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陇西李氏,打造超级家族 第83章

作者:龙门小蝌蚪

  “乃至,允许捐资三百万钱以上的家族推举一人入尚书台“观政”,虽无实权但可参与朝议,满足世家政治诉求。”

  “每月依据新捐款额调整碑位:捐资下滑者降级,新增者以朱砂勾名,刺激世家持续攀比。”

  “如此,通过太学生传抄扩散至各州郡,形成“不捐即不忠”的风潮!”

  “大汉世家极重门第声誉(如琅琊颜氏以忠义传家),此策本质是将“暗贿”转为“明捐”,更符合士人心理,也可通过分级表彰分化世家,避免豪族联合抵制,可以让张让赵忠宦官、光禄勋代表外戚,以及大儒监督宦官,形成一种监察制衡,让世家豪族再没有理由拒绝。”

  “有李氏前珠在前,若四世三公之袁氏、杨氏不居碑前,恐天下疑其忠节,那些以忠义闻名世家豪族,不捐,不足以令天下人信服!”

  “如此,有名之威胁,又有利益引诱,还有各方势力监督监察完善制衡,相信应该能够助光禄勋为陛下筹集一支军队所需,当可以此进为大将军!”

  大厅内,李智把心中闪现出的灵光,乃至大汉时期都没有的操作与概念向何进一一叙述,最终形成了一套形成“捐资-换权-保名”的循环,既解刘宏燃眉之急,又为外戚何进掌兵铺路,乃至为李家涨望,一石三鸟的谋划。

  不错,这一套下来,对李家还是有非常大的益处。

  为何?

  因为,李氏捐献一亿钱,无疑高居榜首,因为李氏捐献这并不是单纯买官的钱。

  李氏实打实的捐献为朝廷打造军队的钱财。

  而其他世家,自是不可能花费一亿钱单纯去捐献。

  但若是买官,那就不算作捐献了范畴了。

  因此,李氏毫无疑问会高居榜首,这件事闹的越大,对于李氏就越有好处。

  大厅内,何进听着李智详细的“忠国碑”计划,整个人呆愣当场,震惊、又惊又喜的看着李智。

  若是李智这套规划能够实施,那么,他何进都不得不为了何家的名声多捐钱。

  “李智,汝之才智,可比汉初张良、陈平啊,妙啊,如此的话,定可以快速筹措钱粮,陛下也定然大喜,好,好啊!”

  大厅内,何进反应过来后,大为惊疑与振奋,来回渡步深感此事的玄妙,转过头对李智止不住的夸赞。

  愈加有书生气的李智,闻言,对何进笑道:

  “大将军错了,此策乃大将军所出,智不过修补一些细节!”

  何进愣了愣,随即明白李智这是要让功给他啊,并称他何进为“大将军”,这让何进更加激动了,拉住了李智的手,感动不已,道:

  “好,李智,进记住你功劳了,进定然不会亏待你的!”

  何进再与李智仔细询问一下这套计划,待记熟后,然后,便迫不及待进宫去了,他要把这策略禀报给刘宏。

  皇宫中,刘宏本来正与一个宫女进行人类发展伟大事业做贡献呢,听到何进求见,并没有理会。

  待贡献做完,才施施然召见何进。

  激动的何进,见到刘宏后,忙把这个策略告知刘宏。

  皇宫,承德殿内。

  刘宏听到这一套完整的决策愣了,张让也愣在当场,皆是不可置信看着何进。

  这是何进能想出来的?

  不过,刘宏顾不得想太多,便激动的一拍桌案,大声叫好道:

  “好一个忠国碑,好一个不捐即不忠,这些世家豪族整天喊着忠心,喊着为了大汉,这次朕看他们还敢不拿出钱粮啊。”

  “妙极,妙极啊,光禄勋,此策甚妙,正合朕意,是你想出来的?”

  刘宏大声叫好,整个显得非常激动与亢奋,其实,他一直想要打造一支军队,是独立于南军、北军之外的,但是,钱财不够,现在,何进这一策献上,已经让刘宏看到了组建一支属于自己军队的希望了!

  因此,刘宏分外激动,并对何进感官大好。

  不过,刘宏并不信何进脑袋能够想出如此妙策。

  何进见刘宏开心,也是激动,不过听着刘宏问话,这才有些扭捏道:

  “回陛下,此策确有臣之想法,不过,还有府上幕僚补充,最终成策!”

