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第460章

作者:鱼羽渔钰

  在毫无监管的情况之下,人类性格之中最为可怕的贪欲在这种情况之下便会完全爆发出来。

  而这恶性循环所带来的灾难,远不止于此。

  大唐各行各业关联极深,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领域的溃烂,很快就像推倒第一张骨牌,引发连锁性的崩塌,最终拖垮整个天下。

  难民滋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海贸彻底停摆,沦为掌权者私囊中的生财工具;

  就连王朝根基所系的科举,亦在这场风暴中彻底变质——

  且不说多少寒门学子早已无力负担科考之资,即便尚有财力支撑的人,也不得不择一派系投靠依附。

  唯有如此,才能在已成泥潭的官场中觅得一线“出头”之机。

  封建王朝末年的种种痼疾,在如今重现得淋漓尽致。

  即便那深宫中的幼主终有一日长大成人,也终究只是权臣掌中之物,再难在这倾覆的危局中逆天改命。

  不,不能说是逆天改命。

  也许正是因为自幼便生活在阴霾之下的缘故。

  这天子压根就没有半分抵抗的勇气,毫无半分李氏子弟的风采。

  当然,在这些年中,朝中也总会有人试图“辅佐”他、借他之名行事。

  但这些所谓的“忠臣”,不过是权力戏台上的轮番角力,你方唱罢我登场罢了。

  再没有谁,会像当年的顾氏那样,在权势巅峰之际甘愿还政于君,将天下重归天子。

  不过短短数十年。

  ——大唐便从李豫时期的如日中天、万国来朝,彻底沦落至千疮百孔、风雨飘摇的绝境。

  顾易一直静静注视着这一切,心中却并无太多波澜。

  有因必有果。

  大唐走到这一步,又何尝不是命中注定?

  从来没有永世不衰的王朝。顾氏能庇佑大唐一时,终究庇不了它一世。

  这一切,自然惊不起他心中的涟漪。

  他就这样在暗中默默注视着一切,既关注着天下大势,也留意着顾氏的兴衰。

  直至多年以后,顾易的眼神才微微一变。

  他终于看到了一个值得留意的人。

  巨鹿。

  顾氏学院。

  一个皮肤黝黑、满面沧桑的汉子,正紧紧盯着眼前的榜单。

  今年放榜了。

  而他,又一次名落孙山。

  他脸上不见悲喜,甚至没有一声叹息,只是久久望着学院中悬挂的历代佳作。

  忽然,他站起身,走到一旁铺开的纸张前,提笔挥毫:“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Ps:跪求月票,跪求兄弟们多多支持一下,鱼万分感谢。)

第229章 王朝末年,天倾之时

  源于命运的馈赠,早已在无形之间便已经标注好了筹码。

  如今的大唐便是如此。

  虽然与原本历史之中的经历有着些许的不同,但在当前大唐种种愈发败坏的情况之下,黄巢终是如同原史之中那般,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其实顾易一直都在注意着黄巢。

