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剑从天降
如此的刘宏,看到这活字印刷之术以及这不易晕染的纸张时,如何能不知道其后的意义?
“冠军侯真奇才也!”
“竟然能想出如此办法,这活字印刷,远超那石刻和拓印之术啊!”
大殿之上,刘宏紧握着手中的《论语》书册,眼中闪烁着激动与震撼的光芒。
他环视四周,只见文武百官们同样面露惊异之色,显然都被这活字印刷术所展现出的奇迹深深震撼。
“此术若得推广,我大汉文化必将繁荣昌盛,百姓受教,国运昌隆啊!”
百官们也纷纷附和,对苏曜的这项发明赞不绝口。
甭管他们之前对苏曜态度怎么样。
但这件事,你只要是个读书人,那就绝对没得黑。
刚刚卸任将军,加封尚书令的卢植也不由感叹道:
“真没想到,这冠军侯除了战场上勇猛无双外,竟然还有这等巧思。”
“尔等刻印木雕,改进纸张想来也花了不少功夫和心思。”
“今日献宝,便就只是献宝吗?”
卢植的话一瞬间提醒了皇帝和众人。
对啊,这样的事情,苏曜是何时筹划的?
如今他们刚一回来就来献宝,又会否有何深意呢?
一瞬间成为了目光焦点的陈质,顿时有些汗流浃背之感。
第424章 昂贵的知识
作为与苏曜相处不短时间的卢植等人,都基本清楚了这位冠军侯的为人。
那小子,从来不做没意义的事情,是个庆功宴上说完正事,吃了饭就能直接拍屁股走人的主。
这一次,趁着陛下出巡祭祖,他悄默默的让人在京师里搞出这么个大宝贝,现在还主动跑来献宝。
那定然是必有所图。
不得不说,这些人精们还是相当敏锐的。
苏曜自然不会白白献礼。
“陛下明鉴。”
陈质如实道:
“虽然这苏侯纸现在已经是成品,但这活字印刷现在却还只是个初样,尚有改进空间。”
“君侯本想将其完善再献于陛下。”
“然而,如今君侯远赴辽东,归期不定,未防误事,以使明珠蒙尘,便在之前传信于我等,在这初样做好后将此技术献于陛下,期望能得到朝廷支持,以使此技得以推广,早日造福天下。”
“哦,你说这只是初样?”皇帝惊讶道。
他看了看手上精巧的木块和精美的书籍,完全看不出门道来。
他自然不知道,这印刷和造纸术都乃是苏曜通过经验值点出的项目。
就像昔日学习医术技能一样,本着实用主义精神的苏曜,其实最初并没有很着急点出这两项建设类的项目。
但是,在苏曜结束并州之行,回京的路上,随着队伍人员的复杂化,苏曜约发的感到这些大兵头们的军纪难以约束。
同时也考虑到自己一直没有合适的行政班底人手,苏曜便起了先从军队中普及教育的打算,起码基层人才要能够保证自给自足。
当时的军纪宣讲员便也是在此思路下设立的。
然而,比起直接让违纪者巡回宣讲军纪,在军中的教育普及却并不顺利。
如果说师资问题,他还能靠队伍中少数世家子如王凌,卫明陈质等人来兼职解决,那没有教材和易用的纸张就是最令人头疼的问题。
彼时,仅仅是为了让军中几百人的精锐部队们明白怎么写的名字,他们就只能以木棍或武器在地上比划。
毕竟,以珍贵的简牍必须要用来记录重要的信息,而蔡侯纸虽然简易粗糙,但在并州甚至找不到一座造纸厂来,就更别提书店了。
苏曜在这个世界见过唯一的书店,还是要等到来到了京师洛阳,在太学门口才有那全天下唯一的书店。
那简牍书卷的价格,直接让他看了咋舌。
虽然知道商店卖的东西都是一個字贵,但这价格,说句抢钱那是一点都不过分。
既然如此,那就自己造好了。
正好当时一路剿匪,攒下不少经验的苏曜便直接奔着活字印刷就点了过去。
而其前置技术,恰恰就是造纸术,可以为未来的领地建设解锁造纸工坊。
然而,当点完技能后,苏曜却发现了一个颇为坑爹的地方。
技能和项目解锁了,但是只给讲了原理和一个超链接百科说明,并不能让他原地读秒造个厂出来,具体怎么做,还要从头找人。
坑爹呢不是!
