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墨守白
不再将草原各个部落,和北元王庭视作一个整体。
而是准备对其进行一番的分化瓦解,从根子上解决北元王庭的问题。
先将其统治基础给弄没了。
失去了统治基础,让很多的草原部落心向大明这里,就算是不心向大明,也能做到不心向北元王庭。
那再去灭掉北元王庭,就容易了。
背靠大明,通过大明赚的盆满钵满,吃的脑满肠肥的晋商,尚且有那么多的带路党,卖国贼。
他就不相信,如今自己这里和草原上进行互市,就不能在草原上培养出一大批,愿意为大明做带路党的人。
好好经营上个三五年,到了那时,北元王庭的所在地,对于自己大明而言,将再不是什么秘密。
到了那时,自己大明想要什么时候,对北元王庭动手,就可以什么时候动手。
主动权完全在自己这边。
北元王庭将会彻底沦为砧板上的鱼肉,任由自己这里宰割。
不会再有丝毫反抗的机会。
朱元璋倒是不担心自己这里,开始互市后,草原上的那些部落,不和大明做生意。
大明的货物物美价廉,哪怕加价卖给他们,也比北元王庭弄的那些残次品,价格低要上一些。
北元王庭之前逃走的时候,带走了一批工匠。
倒是能生产出一些器具。
但草原上条件有限,生产出来的器具,质量堪忧。
再加上草原上的部族又多,各种器具,又优先供应王庭,导致器具处于严重匮乏的地步。
那些比较大,有些实力的部族倒还好些,可以花高价获得一些,稍微比较像样的器具。
众多的小部族可就难了。
歪瓜裂枣的劣质品,都得花高价,托关系去购买。
就这还不一定能买的到。
通过这些劣质商品,北元王庭可以名正言顺的,在草原上收割财富。
并建立起虽比较脆弱,却真实存在经济秩序。
在这等情况下,朱元璋选择开放商禁,进行互市。
依照大明的体量,以及商品制造之精美,价格之低。
必然能吸引到很多草原部落,过来进行交易。
很多事情,归根结底就是利益,就是肚子问题。
没道理放着物美价廉的商品不要,非要求爷爷告奶奶,低三下四的花更高的价钱,去购买劣质的商品。
除了极少的部族外,绝大部分的人都是正常的。
如此一来,草原上的经济秩序,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冲击。
只要自己这边操作的好,不用太长时间,顶多三五年,草原上那脆弱的经济,就会被冲击的七零八落。
让这些人好好见识一下,有形大手和无形大手相结合的巨大威力。
以往和北元打仗,都是赔钱。
哪一场仗的经济收益,都远远低于发动军事行动的投入。
这一次,朱元璋要换一种打法。
打仗,可不只是赔钱,还有赚钱的。
他要用从北元身上赚到的钱,当作打北元的军费开支。
“上位,如此做的话,只怕北元王庭那里不会坐视不管。
会采用一些手段儿,来禁止草原的那些部族,和咱们通商互市。”
一番低低的嗡嗡声响起之后,丞相胡惟庸率先出列,说出了他在这件事上的考虑。
随着胡惟庸开口,华盖殿内安静了下来。
“如此才好,要的就是他的不坐视不管!
他哪里只管行动,动作越多越好。
且看看能不能把草原上的部族,都给控制住,不让众多部族,购买咱们物美价廉的商品,去买他们的劣质货。”
朱元璋浑不在意。
甚至于在说这话时,面上还露出了笑容。
他是真盼着,北元流亡朝廷这样做。
这样做了,必然会加剧和草原部族之间的矛盾。
加速撕裂草原。
和草原诸多部落之间,离心离德。
北元流亡朝廷,要是真能做到坐视不理,那也无妨。
自己这里将会按部就班的,顺利摧毁草原经济。
让北元流亡朝廷像是被抽干水,露出来的鱼一样。
这是一个无解的阳谋,别管北元朝廷那里怎么做,都无济于事。
改变不了被自己这里,给拿捏的命运。
这也是徐达闻听了朱元璋的计划后,为什么会对此抱有极大期待,一直想着赶紧着手实施的原因之所在。
打仗,不只是真刀真枪的拼杀,利用经济等方面的优势,携带大势碾压过去后,再动刀兵也是很不错的。
比单纯的军事行动,更加稳妥,收益更多。
“如此的话,臣觉得倒是妥帖,这事可以施行。
北元那里的牛马羊等东西,对我大明而言,确实有用,将这些都给变成我大明的才最好不过。”
胡惟庸此时已经彻底明白,皇帝此番行动,是什么用意了。
和草原的那些部落进行经商,倒还在其次。
最重要的,是想要通过这样的手段,来分化草原,挑起草原上的对立。
从而好寻找机会,灭掉北元流亡朝廷,彻底结束大明和北元之间的战争。
就说嘛,朱元璋怎么可能和北元和解?
