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鸟飞
只是,这个胎儿实在太大了,而茯苓的骨盆又有点窄,以至于,哪怕用上产钳,也无法将胎儿拉出来。
见此,李琳在叶诗韵耳边问:“这怎么办?难道要给茯苓做剖腹产手术?”
叶诗韵一翻白眼,没有传递器械、托住脏器等先进的医疗器材,关键,没有一群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就敢想做剖腹产手术,这跟谋杀茯苓有什么区别?
叶诗韵没理会李琳,而是镇定自若地吩咐:“去找御医要麻醉散,将我带来的棉花放进御酒中备用,找个胆大、针线活好的宫人过来,再找些肠线过来,快!”
听见叶诗韵的吩咐,李琳一脸震惊:“你还真要给茯苓做剖腹产手术啊?”
叶诗韵小声说道:“做什么剖腹产手术啊,侧切就够用了。”
孕都没怀过的李琳问:“什么是侧切?”
叶诗韵说:“侧切手术是在分娩过程中为了扩大产妇的产道出口,帮助胎儿顺利娩出而采取的一种手术方法……”
在叶诗韵给李琳讲解侧切手术的原理之际,叶诗韵要的人和东西陆续到位。
这个时期已经有了一定的麻醉技术,例如使用曼陀罗花进行麻醉,这与后世的麻醉药物相比虽然效果有限,但在紧急情况下也是能起到一些作用的。
而且,有一位御医会配一种效果比较好的麻醉散,据说这麻醉散是华佗传下来的,其效果肯定比曼陀罗花强得多。
而消炎方面,这个时期的中药,如黄连、黄芩、金银花等,也具有一定的消炎作用,尽管效果不如后世的抗生素,但仍可用于术后抗感染。
将一切准备完毕,叶诗韵边用麻醉散给茯苓麻醉,边对茯苓说:“相信我,我定会教你母子平安。”
茯苓点了点头。
做好一切准备,叶诗韵拿起医用剪刀。
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
叶诗韵拿医用剪刀的手,一直抖个不停,根本不受她控制。天可怜见,她只是知道点理论基础,哪里真会做手术?
见叶诗韵的手抖成这样,根本就不可能给茯苓做侧切手术,李琳把医用剪刀拿过来,问道:“怎么做?”
在李琳看来,反正叶诗韵也没做过手术,那谁做不一样?说不定,由对刀更了解的她来做,反而更好。
只会动嘴的叶诗韵,见李琳把这个关键的任务接过去,心下一松,她赶紧边给李琳指出位置,边说:“在此处做一个斜形切口,长度一寸多些。”
李琳听言,稳准狠地在叶诗韵所说的位置来了一剪刀。
一旁的吴氏,心领神会,用产钳一拉,就把胎儿从茯苓的体内拉了出来……
……
第118章 收回所有皇权
…
“哇……”
一声洪亮的哭声响起,赵俣提着的心稍稍放下了一些。
老实说,赵俣真不知道李琳和叶诗韵到底能不能救得了茯苓母子?
上一世赵俣也没听说李琳或者叶诗韵有过从医的经历。
不过赵俣也曾看过《赤脚医生手册》,虽然他没记下来多少东西,但他能确认,叶诗韵在默写的确实是《赤脚医生手册》。
关键,她们的确搞出来了产钳等助产工具和医疗器械,确实有救茯苓母子的可能。
这赵俣才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让她们试一试。
如今事实证明,她们真的有可能成功了。
‘别说,她们几个还真挺有货的!’
‘也是茯苓母子命大啊!’
很快,便有女官出来报喜:“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沈才人与皇子母子平安!”
其实,女官说这话,多少有点心虚,因为叶诗韵还在那指挥那个针线活好的宫人给茯苓缝合伤口,叶诗韵还在说什么现在就看她能不能扛住术后感染之类莫名其妙的话。
不过话又说回来,至少现在茯苓和小皇子看起来平安无事,尤其是小皇子,别提多健康了。
这肯定得先向赵俣报喜啊。
‘真是儿子!!!’
