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鱼羽渔钰
他的情绪有些激动。
尽管赵匡胤已登基为帝,但兄弟二人感情素来深厚,赵光义说话间并无太多拘谨。
“你真以为这些人请得动顾氏?”
赵匡胤平静地看向弟弟,嘴角扬起一抹不屑的笑意:“放眼九州,所谓群雄,不过冢中枯骨罢了。”
他踱步走向殿门,目光仿佛越过宫墙,扫视万里山河。
“先说南唐李璟——”赵匡胤冷哼一声,“终日沉溺词赋,朝政尽托宵小之辈。”
“当年江北十四州拱手让于世宗,可曾见他有过半分血性?”
“如今其子李煜继位,整天吟风弄月,连自己的妻室都护不住.这等人物,也配请圣人出山辅佐?”
赵光义张口欲辩,却见兄长袖袍一拂,语气愈发锐利:“再看后蜀孟昶,坐拥天府之地,竟以七宝装饰溺器。”
“将士饥寒不问,民生疾苦不察,终日与宠妃纵情享乐。”
“朕敢断言,不出三年,蜀地必入我大宋版图!”
闻言,赵光义不禁眉头微蹙。
赵匡胤却并未停下,继续冷声道:“北汉刘钧,认贼作父,倚仗契丹苟延残喘,如今倒装起什么中兴之主?”
“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说罢,他忽然轻笑,笑声中尽是看透世情的讥诮:“还有吴越钱俶,表面恭顺,实则首鼠两端。”
“既向我大宋称臣,又暗中结交契丹如此左右逢源之辈,顾氏若真出山,第一个要清理的就是这等奸猾之徒!”
他转身凝视弟弟,目光灼灼:“昔年唐太宗能请动顾氏,是因他有扫清六合、涤荡八荒之志,更有知人善任、从谏如流之量。”
“而今日这些.”
赵匡胤略作停顿,字字铿锵:“不过是守着残山剩水、醉生梦死的守户之犬耳!”
“顾氏千年传承,岂会看不透这等庸碌之辈?”
他眼神愈发明亮,微微摇头道:“顾氏所忠者,乃是九州天下。”
“虽说天下之势系于君,但顾氏更看重的,是民生百姓。”
“如今我大宋初立,国内未稳,又何必急于一时,徒耗人力前去寻访?”
“不如趁此时机,好好整肃朝纲、安定天下——也让顾氏看清楚,各方诸侯究竟是怎样的嘴脸。”
“若顾氏当真有意出世”
赵匡胤语气一转,沉稳中自有恢弘气度:“待到他日,朕便是亲自前往相迎,又有何不可?”
话音落下,大殿之中一片寂静。
唯有赵匡胤负手而立,神色依旧平静,眉目间尽是不容置疑的帝王气魄。
赵光义紧紧皱着眉头。
虽然心中仍是有着万般的不安,但看着自己那自信的兄长,他犹豫了良久,终是未曾多说什么。.
(Ps:月末跪求月票,求兄弟们多多支持一下,鱼万分的感谢。)
第237章 宋祖之能,帝王之心
赵匡胤确实是与当今的天下诸侯皆不相同。
就正如他所说的那些话一般。
他已经看到了一切的实质,想要让自己治下有所改变之后,再去行事。
这就是他与原本历史之中的不同。
赵匡胤虽然是武将出身,但却不是出自顶尖豪门。
相反——
他的家族正是乱世的产物。
来自中层军官世家的出身,让他能够接触到许多人此生都未曾接触过的东西,看过太多太多的悲惨,亦听闻过盛唐乃至盛汉时的种种。
包括针对《顾学》之中的不同教育。
他都是有所涉及。
这一切的种种,都将他培养出了一个十分全面的性格。
就比如如今的他能够直接造反。
包括对于顾氏的见解。
与所有帝王对待顾氏的态度皆不相同,甭说如今,哪怕就算将来真的有机会将顾氏召入麾下,他也并不觉着顾氏是臣子。
而是合作者。
顾氏的声望,顾氏的品行。
这一切都让其与整个九州关联在了一起。
而整个九州便是一个王朝的基础。
这就是他对顾氏的看法。
就比如现在,他需要让自己的治下有好转,才能去代表着整个九州去和顾氏联合。
这亦是他这样决定的核心。
说实话,赵匡胤的这种看法,甚至就连顾易都觉着有些惊讶。
历史确实发生了太大的改变。
纵使在不断地修正之下,也终是无法让所有东西都和原本历史相同,尤其是当顾氏涉及教化之后,这思想上的碰撞更是推动了这一点。
这些东西对于普通人而言或许影响不大。
但对于真正的英豪而言,那便不同了。
唐宗宋祖——
赵匡胤的本事自然无需多说,他显然是在这种种的因素之下,培养出了全新的世界观。
皇权仍在,但却又要轻微了许多许多。
“难不成我顾氏仍在遭受限制?”
