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的计谋模拟器 第139章

作者:宸庭

  “今日倘若李子坤不解决此事,我便是去求见刘府君也在所不惜!”

  “为仁而死,亦死得其所也!”

  只是,还不等这些士子们说完,忽然在围过来的流民之中,有着一老者在手中充当拐杖的木棍狠狠朝着骂得最凶的士子砸去。

  “砰!”

  清脆的响声……

  ‘好头!’

  李基忍不住暗赞了一声。

  而这一突兀的变动,也使得怒骂的士子们骤然一滞,不解地看着那怒气横生的老者。

  那被砸了个正中的士子懵了一下,转而则是冲着那老者反问道。

  “老人家,汝可是砸错方向了,砸吾干甚?”

  只是与这些说话都颇为文绉绉的士子不同,大字都不识一个的百姓说起话来可就直接得多了。

  那老者更是一副血气上涌的模样,指着那士子大骂道。

  “赣哩娘的,谁让你这后生骂府君大人?!”

  霎时间,就像是一根导火索似的。

  那众多围着近百士子的流民,无神的双目在这一刻都焕发了几分光芒,但却均是带着几分愤怒的光芒。

  无论是青壮汉子,还是老弱妇孺均是纷纷冲着士子们怒骂了起来。

  “就是,府君大人都跟我们这些人喝同样的粥,你这后生嫌弃也就算了,为什么还不给我们喝?”

  “没有这些粥,我们都不知道饿死多久了咧……”

  “俺一路从家乡往南逃难,也就只有刘府君给我们一口热粥吃吃。”

  “我,我在逃到徐州的时候,也吃了一碗府君大人沿途设的派粥点,吃了一小碗稀粥才有力气逃到这里的。”

  “府君大人对我来说就是有活命之恩,怎么能准许你们这些就会张嘴的士人骂府君大人。”

  “小子,你再敢对府君不敬,可别怪老子不客气了。”

  ……

  一时间几乎被指责声所淹没的士子们,均是一副茫然且无所适从的反应。

  这些士子尽数都是李基这段时间从想要加入“仁德书院”,但赢不了“四渡红水”的沙盘推演,只能选择在吴郡当“临时工”的士子们挑选出来的。

  而能在“仁德书院”的消息出现之后如此短的时间内赶到此处的士子们,大多都是家境不差且消息灵通的士子,否则也不会听闻“仁德书院”的消息就能立刻出发前来吴郡游学。

  这一类士子,大多也都有着一类特征,观念依然颇为理想化且有些何不食肉糜,不知真正的百姓疾苦。

第168章 进击的士子

  若是要李基进行一番比喻,那这些士子大体就像是一群大学生。

  所以,他们或许不太搞得清楚状况,但是他们会为着自己认为的不公而发声和奔走,还不会认为百姓死则死矣。

  不像满朝公卿,却罕有为百姓发声者。

  而眼看着那群士子完全被周围流民的声讨所淹没,所彻底懵逼,李基抬起手示意了一下。

  当即,周围维持秩序的郡兵上前将流民们与士子们隔开,然后对着简雍开口道。

  “宪和,这反倒要麻烦你安抚一下百姓了。”

  “好说。”

  简雍应了一句,看着那群士子依然有些怀疑人生的样子,却是明白了李基的意思。

  自己解释再多恐怕这些士子们都会心怀怀疑,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反而是那些流民们亲自发声,轻易就能够击溃这些士子们的心理防线,继而维护主公的名声。

  只是相当于简雍的想法,更为深谙人心的贾诩眼睛一眯,明白这一幕或许是李基特意安排的都不一定。

  特意带着这些士子们进入流民营,甚至就连士子之中最先开口质疑怒骂的士子都有可能是李基自行安排的。

  为的,不仅仅是抬高刘备的声音,更是想要借此打造出第一批完全忠诚且仰慕于刘备的士子。

  而这些士子后续加入到“仁德书院”后,也将会成为标杆,继而一代又一代地影响着后继学子。

  ‘当然,恐怕李子坤也是想要将这些士子们当成免费劳力,又怕他们不用心,所以先给他们一点小小的心灵震撼?’