当时,正忙于主线,马上要随皇帝祭祖的苏曜自然也就顾不上那么多了。
趁着那一阵天天闭门在家的日子,他便正好喊来亲信陈质,把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他。
而陈质也幸不辱命,虽然他并不是一等的内政人才,但世家子的出身也算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更关键的是,在洛阳这里,有着大量优秀的工匠人才。
他只要把苏曜告诉他的思路如实的给匠人们讲解,即可按部就班的实现目标。
造纸术也好,印刷术也罢,对这个时代来说,他的基础技能都已经点亮,并不像很多机械和工程科技一样有着很多严格的要求。
所谓苏侯纸,实际上,就只是把蔡侯纸和佐伯纸的工艺合二为一而已。
没错,就这么简单而已。
时人仅仅是欠缺了一点尝试,或者说抱残守缺,才使得科技在现实世界中晚了几百年出现。
只要打破思想的藩篱,洛阳的造纸工们马上就将其复现了出来。
而印刷术,更是由刘宏主导亲手点亮了前置。
在那长达八年之久的熹平石经的雕刻中,洛阳的工匠们已经把雕版手艺练了出来,他们能够在石头上雕刻拓印,比之唐朝时才点亮的雕版印刷科技,欠缺的不过是一张好纸而已。
只要纸墨的标准达到了要求,而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之间,除了印刷的效率外,并不存在难以攻克的基础技术。
不过是把整块整块的雕版变成一个个可调整的活字方块而已。
发明创造,便是如此,当基础科技满足后,其诞生往往只是一个灵光一现的思想改变。
而就是这样的思想,有时候却需要等上数百年的时间,甚至有的民族或国家终其一生都无法实现。
如今的苏曜,便是通过系统的力量,直接跳过了弯路。
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初样的打造。
是的,几个月的时间。
这也是苏曜在得知洛阳这边工艺进度后,决定将其献出的原因。
即便有了系统的加持,即便有了洛阳成熟的工匠。
但是,活字印刷与造纸工艺,对于个人或者说对于他这样新晋崛起的权贵来说,还是面临了诸多的困难。
洛阳的造纸厂乃是官办作坊,他们无法批量使用只是其一。
最关键的是,活字印刷,远比苏曜想象中的还要耽误时间,成本也非常高昂。
虽然活字印刷有着只要制造好一个个模板,后续可以随时调整等诸多优点。
但是,汉字的数量决定了其首次制版的工程量之浩大根本不是个人之力能够完成的。
比起英文只需要制作二十六个字母,汉字的数量则是数以万计,比之就如天文数字一般。
即便仅考虑常用字也有三五千个。
若是以寻常的印刷商的力量,仅制版一次就要耗费数年之久。
这也正是后世当雕版印刷成熟后,中国的活字印刷无法得到普及的关键。
第425章 交换的目标
以汉字为主的活字印刷在成本上对比雕版印刷优势并不能明显,更关键的是古代需要复印的文献种类也很有限,无法发挥活字印刷灵活排版的优势。
不像雕版印刷,一次制版成型后可长期反复使用来的方便。
但是如今,随着苏曜的到来,一切自然都不一样了。
历史上的活字印刷术打不过雕版印刷,并非技术原因,更多是因为市场上早已有大量成熟制版,抢占了先机。
而倘若这一次是活字印刷先行面世,那又会如何呢?
“原来如此。”
“所以你们现在就只是做了这一版的这.活字吗?”
皇帝恍然大悟。
他明白,这项技术虽然潜力巨大,但要真正推广开来,那并不是这一天两天就能做到。
“没错,陛下。”
陈质恭敬地回道:
“目前,我们只是根据《论语》的内容,制作了这一版的活字,用以检验技术成果。”
“若想要完成所有用字的制版,尚需时日和大量的人力物力。”
刘宏沉吟片刻,随即看向大殿中的百官,沉声道:
“诸卿以为如何?这活字印刷术,乃利国利民之大计,朕欲全力支持,推广普及,不知诸位有何建议?”
百官闻言,纷纷议论起来,有人赞叹苏曜的奇思妙想,认为这项技术将极大地推动文化的传播。
不过,也同样有人担忧其成本高昂,推广不易。
毕竟现如今的朝廷,那可是哪哪都在花钱。
卢植首先便站了出来,拱手道:
“陛下,臣以为冠军侯此举不但利在当下,更是功在千秋啊。”
“臣建议朝廷当设立专项拨款,尽快召集工匠,研习此法,共同推动此项技术与应用。”
杨彪也附和道:
“卢尚书所言极是。
臣以为,还可设立官办印刷坊,负责批量印制经典书籍,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同时,也可设立奖励机制,鼓励工匠们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印刷质量。”
刘宏闻言,眼中闪过一抹激动之色,他深知更廉价的书籍意味着什么。
于是,他拍板决定:“好!就依诸卿所言。”
“即日起,拨付专款,即可立项活字印刷术的研发与应用。”
“同时,设立官办印刷坊,负责批量印制经典书籍。”
“此外,卢植你来亲自督办此事,确保字模的制造,让此术能够尽快推广开来,造福天下百姓。”
大殿之上,百官纷纷躬身领命。
难得的,朝堂上对这一件事有了如此快速的共识。
这让刘宏颇为感慨。
没想到这苏曜远隔万里,都再次给他如此惊喜。
一念及此,他当即放言要重赏苏曜和献宝之人。
然而,陈质却一口回绝了赏赐。
“陛下,苏君侯此次献上活字印刷术,实乃为我大汉文化之繁荣,为百姓之福祉,而非为一己之私利。”
“而且,苏君侯也很清楚,如今朝廷财政困难,印刷术的推广也需要不菲的投入,他不希望自己再给各位朝廷和诸位公卿制造额外的负担。”
“故而,苏君侯特意来信交代,让草民务必辞谢陛下的赏赐。”
上一篇:谍战:开局偷听心声,识破日谍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