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从太子李承乾到诸天圣皇 第26章

作者:江东一枝花

  “滴答。”

  当他将一滴鲜血滴落在储物袋上时,散发出莫名的光芒,一个玄妙的图案从储物袋表面一闪而逝。

  而后,这个储物袋的空间完全展现在李承乾脑海中,只有5立方米,却也足够用了。

  “提取。”

  随即,剩下的那些堪用的零星级宝物一并具现化。

  明崇祯年制御林军刀800柄、水力磨坊技术、小麦轮作法、土法炼焦、古法制皂、水力锻锤法、八百具神臂弩、畜用催情药(十斤)。

  “铛!!!”

  李承乾拿起一柄御林军刀,轻轻的在刀身一弹,响起清脆似银铃般的响声。

  御林军刀又称苗刀,刀身修长,长款五尺、短款三尺七寸,兼有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且可单、双手变换使用,临敌运用时,辗转连击、疾速凌历、身摧刀往,刀随人转,势如破竹,实用价值及高,杀伤威力极大,非一般兵器可抵挡。

  配合《辛酉刀法》,乃是戚家军杀敌致果,斩将搴旗的不二法门。

  此前开出的三千柄明嘉靖制雁翎刀全部分配给了东厂,已然成为东厂的标志性兵刃,反倒是东宫卫士没有趁手的兵刃,这些苗刀的到来解了燃眉之急。

  同样令人惊喜的还有神臂弩,北宋时期的劲弩,用檀木作弩身,山桑木作弩弓,麻做弦,韧性极强,射程400米左右,近距离透过铁甲可以穿透人的身体。

  这种弩需要的臂力很强,因此,北宋年间大多用脚踏方式上弦,这一点对东宫卫士来说,完全不是什么问题,在功法、灵丹妙药的武装下,他们的臂力足以轻松上弦。

  配备了瘊子甲、苗刀、神臂弩的800东宫卫士俨然成为了大唐装备最为精良的军队。

  不过,最让李承乾关注的还是大理石桌上摆放着的五本小册子,代表了五种技术,水力磨坊技术、小麦轮作法都关系到了民生,有了这些技术,东宫家令寺典仓署的工作推进就有了保障。

  一旦大唐在北方实施小麦两季耕作法,一年能获取的粮食至少是之前的两倍,这对于国力的提升,简直是无法言喻的重大作用。

  古法制皂说难不难,说简单不简单,通过提取油脂,添加草木灰进行反应,凝固之后就是一块肥皂了。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添加一些从花草中提取的精油,用以增加香味,这便是香皂。

  这样的技术对于公元7世纪的人们无疑是一种降维打击,而肥皂的出现能够带来源源不断的收益。

  尽管东宫最近发了一笔横财,但李承乾想到了这一技术的另一种用途,那就是撬动长安城中的宗亲勋贵,嘴角不禁微微勾起了一丝弧度。

  剩下的土法炼焦、水力锻锤法,这两种技术可是军国重器,稍有不慎,便会引发连锁反应。

  焦炭是一种用于钢铁的优质燃料,用焦炭炼铁,可以得到大量钢,而土法焦炭需要的并非木柴,而是煤炭,确切来说,在大唐被叫做石炭,一种百姓认为有毒的燃料。

  水力锻锤法是一种通过水力锻造方法将铁加工为钢的高效加工方式,能够很方便快捷的得到百炼钢。

  ‘收。’

  沉思之后,李承乾选择将这两种技术连同十斤畜用催情药暂时收入储物袋。

  煤炭是一种高效的燃料,在后世普遍认为是开启工业时代的引子,目前,大唐并没有有效利用煤炭,主要就是老百姓畏惧煤炭燃烧时产生的一氧化碳会致人中毒窒息而亡,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将一氧化碳进行排放,任何一个具备化学知识的人都懂得这一点。

  不过,李承乾并没有打算将这个方法传开,因为煤炭的利用对于大唐而言确实是一件好事,但对老百姓而言,没有半点好处。

  大唐并没有对山川河泽进行国有化,一旦煤炭利用起来,门阀世家必然会像闻见味道的鬣狗一样扑上来,所有的煤矿都会被他们占据、控制,从而源源不断的开采,借此牟利。

  到那时,老百姓想要用得起煤,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最终还是肥了士族。

  水力锻锤法可以让大唐在短时间获取大量百炼钢,可这种技术并不是无法仿制,归根究底是水力驱动,早在春秋时期,华夏就有了类似的方法,只是用于加工粮食。

  对大唐来说,现如今的科技水平已经很高了,远胜于吐蕃、西域等国,却并没有说冠绝世界,这样的技术落在别国手里,那可不是一件好事。

  实际上,大唐的钢铁产量并不差,遥遥领先,这主要是因为魏晋以来,灌钢法的普及,还有叠打百炼钢技术的炉火纯青,甚至于这种先进技术体现在了兵器制造上。

  例如:唐刀在汲取百炼钢、淬火技术之后,再加上覆土烧刃、夹钢、包钢技术,格外锐利坚韧,冠绝天下。

  所以,水力锻锤法对大唐只不过是锦上添花,对异国那是真正的宝贝。

  日后,等到大唐完全普及了两季麦轮作,水力磨坊遍布天下,再拿出水力锻锤法,这才是正道。

  至于那十斤畜用催情药,骏马同样是牲畜,这要是用好了,成千上万匹马配种,杂交出更优质的战马,何乐而不为呢?

