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 第29章

作者:墨守白

  不必再增加课业了。

  不是有人说过,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吗?

  咱寻思着他们年岁也到了,书也读了很多,不能再一直将他们圈在大本堂了。

  也该将他们放出去,去多走走路了。”

  马皇后认真的思索一下,点了点头道:“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花盆里长不出参天松,重八你这考量是对的。”

  “对,对!还是妹子了解咱,咱就是这个意思!”

  “那重八你准备让他们去哪里?”

  “第一次放这些崽子们出去,肯定不能太远,就去咱们老家凤阳。

  咱让他们到中都那里看看。”

  朱元璋一副为儿子们考虑的慈父样子。

  “当然,为了让他们看到真实的景象,咱准备让他们隐姓埋名,扮作寻常百姓……”

  马皇后闻言,没有立刻说话,而是走出了寝宫,对远远的立在外面的人吩咐,让她去和烧水的小荷一起,多烧点水。

  等会他们要泡热水澡。

  安排过后,寝宫内外已经没有了别的人,马皇后走回来,望着朱元璋道:

  “重八,你这是对中都城不放心?对韩国公他们不放心?”

  朱元璋对于自己妹子的聪明劲,早就见怪不怪了。

  对于妹子也没什么好隐瞒的:“对韩国公的能力,咱是没话说,但对他办事的方式,咱不放心。

  李善长乱世里走过来的人,很多时候办事还是容易来乱世里的那一套。

  可现在不是乱世了,咱们需要的是治世。

  再把那一套拿过来用,可就真的不合时宜了。

  咱怕咱这里不去看看,中都城弄不好就变成了白骨混着血泪垒砌的。

  那样的中都城,咱晚上住着都会做噩梦!”

  “你一个月前,不还对我夸奖过,说韩国公中都城修建的很好,都是按照你吩咐做的吗?”

  朱元璋摇摇头,叹口气道:“李善长势力多大,妹子你又不是不知道。

  淮西那帮子老兄弟,联合到一起,想要蒙上咱的眼睛,堵住咱的耳朵,还是很容易的。

  检校在开国的时候,咱听了他们的建议给废除了,现在,咱变成了瞎子,聋子。

  想要知道中都城是个啥样子,只能是把咱亲儿子给派出去,替咱看看了。

  关于中都城的事,除了咱亲儿子,别的人咱都已经不信了。”

  “不行,太危险了!

  重八你做出这个决定,肯定是听到了一些风声,中都城现在对于普通人而言,就是个大工地。

  只怕还是个非常难熬的大工地。

  他们几个以寻常百姓身份去,我放心不下。”

  马皇后断然拒绝。

  朱元璋道:“妹子,这是咱的儿子,咱岂能不关心?考虑岂能不周全?

  咱这里会安排马儿为凤阳卫指挥使,让他在那里暗中保护哥几个。”

  朱元璋口中的马儿,就是徐司马,小名马儿,乃是朱元璋收的二十多个义子之一。

  在朱元璋的心里,他的这些义子,首推李文忠,其次就是沐英。

  不过,又因为李文忠是他亲外甥的缘故,这个义子名分已经不作数了。

  其次就是徐司马,与何文辉了。

  当然,在现代生活了十几年后,平安这个义子在他心中的份量,也随之猛涨。

  若不是在现代,观看了历史,朱元璋是怎么都想不到,他活着的时候,不声不响的平保儿,居然那般能打!

  靖难时,带人数次打败老四,若不是因为一些原因,能把老四给打死的那种。

  这趟任务,朱元璋原本是想要安排平安去的,有意提拔一下这个被自己看走眼的干儿子。

  但想了想,还是决定让马儿去。

  原因无他,冲锋陷阵平保儿很勇猛,但论起心思细腻,做事稳妥,保儿绝对比不上马儿。

  当然,论起做事情最为稳妥的,那绝对非沐英莫属。

  但这不是沐英,在别地担当大任吗?

  这个时候突兀的将其给调到凤阳去,容易打草惊蛇。

  “临淮知县郑士元那里,咱也会知会。

  有这一文一武在,肯定能保几个臭小子无恙。”

  “郑士元?就是那个弹劾皇侄朱桓,硬要重八你按律行事,将其斩杀的检擦御史?”

  马皇后有些不确定的询问。

  “就是他,这家伙就是块茅厕里的石头,又臭又硬,还他娘的不怕死。

  硬逼着咱杀了朱桓这畜生。

  一年前,咱就将他丢到临淮那里做知县了。

  这家伙的臭脾气,总不至于会和那些人同流合污,穿一条裤子。”

  听到朱元璋这么说,马皇后不由跟着点了点头。

  郑士元是真嫉恶如仇,被韩国公他们同化的可能性不大。

  不过,若论起嫉恶如仇,自己的重八,又何尝不是?又输过谁?

  不然,当初又怎么可能会因为一个区区六品巡按御史的坚持,就对自己犯事的侄子下死手?

