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第488章

作者:鱼羽渔钰

  晋王?

  自己的弟弟?

  他几乎不由自主的便摇了摇头。

  赵匡胤不可能相信这话。

  顾瑾并没有说什么废话,直接将御史台的御史带了过来,让其将赵光义所做的一切再次说了一遍。

  ——赵光义如今确实不在前线。

  其实在一开始的时候,他还是随军而来了的。

  只不过,当宋军与辽军陷入了长时间的对峙之后,在赵匡胤不能返回中枢的情况之下,自然而然就将自己的亲弟弟给派了回去。

  这本就是为了维持住中枢稳定的举动。

  本应没有任何的意外。

  但谁又能想到,赵匡胤的身体竟然会在这种时候出现问题?

  无论是顾瑾也好,亦或是赵匡胤自己也罢。

  他们都未曾想过去对赵光义隐瞒这件事。

  而这似乎也终是带来了一影响。

  面对那独一无二的位置,这所谓的“兄弟情”在这种时候似乎就显得有些不值一提了。

  其实赵光义现在还并未直接去做什么造反的事。

  只不过——

  他留下了很多的人。

  而这些人,就是在不断地劝说着他等到赵匡胤身死之后可行大事。

  他将这些人给留了下来,其实很多东西便已经不言而喻了。

  “晋王府记室参军程羽、开封府判官刘嶅、殿前司都虞侯崔翰等十余人,连日密会于晋王府邸。”

  “程羽曾言——主上沉疴难起,此乃天赐良机,刘嶅更献先控禁军,后闭城门之策”

  “最骇人听闻者,殿前司都指挥使李汉琼竟私调三千精兵驻守开封城南,对外宣称操练,实则.”

  “实则程羽等人数次建言晋王若闻噩耗,当抢先正位。”

  “.”

  御史的声音响彻主帐。

  说话间,顾瑾更是直接将御史台对此的详细记录都拿了出来,递给了赵匡胤。

  赵匡胤颤抖着将那些东西接了过来,细细看去。

  整个人的身体在这一刻也是隐隐颤抖了起来。

  也不知是不是烛火摇曳的关系,顾瑾更是觉着赵匡胤的脸色忽地就惨白了些许,当即开口说道:“陛下!”

  “您”

  话未出口,赵匡胤已抬手止住了他,目光虽仍锐利,声音却透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意:“朕无碍。”

  他挥退御史,独自握着那些密信,久久不语。

  帐中只余烛火噼啪作响,也不知过了多久,赵匡胤终于放下书信,缓缓抬眼看向顾瑾:“怀瑜,这难道就是天意吗?”

  他素来刚毅的眼神此刻复杂难辨,深深叹道:“朕这一生,从不信天命之说,可如今这般结局”

  一股深重的落寞笼罩着赵匡胤,他颓然落座,声音低沉:“长子德秀早夭,德林亦早夭如今连朕的弟弟也”

  “陛下!”顾瑾神色一凛,朗声道:“天下未定,四海未安,陛下岂可因此困于天命之说?”

  他向前一步,目光灼灼:“臣尝闻,周文王丧伯邑考而不堕其志,汉武丧太子而不敢废社稷。”

  “今陛下即将一统中原,结束百年乱世,此乃万民之望,岂因私痛而忘公义?”

  见赵匡胤默然不语,顾瑾又缓声道:“天命渺茫,人事昭昭。”

  “陛下自起兵之后,平定荆湖,收服后蜀,哪一桩不是凭借明断与勇毅?”

  “若果真有什么天命,那也是陛下励精图治、顺应民心所致。”

  他躬身长揖:“臣恳请陛下以天下为重,以苍生为念。”

  “倘陛下困于哀痛,岂不正中宵小下怀?”

  “愿陛下振作天威,继完成统一大业,则天下幸甚,万民幸甚!”

  赵匡胤并没有去理会顾瑾的劝说。

  他似乎是想到了什么,整个人一下子就忽然沉默了下来。

  直至过了良久之后。

  他这才再次看向了顾瑾,缓缓开口:“怀瑜,朕不久矣。”

  “德昭尚且年少。”

  “且不如”

  “陛下万万不可!”

  顾瑾未等他说完,已然撩袍跪地,声音坚决如铁:“陛下何出此不祥之言?”

  “更岂可复行兄终弟及之古旧故事?”

  “此议绝非大宋之福,实乃祸乱之源啊!”

  他抬起头,目光灼灼,言辞恳切而犀利:“陛下岂不闻唐末以来,皇位传承一旦失序,便是骨肉相残、国祚倾覆之始?”

  “兄弟相承,名分难定,则祸患必生于肘腋之间!”

