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第7章

作者:任鸟飞

  赵俣真是万万没想到,眼前这个三十多岁、微微有点发福的中年宦官,竟然是这个时代最有种、最忠诚的宦官——黄经臣!

  赵俣大喜!

  像黄经臣这样的宦官,用起来肯定放心啊,他是绝对不会背叛自己的。

  赵俣当即就下定决心,让黄经臣当自己莘王府的总管,以后一定重用他。

  至于原主原来那个除了会搂钱,干什么什么不行的钱总管,随便找个理由,让他滚蛋也就是了。

  赵俣越看黄经臣越高兴。这让他都有些忽略了另外两个在历史上更有名的大宦官——梁师成和李彦。

  历史上,梁师成和李彦跟蔡京、童贯、王黼和朱勔并列为六贼。

  蔡京和王黼是宋徽宗一朝的两大权相。

  童贯是宋徽宗一朝的第一军事统帅。

  朱勔帮赵佶搜集花石纲,导致方腊起义,严重破坏了赵宋王朝的根基,间接导致了靖康之耻的发生和北宋灭亡。

  梁师成和李彦能跟蔡京四人并列为六贼,可见他们在当时的危害之深、影响之广。

  事实上,梁师成和李彦,尤其是前者,不论是名气,还是势力,丝毫都不输另外四贼。

  巅峰时期的梁师成,长年掌控机要,甚至都能篡改诏书,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朝政之上,他与宰相王黼内外勾结,共同控制朝政,时人都视他为“隐相”,王黼待他像对待父亲一样,就连蔡京、蔡攸父子对他也要献媚攀附,他所担任的官职多达上百个。

  值得一提的是,梁师成自称是“苏轼出子”、“苏氏遗体”,也就是说,他自称是苏轼的儿子。

  而李彦则在地方上肆意妄为,他所掌管的“西城所”,疯狂掠夺民田,无数百姓因此流离失所,社会矛盾急剧激化。

  历史上,为了帮赵佶解决财政困难,李彦和他的前任大宦官杨戬搞的西城所,宣布将整个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收为“公有”,规定百姓凡入湖捕鱼、采藕、割蒲,都要依船只大小课以重税,若有违规犯禁者,则以盗贼论处。贫苦的农民与渔民交不起重税,长期积压在胸中的对社会现实的不满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于是,他们便在宋江等三十六人的领导下起义。

  梁师成和李彦不仅造成了大量的民怨,他们还中饱私囊,贪污了大量的财富,妥妥的奸臣,无须争辩。

  得到黄经臣,让赵俣很开心。

  而得到梁师成和李彦,则让赵俣有些头疼。

  不用这两个大奸臣吧,赵俣要抬举他们的话都已经说出去了。

  关键,奸臣只是坏,不是没能力。

  以梁师成为例,他聪明狡猾,熟悉文法,还善于迎接,更神奇的是,他在历史上还得过进士甲科,绝对是一个一等一的人才。

  李彦也是,在杨戬死后,他继为大内总管,帮赵佶掌管整个后苑不说,还在汴梁城周边圈地三万四千三百余顷,坑害了无数的富家商人和平民百姓,光是被他打死的良民就有千余人,绝对是一个狠人。

  这么说吧,只要是在历史上留下自己名字的人,就很少有太差的。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看,梁师成和李彦的能力,多半还在黄经臣之上。

  赵俣现在的困境是,不仅称帝之路上有赵佶等拦路虎,手上还没有可用之人。

  ——莘王府的人,赵俣已经考察过了,没什么可以重用的人才。

  还有就是,赵俣是王爷,身份很敏感,他无法使用宗泽、张叔夜、种师道等宋朝的大臣,他们现在也不太可能来投靠一个闲散王爷。

  换而言之,对赵俣来说,现在最好的选择,甚至可以说唯一的选择,就是使用宦官。

  赵俣自我安慰:“用人之长,天下无不用之人;用人之短,天下无可用之人。大不了,我先用他们登上皇位,拿到皇权,若是他们真跟历史上一样成为奸臣危害到了我的统治,我再亲手灭了他们,也来得及。”

  “而且,臣子怎么样,也得看皇帝怎么用。奸臣往往更贴心。为君者,也不可能全都一种大臣。”

  念及至此,赵俣压下对梁师成和李彦的厌恶,对他们三人说:“明日你们便去我莘王府报道,旁的事,本王自会料理。”

  ——赵俣好歹是一个王爷,要三个看大门的,那还不是轻而易举?

