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第439章

作者:约翰留着长长的胡子

  术呢。均匀钢板或者铝板强度很成问题,比如早期的雷神火箭就曾在加注燃料的时候整个壳体垮了,火箭像漏气的气球一样歪瘪下去。

  不过彭杰权的第一方案还真就是均匀板壳体。他查询各种材料性能手册,找到了种新型号的合金钢,标称的强度比50年代的钢材好很多,用来做了一一个壳体,厚度增加一点点,3毫米变成5毫米的

  样子,上结构实验室做试验,垮塌。“大力出奇迹路线失败。

  第二方案是内部用横梁和斜梁加强的均匀板壳体,也就是今天上结构实验室测试的这个,碎裂。

  这下没招了。

  不要说什么从国外借鉴,美国运载火箭的等网格加工专利还是从中国买过去的呢。在航天领域,现在是全世界在看中国怎么搞新技术,然后跟进喝汤。

  彭杰权翻看上次头脑风暴会时各人提出的点子,这些点子虽然记录下来了,但大家分析之后觉得目前还不是太成熟,暂缓落实的。

  什么采用冲压工艺冲出竖折痕增加强度的,什么采用焊接工艺的...

  走投无路的彭杰权必须从这几个点子里挑出 个可行的方案。

  焊接?先制作3毫米厚的钢板,然后把加强筋往钢板上焊?这当然便宜,但是强度很难达到要求,毕竞数控加工的等网格结构,那加强筋和壳板本来就是一体的。

  如果要达到连接强度和数控机床刨出来的加强筋一样高,壳板就受不了。不管电弧焊、埋弧焊、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都一样。

  彭汉杰翻查江三工、蒋筑英主编的《工业流水线设计》第二卷:工艺技术,现在拿到手里的是1982年版。翻到“焊接工艺专利"部分,很意外地,彭汉杰发现这部分的条目比上一版多了点内容。

  在“摩擦焊"下面多了一个衍生分支:搅拌摩擦焊。

  “1967年,苏联工程师克里缅科提出了这个粗略的想法。我们去年觉得这个想法比较有意思,就把它挑出来买了,拿回来进行完善。”

  “它可以保证两个焊接物件间的相位固定。此外,它可以用来焊接特别细长的物体。”

  “我们是注册专利了,但是现在... .没有成熟的搅拌摩擦焊机以及工艺手册。”

  搅拌摩擦焊的专利持有单位是北京钢铁学院的焊接工艺实验室。虽然这个工艺是克里缅科提出来的,但是知识产权已经在实验室名下了,而且克里缅科也在中国了。

  摩擦焊早就有了,比如一根钢柱想焊在钢板上,就把钢柱贴着钢板,高速旋转。旋转摩擦生热,这就让钢板和钢柱的接触面发生些物理变化,摩擦到位了,钢柱停止转动,你就会发现钢柱和钢板

  已经融为一体。

  摩擦焊的问题就是焊接成功时不能保证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比如,如果不是钢柱而是六边形柱,当钢柱停止转动,两者最终融合在一起的时候你不知道六边形柱 会停留在什么相位。

  彭汉杰:“搅拌焊的意思就是,把两个物件贴合在一起,然后用一一个圆柱形摩擦工具,你们叫做探针,在两个物件的结合部位蹭?”

  “对,蹭一蹭就会发烫,摩擦生热嘛。探针高速旋转并向前移动,这就完成焊接了。

  彭汉杰:“有固态变形吗?

  “有,这涉及基材的动态再结晶。但是我们在完善其中的工艺,争取做到固态变形量可预测。

  彭汉杰感觉这就是他想要的焊接工艺。

  如果用这个,就可以做一张3毫米厚的钢板/铝板,把长条的加强筋铺在上面,左右两个探针,在加强筋和钢板的结合部位高速转转着滚过去,加强筋就"长在薄板上面了。

  这可比用数控机床把20毫米的钢板刨到3亳米便宜多了。

  彭汉杰:“你们什么时候能把第台量产的焊接机给做出来?”

