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第222章

作者:鱼羽渔钰

  此事对于当前大汉的官员们而言不亚于天方夜谭!

  其实自从当初汉武帝平南越之后,岭南之地在名义上就已经属于是大汉的疆土了。

  但历经这么多年,整个岭南之地对于中原人而言还是属于流放之地。

  其中的因素有很多。

  路途遥远.包括岭南之地与中原截然不同的气候,以及地方部落与大汉完全不同的文化等各种因素,造成了这种印象。

  如今听到顾烨提出开发岭南,甚至有顾氏嫡系子弟要率先而行。

  他们岂能不惊?

  洛阳北宫。

  刘禅紧紧的盯着顾烨,满脸诧异之色,试探着道:“昭德.此事可不能玩笑啊。”

  “岂能让顾氏子弟前往岭南?”

  “这不是要让天下人说朕辜负了尚父?”

  说着,刘禅立刻便摇了摇头:“绝对不行!”

  “昭德.朕愿着你派遣他人前去,但顾氏子弟绝对不行,朕的大汉还需要顾氏子弟。”

  说到最后时,刘禅的脸上更是难得的生出了一丝坚持。

  顾易丝毫不乱。

  先是操控着顾烨谢过了刘禅,随后便说起了昔年顾熙等顾氏先人之事。

  踏别人不敢走的路,这才是顾氏子弟!

  就像当初没有人相信顾熙敢于冒着生命的风险返回洛阳,再次扶起大汉那倒下的龙庭。

  就像当初没有人能想到顾琛哪怕是赴死也要解决掉所有威胁。

  刘禅一下子就沉默了。

  他紧紧的盯着顾烨,似乎有很多话想说但却又不知道怎么说,最后只是叹了口气露出了一副极为无奈的神色:“顾氏子弟在外。”

  “将来何人还能帮朕治理天下啊。”

  他虽然万分的不愿,但最后还是答应了这件事。

  此事迅速敲定。

  朝臣们自然不会反对顾氏子弟前去岭南,毕竟这件事对于他们也没有坏处。

  至于亲近顾氏之人。

  比如张华、钟会等人。

  他们多是相信顾氏的选择,这其中一定是有着道理。

  冠军侯府再一次的热闹了起来。

  毕竟是顾氏嫡系子弟,如今他要前往岭南,朝中上下的官员自是都会选择来拜访。

  很多人都带来了不少“避瘴丸”之类的药物。

  其中还包括了一些前往岭南的经验。

  顾氏虽然不缺这些东西,但顾烨还是表达了自己的感谢。

  对于自己的这个弟弟。

  他还是有感情的。

  想要将一切都做到最好,甚至还亲自为顾翰挑选起了随行的人马与医师。

  顾易并未干涉这一切。

  他确实是感觉到了顾翰性格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对于此行的成败他也没有什么把握。

  若是顾翰表现的足够好,他确实出手照料一下顾翰。

  别的且不论。

  最起码可以用“药到病除符”来解决身体上的病症。

  但若是顾翰吃不了这份苦,他也不可能消耗家族底蕴来护住这样一个人。

  此事的成败皆看他自己。

  时间匆匆而逝。

  就在延熙十一年,六月。

  顾翰做好了完全的准备,于六月十三日离开了洛阳。

  离别之日的场面并不算大。

  毕竟顾翰在朝中并没有什么官职。

  不过一些亲近顾氏的官员还是随着顾烨前来送别,甚至就连刘谌都来了,为顾翰送别。

  钟会十分欣赏顾翰。

  顾翰这种出身名门且不畏死的举动,完美符合了名士的作为。

  就在出发之前。

  他甚至都朝着顾翰的背影深深行了一礼。

  此事对于整个大汉而言并未造成什么太大的波澜,但对于整个顾氏的意义却是难以想象。

  顾烨并未表现出离别之情,仍是专注于朝政。

  而这种平静也并未持续多久。

  就在十月之时。

  幽州之地送来急报。

  果然——

  随着姜维再次逝去,乌桓与鲜卑终是按耐不住野心,有了动作!.

