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 第162章

作者:墨守白

  吴祯点了点头,拿起茶壶,摇头拒绝了刘大宝的帮忙,亲自倒了两杯茶。

  端起一杯给了刘大宝,刘大宝忙双手捧着。

  这个军中的厮杀汉,在吴祯跟前,老实的像一条温顺的小猫咪一样。

  吴祯示意刘大宝坐下喝茶,自己也坐在主座上喝了一口。

  叹口气道:“唉,真说起来,这件事也是不该做的。”

  刘大宝忙道:“侯爷,您做这事也不是为了自己,乃是为了整个大明着想。

  谁知道陈部的那些海寇,从哪里弄来了八艘两千料的大海船。

  上面还都安装了回回炮。

  本来陈部海寇,和方部海寇势均力敌。

  这两部海上最大的海寇,相互狗咬狗,可以让他们无暇他顾。

  不要过多的骚扰沿海。

  现在陈部海寇一下子有了这么多的大海船,势均力敌的状态,被打破了。

  侯爷这里要是不出手干预,那么要不了三两年,方部海寇必然会被陈部海寇给吞并。

  一旦如此,陈部海寇就在海上一家独大,难以而遏制。

  陈友定又是被皇帝,擒拿到京中斩首的。

  陈部海寇大首领,乃是陈友定的亲儿子陈思礼,对于皇帝可以说是有着不共戴天之仇。

  一旦真的让陈思礼一家独大,那么此人绝对会劫掠沿海,报复皇帝。

  将会有无数百姓遭殃,陛下面上也是无光。

  侯爷您卖大海船给方部海寇,乃是为了平衡海上的势力,防止这等情况发生。

  全都为了百姓,为了陛下着想。

  像您这样一心为公的人,现在可不多了。”

  刘大宝的一番话,说的是情真意切,道尽了吴祯的苦心与难处。

  要不刘大宝是心腹呢?

  可谓是说到了吴祯的心坎里。

  吴祯闻言,再度叹了口气道:“不过是职责所在,报答上位的知遇之恩,不得不为罢了。”

  说罢,停顿了一下道:“不过,这件事你我知道是如何的,但还是不能让人知道。

  不然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说出去也不好听。

  我等做事,只需要能把职责所在的事情,给办好了就行,倒是不必太在乎虚名。”

  “这是自然。”

  刘大宝闻言,立刻点头。

  “龙江宝船那里,皇帝现在是越来越不重视了。

  三年了,一次都没有去过,更没有派人去查过。

  造船的工匠,和之前相比都少了不少,至于那些召集而来的民夫,更是早就都遣散了。

  宝船厂早就没有了之前的热闹和繁华。

  看起来越来越破败了。

  皇帝当初下令,大规模建造大海船,是因为倭国那里斩杀了我大明的使者。

  要前去攻打倭国,报这个仇。

  如今倭国那里也道歉了,且距离我大明又远,陛下那里早就已经把这事给放下了。

  不会再攻打倭国了。

  这些船,本身也就没有了别的用处。

  与其让它在宝船厂里慢慢腐烂,还不如让其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弄到方部海寇手中,用来平衡海上的势力也是挺不错的。”

  刘大宝的话,意思很明显。

  那就是皇帝已经不在意这龙江宝船厂了,也不会再打倭国。

  那么龙江宝船厂里的大海船,他们这里将之给偷偷的卖出去,绝对不会有任何问题。

  吴祯点了点头:“你办事,我是放心的,这次的事,你全程盯着,明天就启程前去宝船厂。

  你不跟着做事,我心里总不太踏实。”

  刘大宝两口喝干茶盏中的茶,将之放下,起身道:

  “侯爷,事情宜早不宜迟,属下这就去。

  这次,可是一次运四艘船。

  属下确实应该早点去盯着。”

  吴祯闻言,点了点头道:“如此也好。”

  说着,起身从房间内拿出两个匣子。

  “这里面装的是些清酒,说是倭国那里的皇帝喝的。

  这玩意没多好的味道,主要是尝尝鲜。”

  说着,又指了指另外一个小不小的匣子道:

  “这里面是半斤狮峰龙井,夜里趁着露水,采摘的第一批嫩芽制成的。

  产量不高,一年拢共也就三二十斤的样子。

  我这里有点,分给你一点喝。”

  刘大宝闻言,露出受宠若惊的神色。

  “侯爷,使不得,这东西太贵重,属下就一厮杀汉,这些让属下喝了,纯粹是浪费。”

  “说的谁不是厮杀汉一样,厮杀汉就不能用这些了?