  ..

  彭汉杰死磕的是火箭壳体,点一点往下省钱。火箭造价的大头火箭发动机,龙乐豪也是怎么便宜怎么来。

  研制全新的火箭发动机吗?不。就用YF9,长征4号上的那种推力92吨、海平面比冲300秒的液氧煤油发动机。苏联正在研制的RD170比冲309秒,YF9在液氧煤油发动机中只能算是中游水平。

  设计全新的发动机要花钱啊。除了研制费用还有量产费用,YF9这种发动机已经生产了十几年,厂房设备以及熟练技工都是现成的,长征4未来肯定停产,YF9的厂 房设备如果长征10能利用上,那

  就是省了大笔重新投资的钱。

  所以,把YF.9改进改进就可以了。现在龙乐豪看着比较满意的是YF 9D,它的好处就是价格甚至比YF9还便宜一点,因为砍掉了很多“无用"的部件,整台发动机更省料了。砍掉一些无用部件还让

  YF9D的推重比比YF9提高了点,从120变成了141.3。

  长征10也不做捆绑式了,第一级就一 一个筒子,装9台YF9D,而长征4捆绑型是一个筒子加4个助推器,想想就知道后者更复杂,价格也更贵。

  为了削减成本而做的更出格的事情是加长第一级、削减第二级。

  长征10是二级入轨 (近地轨道)运载火箭,在十几年前钱学森就根据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计算清楚了二级火箭入轨时,一、二级各工作多长时间运载效率最高。但现在成本因素逼长征10的设计组

  不能按运载效率最高的参数设计,长征10的第一级必须得 再做长点。

  因为第一级是可回收的,第二级是次性使用的。

  由此损失一些运力但没关系,综合成本能降下来一点。

  “我们在攀登火箭技术的高峰,你们却在围绕十几年前的火箭发动机又设计一款中型运载火箭。”

  能源号的总师鲍里斯古巴诺夫得知了中国正在进行的运载火箭计划的概貌,十分无语。

  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RD170试验台“砰砰”地放烟花,就是为了攀科技树,309秒、740吨,足以傲视全球的火箭发动机。而中国这边,说是YF9D因为简化了结构设计,有可能最终的海平面比冲会从300秒降到297秒,这"从总体的角度上看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这就和1962年开始测试的YF9最 初的原型发动机YF9T0一个水准了。

  任新民:“不只是一款,实际上我们是有两款运载火箭方案在进行竞争,只是西安的进度领先,而且性能数据也比较好。”

  古巴诺夫:“还有另一款?

  任新民:“对,天津研制的,但是天津这个估计要转做技术储备了,不做出真的火箭。”

  古巴诺夫:可是,中国至今都没有百吨运力的超重型运载火箭投入使用,就算你们不打算搞大型航天飞机路线,但在90年代,载人火星登陆可能要开始实施,那时候你们不往天上发射大型结构件吗?

  任新民:“火星远征飞....到90年代,我相信我们会有超重型运载火箭的。但是现在,我们的发展方向是廉价航天,这是一个必须突破的门槛。

第69章 你们这些大科学家,说点儿人能懂的话

  攀航天科技树的方向,苏联:极限参数;中国:廉价航天。

  在七十年代初中国每年的航天发射次数才20多次,现在四十多次,而且估计过几年就要达到60次,和美苏持平了。

  而且航天发射次数是十年前的两倍,入轨载荷是十年前的三倍,现在的运载火箭和卫星都变大了。因此,尽管有商业运营的航天发射,卫星代造、卫星代发一条 龙服务能挣钱,但航天产业本身确实

  是越来越庞大。

  再加上马上就要实施的国际空间站建设计划这可不是商业运营,要中美苏三国各自财政拨款的。廉价航天必须得搞,意义十分重大。

  天津。

  “天津火箭可不是部分可重复使用火箭,它是全重复使用。我们等于是超前一步..