一听茯苓给自己生的是儿子,赵俣大喜过望。
别说赵俣太现实。
事实就是,在这个封建社会,生儿子就是比生女儿有用,尤其是对于皇帝而言。
毫不夸张地说,有了这个儿子,赵俣的皇位基本上就坐稳了。
这么说吧,如果出现什么有可能影响赵俣皇位安稳的突发事件,赵俣完全可以直接封自己的这个儿子当太子。
到那时,赵俣的这个儿子就是赵宋王朝最合法的继承人,别人轻易也就不敢打换掉赵俣的主意了。
赵俣当即下圣旨:“皇子初诞,国祚方熙,思与群臣,共同斯庆,内外文武赐帛各有差……大赦天下,普天同庆……”
赵俣还赏赐了接生的稳婆、御医、使应、宫女、宦官、小黄门等等,以表彰他们的功劳。
不多时,就有人把赵俣的儿子给抱到赵俣面前。
一入手,赵俣就发现这小子很压手,估计最少有八斤重。
——过后,赵俣听了叶诗韵的建议,特意下了一道措辞严厉的圣旨,强硬规定:怀孕的妃嫔,要控制饮食,多吃瘦肉、鱼类、禽类、蛋类、奶类等优质蛋白食物和蔬菜水果类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以至于胎儿太大,难以诞下。另外,怀孕的妃嫔要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爬楼梯,控制体重,提高心肺功能、强化肌肉力量等……
赵俣看着自己的这个儿子,发现这小子的脸虽然皱巴巴的,但依稀之间还是能看得出来他的五官有自己的影子。
在与他茫然又充满好奇的眼睛对视时,赵俣的心仿佛被一股暖流轻轻拂过,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血脉相连之感。
赵俣用自己的手指轻轻地触碰那稚嫩的小手,这小子的小手微微一动,仿佛是回应这份初见的喜悦。
“你就是朕的皇子……”
赵俣低声呢喃,眼中闪烁着温柔的光芒。
随后,赵俣亲自给自己的这个儿子起名为“赵衍”。
“衍”字,形从水从行,本指水流顺河道汇于海,引申指蔓延、扩展。
赵俣希望,赵衍的诞生,能开个好头,让自己有更多的子嗣,让自己将来不必为继承人的事操心。
叶诗韵等人给茯苓做完缝合,一众使应便很殷勤地将茯苓转移到了她的新住处——一座单独的小院,赵俣刚赏赐给茯苓的。
如果是在赵煦那一朝,给皇帝生下儿子,不说能当上皇后,也至少能当上贵妃。
就算是在赵俣这一朝,茯苓给赵俣生下了赵俣的庶长子,也肯定飞黄腾达了。
这座小院,还只是茯苓获得的第一样赏赐。
很快,赵俣便亲自过去探望茯苓,并破天荒地抱着茯苓聊了一个多时辰。
在这次聊天的过程中,赵俣表示想封赏茯苓的家人,可不成想,茯苓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家人是谁。
赵俣只能作罢,改为对茯苓个人进行了封赏。
接着,郑显肃履行她的承诺,将茯苓收为养女,让茯苓在后宫中有了充分的保证。
术后第二天,茯苓便发高烧。
叶诗韵用金银花煎的中药给茯苓内服,将蒲公英捣烂给茯苓外敷,又找来了御医给茯苓针灸,调节气血运行,疏通经络,调和阴阳。
这么一通捣鼓过后,别说,还真让茯苓有惊无险地挺过了这关。
李琳和叶诗韵一战成名,在后宫中的地位直线飙升,甚至就连郑显肃都对她们很亲热,还代茯苓送给了她们不少谢礼。
……
宋太祖、宋太宗时期,在制度上还留有五代乱世时期武人政治的遗风,且二者在登基前,便都拥有了自己的政治势力,登上帝位后再凭借强势作风与权谋手段,自然能在朝堂上贯彻自己的意志。
但是到了宋真宗时期,皇帝的性格不如前两任强势,又经过赵匡胤时期就开始发展的崇文抑武,文人在政治上的话语权自然就大大增加了。
于是皇帝在对待士大夫的态度上越来越谦和礼敬,变相地也在表面上构成了皇权与相权共治天下的新秩序。
后来,随着文官制度的成熟,皇权与相权的分工也逐渐常态化。
到了宋仁宗时期,又强化了言官的权重。
皇权,相权,谏权相互制衡。
这一方面让政治更加清明,另一方面也确确实实地限制了皇权的欲望。
等到宋真宗和宋仁宗父子去世,皇位传承到宋英宗和宋神宗时,这二位皇帝却不甘于自己的皇权被制衡。
所以,他们俩上位以后,一个搞濮议之争分裂宰辅与天下士人的关系,一个支持王安石变法,使得士大夫分裂成了新党与旧党。
经过多年的政治积累,宋神宗又罢免了王安石的相位,实现了自己的皇权回收。
到了赵煦时期,因为变法而产生的新旧党争更趋于白热化,士大夫内部继续斗得两败具伤。
如此一来,相权和谏权依然在衰弱,皇权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到了赵俣这一朝。
比起宋英宗、宋神宗(包括赵煦),赵俣这个皇帝在继位之初其实非常弱势。
这主要是因为赵俣不是从太子继承皇位的,而是由亲王“突然”获得皇位的。
这使得赵俣几乎没有自己的潜邸近臣。
——赵俣登基前任用的大多都是黄经臣、梁师成、童贯这样地位低下也缺乏政治能量的边缘宦官,在最高一级别的权力博弈中,他们这些小人物根本就不够看。
所以,在赵俣继位之初,所能依靠的只有向太后和她身后的旧党。
可别人不清楚,赵俣还能不清楚,向太后和旧党更多的是赵俣的政治同盟,并不能供自己驱使?
