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东一枝花
东宫现在几乎将后世唐高宗朝的出色将领搜罗一空,还有不少像秦怀道、罗通这种家学渊源深厚的人。
只要这些人可以成长起来,那么,李承乾掌控大唐的军队就有了足够的把握,这也是他培养这些人的用意所在。
“殿下。”
“罗通他们都是少年心性,估计等会跑得都见不着人影了。”
见状,秦怀玉有些哭笑不得,因为他的庶弟秦怀道也跟着一起胡闹。
“无妨。”
“少年人自然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
“一些伤痕算得了什么,来日沙场上,那才是真正的以命相搏。”
“多让他们自己行动,成长的会更快。”
对此,李承乾有不同的见解。
“殿下高瞻远瞩,末将佩服。”
秦怀玉这才明白他的用意,心中敬佩不已。
“最近一段时间,你都没有回府,令夫人可是陈国公之女,巾帼不让须眉。”
“孤可是听太子妃说,你夫人的深闺怨气都传到东宫了。”
瞥了一眼贺兰楚石,李承乾调侃道。
“殿下,末将”
贺兰楚石不由得有些老脸害臊。
“哈哈哈哈。”
一旁的秦怀玉忍不住笑出声。
“陈国公可不简单。”
“虽是豳州三水人,却出身于关陇集团,祖父为北周骠骑大将军肥城节公侯植。”
“侯母出身窦氏,外祖父是京兆郡丞隋州长史窦璨,算起来与皇家还有一些渊源。”
“武德年间投效陛下,南征北战,立下赫赫军功,受封为左虞候、车骑将军,封全椒县子。”
“当今陛下即位后,封为左卫将军、潞国公,赐邑千户,迁右卫大将军。”
“贞观十一年,封陈州刺史、陈国公,十二年,拜光禄大夫、吏部尚书。”
“年初,灭亡高昌,大唐于高昌故地立西域都护府,陈国公未经奏请,擅自发配无罪之人,将高昌国库据为己有,手下将士们纷纷盗取金银珠宝,回朝之后被下狱。”
“孤听说他对于这件事有别的看法,觉得自己劳苦功高,不该受此刑。”
“殿下。”
这番话直接让贺兰楚石额间直冒冷汗。
“贺兰一氏来源于东胡分支,匈奴贺兰部,生活在贺兰山地区,曾为北魏拓拔氏以下八大王公贵族之一,世代为拓跋部的姻亲。”
“现如今是大唐天下,有才能者居之。”
“孤不希望你走错路。”
深深地看了贺兰楚石一眼,李承乾淡淡道。
“末将不敢。”
贺兰楚石连忙回道。
“你确实不敢,否则,东宫的人头又多了一颗。”
“陈国公是陈国公,你是你,明白吗?”
目光如刃,李承乾扫了贺兰楚石一眼。
“是。”
贺兰楚石心中暗自庆幸自己没有将东宫所见所闻告知岳父侯君集,要不然,可能早就被宰了。
PS:《唐六典.卷二.尚书吏部》:“外命妇之制:皇姑封大长公主,皇姊妹封长公主,皇女封公主,皆视正一品;皇太子之女封郡主,视从一品;王之女封县主,视正二品。”
第59章 侯君集要作死,天都拦不住!
“殿下。”
“可是陈国公有何不妥?”
秦怀玉的政治智慧显然要超过贺兰楚石,从只言片语中意识到了不对劲。
‘什么?’
贺兰楚石把心提到了嗓子眼上。
“陈国公同郧国公交好,二人屡次妄议朝政,话语间充斥着不敬之意。”
“张亮是何许人也,陛下做秦王时的忠犬,靠着多次出卖上官一步步到如今。”
“你们猜孤都知道的事,太极宫知道吗?”
徒步走向终南山深处,李承乾淡淡道。
‘这’
二人不由得面露惊悚之色,以百骑司的能力,恐怕这些话早就呈到了帝案前。
侯君集算什么东西,不过平灭了区区高昌,大唐多少将领立下的功勋远胜于他,他竟然因此居功自傲,做出私藏高昌王室宝物,纵容部下掠夺高昌的行为,堪称大逆不道。
当今陛下李世民看在群臣劝谏的面子上,只是让侯君集住了几天牢狱,谁能想到这家伙竟然心有怨怼,还试图串联同为国公的张亮,这是活得不耐烦了吧。
“武德年间,有人发明了一个词,叫做骄兵悍将。”
“贞观年间,又有人发明了一个词,贞观勋贵。”
“大唐开国23年,四夷尚未完全宾服,百姓远没有家给人足、斯民小康。”
“有的人就想要坐在功劳簿上倚老卖老,陛下怎么想,孤不知道,孤只知道这天下不是一家一人之天下,乃是天下人之天下,有些东西可以给,但别人不能主动要,更不能抢。”
目光凛冽,李承乾第一次露出了似野兽般凶厉的模样。
直到这时,贺兰楚石才意识到不对劲,秦怀玉更是心中暗自提醒自己决不能重蹈覆辙,从现在来看,太子对侯君集的恶感已经到了极致,太极宫那位高高在上的陛下恐怕也差不了多少。
贞观勋贵之中,第一个要被剪除的便是陈国公侯府,这件事完全不存在更改的可能性。
“殿下。”
“末将.”
贺兰楚石犹豫着开口。
“嗯?”