顾易在这一刻再次打开了家族的属性面板,看着那一个个家族子弟的才能,他的心情也是愈发的复杂。
若当真如此.
来日的顾氏,可会再出现顶尖的天才?
时间匆匆而逝。
赵匡胤确实做到了一个枭雄所具备的基础,那就是知行合一。
自平叛之后,他并未直接选择动兵。
而是在整个宋境之内推行了一项项政策。
首当其冲的便是恢复礼制。
五代十国本就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这一点在原本历史之中便是如此,而如今更是要夸张许多,毕竟如今所经历的大乱远胜过原史。
若非是顾氏学院的影响仍在,这一段时间绝对可称之为九州的黑暗时代。
赵匡胤推行的“新礼制”,其核心在于务实与秩序。
它剥离了汉代董仲舒以来附加在儒家体系上的“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色彩,转而强调社会功能、伦理规范和实践效用。
没错,正是顾学之中的精华。
结合了如今的时事,在昔年顾康所著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拓展。
——规定文物,明百官职能。
并废掉一系列无用的官职。
将实干摆在了第一位。
这绝对可称之为跨越时代的改制。
顾氏学院所推动的种种,终于在这一位不世之子身上开花结果。
若是放在和平年代。
这一项改革无论是谁都不可能推动的了。
说白了,这其实就像是对传统儒家学问的一次挑战,并且对于帝王本身而言,同样也算不得什么好事,毕竟这“天命”之说,本就有利于帝王。
但如今终是不同。
顾氏学院所带来的思想浪潮,包括乱世之中的礼崩乐坏,都给这一次的改革带来了绝对的基础。
当然,无论再怎么样此事都将会引起一阵的非议。
但赵匡胤并不害怕。
有造反便平叛。
包括他在同时间亦是发动了几场小规模的战争,这瞬间便让他这个本就有着军功傍身的皇帝,一时之间内更是名声大振。
这一系列的手段迅速便压下了所有的声音。
他不怕没有官员支持。
新时代的理论与他的所作所为不谋而合,且不说顾氏学院之中,整个天下之中有着无数的官员可以让他所用。
而在这一系列的手段之下,整个大宋境内也是日新月异。
——首先,便是强烈的活力!
这些东西虽然看起来对一个王朝而言并没有什么影响,但实则不然。
尤其是在这乱世之中。
一个拥有着不同活力的王朝,那整体的士气同样也是难以想象的。
而这也只是基础。
包括改制之后所带来的改变。
他并非是傻子,对于大宋境内的官员,他重新复用了大唐时顾氏所推出的分权制。
但他却更加明确了职权。
这大大的提高了整个大宋的执政速度,让整个国家都焕然一新。
包括军制同样如此。
赵匡胤本就是武将出身,他对于这一切更为的熟知。
就在其余列国都将目光放在了顾氏身上的时候,他就这样于整个宋境之内将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
而事情的发展,同样也未出乎他的预料。
巨鹿。
面对列国所派来的使者,顾言虽然仍是礼数有佳,但他这个年迈之人对这些国家的态度亦是与家族之中的年轻人们一般。
——看不上。
这些人,终究是小看了顾氏。
此番各国所提出的条件,尽是些顾氏根本不屑一顾的东西。
有的承诺将顾学立为国学,有的许以世袭太傅之职,更有甚者,扬言待天下一统之日,愿分顾氏半壁江山。
这些若放在别的世家,或许是难以拒绝的诱惑。
但顾氏终究不同。
按照顾瑾的话来说——顾氏这几百年来,有多少次能坐上那九五之位?连帝位都不曾动心,又岂会贪图他人所予的“半壁天下”?
一切正如赵匡胤所料——
这些人,既不懂顾氏,更不懂眼下这愈演愈烈的新思潮,早已不是他们旧日所能理解的天下。
顾府书房内,灯影微摇。
上一篇:大秦:想当权臣,始皇竟传我皇位
下一篇:剧透历史:从世界大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