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剑桥留学生到物理学之神 第118章

作者:虚空圣堂

  随着李奇维的一句:以上就是我的博士论文内容,欢迎各位专家指正。

  会场内的众人终于能够松一口气了。

  之前李奇维在上面滔滔不绝,让所有人都敛声屏气,不敢放松精神。

  生怕一不小心,跟不上他的节奏,导致后面的内容听不懂,那就尴尬了。

  不过还好,行星模型论文,相比相对论,里面没有复杂的数学计算,主要是各种实验数据。

  在场的人基本都能明白,所以对这项研究就很有兴趣。

  只有听的懂,才会感兴趣!

  此时,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想让出第一个提问的机会。

  于是,卢瑟福笑道:“既然布鲁斯你的论文,和我还有点关系。”

  “那我就第一个提问吧。”

  “我也想知道,为什么我会错过这个精彩的理论。”

  卢瑟福的话,让大家会心一笑,不少人知道其中原委。

  李奇维也是笑道:“卢瑟福,伱随便问吧,反正结果已经被我捷足先登了。”

  “你现在后悔也来不及喽。”

  众人哈哈大笑。

  卢瑟福假装无奈地叹口气,然后神色严肃说道:“第一个问题。”

  “为什么你会想到用金箔做轰击实验?”

  李奇维说道:“其实我第一时间并没有想到金箔。”

  “而是当初我制造样品时,想找一种很容易制形的材料。”

  “所以我就想到了延展性很好的金。”

  “这种实验,基本很难从理论上去分析,几乎就是靠试。”

  李奇维朴素的回答,让卢瑟福点点头。

  因为他当初做这个轰击实验时,就是因为觉得太繁琐。

  没有理论的支持,需要靠无数的实验去凑。

  而他那时又在放射性研究的关键阶段,自然不可能浪费心力在这种穷举类实验上。

  其实,这体现了物理研究的两个方向。

  一个是先有理论,后有实验;另一个则是先有实验,然后归纳出理论。

  两种方式没有好坏之分,全都是推进物理学发展的手段。

  同时,李奇维的博士论文也说明,即便不是天才,也依然可以通过勤奋的实验弥补不足。

  有时候,很多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往往就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学原理。

  这一点,李奇维深有体会。

  接着,卢瑟福又问出第二个问题:“布鲁斯,你论文中否定枣糕模型的核心现象是,有极少部分的α粒子发生了大角散射。”

  “但是,如果考虑用多次散射,其实枣糕模型也可以解释大角散射。”

  “比如,α粒子因为和原子中的正电荷,发生多次反射,正好被反弹回去。”

  卢瑟福说完后,汤姆逊轻轻点头,显然他认为有这种可能。

  李奇维笑着回答:“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很符合逻辑。”

  “但是我在提出行星模型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点。”

  “并且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不过,我没有把它放在我的论文中。”

  “我可以现场给大家推导一下,可能需要用到概率的知识。”

  接着,李奇维一边计算,一边讲解。

  “按照行星模型的设想和实验结果,大概每八千个α粒子,就会有一个原路返回。”

  “可是,如果按照枣糕模型,根据概率计算,则只有百万分之一的α粒子会因为多次反射而返回原路。”

  “理论与实验结果,有数量级的差异,显然说明枣糕模型有不足。”

  此时,众人都忍不住点头,显然李奇维的计算非常有说服力。

  因为实验结果是真实的数据,所以必然说明枣糕模型有问题。

  卢瑟福也被李奇维的计算说服,对方完全是以理服人。

  有了卢瑟福的开头后,开尔文勋爵和瑞利勋爵又先后问了一些问题。

  不过,由于行星模型的构想非常完美,李奇维毫不费力就解释了他们的疑惑。

  其实两人自己也知道,凭借他们现在的实力,很难真正难倒布鲁斯了。

  对方早已成为物理学的领军人物了。

  答辩委员会的最后一人,亨利·布拉格教授,这时开口了。

  “布鲁斯,我记得你说过,量子论是适用于原子的理论。”

  “可是为什么在你的论文中,我看不到你的尝试。”

  “你难道有什么最新发现,认为量子论不再适合微观粒子吗?”