  我觉得厮杀汉,最是应该享用这些。

  咱们脑袋拴在裤腰带上,去和人拼了命的去厮杀。

  所为的是什么?

  就是能大富大贵吗?

  以前那般拼命,现在日子好起来了,不享受享受多亏?”

  “那……这酒属下拿走,茶侯爷您留下。

  属下就是山猪吃不了细糠,别管什么茶,喝到属下嘴里都是一个味。

  属下喝真浪费了。”

  “浪费就浪费了,说的再珍贵,也不过是一些茶叶而已,就是供人来食用的。

  这些你只管拿去喝。”

  刘大宝见此,便将之收下,满面压不住的笑容离去。

  吴祯目送刘大宝离开,手中两个铁核桃继续缓缓的转了起来,发出咔咔的声响。

  在这空旷的备倭水师衙门里,显得格外的响亮……

  ……

  “……除了铁锅之外,别的任何铁器,都不得和草原上的人进行交易,尤其是武器。

  这是禁令,谁若违背,杀无赦!”

  华盖殿内,朱元璋的声音继续响起,向这些人说着关于互市的一些禁忌。

  “盐可以交易,但却不能足量供应。

  让他们欠巴着点,才能卖上高价钱。

  具体一年向草原卖多少盐,稍后中书省和户部,工部一起,商量出一个合适的数额来,送到咱这里看看。

  需要符合草原上的实际情况,真能卡住他们脖子。”

  “对于一些北元王庭也产出,且数量不少的物品,咱们这里价格要放低一点,尽可能的多走量。

  要充足的供应。

  那些北元王庭不能产出的物品,咱们这里价格,要定高一些……”

  倾销外加饥饿营销嘛,现代常见的手段。

  他见过不少为了抢占市场,烧钱打价格战,把竞争对手拖垮,且也让用户习惯用他们后,再接着开始涨价的操作。

  朴实无华且效果显著的手段,可以拿来在北元身上用一用。

  把它那脆弱的经济体系,以及薄弱的手工业制作,摧毁的更为彻底一些。

  对于炮制北元,朱元璋总是有着极大的热情,贴心又细心。

  ……

  散朝之后,并不是所有人都离开了,丞相胡惟庸,户部左侍郎范敏,工部左侍郎赵俊,刘伯温,李善长被留了下来。

  很显然,这是皇帝还有一些别的话,要和他们说。

  其余朝臣对此也见怪不怪。

  大事开小会,小事开大会。

  诸多实质性的政策,尤其是那些重大的,基本都是由皇帝等人,先将之确定下来后,才会拿到朝会上来说的。

  真正的权力核心,只有少数人能进。

  甚至于许多更为重要的事,是皇帝心中有了定计之后,才会找那些高官说,而后再拿到朝会上说。

  户部左侍郎范敏,是空印案之后,朱元璋重新提拔的。

  范敏进入户部不足三年,而今就已经成为户部左侍郎了。

  现在朱元璋并没有确定户部尚书的人选,也就是说,范敏此时就是户部的一把手。

  要不怎么说,朱元璋的洪武时期,官员升迁那是出了名的快。

  当然,范敏会被朱元璋提拔这么快,也是有其余原因的。

  这人有真才实学。

  朱元璋询问关于田亩,人口等事情,他是张口就来,对答如流。

  而且上辈子的时候,朱元璋就发掘了他,将其提拔到了户部尚书的位置上。

  事情干的挺不错。

  就是命有点短。

  洪武十三年就得病去世了。

  至于工部,为什么来的是左侍郎赵俊,不是尚书薛祥。

  自然不是因为薛祥这个工部尚书也无了。

  而是在得到了皇帝要修黄河的话,且一次性就给先批了五十万贯的钱后,薛祥在京师坐不住了。

  直接向朱元璋上了奏疏,请求亲自前往中原,沿黄河沿线,去实地考察去了。

  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确保接下来治理黄河,不多花一文冤枉钱,多出半分冤枉力。

  务必把黄河彻底束缚住,让今后的百姓,再不受黄河水患之苦。

  面对这样言辞恳切,极其务实,由立志高远的请求,朱元璋又哪里会拒绝?

  当即便同意了薛祥所请。

  并且还专门让人把薛祥喊来,亲自进行勉励。

  言说治理黄河之事,就尽数托付给薛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