利地打包商品,一边笑着说道。

  小绿也在一旁忙碌着,她拿起一块精致的丝绸面料,轻轻抖开,展示给刘公子看。

  “刘公子,您看这块丝绸,质地细腻,光泽度极佳,用来做衣裳或者装饰都是极好的选择。”小绿介绍道。

  刘公子点了点头,对这块丝绸也很满意,于是示意小绿也将它包起来。

  “多谢刘公子惠顾,祝您和家人生活愉快,万事如意!”小桃和小绿齐声说道,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

  两人一边装车,一边介绍新的产品,那刘公子笑呵呵的买的也是越来越多。

  终于,待到小桃和小绿就与商号的伙计们一起将刘公子挑选的商品全部打包好,整齐地码放在马车上时,那刘公子满意地点了点头:

  “你们甄氏商号的商品确实不错,以后我还会再来的。”刘公子笑着说道,转身带着仆人离开了摊位。

  看着刘公子满载而归的背影,小桃小绿两人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她们知道,这不仅仅是卖出了些人参和商品那么简单,更是为苏君侯的大业贡献了一份力量,为商号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苏君侯说过,人参在辽东遍地可得,然而中原现在却很少有人能够懂得其价值。

  倘若将人参的销路打开,那么辽东的人参便能成为甄氏商号的重要商品,为苏曜的大军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一念及此,两人推销更加卖力。

  随着日头渐渐升高,又渐渐西落,商队的商品也不断的被售出,甄氏商号的收益是水涨船高。

  而这一切的成功,都离不开众人的辛勤付出和出色表现。

  然而,就在商队生意兴隆的同时,一股暗流也在悄然涌动。

  在距离这场盛会广场不远处的一座小楼上,几个之前出言不逊的世家成员们坐在一起,眼神阴冷的看着下面热热闹闹的景象。

  “哼,他刘家什么时候也学会这般溜须拍马了?”

  “那冠军侯不识抬举,我等献城有功,他不大加封赏也就罢了,竟然还搞出这等哗众取宠之事,说什么不征不敛,以商贸补充军需?”

  “我呸!”

  “不过是想要咱们乖乖掏钱买它东西罢了,真当我等没见过世面?”

  一位身着华丽锦袍的中年男子张琰,面色阴沉地敲了敲桌面,不满道:

  “诸位,我们可不能就这么坐视不管。”

  “那冠军侯此举,明摆着是想利用我们的财富来支撑他的大业,而我们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

  “若任由其发展,恐怕日后我们的地位将更加岌岌可危!”

  “故而,我提议,咱们必须要形成统一阵线,不得有任何人参与他在这集市的贸易,尤其是这甄家商号的商品更是谁家都不准去买,我等必须要以实际行动做出抵制,发出我等的声音!”

  “除非他老实就范,尊重我等的权利,否则就别想从咱们这拿到任何一个铜板!”

第689章 地头蛇的反击

  弘农城的小楼上,张琰直言不讳的发出了抵制的要求。

  此人亦是弘农豪门。

  要说这弘农乃是司隶大郡,两京咽喉,名门望族不胜枚举。

  那汉晋出过七公四卿的东京名族弘农杨氏暂且不说,刘氏亦是大汉宗亲,二世三公,高皇帝兄代王喜之后。

  方才那出手阔绰的公子,正是已故的东汉名臣,前太尉逯乡侯刘宽之孙。

  这张家,论出身的话,他自是远不如弘农的杨刘两家,但论权势,论力量,他却一点都不比这两家弱了。

  张琰其人,广蓄奴婢,家丁数千,一向有豪侠之风,之前弘农郡兵的招募,他便是从中出了大力。

  在正常的历史上,在建安十年(205年),并州刺史高干起兵反曹操,河内人张晟寇略崤、渑之间。

  张琰当时便是率郡人家丁直接擒拿了太守,与河东人卫固一同响应高干、张晟,凭一己之力拿下了弘农,给曹操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最终还是钟繇出面,与张既率马腾等人讨伐叛军,方才斩杀此人,平定了叛乱。

  现如今,苏曜入主弘农,张琰本以为自己帮助王主簿献城有功,怎么说也该混个一官半职,更符合自己豪族的身份。

  然而,他却没想到,苏曜竟然不但不赏他们,甚至还嫌弃他们投降投的慢了。

  连那王主簿等人都只是原职留用,自己堂堂弘农豪门,竟然像个透明人一样,被彻底无视,连庆功宴都没有被叫去!

  这简直把张琰给气炸了。

  不过当时他还端着份架子。

  原因很简单,苏曜的大军入城,需要筹备大量的军需粮草。

  在当世,这个工作不依靠世家豪强的拥护是根本做不到的。

  毕竟,越是中原富庶之地,自耕农占比就越低,那些水田好地早就被他们这些世家豪强瓜分掉了。

  于是乎,张琰虽然生气,但他一点也不慌。

  你冠军侯年纪轻轻,我就当你不懂规矩。

  但只要你还想继续打下去,你就要乖乖过来我这里低头,求我配合,给你供粮。

  此乃时代特色,不可不尝。

  历史上,多的是拿下了某个郡县,但因为得不到当地世家豪强拥戴,而无法建立有效统治的案例。

  张琰亦是深谙此道,他明明家世不如杨刘两家,却越做越大,自然离不开他们过人的手腕。

  比起族产遍天下的弘农杨氏,张家的发展策略更注重于深耕弘农本地。

  张琰不但家中蓄奴甚广,他更是通过兼并土地和商业运作,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弘农过半的粮食交易份额,达成了近乎垄断的力量。

  在这股力量下,历任弘农太守都少不得要被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