  刘宏听着何进这话,狐疑看了何进一眼,抓住重点,道:“幕僚?是何人?”

  何进闻言,顿时迟疑了,他怕刘宏把李智给抢走了,不过却不敢欺君,只得道:

  “臣这幕僚乃李家旁系子弟,李智,不过,这是武睿侯当初亲自送到臣府上的,让李智跟着臣。”

  “武睿侯之弟?”刘宏以及张让听着竟然是李昭之弟,顿时皆是震动。

  随即刘宏脸色便露出了浓郁的笑容,笑道:

  “这李氏一门看来不仅出将才,还有智谋的文臣啊,好样的,既然是光禄勋的幕僚了,那便由光禄勋替朕感激他。”

  “待真的能筹备齐全钱粮,朕少不了你的大将军!”

  刘宏大手一挥,并没有从何进手中抢幕僚,并给何进真的许诺了大将军。

  何进听了大喜过望,忙道:“谢陛下!”

  “嗯,此事尽快拿出个章程出来,明天朝堂上便要当着百官公卿的面施行此事!”刘宏又不由开心笑道。

  “诺!”

  ……

  翌日。

  文武官员公卿再次被诏上朝。

  自从王紧起事以来,刘宏上朝是颇为频繁了,让一些公卿颇为满意。

  而,刚上朝,刘宏在龙椅上坐稳,大手一挥,张让立即手持圣旨上前。

  李昭上前听封!

  杨赐、袁逢、曹嵩、王允、马日磾、曹操、董卓等一众公卿文武官员齐刷刷震动看向李昭。

  昨日,李昭在洛阳掀起轩然大波,夸赞声一片,一篇大儒郑玄《并州忠义赋》已经掀起波澜,今日,李昭的官职以及李氏未来,终于要落地了吗?

  在众公卿以及李昭目光注视下,张让手持圣旨,尖细嘹亮的声音大声道:

  “制曰:

  朕惟卫将军昭,忠亮天挺,武略超群。昔胡骑南窥,边燧频惊,卿奋陇西雄风,请镇北门,朕深嘉之。今授节钺,委以专阃,其敕如下:

  一、加卫将军昭

  使持节、都督并州诸军事,总太原、雁门戍防,凡并州诸军、胡汉部曲,皆听号令。

  领护北疆诸胡中郎将,绥抚匈奴、鲜卑、乌桓诸部,凡边务急变,承制决断,可盟可伐,毋须待报。

  二、行并州刺史事,兼领太原、雁门太守,察举良吏,劝课农战,凡郡内仓廪、屯田,皆归调度。

  三、晋爵武睿侯,增食邑至三千户,世袭罔替。赐赤帻玄甲、旌节一具,虎贲三十人,以昭卫汉之勋。

  咨尔昭!当效窦宪勒燕然之威,踵耿弇平齐之略。若匈奴背约、鲜卑犯塞、乌桓生衅,卿其总揽三胡,扬汉威于绝域。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钦此!

  光和六年四月戊辰!”

  随着张让尖细、刺耳的声音响起,大殿内一众文武官员,包括董卓、曹操,以及李昭自己都是愣住了,震惊了。

  卫将军官职依旧不变,依旧是天子近臣。

  使持节、都督并州诸军事,凡并州诸军、胡汉部曲,皆听号令??

  行并州刺史事!

  武睿侯,增食邑至三千户!乃至还有诸多殊荣?

  哗!

  反应过来,满朝文武公卿哗然声一片!

第114章 一碑压尽洛阳公卿,西域血脉孕麟儿

  “武睿侯还不接旨谢恩?陛下如此封赏,便是要全你李氏镇守边疆志向。”

  朝堂上,张让面对文武公卿的哗然之声,丝毫也不理会,只是对李昭笑着提醒道。

  “末将谢陛下赏赐,李氏定守护好北疆,不让陛下失望!”

  李昭对于圣旨封赏,确实感觉震惊,这将意味着李氏在并州有很大的权利与自主权,哪怕对于鲜卑、匈奴、乌桓这些外族,李昭毫不迟疑便上前拱手谢恩接旨了。

  开什么玩笑,都到嘴边的肉了,自然不必再推出去让一下了。

  李昭都怕肉飞了。

  “陛下,武睿侯虽忠勇,令人称赞,但得获如此封赐,是否太过重了?公卿似乎皆有异议啊!”