  钱学森:“等一 等,西安的那个复用火箭在方案阶段叫做祖龙",赋予编号之后是长征10,你们的这个火箭现在是个方案,也得有个名字。”

  戚发轫:“我刚才说了名字呀,就叫天津。”

  钱学森:....

  中国航天天津所也沾染天津人的恶习了,起绰号的创意水平突破天际。

  二代液晶面板叫"果子”系列。(做成电视机叫煎饼?才不管呢,天电现在只产液晶面板,电视机整机给下游厂商做)

  液晶材质全都是麻花系列。

  CD音响套装叫“小站”。

  复用火箭方案叫“天津”。

  西安所怎么不把自己的火箭方案叫“西安式火箭”呢。

  戚发轫:“美国普内尔、格雷厄姆提出了种圆锥体的单级入轨、可重复使用航天器,拿去麦道公司游说被打回来了。这显然是个钓鱼工程,现有的火箭技术和材料技术无法达到,连越过卡门线都

  难。但是,如果把这种单级入轨构型的物体装在一个运载火箭的第一 级 上面,那就有可能入轨。

  戚发轫的话就是‘天津牌火箭”的概述。

  第一级复用,第二级也复用。在发射卫星时第二级将卫星或者远征平台送入轨道后,掉头向下,火箭发动机再度启动进入大气层,然后像神舟飞船那样利用大气摩擦减速、降落伞减速、临近地面时

  启动反冲火箭软着陆。

  如果是载人上太空,第二级和飞船就是一体的,从空间站返回时,还是掉头向下启动发动机进入大气层,摩擦减速降落伞减速、启动反冲火箭,张开支架着陆。

  钱学森:“看来这第二级掉落的地点并不是完全可控的。

  戚发轫:“就如神舟飞船那样,当然会受到大气中风力的干扰,但可以保证偏差概率在10公里以内,最多不超过25公里。”

  钱学森:“如果能像第一级那样,定点降落,那才是真正的复用。

  戚发轫:“这个,如果现在要达到这样的水准,可能载荷就太低了。”

  钱学森看看天津”火箭的方案模型,第一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第二级氢氧发动机。怪不得说"载荷就太低了”。

  “小戚,这个东西现在暂时还实现不了,但可以作为技术储备,天津可以分出一小组人继续完善这个方案,时刻注意跟踪最新的发动机和材料技术的发展。”

  ....

  中南海。

  “天津戚发轫、冯培德、叶培建,西安龙乐豪、张彦仲、刘友梅、王礼恒,另外从台湾还过来一个李椿萱,现在在上海的航天所,都是四十岁出头的妖怪,你看,我就说我可以退休了吧。”

  钱学森在中南海的小屋盘点航天产业的新生代人才。

  “四十出头的妖怪之外,还有一大堆三十岁左右的小妖,数量很多,比如西安的彭杰权,才29岁,现在就是龙乐豪手下的七个堂主之一了,而且干得非常不错。”

  蒋筑英:“我就想猜猜到底是谁过几年会进入这个小屋。”

  钱学森:“谁都可以,不过,我到时候也得设计设计,给他小小地吃惊一下。”

  “你们呀,是不是很久没关注广义相对论那边的发展了?”

  李强进入小屋,手里拿了几页纸,是两篇英文论文。

  蒋筑英:“是啊,贵州那个天眼一直在用着,空间站的相对舱也在用着,但是好像没有什么大新闻。

  的,杰拉德特霍夫特,他一直在尝试把杨米尔斯规范场公式代入到宇宙学的研究中,1980年他发表了篇论文,就是这篇,阐明了物理学中电弱

  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1981年拿了沃尔夫奖,杨振宁读过论文,也验算过,证明特星夫特的推算是严谨的。

  “然后,今年1月,“李强又举起第二篇论文,“史蒂芬霍金对特霍夫特的研究感兴趣,他接着往下想,他认为,黑洞内部可用量子克隆描述。”

  钱学森接过霍金写的黑洞量子克隆的论文,蒋筑英接过特霍夫特的论文,蒋筑英看了两眼就说道:“李总,要不还是由您来说说这两篇论文的摘要吧..”