  见赵俣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雷厉风行地将他们要到了莘王府,黄经臣三人更喜,他们一齐冲赵俣行家臣之礼,高声道:“谢大王,奴婢愿为大王效犬马之力……”

  ……

第11章 赵佶很冤枉

  …

  莘王府的大管家钱总管,是原主母亲林贤妃宫中的老人,论忠心与能力,皆无突出之处,也就勉强占了一个资历老,还总喜欢倚老卖老。

  赵俣不喜欢用这样的人,只是之前一直没有适合的替代人选,才一直留着他。

  如今有了黄经臣、梁师成和李彦,赵俣直截了当地就将黄经臣提拔成了副总管,梁师成和李彦也都被他提拔到了莘王府的要害之处,准备逐渐将自己府中不行的人一一替换掉,省得他们耽误自己的大事。

  黄经臣三人想过赵俣会抬举他们,但没想到赵俣竟然会如此重用他们。

  三人激动不已。

  黄经臣率先表态:“承蒙殿下厚爱,奴婢必殚精竭虑,以报隆恩,纵有千难万险,亦誓死追随!!!”

  梁师成与李彦也赶忙随声附和,言辞间满是忠诚与决心。

  “本王将你几个安置于关键之处,并非只为王府内务。今宫廷内外风云变幻,各方势力犹如饿狼环伺。刘贤妃更是凭借诞下龙子,剑指太后,威胁我大宋基业。本王虽为皇弟,但在这权力的棋局中,亦需如履薄冰。”

  害怕说这些吓到黄经臣三人,再适得其反,赵俣语气一转:

  “太后乃我大宋中流砥柱,她断然不会坐视刘贤妃肆意妄为、扰乱朝纲。且刘贤妃虽看似势大,但她与外臣勾结干政在先,又捏造巫蛊案构陷皇后在后,还不择手段打压异己,我料定她必遭反噬,为陛下所弃。”

  黄经臣三人都不是刚进宫的雏,哪能不懂:

  政治就是站队。

  每当遭遇政治风波时,身处其中的每个份子都要及时表态,选择自己的队伍,并及时向上位者表示忠心。

  而对于上位者而言,一切不站在自己一方的政客,包括那些含糊其辞的中立者,都会被划分到敌对的一方。

  政敌自然是需要消灭和打击的对象。

  所以,及时站队,并站到正确的队伍中,是这个时代的政客必备的能力,亦是一种关乎未来发展甚至是身家性命的本事。

  黄经臣是忠义之士。

  而梁师成和李彦都是精猾至极之人。

  他们自然毫不犹豫地表示会誓死效忠赵俣。

  “请殿下明示,我等当下该如何行事?”黄经臣很快就进入状态,询问起他这个副总管的职责。

  “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本王要你几个扫清府中一切隐患,不给敌人可乘之机。”赵俣说。

  “还有,本王不想成为瞎子、聋子,你们要尽量为本王收集情报,包括宫中的情报。”赵俣又说。

  “诺。”三人齐声应道。

  “殿下,不知我几个可否招揽些人手?”梁师成问。

  “你们自己视情况而定。”赵俣干净利落脆地直接抓大放小。

  三人大喜!

  李彦更是抢着说:“举贤不避亲,奴婢家中有几个兄弟侄孙还算听话,再者,奴婢在宫中当差时,结识过一些忠心耿耿之人,愿将他们尽数引入我莘王府。”

  这个阶段赵俣根本就顾不上手下结党营私的事,他要在最短时间内壮大起来,获得跟赵佶抢皇位的实力,所以他很果断地说:“将他们带来让本王看看,若真堪用,本王必会人尽其才、不吝赏赐。”

  赵俣又看向黄经臣和梁师成:“你二人亦可向本王引荐人才,多多益善……”

  ……

  赵佶知道,昨天在向太后最需要他的时候,他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肯定会引起向太后对他的不满。

  对此,赵佶感觉很冤枉。

  那边可是皇帝和准皇后,只有找死的傻子才会跟他们为敌好不好?

  赵佶自认为,他当时的选择,无可厚非。君不见,别人也都是这么选择的吗?

  赵佶甚至觉得,要不是半路杀出来赵俣这个显眼包非要护母,他肯定会毫发无损地渡过这一关。

  毫无疑问,赵佶已经恨死了赵俣。是赵俣将他架在火上烤,害得他有可能丢失向太后这个他最大的政治后台。

  跟赵俣的账,可以慢慢算,当务之急,赵佶得赶紧挽回向太后的信任。

  为此,天一亮,赵佶就巴巴地来慈德宫给向太后请安。

  也是巧了,今天正好赶上李琳打扫慈德宫的门口。

  李琳的模样生得极为出众,她身形婀娜,走起路来轻盈得仿若随风舞动的柳枝,举手投足间皆透着别样的韵致。她那眉眼,微微上挑,恰似含着一汪清泉,澄澈且明亮,又暗藏着几分清冷疏离,不经意间的一眼,便能勾动人的心弦。

  即便是在众多美貌的宫女中,李琳仍旧像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此时,李琳轻挥扫帚,动作优雅干练,落落大方,似乎她的一举一动都透着恰到好处的分寸。

  这么与众不同的李琳,一下子就引起了赵佶的注意。

  赵佶笑着走向李琳,搭讪道:“本王未曾见过你,你是新来的?”

