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剑桥留学生到物理学之神 第57章

作者:虚空圣堂

  “你平时遇到难题,要多与布鲁斯写信交流,我有预感,他的未来绝对不可限量。”

  劳厄嘀咕道,“我也不差。”

  伦琴道,“好,那我就等着,你也给我获一个物理诺奖回来。”

  劳厄立马愁眉苦脸,吃瓜不成反被教育一顿,伦琴教授就是太严苛了。

  另一边,柏林大学,普朗克的办公室内则充满了欢声笑语。

  他的得意学生施里克,早已没有当初骄傲冲动的模样,变得非常沉稳,而且意气风发。

  普朗克喜欢这个学生,甚至超越了李奇维。

  因为他和李奇维的关系,不仅仅是师生那么简单,更像是一种知己,忘年交。

  “老师,现在外面都在传您和布鲁斯的量子论,绝对是诺奖级的成果。”

  “有很大可能获得今年的物理诺奖。”

  普朗克微微一笑,他对这些荣誉看的很淡,后辈有所成就才是他的心愿。

  “恐怕每个学校的传闻都不一样吧,大家都想自己的学校能出一个物理诺奖者。”

  “以后出去介绍时,都会觉得更有面子。”

  施里克一下就被看透,尴尬地笑了笑,“不过,我真是羡慕布鲁斯啊,他如果能获奖,那也太年轻了。”

  普朗克闻言,思绪也飘到了远方,他也想期待一个奇迹。

  法国,巴黎大学,物理实验室内,居里先生正带着郎之万做实验。

  结果对方好像心不在焉一样,竟然接连犯了几个小错误。

  居里先生问道:“郎之万,你怎么了,是不舒服吗?”

  郎之万反应过来,连忙道歉,“哦,教授,我刚刚走神了,在想物理诺奖的事情。”

  居里先生闻言笑道:“你们这些年轻人啊,就是沉不住气,到了那一天自然会揭晓,你为什么要提前在意。”

  郎之万突然嬉皮笑脸,辩解道:“那是因为我希望教授您能获奖,这样以后我出去多有面子。”

  “我的导师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随便哪个大学都会聘请我吧。”

  居里先生被郎之万逗笑了,“我只是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怎么能奢求获奖,贝克勒尔教授才是实至名归。”

  郎之万道:“那也有您和夫人的功劳。”说到居里夫人,郎之万突然神色变得柔和,不过居里没有发现。

  美国,芝加哥大学,密立根教授正在和同事们交流。

  自从他把在布鲁塞尔青年学者会议上的见闻带回去后,顿时受到了大家的追捧。

  他们几所大学之间,经常举办一些交流会,主要都是年轻人参与。

  密立根现在被年轻人打击到了。

  玻恩、郎之万、劳厄、爱因斯坦都是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但是却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让他知道,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天赋,还是肉眼可见的那种。

  密立根有时都觉得,自己从事物理领域是不是错误的选择。

  搞物理,可能只需要最顶尖一批人就行了。

  他的脑海里又出现了李奇维的身影,那个耀眼到无法直视的天才,他能获得第一届物理诺奖吗?

  刚刚同事们还和他抱怨,美国现在的科学实力,离欧洲还有很多一段距离。

  本次能争一争的估计只有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的系主任,迈克耳逊教授了。

  大名鼎鼎的迈克耳逊-莫雷实验,证明了以太不存在,如此成果,绝对是诺奖级的。

  除了这些有资格争夺诺奖的极少数人,大部分都是抱着好奇的心态在观望和猜测。

  这些天,不论大报小报,不管是科技期刊还是新闻杂志,头版永远都是诺奖。

  政治家们从和平奖中看到了舆论。

  作家们从文学奖中看到了不服,自古文人相轻。

  只有自然科学从业者们,从三大奖项中看到了权威,看到了未来奋斗的目标。

  外界讨论的热火朝天,大家都在为自己的偶像祈祷,一派疯狂的景象。

  然而在瑞典,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秘密会议上,却出现了极大的分歧。

  最终候选人,一直没有确定,小组五成员,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由。

  感谢各位书友的大力支持,希望还没有首订的给个首订哦。

第84章 物理诺奖最终候选人

  1901年9月28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皇家科学院。

  古朴的建筑散发出浓郁的科学气息。

  成立于1739年的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建院之初起,组成人员主要有贵族、官僚,还有一部分大学教授。

  因为当时的权贵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的加入能给科学院带来很大的好处,所以没有遭到非议。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人员结构已经不满足科学院的要求。

  所以在十九世纪中期,瑞典皇家科学院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要求入选院士必须是瑞典各学科的杰出代表。

  通俗地说,没有真才实学(自然科学领域),你就评不上院士。

  从此,科学院才迈入新的正规发展时期,变成学术领域权威的代名词。

  整个科学院只有一个专职秘书处理日常事务,其他包括院长在内的所有院士都是业余的。

  他们不领任何工资,没有行政权力,就是单纯为科学做奉献。

  院士是一种荣誉头衔,没有高低之分。

  只有学士、硕士、博士、讲师、教授才是学术职业等级。

  当然,这些都不影响每个院士的含金量和学术权威。

  而现在,科学院的某间会议室内,里面的院士权威大佬们,却正在为诺奖的最终候选人苦恼万分。

  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的五名成员,都是从瑞典皇家科学院推举产生,他们分别是:

  瑞典隆德大学教授艾瑞克、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教授哈维兰、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教授萨维奇、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奥洛夫、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教授奥斯特(外籍院士)。