  只盼着李善长他们,在中都城上,做的不怎么过分。

  不然的话,事情可真的有些不太好办了。

  一不留神,大明就会出现大动荡!

  她明白自己家重八的不容易,也觉得重八考虑的挺到位,但作为一个母亲,还是不太想把儿子们往这种地方送。

  “这事咱也和标儿说了,标儿也同意咱这样做。”

  眼看着妹子,似乎还想说些什么,朱元璋忙抢在前面开口。

  马皇后知道标儿是个稳妥的性子,闻听他也同意了,便也不再多言。

  “那这事情就随你好了,但你要保证,让他们囫囫囵囵的回来,可别真的出了什么事。”

  自己妹子终于松口,朱元璋为之大喜。

  当下就拍着胸脯保证道:“妹子你只管放心好了!

  他们要是少了根毫毛,你只管收拾咱!

  咱绝对不会叫一声冤!

  他们都是咱的儿子,咱这个当爹的又岂能不上心?”

  其实,朱元璋知道,自己家妹子担忧是对的。

  中都城的危险,远超了妹子的想象。

  除了繁重的劳作,李善长等人完全不把劳役当人来看外,洪武八年的中都城,还发生了一件更为危险,死人无数的事……

  ……

  中都城,行工部衙门,韩国公李善长一脸的喜色……

第28章 自信的李善长

  “哈哈,辛苦诸位老乡亲了。

  来来,咱们接着吃酒!”

  行工部衙门,李善长这个大明第一功臣,开国六国公之首,淮西勋贵的带头大哥,亲自设宴招待那些入京师参与正旦朝会,给皇帝拜年的凤阳老乡亲。

  详细的询问了他们,来到京师之后的衣食住行。

  又仔细的询问了,他们和皇帝见面后,皇帝都询问了他们什么,他们又是怎么回答的。

  确认了没有捅出什么篓子,确认了他们受到的招待,比往年更好。

  李善长终于彻底的放下心,越发热情的招呼起这些老乡亲们吃喝。

  老乡亲们来到京师的衣食住行,看起来似乎很寻常,其实最重要不过。

  能从这些事情上,充分的看出来,上位对凤阳老家,对自己这些淮西出身之人的态度。

  虽然正旦大朝会结束当天,就有快马一路疾驰出京,将老乡亲们在应天的情况,尤其是和上位相见的情况,给自己送了过来。

  虽然也知道,上位肯定不会对自己等人变心。

  但,事关重大,他还是亲自再细细问上一番才放心。

  李善长亲自站起来,举杯向这些人敬酒:“咱们都是老乡亲,中都城建好后,上位把都城迁过来,咱们这里就变成京师了。

  咱们也都随之水涨船高。

  不说咱们自己,就算是子孙都能跟着沾光。

  咱们大家伙,今后有什么困难了,就只管来寻我。

  咱们乡里乡亲的,能帮忙的我肯定会帮!”

  闻听李善长之言,众人纷纷应好。

  都说有韩国公在,他们的日子都变好了。

  韩国公就是他们的青天大老爷。

  酒喝到兴浓处,那在奉天殿广场上表演的花鼓队,便又出了场,给韩国公,以及那些在凤阳的勋贵们,也表演了一场。

  热闹的开场过后,那喜庆的花鼓词,便被唱了出来:

  “说凤阳,道凤阳,手打花鼓咚咚响。

  凤阳真是个好地方,赤龙升天金凤翔。

  数数天上多少星,点点凤阳多少将!

  说凤阳,道凤阳,手打花鼓咚咚响。

  凤阳真是个好地方,皇恩四季都浩荡。

  不服徭役不纳粮,淮河两岸喜洋洋!”

  “哈哈哈,好!好!唱的好!”

  李善长满面红光,出声喝彩,只觉得这花鼓怎么看都看不够。

  其余人,如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儿子李琪,侄子李祐,外甥丁斌,行工部尚书薛祥,以及其余勋贵们,也都纷纷喝彩。

  只觉这花鼓词,唱到了他们的心坎里!

  行工部衙门这里,酒肉飘香,推杯换盏,热闹非凡,一片喜庆。

  但偌大的中都城里,热闹的也仅仅只有这一处罢了。

  夜幕降临,堆放着诸多砖瓦木料,沙石等众多建筑材料的中都城,并没有因为夜色的降临而歇息。

  诸多火把,火盆被点亮。

  众多早已疲惫至极的民夫,一人啃了两个硬的能砸死狗的黑窝窝头,喝了一碗看不到米粒的粥,来不及喘口气。

  就在手中拿着鞭子,腰间挎刀之人的呵骂、鞭挞下,如同众多勤劳的蚂蚁一般,开始夜以继日的工作。

  有人又累,又饿,又病,着实爬不起来,想要告个病假。

  说今晚多歇息两个时辰,等到明早再做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