不可能为了多赚取一些钱财,就干出这等事情来。
“上位,恁这个考虑好,早就该这么做了。
牛羊马匹这些好东西,留给那些鞑子糟蹋了。
还是弄到咱大明好。”
吉安侯陆仲亨,粗着嗓子拍手叫好。
“上位圣明,这下子咱大明的很多百姓都有福了,可以多吃一口羊肉,多些羊皮袄子穿了!”
平凉侯费聚也跟着开口。
“对,对,这等好东西还是弄到咱们大明手里最好。”
唐胜宗,以及江阴侯吴良等人,也都纷纷跟着叫好。
对朱元璋的这个决定,简直是举双手双脚的支持。
他们这么支持,自然是有原因的。
自然不是因为如同胡惟庸等少数的人那样,已经在短时间内,看破了皇帝这一行动背后,所隐藏着的军事目的。
而是因为北面很多生意,他们这些淮西勋贵,基本都有一定的参与。
廖永忠为什么会和淮西勋贵之间,有这么深的隔阂?
为什么会在后来重操旧业,带人贩卖私盐,破坏开中法?
这其中有着淮西勋贵,和巢湖水师之间的争斗。
涉及到诸多利益。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北面的生意。
开中法是杨宪提出来的,廖永忠帮忙实施的。
所谓的开中法,简单来讲,就是往边地运粮耗费太大。
为了减轻朝廷的负担,让山西等地的商人,代替官府,往边地运粮。
然后用运去的粮食数目,来换取盐引,再拿盐引到盐场买盐进行售卖赚钱。
杨宪提出的开中法,确实很好用,极大的减轻了朝廷往边地运送粮食的负担。
不过在推行的初期,想要把事情给迅速铺展开,并不容易。
于是,拥有着大量战船,以及水手的巢湖水师,就派上了用场。
帮助来往运粮,运盐。
忙自然不是白帮的,这些生意里,巢湖水师趁机插了一手,吃掉了很大的份额。
后面杨宪案发,被论罪处死,廖永忠和杨宪牵扯特别深。
朱元璋虽以廖永忠功劳大的原因,没有处置廖永忠。
但巢湖水师在这边的那些生意,却也都顺理成章的没有了。
被谁给占据了?落入到了谁手中?
自然是和杨宪不对付的淮西勋贵手中。
从这上面来看,廖永忠是被淮西勋贵摘了桃子。
这个时候,朱元璋说要和草原上进行互市,他们这些人自然是乐意之至。
毕竟这等事情一旦真的做了,他们可以从中获得极大的利益。
能赚的盆满钵满。
朱元璋看着陆仲亨,费聚等人的反应,面上神情没有什么变化,心里面却忍不住冷哼一声。
他岂能不知道,这些人打的是什么主意?
他又岂能让这些人,真的如愿以偿?
……
皇帝上早朝的时候,火器局的一把手,万户陶成道也没有闲着。
正在这里着手配置火药。
话说,早朝并不是所有的在京官员都要参加的。
只有那些经常办公,地位足够的官员,才需要参与这个。
对于陶成道这等官员而言,除非皇帝那里有专门的交代,否则平日里不需要去上早朝。
一般只有正旦大朝会,或者其余需要大小一应官员,前去充门面的场合,陶成道才会换上官服,去这等场合。
不过,不上早朝并不代表着陶成道起来的就晚了。
相反,陶成道很多时候,起的比那些需要上早朝的官员还早。
今天,陶成道依旧老早就起来了。
稍微洗漱一下,就一头钻进了屋子里,在那里忙碌起来。
进入日常工作的屋子时,他除了带有硝,硫磺,木炭这些火器局的常见东西外,还带来一些鸡蛋和糖霜。
这让跟着陶成道做事的两个徒弟,同时也是火器局的得力干将,忍不不住暗自咽了咽口水。
暗道今天有口福了。
一向在穿着,以及吃饭上面不太讲究,随便对付两口就行的老师,这次倒是开窍了。
上一篇:大汉:陇西李氏,打造超级家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