  其中艾瑞克就是当初给汤姆逊写信的那位,他希望听听老友的建议。

  而哈维兰是安德斯的舅舅,安德斯就是在法国放射学会议上,挑衅李奇维的那个纨绔学二代。

  此时,艾瑞克开口道:“各位,根据前面几轮的评选,现在只留下六份成果。”

  “其实我们已经延期了,按理来说,应该在8月份就确定最终候选人。”

  “不过考虑到是第一次举办,所以科学院允许我们延长,但时间也只到这个月底。”

  “按照奖项的规定,最多只有两份工作成果可以同时获奖;如果一份成果由二人或三人完成,则应共同奖励。”

  “但是一次最多只能有三位获奖者。”

  “所以各位,让我们再好好看看手里的资料,请大家再次陈述推荐理由。”

  艾瑞克带头翻看起资料,上面详细写着各候选人的资料及成果信息:

  姓名,年龄,国籍,职业身份,主要成就等。

  1、伦琴,56岁,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发现X射线及其应用。

  2、汤姆逊,45岁,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以及发现电子。

  3、贝克勒尔(49岁,法国,巴黎理工大学教授)、皮埃尔·居里(42岁,法国,巴黎大学教授)、玛丽·居里(34岁,法国,赛福尔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讲师),对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共同研究。

  4、洛伦兹(48岁,荷兰,莱顿大学教授)、塞曼(36岁,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的共同研究。

  5、普朗克(43岁,德国,柏林大学教授)、李奇维(21岁,清国,剑桥大学在读博士生),共同发现量子论,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6、李奇维(21岁,清国,剑桥大学在读博士生),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解释光电效应定律和提出光的波粒二象性概念。

  看完手中的资料后,艾瑞克眉头紧皱,内心纠结。

  如果不是奖项规则的限制,六个成果应该统统获奖,处理非常简单。

  但是现在,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如果不能选出一个让所有物理学者都满意的结果,恐怕很难再举办下去了。

  他首先开口说道:“我先说下我个人的看法。”

  “六个候选成果中,其中伦琴的X射线是时间最早得到确认的,它开启了物理学新现象的大门。”

  “在此之前,物理学一直被三大分支统治,没有它们解释不了的东西。”

  “所以,我认为伦琴可以作为最终候选人之一。”

  剩余四人微微一愣,艾瑞克说的是之一,那表示他还要再加一份成果,难道是他的好友汤姆逊?

  众人是知道他和对方的关系的,不过这样是不是有裙带关系的嫌疑。

  不料艾瑞克接着说道:“至于第二份成果,我认为量子论很适合。”

  “它的提出,正式开启了现代物理学,打破了几百年来的连续时空观,意义非凡。”

  “X射线、放射性、电子的发现,是现代物理学现象的表露,而量子论则首次从理论上证明了物理学的未来。”

  “因此,我提议将伦琴、普朗克、李奇维三人作为最终候选人,表彰他们的非凡成就。”

  话音刚落,会议室内响起了几人的私语声。

  不一会儿,哈维兰开口说道:“艾瑞克教授,我有点不同的意见。”

  艾瑞克示意他继续,其余三人也都静静地听着。

  “关于伦琴作为最终候选人我没有意见,但是布鲁斯·李是不是有问题。”

  “原谅我称呼他的英文名字,因为他的清国名字实在太难发音了。”

  “首先量子论的提出刚刚不到一年,虽然有光电效应的验证,但依然不够充分,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

  “其次,布鲁斯·李是一个清国人,那里是什么情况,我想在座的各位都很清楚。”

  “如果一个西方世界的科学最高奖项,竟然颁发给清国人,我想一定会有很多人质疑奖项的公平性和权威性。”

  “严重一点,甚至会有不好的政治影响等。”

  “最后,我听说布鲁斯·李的为人十分高傲,经常口出狂言,在他还是本科生时,就当场挑衅开尔文勋爵等物理前辈。”

  “这些是我认为他不合适的理由。”

  “至于1-4的成果,我认为从重要性看,没有高下之分,只不过伦琴的发现确实最早,所以首届诺奖颁给他,比较合情合理。”

  当哈维兰说完他的看法后,会议室内陷入安静,其余几人好像闻到一种不同寻常的气味。

  就连艾瑞克也忍不住朝哈维兰看去,后者面色平静,仿佛刚刚在陈述的是事实,没有任何偏见。

  这时,奥斯特忽然说道:“哈维兰教授,我认为你刚刚的话有些偏颇。”

  哈维兰闻言没有生气或动容,而是微笑着回应对方,表示愿闻其详。

  奥斯特继续说道:“各位,我们要始终记着,诺贝尔先生在遗嘱中的要求。”

  “他曾说:物理奖给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发现或发明的人,对于获奖候选人的国籍不予任何考虑,谁最符合条件谁就应该获得奖金。”

  “既然连国籍都不重要,那职业身份、性别、年龄、候选人性格就更不重要了。”

  “我更反对的是,学术评奖不应该与政治沾上关系。”

  “不管现在东西方之间有没有战争,那都是一部分人的事,不是科学家需要考虑的事。”

  “当然,除非发生那种亡国灭种之类的不可原谅之战争,才是需要考虑影响的。”

  “从单纯的科学成就及重要性而言,量子论比其它五个成就都要更强一筹。”

  “这一点,我想在座的各位应该没有异议。”

  “我们就按照最朴素的道理即可,谁最好,奖项就颁给谁。”

  “所以,我建议最终候选人是普朗克、布鲁斯·李。”

  “另外,我再补充一下,第一届物理诺奖颁给清国人,反而更能突显诺贝尔奖的至高无上。”

  “它超越了一切偏见,以后全球的所有物理学者都会为之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