这使得赵俣继位以后,必须如宋真宗、宋仁宗那般待大臣以师礼,与向太后分享皇权,从而争取时间获得属于自己的皇权。
不要以为赵俣在多想。
你知道那时有些旧党提出的政治口号是什么吗?
——嘉佑故事。
也就是,宋仁宗过世之后,嘉佑年间,继位的宋英宗,即使成年了,也要请曹太后垂帘听政。
换而言之,有些旧党希望,向太后成为曹太后、高滔滔,而希望赵俣当继位之初的宋英宗、赵煦。
虽然向太后表现得像是一个无心政治权谋只全心全意对赵俣好的恬淡之人,并且她只垂帘听政了三天,就还政给了赵俣。
但事实上,一直以来,向太后对于政事的关注,却丝毫都没有松懈。
事实证明,向太后不但有极强的权力欲望,而且政治手段娴熟,比之高滔滔犹有过之。
这么说吧,虽然向太后常表态自己无心政治,并支持赵俣亲政,但若是遇到她真心在意的事情,她绝对会明确表达出她的态度,不会轻易做出退让,甚至于,遇到赵俣和向太后有分歧时,向太后还会让赵俣遵从她的意志。
譬如,向太后颇宠幸李宪的义子宦官李彀,想要给他升迁,但李彀却是一个十足的废物点心,宰执们全都不同意,向太后便直接找上赵俣,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让赵俣给李彀加官进爵。
赵俣二话没说,就给李彀连升七级。
事后,赵俣还劝向太后,不要跟宰执一般见识。
值得一提的是,继位不久,赵俣就不顾向太后的“反对”,给向太后的弟弟向宗回、向宗良迁节度使,向太后的弟侄中没有当官的人,赵俣全都给封了官。
不难看出来,那段时间,不论向太后想做什么,赵俣都会全力支持,他还会主动给向太后争取好处,十足的孝子模样。
那时的赵俣,一直很清醒,知道自己虽然能在向太后的支持下继承皇位,但自己的政治根基太浅薄了,与其说自己是皇帝,还不如说自己是一个傀儡——向太后的傀儡。
老实说,这也不是向太后的意思,至少向太后从来没有过这样的表示,甚至都没有过这样的暗示,一切都是赵俣主动做出的退让。
赵俣之所以如此,
一来是因为,向太后在旧党中的影响力一直非常巨大,赵俣必须得用孝子的形象来取得他们的好感,进而才能保护好自己。
二来是因为,赵俣不是没有竞争对手,也不是不能被换掉。
比如,曾经跟赵俣竞争过皇位的赵似,便一直对赵俣的继位不太服气。
一继位就在第一时间将皇城司抓到手上的赵俣,早就知道了赵似的王府中一直都有人蠢蠢欲动,比如赵似的王府中的属吏邓铎,始终气焰嚣张地在为他家大王的篡位积极谋划,并亲笔写下大字“随龙人,三班借职邓铎”,笃定的模样似乎完全不怕证据会流出一般。
而那段时间,朱太妃、赵似母子确实对赵俣有威胁。赵煦刚继位时,便是朱太妃派遣官宦蓝从熙去联络的章惇,对章惇拜相出力甚多,这使得章惇有可能被他们母子所拉拢;最关键的是,统领禁中御前亲军的大宦官梁从政也早早地就投靠了他们母子。
而赵俣那时有什么?向太后不是赵俣亲妈,朝中一众宰执没一个是赵俣的亲信,兵权就更别说了。
还有一直按兵不动的赵佶也是潜在的危险。
谁敢保证,那时孤立无援的赵俣,就一定不会被换掉?
所以,那段时间,赵俣紧紧抓住向太后,并按照向太后的意思,将被新党赶走的旧党和谏官全都召回朝。
而在一众旧党和谏官被召回来了之后,赵俣克己复礼,虚怀纳谏,仁厚开明,给他们一种自己有可能会成为宋仁宗的假象。
上一篇:融合小金人,加入女神聊天群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