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剑桥留学生到物理学之神 第100章

作者:虚空圣堂

  在理论物理上有天赋就算了,现在连实验物理都要逆天了。

  “布鲁斯,你确定你的实验结果可靠吗?”汤姆逊此刻非常激动。

  “我是说,原子结构研究可不是相对论,仅仅在大脑中推导即可,它是需要切实可信的实验数据的。”

  李奇维郑重道:“教授,你放心,所有实验的原始数据,还有实验仪器我都记录完整。”

  “整个实验,我也连续测量了三次,每次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完全能够证明我的行星模型假说。”

  “我最近正在撰写论文,进行最后的理论分析和确认。”

  汤姆逊大喜过望,“好好好,布鲁斯,那你好好写论文,我真是迫不及待想看你的成果了。”

  其实也难怪汤姆逊会如此激动。

  电子的发现,以及枣糕模型的提出,可以说是他最得意的成就。

  也是他未来获得诺奖的基础。

  但是从他提出这种原子模型后,就再也没有得到更深入的进展了。

  原子到底长什么样?没有人知道。

  任何手段都无法直接观测原子的内部。

  于是,他只好把这个课题交给学生,期待有一天奇迹发生。

  自己则继续研究阴极射线。

  这个时代,各种阴极阳极射线,才是物理学研究的热门方向。

  很多成就都是通过分析这些射线得到的,包括电子。

  如今,汤姆逊听到李奇维竟然对原子的结构,有了更底层的发现,当然欣喜若狂。

  这是一种巨大的突破。

  一方面,这种级别的物理成果能让物理大佬们感到精神上的满足。

  另一方面,李奇维毕竟是卡文迪许的学生,还是他汤姆逊的博士生。

  学生有出息了,老师当然与有荣焉,更能成就一段师徒佳话。

  李奇维看着汤姆逊激动的模样,也是非常感慨。

  真是一个好时代啊,各种伟大的发现和现象层出不穷。

  原子结构是可以和相对论相提并论的伟大物理成果。

  真实历史上,20世纪初期就是两大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占据整个物理学。

  相对论几乎就是爱因斯坦一人唱独角戏,镇压无数天才。

  而量子力学则是群星汇聚,由无数顶尖大神共同提出、发展、完善,其中也包括爱因斯坦。

  这两个理论有着各自的研究对象和物质基础。

  其中,相对论的研究对象和基础就是宏观宇宙星体。

  黑洞、引力波、宇宙膨胀并由此催生出了宇宙学原理和模型。

  而量子力学的研究对象和基础就是微观粒子,在发展前期,则主要指光子和原子。

  而原子内部,后来又先后有了电子、质子、中子、夸克等等。

  所以说,原子结构的研究是量子力学的核心。

  真实历史上,汤姆逊1897年发现电子,提出原子结构【枣糕模型】,结束了原子不可分的争论。

  然后他被自己的学生,卢瑟福,于1911年提出的【行星模型】所推翻。

  无独有偶,卢瑟福又被自己的学生,玻尔,于1913年提出的【玻尔模型】(轨道量子化)所推翻。

  当时的玻尔,就是以普朗克的量子论为灵感,才设想出电子轨道是量子化的。

  后来玻尔模型又经过无数天才的补充完善,最终才形成系统的原子结构理论,为量子力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其中玻尔的学生,海森堡,以一己之力创立了【矩阵力学】(量子力学的一种形式体系),并提出【不确定性原理】。

  至于量子力学的另一种形式体系,则是由薛定谔提出的【波动力学】。

  卢瑟福的女儿嫁给了一个叫福勒的物理学家,而福勒有个学生叫狄拉克。

  他创新地则把相对论引入量子力学,建立了相对论形式的薛定谔方程,也就是【狄拉克方程】。

  居里的学生是郎之万,而郎之万后来有个学生叫德布罗意。

  就是他,在光的波粒二象性基础上,去掉光,认为所有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至此,量子力学的三大原理:量子化、不确定性原理、波粒二象性,全部建立。

  其中量子化的标志成果,一个是光电效应,另一个就是电子轨道量子化模型。

  由此可见,原子结构的研究多么重要。

  可以说,没有对这些微观粒子行为的研究,就没有量子力学的出现。

  李奇维选择先提出行星模型,而不是直接到玻尔模型,也是有自己的考虑。

  如今,上面这些未来的大神中,年纪最大的玻尔此刻也才17岁,明年才会进入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主修物理学。