  李奇维心中一惊,好家伙,你快要拆穿我的把戏了。

  他当然知道行星模型存在的问题。

  其中,最致命的弱点就是电场力无法满足稳定性的要求。

  即无法解释电子是如何稳定地待在核外的。

  按照经典电动力学,由于电子做圆周运动,一定会辐射出电磁波。

  于是电子会损失能量,从而跌落到原子核内,同时发射连续光谱。

  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原子这种东西。

  只有打破经典电磁学的观念,引入量子化轨道,才能解释行星模型的稳定性。

  李奇维之所以仅仅提出行星模型,而不是直接量子轨道,就是为了给玻尔铺路。

  玻尔是物理学未来的关键人物。

  李奇维最近心中有一种隐隐的感觉,他不能大幅度改变历史,否则会发生很可怕的事情。

  所以,用量子论正确解释原子结构,必须交给玻尔。

  由他开启量子力学的大门。

  但是现在,李奇维又必须正面回答这个问题。

  而这个提问的人,也不是什么无名之辈。

  亨利·布拉格有个儿子,叫劳伦斯·布拉格。

  他们父子俩,因为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从而共同获得了1915年的物理诺奖。

  那一年,劳伦斯·布拉格仅仅25岁。

  真实历史上,劳伦斯·布拉格也是最年轻的物理诺奖获得者。

  从此,他们父子二人成为物理学界的一桩美谈。

  但是,也有不少人怀疑劳伦斯·布拉格的贡献。

  认为只要有个好爸爸,诺奖也能随便拿。

  后世,某些小学生动不动就有什么机器人的科研课题。

  但是这些和劳伦斯·布拉格比起来,就差太远了。

  我的召唤师比你强!而且强一个次元。

  然而如今,劳伦斯·布拉格的记录已经被李奇维打破了。

  不出意外,后世的物理诺奖获得者,再也不会比李奇维更年轻了。

  现在,面对亨利·布拉格的提问,李奇维只能模糊回答。

  “非常好的问题,布拉格教授。”

  “其实,我也想过这个问题,但是我觉得使用电磁相互作用,已经足以解释原子核和电子的运行过程。”

  李奇维在解释的过程中,为了更能强化自己的模型,甚至使用了复杂的数学,去证明电子是如何运转的。

  跟使用几十上百个圆,去证明地心说有的一拼。

  并且,他故意提高了声音,显得非常自信。

  于是,震慑住了所有人。

  亨利·布拉格也微微点头,显然作为博士论文,没必要如此苛刻。

  完全可以等对方毕业后,再深入交流。

  行星模型是注定要发展成为一门理论的。

  至此,答辩委员会,除了导师汤姆逊,所有人都对李奇维进行了提问。

  剩下的就是由皇家学会成员为主体,组成的评审团来提问了。

  不过,评审团不是答辩必须的,而是汤姆逊单独为李奇维要求的。

  他们的提问,哪怕李奇维没有回答上来,也不影响获得博士学位。

  不过,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

  评审团内心:我也不知道该问啥啊?

第149章 恭喜你,李奇维博士!

  当答辩委员会的几位大佬,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问倒李奇维后,其他人也就不敢奢望了,哪怕是皇家学会的会员们。

  所有人都明白,物理学术领域,很少有问题能难住对方了。

  这种答辩学生碾压评审教授的事情,后世也有几例。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他在博士毕业论文答辩时,跟答辩组说:“我的论文你们一辈子都看不懂。”

  然后他就答辩通过了.

  当时的答辩组长还是大名鼎鼎的罗素。

  可见天才的毕业答辩,全都是与众不同的。

  现在,面对李奇维的意气风发,众人就深切体会到这种感觉了。

  不过,这本就是一场答辩会而已,实在不行,还可以倚老卖老嘛。

  斯旺年迈的嗓音,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布鲁斯,你的博士答辩实在太精彩了。”

  “说实话,看你的论文,总感觉我们这一批老家伙跟不上时代了。”

  “曾经我最为擅长的力学分析,还有电磁场计算,都派不上用场喽。”

  “有时候真想回到年轻的时候啊,有无穷的精力探索物理的奥秘。”

  李奇维笑着说道:“斯旺先生,您过谦了。”

  “正是因为有您这样的老一辈打基础,才有如今物理学的繁荣。”

  斯旺笑了笑,然后说道:“布鲁斯,我有个疑问,不是关于伱的论文,而是关于你的一篇专利。”

  “我曾研究过你的钨丝专利,我很好奇,你没有做过验证实验,怎么就能确定钨丝更适合做灯泡呢?”

  “我想,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人,总不会自降身份,去研究灯泡的机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