  “来人。”

  李承乾招呼了声。

  “太子殿下。”

  侍奉在侧的东厂番子恭敬上前。

  “此二物送往家令寺,亲自交予家令,决不可泄露分毫。”

  眼眸凌冽,李承乾将水力磨坊技术、小麦轮作法的小册子递了过去。

  “是。”

  东厂番子心中一凛,将小册子贴身放入怀中,脚步沉重的向家令寺方向行去。

  “来人。”

  “把这些东西全部射殿。”

  “是。”

  一行东厂番子纷纷上前,将800柄明崇祯年制御林军刀、800具神臂弩送往射殿。

  李唐宗室善射,尤以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最甚,不管是大明宫,还是太极宫、东宫,全都设有用于射箭练习和军事训练的射殿。

  东宫射殿位于东宫最北边,同北苑相邻,李承乾已经命人将射殿、北苑隔开,单独做为左右卫率训练之所。

  可以说,东宫守卫最为森严的地方便是北苑、射殿。

第39章 亲切太子,受宠若惊的薛家人

  贞观十五年,七月中旬,东宫迎来了一批远道而来的客人。

  “殿下。”

  “薛礼一家人到了。”

  一名内侍匆匆进了明德殿,轻声禀报道。

  “哦?”

  正在批阅文件的李承乾听到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眼前一亮,起身开口:“快请。”

  “是。”

  内侍见后,立即转身下去安排。

  片刻后,一对年轻的夫妇牵着一双儿女,忐忑不安的踏入了明德殿,这座东宫权利中枢。

  青年穿着一身白衣,身长九尺,肩宽三庭,方面大耳,鼻直口方,唇红齿白,身姿雄壮,威风凛凛,令人观而称奇,在他身旁的女子只是简单的布衣襦裙,并未穿金戴银,举手抬足间透着大家闺秀之姿。

  倒是他们手中牵着的一双孩童,不过4、5岁模样,男孩长得虎头虎脑,女孩粉雕玉琢,两双充满好奇的眼睛四处打量着,直到看见一身锦衣华服的李承乾,不禁张大了嘴巴。

  “哈哈哈。”

  李承乾同样注意到了薛家一双儿女,开怀大笑。

  “参见太子殿下。”

  薛仁贵、柳银环迫不及待的行了一礼,神情透着紧张。

  毕竟,站在他们面前的是大唐的储君,除了皇帝之外,最为尊贵的人。

  “不必拘礼,起来吧。”

  拂了拂手,李承乾随和道。

  “多谢殿下。”

  薛仁贵、柳银环这才起身,依旧有些拘谨。

  这时,李承乾的目光落在了薛家一双儿女身上,温和道:“小家伙,你们叫什么名字。”

  “我叫薛丁山。”

  小男孩憨直的回答道。

  “叔叔,你长得好好看哦。”

  小女孩一双眼睛亮晶晶的盯着李承乾,说道。

  “哈哈哈哈。”

  这话又引得李承乾放声大笑,人类幼崽总是让人忍俊不禁。

  “金莲,不许放肆。”

  柳银环生怕自己女儿冲撞了太子,连忙呵斥她。

  “无妨。”

  谁知,李承乾制止了她,朝着薛金莲招了招手。

  “蹬蹬!”

  薛金莲撒开小短腿,兴高采烈地冲向了李承乾。

  “诶!!!”

  李承乾一把将其抱入怀中,像邻家叔伯般亲切和蔼,问道:“你叫薛金莲,对不对?”

  “对。”

  “叔叔,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

  薛金莲粉雕玉琢的小脸上有一种自然纯朴,歪着小脑袋打量着李承乾。

  “妹妹真笨,阿娘刚刚不是唤了你的名字。”

  薛丁山朝着薛金莲做了一个鬼脸,尽显小儿女的顽皮活泼。

  “阿耶,大兄又欺负我。”

  被李承乾抱在怀中的薛金莲转头就像薛仁贵告状。

  ‘.’

  薛仁贵夫妇有些不知所措的看着眼前一幕。

  “哈哈哈。”

  “你小子,怎么能欺负妹妹呢。”

  “男子汉大丈夫,顶天立地,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护自己的家人不受欺负。”

  “明不明白。”

  瞧着日后的‘两辽王’,李承乾亲昵的揉了揉他的小脑袋。

  “我知道了。”

  薛丁山不知怎的,总觉得眼前这个人说话不由自主的让他信服,连忙点了点小脑袋。

  “薛兄,薛夫人。”

  “孤一直想要儿女双全,天公不作美,只有两个儿子,幼子与丁山、金莲年岁相仿。”

  “孤想让丁山、金莲做厥儿玩伴,平日里闲暇无事,入宫一起学文习武,不知二位意下如何?”

  迎着薛家夫妇的目光,李承乾开口说道。

  ‘啊这?’

  薛仁贵、柳银环对视了一眼,喜出望外。

  谁不知道太子李承乾的幼子是太子妃所出,这可是妥妥的东宫嫡长子,做了他的玩伴,日后,薛丁山、薛金莲的前途可以说是一片光明。

  “薛夫人若是担心,也可一并入宫,陪着太子妃说说话。”

  “多谢殿下。”

  柳银环哪里还有什么顾虑,赶紧答应道。

  “来人。”

  “带薛夫人前往承恩殿。”

  摆了摆手,李承乾吩咐了声。

  “薛夫人,这边请。”

  一名内侍上前领路。

  柳银环牵着薛丁山和薛金莲,跟在后面,前往承恩殿,太子妃在那里召见一众东宫属官亲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