  没有这些大佬的加入,李奇维的成神之路,就显得无聊乏味。

  所以,他在等。

  反正对于博士毕业而言,核式结构已经足矣。

  而量子力学,将随着他的博士论文,正式开启,成为与相对论并驾齐驱的存在。

第130章 原子研究与量子力学

  从汤姆逊的办公室出来后,李奇维就开始了忙碌的工作。

  李奇维一边梳理着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史,一边在撰写自己的博士论文。

  这是他前世养成的习惯。

  他喜欢首先从宏观层面,把握住物理理论的发展脉络,理清各理论之间的先后关系。

  只有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不会被各种人物名字和学说,搞得眼花缭乱,分不清重点。

  相对论的发展比较单一清晰,没什么可说的。

  但是量子力学及原子结构,就非常复杂,涌现出的大神也最多。

  公元前400年,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的概念,他认为万物由原子构成。

  16-17世纪,自然科学体系建立后,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了原子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物质。

  此后一段时间,原子一直都是化学家的研究领域。

  1789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定义了原子一词,从此,原子就用来表示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单位。

  1803年,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道尔顿,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著名的原子学说。

  该学说认为原子就是小到极致的实心球体,本身不带电,里面什么都没有。

  道尔顿还测量了不同原子的质量,他以氢原子的质量为1,规定了其他原子相比氢原子的相对质量。

  当然他的测量结果非常粗糙,但也激发了人们对于原子结构的研究热情。

  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发现,灰尘在水面上会发生不规则运动。

  这进一步证明了微粒学说,这一现象也被称为布朗运动。

  1877年,德绍尔克思提出,布朗运动是由水分子的热运动导致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德绍尔克思的基础上,爱因斯坦目前的博士论文,其中一部分内容就是为了解释布朗运动的。

  他也从理论上证明了原子是一种真实存在。

  尽管有不少新的现象,但是从道尔顿以来,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一直影响着物理学家。

  直到1897年,汤姆逊发现了电子,这才证明原子内部还有细分结构。

  原子本身不带电,而电子又带负电,说明原子内部存在带正电的东西。

  它们与电子所带负电荷正好中和,使得原子呈中性。

  于是,关于原子内部结构的研究,吸引很多物理学家的加入。

  真实历史上:

  1911年,卢瑟福通过α粒子轰击金原子的散射实验,证明了原子内部又分为电子和原子核。(现由李奇维提出)

  1913年,英国化学家索迪,提出了同位素的概念。

  他认为在元素周期表里存在位置相同,而相对原子质量不同的原子。

  紧接着,汤姆逊发明质谱仪,发现了几十种不同元素的同位素。

  1919年,卢瑟福又通过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原子核由质子组成。

  1932年,卢瑟福的学生,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铍原子核,又发现了中子的存在。

  物理学家这才搞清楚同位素的本质,即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这些原子互称同位素。

  后来发现,铀原子存在三种天然同位素:U234、U235、U238。

  其中U235是最重要的一种同位素,影响了世界。

  1939年,德国物理学家哈恩,用中子轰击铀的原子核,发现了核裂变现象。

  至此,原子的结构终于被弄清楚。

  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

  在这一段时期,伴随着原子结构研究的,则是量子力学框架的建立与发展。

  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论。(现由李奇维提出)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解释光电效应。(现由李奇维提出)

  1909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这是他对量子力学的最大贡献。(现由李奇维提出)

  1913年,玻尔提出电子的量子化轨道,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概念,认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1925年,海森堡创立矩阵力学,是量子力学的第一个版本。

  1925年,泡利提出泡利不相容原理。

  1926年,薛定谔创立波动力学,是量子力学的第二个版本。

  1926年,狄拉克证明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在数学上是等价的。

  1926年,玻恩提出波函数的概率诠释,后来成为“哥本哈根解释”。

  1927年,海森堡提出不确定性原理。

  1928年,狄拉克将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结合,创立相对论量子力学,奠定后世量子场论的基础。

  1935年,薛定谔提出著名的思想实验“薛定谔的猫”,将微观世界的量子行为,推演到宏观世界。

  1948年,费曼创立量子力学的路径积分形式,是量子力学的第三个版本。

  可以说,1925年-1928年,就是量子力学的巅峰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更是发生了一场最重要的事件。

  以爱因斯坦和薛定谔为首的一派,与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

  针对量子力学,在1927年的第五届索尔维会议上,爆发了一场物理学史2000年以来最精彩的惊世对决。

  大名鼎鼎的“上帝不掷骰子”,就是从那场会议流传出来的,为无数后人津津乐道。

  在量子力学理论完全成熟后,原子结构的研究依然继续向前深入。

  物理学家们在30年代发现了弱力、1947年发现了强力,这两个都是跟原子核有关的力。

  并由此解释了物质发生放射性衰变的本质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