  当黄巢踏入顾氏学院的那一刻起,顾易便已经发现了他。

  只不过当时并未太过在意。

  至于原因同样也很简单,那就是黄巢与原本历史之中的经历截然不同。

  在原史之中。

  黄巢家可是世代的私盐贩子。

  而在如今的大唐之中,至少在昔年朝局还稳定的情况之下,黄巢家还未曾走到这条道路上来,也只是在其父辈时代因为朝局的变化而踏上了这条路。

  这同样也是最基础的。

  真正关键的就是,如今黄巢的求学之心,让顾易丝毫都未曾感觉到其与原本历史之中的记载有过什么相同。

  也唯有见到他写出了这首诗,才真正意识到了后者的身份。

  无数思绪在这一刹那不断闪了出来。

  于冥冥之中注视着顾氏学院内所发生的一切,顾易沉默了许久,终是并未去做什么干涉。

  无论是对于黄巢也好,亦或是对于整个顾氏也罢。

  顾家还需要时间恢复元气。

  而顾易也丝毫不怕黄巢会将手中的屠刀落会落到顾氏身上。

  时间匆匆而逝。

  黄巢终是离开了顾氏学院,哪怕是面对着一众顾氏子弟的挽留,他的态度亦是十分坚定。

  他显然是对当前的大唐彻底失望了。

  甚至都再次提起了昔年的顾熙、顾琛二人。

  而这二人所做的事,自是不言而喻。

  顾熙以一人之力面对所有世家,而顾琛则是接过了他手中的重担。

  其实黄巢以往便对这二人颇为的推崇,如今也只是将这一切都摆在明面上罢了。

  顾易自是明白他的想法。

  但在当世之人眼中,却无人会从这个角度去理解黄巢。

  毕竟顾熙与顾琛所代表的,远不止个人功绩,更是一种象征——

  ——再造乾坤。

  顾熙独力肩负起一国之运,直面整个天下的压力;而顾琛则挥剑四海、平定乱世,真正扫清寰宇。

  这些壮举,在旁人看来,不过如同黄巢面对崩坏时局所发出的寻常感慨——与千万士人一般无二,无人能从他话语中听出那隐藏的真正念头。

  正因如此,他的一切言行,并未引起任何额外的注意。

  而天下,仍在持续崩坏。

  整个大唐在无尽的争斗之下,已经完全朝着错误的方向走了下去,并且毫无任何的扭转。

  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

  四方的争斗甚至都已经上升到了皇位之中。

  宦官、权臣,宗室。

  于这场权力的旋涡之中,各方人士粉墨登场,各施手段。

  整个大唐在这种情况之下已经完全成为了脱缰的野马,再也没有了昔日的半分风采,只剩下了无穷的争斗。

  而这一切争斗,最终化作百姓肩头沉重的苦难:

  越来越高的赋税;

  层层官吏的盘剥;

  接连不断的天灾。

  每一个封建王朝晚年所必须面对的绝境,正在大唐的土地上,一次次重演。

  遍地哀嚎之音响彻整个九州。

  顾易看的十分清楚,这一切都并非是什么修正力的刻意压制。

  只是因为时局的变化而已。

  且不说其他的东西,就以如今影响越来越大的天灾来看,这些天灾的规模若是放在了盛唐之时,压根就不会引起什么动乱。

  这就是时局不同,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罢了。

  当然——

  朝廷也并非对此完全无动于衷。

  纵使深陷内斗,终究无人愿眼睁睁看着“大唐”这艘承载着所有人命运的大船,彻底倾覆。

  但这一系列的所谓赈灾之举,终究还是皮毛。

  与盛唐相比。

  且不说其赈灾的监管到底如何,甚至就连速度都不知道差了多少。

  流民遍野,哭嚎不绝。

  可这一声声绝望的呼喊,终究传不到洛阳深宫;即便偶尔上达,也再难唤起朱门之中的一丝怜悯。

  对他们而言——

  只要百姓还未彻底扯旗造反,眼前的一切惨状,便仍可置之不理。

  这就是上位者的傲慢。

  整个大唐就在这种情况之下,已经完全被带到了一个悬崖边缘,只差一分便会顷刻被湮灭,但却又根本无人在意。

  所有人都只想着在这稳定的平衡之下去掌控到最上层的权力。

  当然,这并不代表着所有人都是傻子。

  自是会有人能够看出其中关键。

  可这又能如何呢?

  对于坐在最上面的皇帝而言,于他眼中也唯有掌控到一切的权利之后,才能再造乾坤。

  他只能去和大臣们去争。

  而至于那些大臣们,则是更加不会去在乎这么多了。

  纵使大唐当真亡了又能如何?

  他们的身份摆在这里,他们的家族摆在这里,家族的实力又何尝不是他们的实力呢?

  纵使新王朝创立。

  他们依旧是能够靠着整个家族的实力再次辉煌。

  人性种种,在如今的大唐可谓是彰显的淋漓尽致。

  而这,也彻底注定了整个大唐的结局。

  值得一提的是——

  在这愈发艰难的生活之下,那关于洛水的祭祀之举也是再一次的被人拾了起来。

  无数的百姓在这种情况之下将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顾氏身上。

  渴望着顾氏能够再次出世救一救整个天下。

  亦是有人选择前往巨鹿,将最后的希望放到顾氏的仁慈之上。

  但还是那句话。

  顾氏子弟并非圣人。

  巨鹿虽广,或能救的了千人,救的了万人,但终究是不足以救整个天下人。

  甭说顾易不会打开这个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