  李强:...

  1972年,霍金从数学上证明了黑洞存在温度并且向外辐射能量,称为霍金辐射。

  现在天宫3的“相对"舱就有套霍金辐射探测仪,只是至今为止啥都没探测到。

  霍金曾经提出无

  定理然而这就引起了一个矛盾:在恒星死亡之前可是携带着大量的信息,但一旦成了黑洞后就只剩下质量、电荷与角动量三个信息。这与量子理论中的信息守恒产生矛盾。这现在

  被称为黑洞信息疑难"。

  霍金的基友彭罗斯绘制了张彭罗斯图”,用克鲁斯卡坐标描述黑洞。彭罗斯图其实是一个猜想,它是建立在黑洞演化的幺正性的前提上的。

  特霍夫特教授的研究是纸上的公式推算,认为可以把区域川看作区域的对跖,相当于考虑一个处在区域l的粒子通过未来视界进入黑洞,其物理过程等价于位于区域1的对应反粒子进入白洞,这种物理

  图像乍看也没什么问题,因为处在区域的我们无法观察区域所发生的事情。

  霍金在特在夫特的工作的基础上,大胆地把彭罗斯图中区域I所发生的量子过程看作是区域l的量子克隆,这样就可以保证CPT对称,而且所需要的要求也并不复杂只需要决定波函数演化过程的是一个

  反对称且纯虚的哈密顿量即可,而该哈密顿量在早子力学中已经有很好的理解和诠释。

  一

  邓主席:“你们这几个大科学家、大工程师,说点儿人能懂的话。”

  钱学森:“霍金大概的意思就是说,物质被吸引入黑洞之后,它的信息并不会消失,只是以量子克隆的形式出现在另外一个我们未知的宇宙当中。这个未知的宇宙,可能与我们的宇宙并不存在因果联

  系。”

  东京。

  第三十七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标如火如茶地进行着。

  国际乒联的世界级比赛中,乒乓球世界杯是职业比赛,世锦赛是非职业比赛,当然,实际上两个比赛的参赛选手毫无区别。

  本届世乒赛中国男团由大赛经验丰富的蔡振华担任男团队长,其余四名队员是范长茂、郭跃华、江嘉良、谢赛克。男团队一路战胜法国、匈牙利等一票强队,另一个半区,瑞典队也踩着南斯拉夫、

  日本、英国等队的尸体而来,会师决赛。

  瑞典18岁的小将瓦尔德内尔第一一个出战,对阵江嘉良,并且以21:18拿下首局,但江嘉良靠良好的心理素质稳住了局面,第二第三局取胜,2:1拿下一血。

  第四盘瓦尔德内尔对阵蔡振华,首局双方打到21:21,22:2....直到28:28。最后姜还是老的辣,蔡振华连得两份30:28拿下了超高比分局,第二局瓦尔德内尔有点泄气,蔡振华21:16胜。打

  到这儿瑞典队已经0:4大分落后,比赛没什么悬念了。

  接着在女团比赛中,曹艳华倪夏莲领衔的女队3:0战胜日本队捧走考比伦杯。

  在男团决赛瓦尔德内尔虽然两战两负,但无论江嘉良还是蔡振华都对这个18岁的瑞典小将印象深刻。差两个月才18岁啊,就有这样的成绩,非常罕见。

  李富荣:“瓦尔德内尔在中国乒乓球训练营呆过,学过我们不少东西。这孩子以后至少能打15年球,甚至可能打到21世纪,今后他可能会是我们长期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