  李琳早就看见赵佶了,也从一旁的宫女口中得知,这个长有一副好皮囊的青年就是端王,也就是历史上数得上数的大昏君——宋徽宗。

  本来李琳就看不上赵佶,又见赵佶果然跟历史上记载的一样轻佻浪荡,就更看不上赵佶了。

  李琳不喜欢拐弯抹角,尤其对象是赵佶,她直言不讳地说:“我不是传话之人,你若想求见太后,烦请去找何管事。”

  言毕,李琳就一甩她的小辫子离开了,根本不在乎得罪赵佶。

  碰了一鼻子灰的赵佶,好不尴尬。

  不过这非但没有让赵佶讨厌李琳,反而让赵佶对李琳更感兴趣。

  可这里毕竟是慈德宫,不是他的端王府,赵佶哪敢放肆?

  深深地看了李琳的背影一眼,赵佶才招手将守门的何姓宦官叫来,让他进去通报。

  可让赵佶心中一沉的是,何姓宦官进去不久,就出来答复:“太后今日不见客,大王请回。”

  见向太后现在都不愿意见他了,赵佶心中一紧,他连忙退而求其次:“那郑押班或王押班可在宫中,本王见她二人一面亦可。”

  赵佶已经知道,向太后有意将郑显肃和王懿肃赐给他,他也有心纳这两个才貌双全又聪慧至极的女人当侍妾。

  如今赵佶和向太后之间原本良好的关系出现了裂痕,赵佶自然希望郑显肃和王懿肃能帮他弥补上这道裂痕。

  可让赵佶心里更堵的是,何姓宦官带回来消息:“两位押班正在侍候太后,无暇出来见大王。”

  赵佶一听,就知道这肯定是推脱之言。

  只是,一时之间,赵佶还不知道,这到底是向太后的意思,还是郑显肃和王懿肃的意思。

  “不论是哪种,对我而言,皆非好消息。”

  “看来,昨日之事的影响,远比我想象的还要大。”

  赵佶没敢做过多纠缠,而是一脸真诚地说:“既如此,那本王明日再来拜见太后好了。”

  言毕,赵佶就很有风度的离开了。

  不过这只是表面现象。

  在内心深处,赵佶其实在咆哮:“赵俣,今日之事,皆拜你所赐!!!”

  ……

第12章 想当太后的张纯

  …

  晚上。

  李琳见到张纯、叶诗韵、麻晓娇、袁倾城后,跟她们说:“我见到赵佶了。”

  “怎么样,他还有挽救的可能吗?”叶诗韵问。

  “养尊处优,轻佻浪荡,见硬就软,向太后说不见他,他立马就乖乖滚蛋,一点骨气都没有,比赵俣差远了,也难怪他会搞出来靖康之耻。”李琳毫不留情,甚至有点刻薄的评价道。

  “我再重申一遍,我绝不同意赵佶当这个皇帝!”李琳又说。

  感觉这么说,还是不能表明她坚决的态度,李琳直接把话说绝:“我感觉,我来这里的使命之一就是,阻止赵佶当上皇帝,和阻止靖康之耻发生,如果真不幸还是让赵佶当上这个皇帝,我就去南方投方腊,帮方腊打败赵佶,再帮方腊打败金人。”

  “方腊起义是1120年,还得二十多年,你确定你能等这么久?”张纯提醒道。

  得知方腊还得这么长时间才会起义,李琳一脸失望,她问:“那宋江是在这个时期起义吗?”

  “宋江起义是1119年,比方腊起义只早了一年,也得等二十年。”张纯说。

  “那别人呢,近几年难道一场起义都没有?”李琳不死心地追问。

  “两宋时期一共爆发过433次农民起义,平均每年1.5次,近年来肯定也有起义,但这些起义的规模和影响全部小到史书上都懒得记一笔的地步,可见他们根本就成不了气候。”张纯说。

  李琳听了,只能打消加入义军的想法:“那我就支持赵俣,他要是能取代赵佶当上这个皇帝最好,他要是取代不了赵佶,我就帮他造反。”

  “宋朝的王爷没有兵权,也不能参政,根本就不具备造反的可能性。再说,就算咱们想帮赵俣造反,也得赵俣先有反心啊。”张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