左手扬起,李承乾制止了他:“孤知道你想做什么。”
“可有些事,结局早已注定,所谓天若使人灭亡,必先让其疯狂。”
“你觉得你现在去劝说侯君集,侯君集能够听得下你的意见,甚至改掉这些坏毛病吗?”
“我”
贺兰楚石嘴角浮现苦笑之色。
开什么玩笑,侯君集向来蛮横,怎么可能听他的?
到时候,没把他打出陈国公府就不错了。
“孤告诉你一个真理,有些事注定了无法改变,就不要去白费苦心。”
“而有些事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
“贺兰部鲜卑如同北魏一样荣光已逝,有得只是大唐贺兰氏。”
“昔日,有贺兰祥为北周柱国,出身武川镇,官至大司马,凉国公。”
“以我大唐而言,策勋十二转,柱国仅次于上柱国,为十一转,视从二品;九等爵,国公位列第三等,食邑三千户,从一品,乃为人臣之极致。”
“孤之所以不吝灵丹妙药、功法武技、神兵宝甲,就是希望有朝一日,你们也能成为顶级勋贵。”
“为了侯君集,值得吗?”
凝视着贺兰楚石,李承乾发出了灵魂一问。
隋唐承袭北周、北魏,凡有军功的,授以勋官,勋官最高一阶称为‘上柱国’,视同正二品,勋官并不是具体的职务,只是加官,勋官享有丰厚的俸禄和赏赐,即勋田、免除征役、纳妾等等。
通常会被赋予更高的社会地位,并且在各种礼仪活动中享有优先权,进一步彰显他们的尊贵身份。
爵位的象征意义远胜于实际待遇,采用了‘封而不建’的做法,没有实际的封地控制权。
授爵九等:一曰王,食邑万户,正一品;二曰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户,从一品;三曰国公,食邑三千户,从一品;四曰开国郡公,食邑二千户,正二品;五曰开国县公,食邑一千五百户,从二品;六曰开国县侯,食邑千户,从三品;七曰开国县伯,食邑七百户,正四品上;八曰开国县子,食邑五百户,正五品上;九曰开国县男,食邑三百户,从五品上。
除了开国之初,一般不会给予宗室以外的人王爵,只有死后追封这一条途径。
“殿下。”
贺兰楚石怎么都没想到李承乾对他如此看重,不免有些忐忑。
“西晋覆灭时,鲜卑大举进入中原,存在感最强的莫过于段氏鲜卑、慕容鲜卑、拓跋鲜卑和宇文鲜卑。”
“段氏鲜卑输给了慕容鲜卑,传闻六诏之中,有段氏生活在苍山洱海畔,是其后裔。”
“慕容鲜卑建立了十六国之中的4个,分别是前燕、后燕、南燕、北燕。”
“拓跋鲜卑想必就不用我多说了,建立了北朝最为强横的北魏,一直影响到北周、北齐。”
“宇文鲜卑留在中原的族人都已经被同化,有两部分别迁徙至幽燕以北,生活在濡水的称作库莫奚,即奚族,迭剌部前往弱洛水南,辽水之西,即契丹。”
“如果是按照地域来分,段氏鲜卑、慕容鲜卑、宇文鲜卑都属于东部鲜卑的一员。”
“拓跋鲜卑、柔然都属于中部鲜卑,而现如今仅存的鲜卑部族只剩下西部鲜卑,除了吐谷浑部,生活在陇西、河湟的乞伏部和秃发部等部族都已经成为过去式了。”
“鲜卑人骨子里的骁勇善战从北魏一直延续下来,孤必须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不管前隋,还是大唐,血液里都流淌着鲜卑人的基因。”
迎着贺兰楚石的目光,李承乾大大方方的承认了。
“殿下。”
秦怀玉都被吓到了。
一如前隋建立之初,杨坚强调皇室出自弘农杨氏,李唐同样追溯源祖,甚至不惜追认道家圣人老子,目的都是为了摈除北魏以来,北方汉人跟胡人的关系。
堂堂大唐储君承认自己拥有鲜卑人的基因,这要是传了出去,天下人心还不得向背?
贺兰楚石更是听得浑身战战兢兢,眼中流露出了莫名的感激之情,胡人在如今的大唐可以说是社会最底层,就连乞儿都瞧不起胡人,他素日里在东宫几乎是一个透明人,就是这个原因。
今天,太子李承乾向他宣告李家骨子里的鲜卑基因无疑给了自卑的贺兰楚石极大的信心和鼓舞。
第60章 日月所至,皆为唐土!
“胡、汉之分自古有之。”
行至一处山涧前,李承乾止步,继续道:“《论语·八佾》有云: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陛下同样认为,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
“孤更喜孔圣人所做春秋之言,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华夏入夷狄,则夷狄之。”
“《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魏书》:昔黄帝有子二十五,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突厥是匈奴的后裔,鲜卑为东胡后裔,说到底与汉人同为炎黄子孙。”
“正如鲜卑入中原汉化一样,孤认为只要是愿意承认汉家文化、传统,尊奉大唐正统,那便是唐人。”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不外如是。”
“殿下。”
闻言,贺兰楚石、秦怀玉都有些呆呆地看着眼前这个挺拔如青松般的身影。
自古以来,胡、汉之争如烈火烹油般激烈,遂古先贤、帝王将相、诸侯世家无一不是如此。
可他们还是第一次听见这样的言论,唐人,而非汉人,这未免太让人不敢相信了!
“孤不是他,孤的眼中非黑即白。”
上一篇:三国:十倍速度,貂蝉说我太快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