  “远有春秋时宋宣公传弟不传子,致其后数十年宋国内乱不止,五世不休,公室喋血,国势日颓。”

  “近在本朝,若陛下行此策,恐他日德昭太子与晋王一系,将何以自处?”

  “非但不能保全宗室,反种下萧墙之祸根!”

  赵德昭是赵匡胤目前的长子,也是大宋的太子。

  其如今也才十六岁的年纪。

  虽然在这个时代,十六岁已经不算小了,但奈何赵德昭性格有些老实,缺乏魄力。

  其实这或许也是赵匡胤会有这般想法的主要原因。

  在这大争之世。

  赵匡胤很难想象到赵德昭会有什么样的作为。

  他与原本历史之中的自己截然不同,当初造反登基时所说的一切也不只是单纯的为了那个皇位。

  赵匡胤是真的想要扫平天下。

  如今自己要死了,若是赵光义能够承继自己的事业,倒也没什么不可。

  眼看着赵匡胤仍是凝神不语,顾瑾再次轻叹了一口气,继续说道:“臣知陛下心意,但晋王绝非明主。”

  “晋王虽于国有功,有些许才干,然较之陛下之雄才大略仍是相差甚远。”

  “且其性矜功自傲,城府深沉。”

  “于此间大争之世行此之事,定是祸乱之源。”

  “且陛下乃开国之主,当为万世立纲常、定法统!”

  “父死子继,天经地义,此乃杜绝觊觎、稳固国本之磐石。”

  “若陛下当真行兄终弟及之事。”

  “倘若他日,就算我大宋当真扫平天下,后世之争又岂能断绝?”

  赵匡胤的眉头越皱越深。

  顾瑾紧紧的盯着他,深深的拱手行礼:“况且,陛下难不成是不相信臣嘛?”

  他的这句话说的极轻。

  但却终是让赵匡胤立刻回过了神来,略显复杂的眼神之中猛地便闪出了一丝精光。

  相比于赵光义与自己那没有魄力的子嗣而言。

  顾氏又岂能不是最优的选择?

  当然——

  这个最优的选择,并非是要将大位传于顾氏。

  他相信顾氏。

  纵使他这样做了,顾氏也绝对不会接受。

  这个选择,只是将这份希望交予顾氏。

  不仅仅是为了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更关乎大宋未来的国运。

  电光火石之间,这个念头自赵匡胤心中汹涌而起,再难压抑。

  他紧紧凝视着顾瑾,迎上对方的目光,重重颔首:“朕,明白了!”

  说罢,他径直取过案上笔墨,就在顾瑾面前挥毫书写起来。

  顾瑾惊愕地望着这一幕,不解赵匡胤意欲何为。

  而赵匡胤并未多言,直至最后一笔落定,方将那道墨迹未干的诏书递向顾瑾:“怀瑜,若朕离去之后,我大宋当真生变——”

  “汝可奉此诏,行废立之事,以定社稷!”

  “此诏非比寻常,乃传世之诏,永镇国本。”

  “自今日起,顾氏当永镇大宋朝纲,朕要你答应——宋祚不亡,顾氏不归巨鹿!”

  他目光灼灼,语气斩钉截铁,帝王威仪中透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决绝。

  顾瑾双手接过诏书,神情骤变,心头剧震。

  他万万没料到赵匡胤竟然会做出这种选择。

  虽然在此之前,赵匡胤便已经许诺过了顾氏当为天下武宗魁首。

  但这种事,他又岂会在意呢?

  顾氏这千年以来已经经历的太多了。

  王朝更迭。

  一代人与一代君王之间的种种事,皆是顾氏不曾忘却的东西。

  甭说是顾瑾这个当代最为优秀的顾氏子弟了。

  纵使是其他人也都明白,一时只是一时,在这王朝更迭期间,顾氏终将辉煌与落幕。

  但如今这可完全不同了。

  赵匡胤给了明确的诏令!

  这完全是不同的概念,并且与之前顾氏所收之诏令完全不同。

  给与顾氏永远的权利,甚至是废立皇帝之事。

  简单来说——

  赵匡胤就是在避免历史再现。

  自己的后世儿孙因不喜顾氏,将顾氏重新打压回巨鹿之内。

  总言之,这是将举国都交给了顾氏!

  和将皇位给与顾氏已然没什么区别了,作为开国之君,面对后世的大宋皇帝,顾氏完全可以以家族的声望加之这个诏令当做立世之本,驳斥回任何皇帝的诏令!

  甭说是顾瑾,甚至就连顾易此时此刻都有些懵了。

  他万万不曾想到。

  赵匡胤竟然会在这个时代做出这种选择。

  “唐宗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