  贾诩暗自琢磨着,觉得这种一箭多雕的做法,还当真是典型的李子坤风格。

  而李基等郡兵们将流民隔开,且简雍亲自将那些流民安抚了下来后,方才走到那些已然有些怀疑人生的士子们面前,缓缓地开口道。

  “诸位,首先尔等恐怕误会了一点,那便是朝廷并没有赈灾!”

  “被你们所嫌弃的砂石稀粥中的每一粒米都是出自于吴郡的粮仓,这些流民也俱是自北而来,并非是吴郡百姓。”

  “而这每一粒米,主公原都可以让他们留在粮仓之中继续呆着,又或者是像许许多多的贪官污吏那般,将那些粮食用于自己的享乐用度。”

  闻言,不少士子惭愧垂首,不少士子瞳孔巨震,不少士子更是暗自垂泪。

  一时间,在这些士子们心中,只觉得刘备原本就仁德的形象无限地拔高。

  言语能骗人,但是百姓们的反应却是证实了一切。

  刘府君的仁德,当真是践行到了百姓的身上。

  而李基则是继续开口道。

  “或许,诸位的出身都颇为不凡,自是看不上这些对于流民们而言可以活命的稀粥,但这已然是主公所能拿出的最好的东西了。”

  “包括这看起来凌乱不堪的流民营,也是主公不惜派遣了大量人手为流民们建设起来的些许容身之所……”

  “因为为何他们会是流民,乃是在家乡已无容身之所,不得已四处流走,以图寻一处可以安身活命之所。”

  “此处虽简陋不堪,却已是难得可容身之处,且亦并非是主公不愿给与这些百姓更多的地方,而是主公仅仅只是一郡郡守,力有不逮。”

  说到这里之时,李基自嘲地笑了一声,接着说道。

  “且诸位欲拜见主公,却也是不可能的。由于吴郡钱粮不足,眼见百姓挨饿受寒,主公已亲往徐州各郡借粮去了。”

  那一声笑声,那一句轻飘飘的话语,就像是一下闷锤轻轻地敲击在了士子们的心灵之中。

  令人震撼的,并非是亿万富翁捐了一百万,而是百万富翁捐出了所有,还动用所有的人脉募捐。

  蓦然间,在场的士子们纷纷反应了过来。

  刘备……仅仅只是一郡郡守啊!

  便是连朝廷都没有赈灾,却是要求区区一位郡守去赈灾乎?

  骤然,一位士子自人群之中走出,朝着李基躬身行了一个大礼,道。

  “刘府君与子坤先生曾言欲以‘一郡而治天下’,初闻之,只觉得可笑;再闻之,深感震撼;今以吾观之,刘府君与子坤先生已正欲以一郡而救天下也,所言所行,可谓之合一。”

  “后学晚进襄阳马缓,拜服之!愿追随于府君,供其驱策,践行仁德之道!”

  顿时,诸多士子们只觉得心胸激荡难平,更是觉得刘备实乃是大汉数百载难得一见的仁德宗亲,心中的仰慕憧憬之情难以自拔。

  在看着马缓如此做派后,一位位士子纷纷向着李基折腰俯首,齐声道。

  “愿追随于府君,供其驱策,践行仁德之道!”

  “愿追随于府君,供其驱策,践行仁德之道!”

  李基见状,连忙上前扶着一位位士子,似是颇为欣慰地开口道。“若主公知晓此事,定然感慨‘吾道不孤,仁德之道不孤也’。”

  “于今日,吾便向诸位送上一句话,与诸位共勉之,以不忘此志,砥砺前行。”

  当即,李基令人送来笔墨,又寻找一块长白布,然后在其上书写了起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随着李基书写完毕,周围的士子读上此句只觉得一阵酸麻之感直冲大脑。

  或许“横渠四句”在李基看来,已然是后世再司空见惯不过的句子了。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横渠四句”言简意宏,几乎是完美总结了儒家所该有的精神标识,更是进一步升华了儒家所该穷极一生践行的境界。

  它所带来的冲击,不仅仅是让在场的士子不能自己,便是连贾诩的神色都为之激烈波动了起来,呼吸都变得多了几分粗重。

  直到片刻后,贾诩方才似乎平复了下来,但眼眸依然有着几分激荡地低声道。

  “子坤,你可当真是写了句不得了的东西啊!”