  Ps:跪求月票,求兄弟们多多支持一下。

第103章 太子风波,大战前夕

  延熙十一年,十月。

  乌桓、鲜卑联兵数万进攻幽州。

  虽然被陆抗与文钦打退。

  但这无疑也是一个信号,更加应证了顾易的猜测。

  很显然,九州与蛮夷的这一战注定无法避免。

  无论如何顾易都必须做好准备。

  相比于顾易的谨慎,大汉无论是官员们也好亦或是百姓们也罢,对此都是丝毫不以为意。

  或许就是因为当年顾琛的成就实在太高了。

  这大大的加剧了大汉官员百姓们对于四方蛮夷的不屑。

  哪怕大汉如今仍是处于恢复阶段。

  但百姓们也仍是如此。

  于他们而言,四方蛮夷进攻大汉那就是在蜉蝣撼树。

  这种想法就注定是隐患。

  虽然大汉当今的实力确实不弱,但若是所有人都不如此自傲的话,那就一定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但要想改变这些无疑是在痴人说梦。

  大汉百姓对于蛮夷的不屑,早已融入到了骨髓之中。

  这是千百年来强盛形成下来的习性。

  顾易可不会天真到在这方面发力。

  他只是更加关注边疆,除了幽州之地外还有四方的蛮夷。

  包括当年顾琛迁移来的那些部落。

  其实在顾易心中一直都觉着,九州文化最为神奇之处便是包容。

  在原本的历史之中;

  ——纵观九州数千年历史实在是有太多太多的部落,被九州的文化所同化。

  这些部落如今就是这样。

  顾琛当初挑选的几乎都是一些善于农耕的部落。

  这种部落对于中原的文化本就有着很强烈的向往,且更为适合九州的文化。

  如今他们更是对大汉已经有了认同感。

  尤其是新出生的子弟。

  他们对于九州文化的认可程度甚至已经超越了原本的部落文化。

  只要大汉仍在,这种现象就一定会随着一代一代人的影响而越来越重。

  这种现象让顾易产生了很多想法。

  ——比如文化大融合。

  真正奠定好九州将来的根基。

  但在一阵深思熟虑之后,他又将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给压了下去。

  这种念头实在是有些过于天真了。

  最起码以现在的生产力,大汉还没有能够压住所有蛮夷的实力,这种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

  时间匆匆而逝。

  顾易渐渐放下了对于朝政的干涉,选择将一切都交给了张华钟会杜预等人。

  也好在这些人的能力并不差。

  并且因为顾氏的影响,他们对于顾易所定下的种种制度同样也保持着坚定的态度。

  再加上朝臣们的抵抗之心越来越弱。

  这让顾易终是腾出了些许时间,开始筹备粮草于四方。

  而随着顾易的动作越来越大,朝堂上的众臣也是渐渐看出了顾易的心思,朝堂之中的风向不由得便转移到了这件事身上。

  不少大臣都在怀疑顾烨是想效仿顾琛,对四方蛮夷开战。

  这对于他们而言可不是一件小事。

  没人愿意打破平静,突然开战。

  大汉当前的朝廷已经迭代到了第三代,完全没有了当年那些从战乱之中走过来人的魄力。

  向四方蛮夷开战在他们眼中就完全是一件有害无利的事。

  哪怕就算打赢了又能如何?

  四方蛮夷们的土地,在他们眼中就是不毛之地。

  越来越多的奏疏堆积到了张华那里。

  开始的时候张华还能压下这些奏疏,但随着顾易的动作愈发频繁,反对这种事的声音也是越来越强烈。

  顾易根本没有兴趣去理会这些人。

  其实若不是因为他知道后事,他或许也是这些人之中的一员。

  这种事是讲不清的。

  顾易只是去见了一趟刘禅,向刘禅重新提了一遍当初顾琛晚年时所做的一切。

  随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