  就在李昭刚接过圣旨,百官前列司空袁逢便站了出来,面色有些不好看,请奏道。

  袁逢却也是因为李昭一下得了使持节、都督并州诸军事,以及行并州刺史事的权利,一下就酸了。

  因为,他发现,袁氏一直努力布局的,竟然被李氏轻而易举就给得到了。

  可想,李氏到了太原郡定然可以快速壮大起来。

  这对袁氏而言的世家大族,其实并不是好事,因为李氏是外戚啊。

  袁逢不站出来还好,袁逢一站出来,龙椅上刘宏顿时就笑了,大声笑道:

  “哈哈,司空,你说武睿侯虽忠勇令人称赞,但得获如此封赐太过重了?公卿皆有异议?说的好啊!”

  “朕巴不得你们都能够忠勇为国呢!昨日光禄勋奏疏,朕看了,不仅武睿侯能够向朝廷表达忠心,也是一个世家大族向朝廷表示忠心与得朝廷重用与表彰的机会啊。”

  “尔等公卿与大臣,皆言忠于朕,忠于朝廷,忠于大汉,值此大汉内忧外患,危急存亡之时,希望你们不要让朕失望,不要让百姓失望,不让大汉失望!”

  刘宏的话音响彻,司空袁逢以及一众文武官员朝堂公卿皆是惊疑了起来,不明白刘宏在说什么。

  不过,袁逢却有一股不好的感觉。

  这时,早就激动难耐的光禄勋何进立即站了出来,对刘宏拱手兴奋道:

  “启禀陛下,臣以为值此大汉内忧外患,国库空虚,洛阳军队的筹建不该只有武睿侯一人捐献,当该所有公卿,所有世家大族共赴国难,共同捐献才是,臣请求陛下能在太学门前立下“忠国碑”,以助陛下筹集组建军队钱粮!”

  “忠国碑?这是什么?还在太学前立?”

  “好像是捐钱的!”

  “这陛下这是让我们也捐钱?”

  大殿内,随着何进话音落下,一众文武顿时躁动了起来。

  董卓闻言,头顿时一缩,直接摇头,捐钱?没有!

  如袁逢、杨赐、曹嵩、王允、马日磾、张温等一众公卿则是惊疑看着何进。

  “光禄勋,可具体说说,这忠国碑,该如何捐?又对公卿世家豪族有什么好处吗?”刘宏对于公卿与世家的躁动,并不在意,对何进配合道。

  何进已经背的滚瓜乱熟了,忙道:

  “回陛下,臣以为在太学门前立忠国碑,当为“忠义教化”载体,可由士人与百姓、太学生传颂天下,碑文由郑师、蔡师等大儒联名撰写,开篇当引《礼记》“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强调“刻名者当与卫霍同辉”。”

  “可效仿汉武皇帝“武功爵”划分十一等,划分金碑、银碑、铜碑三等,捐资愈多者名位愈显。”

  “如捐两百万钱以上,刻名碑顶,赐“金书铁券”,子孙可免察举直接入太学。”

  “捐五十万钱,刻名碑身,赐“忠义绶带”,家族优先举孝廉。”

  “捐十万钱,刻名碑基,赐“义士”匾额,地方官需礼遇其族。”

  “乃至,臣以为,为了表示朝廷回馈之心,允许捐资三百万钱以上的家族推举一人入尚书台“观政”,虽无实权但可参与朝议,以回馈世家大族资助。”

  “每月依据新捐款额调整碑位,捐资下滑者降级,新增者以朱砂勾名,再通过太学生传抄扩散至各州郡,如此筹措钱粮助,定然源源不断,朝廷可快速组建新军,救危救难。”

  “当然,为了避免有人作奸犯科,令世家大族不服,可有当朝大儒、公卿、臣以及宫中黄门宦官,各方共同监察,以示公正!”

  “另外,武睿侯可暂列忠国碑第一,且看后续可有越过者!”

  何进对刘宏拱手,把忠国碑之事在大殿内大声说了出来。

  何进的话音传入袁逢、杨赐、曹嵩、王允、马日磾、张温等一众公卿耳中,瞬间让所有人震惊,目瞪口呆看向何进。

  还有这样逼着捐钱的?

  不错,一瞬间,一众公卿便感觉到了这什么“忠国碑”道德绑架感十足了。

  按照何进说的,现在正是大汉危机之时,忠汉者,当捐献家资,共赴国难。

  有李氏前珠在前,若是他们这些公卿世家代表不居碑前,天下人恐疑其忠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