  “如何?看到此言,文和可有不惜一死以行此事的冲动?”李基笑着反问了一句。

  而贾诩这一次却是沉吟了良久,那目光紧盯了“横渠四句”不断打量着,方才悠悠地道了一句。

  “有。”

  李基闻言,不禁有些诧异地扭头看了一眼贾诩。

  “子坤,汝这是什么眼神?吾曾亦有心中之志,只是……”

  说到这里之时,贾诩的声音一顿,又继续闭口不谈。

  不过,仅是从贾诩的反应,李基便知道这一句话对于士子们的杀伤力是何等的巨大了。

  “文和,吾打算将此言作为‘仁德书院’的院训。”

  “此举于仁德书院而言,善;于主公而言,亦是善;便是于天下而言,也是大善。”贾诩表明着自己态度。

  而后,李基让简雍在流民营之中安排了一场区域作为这些士子的临时住所,那环境自然可以称得上是极差。

  只是在经历了一阵洗脑后,再加上李基将书写着“横渠四句”的白布往着那处区域一插。

  那些大多过去家境相当不错的士子们,非但没有嫌弃环境脏乱差了,反而就跟打了鸡血一般,一副随时要遵循“横渠四句”之道赴死的姿态。

  毫无疑问,士气可用!

  吴郡的人手无疑是相当紧缺的,此前就连正常通过“土木劳动者”慢慢施工的进度,李基都将主意打到这些士子的身上,想要招募“临时工”。

  如今想要大规模地在整个吴郡范围同时进行水利开发,可想要如果仅仅凭借着吴郡本身的人手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想要实行“以工代赈”的话,这些士子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没有这些能够读懂水利规划方案的士子指挥劳力,纵使劳力们有着一身力气,也根本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而当真是大规模开展水利开发,可想而知条件必然会是异常艰苦。

  在方方面面都异常紧凑的情况下,这些士子说不得要跟诸多劳力同吃同住都不是不可能的。

  因此,若是这些士子们没有先经历一番心灵洗礼,而是直接就像个工具人那样给他们指派任务,恐怕用不了几天时间就得跑得差不多了。

  毕竟这些士子原本的目标仅仅是参加“仁德书院”的入学考核而已,就连俸禄都没有,甚至是自带干粮的,还能强硬要求他们拼命不成?

  现在……

  恐怕这些士子们就算死在了吴郡开发水利的土地上,也会无怨无悔吧?

  而后,几乎是争分夺秒的李基,也没有给那些士子多少休整的时间,直接就召集着这上百位士子以及二十余名勉强抽调的小吏讲解“以工代赈”!

  其中,首要任务则是让这些士子们,各自去挑选适合进行“以工代赈”的流民。

  也便是……还有劳动力的青壮!

  这也是必须筛选的,否则为了一口饱饭吃,恐怕就算是老弱妇孺也必须会主动参与到其中来。

  只是,且不说老弱妇孺在艰苦的水利开发中能发挥多大作用。

  更重要的是,老人与孩子肯定会死!

  所以,分派了各自任务的士子与小吏按照要求自行挑选还具备劳役能力的青壮,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第169章 所烦恼者唯二

  等李基初步将小吏以及士子们的任务安排妥当,已是日落时分。

  而全程都跟在李基左右充当一个隐形人的贾诩,或许依然有一部份士子不太明白“以工代赈”的意义,但旁听的贾诩却是完全明白了李基如何安置流民的思路。

  待贾诩陪同着李基返回安排给李基的营帐之时,贾诩忍不住开口问道。“子坤果真是大才也,此法可是出自于《晏子春秋》?”

  倘若是过去,李基还当真不知道贾诩指的是什么。

  不过为了防备某个痴迷春秋之人,李基对与《春秋》有关的典籍如今都可谓是了如指掌。

  “以工代赈”,最早确实记载于《晏子春秋》:饥,晏子请为民发粟,公不许,当为路寝之台,晏子令吏重其赁,远其兆,徐其日,而不趣。三年台成,而民振。故上悦乎游,民足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