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品御猫
新政的推行将能更加顺利,皇帝踌躇满志,当朝就再次调整了中枢的人事。
内阁首辅周炯再上辞呈,皇帝允准其荣养还乡。
林如海接任周炯,成为国朝最年轻的首辅大学士,主持新政变法之事。
英国公张岳随了老圣人驾鹤西去,军方第一人的离开急需一个领头人。
故此,皇帝下旨,破天荒的任命了国朝第一位皇族大帅。
靖王刘怡,出任大都督府第一任大都督,天下兵马大将军,总领国朝军务。
免去夏令行内阁次辅职,任命其为监察院院长,监察百官及天下万民。
荣国公的爵位,由贾琏接任。同时调令其火速回京,出任京营节度使之职。
而永丰侯贾琮,因其无诏私自回京,功过相抵,并免去其太仆寺寺卿一职,降为翰林院掌院学士,入翰林院修《高宗实录》。
第五百七十五章 携妻远行避风波
老圣人的离去,中枢的权力交接,代表着昭武时代彻底结束。
林如海出任内阁首辅,其后内阁、六部也作出了不少调整,最明显的就是大量少壮派官员晋封三品堂官,开始执掌权力,成为变法新政最忠实的拥趸。
而就在朝廷万象更新的时刻,贾琮却好像从众人视线中消失般,月余不见踪迹。
便是有心人跑去翰林院寻找,都没有看到贾琮的身影。
《高宗实录》,贾琮从未想过短时间内草草完成。
事实上无论是《太祖实录》还是《太宗实录》,贾琮在看完这两册实录之后,对其上的记录描述都不怎么满意。
就拿太祖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一场场大战来说,总是寥寥数语的进行简单的叙述。
某某年某月某日,帝命某某攻打某地……阵斩十万,某某府光复……
太祖爷调兵遣将的过程呢?将帅是采用什么策略计谋呢?将士们浴血奋战的情景呢?其中百姓箪食壶浆喜迎王师的喜悦呢?
实录实录,你不能只用草草数语就把后世百姓给糊弄了啊。
记录历史,吸取教训,然后再奋发图强。
这才是天朝历经磨难,依旧屹立历史长河而不倒的重要原因。
故而他决定换一个方式去记录历史……
起居舍人赵申是大半夜被贾琮从被窝里拖出来的,天一亮就就绑上了马车,在几名亲兵的护卫下一路出了西城门,最终在皇陵停下。
“你竟然要重现圣人的一生?这可不是一两年能完成的?”
别说还在懵逼状态的赵申,戴权也被贾琮的想法吓了一大跳,见过疯狂的,可没见过这么疯狂的。
若真按照贾琮的想法,他要走遍老爷子当初走过的所有州府,去重新记录每一场大战,去重现老爷子微服私访时查办的每一个贪官……
没个三五年甚至是六七年,那是绝不可能完成的。
这个在别人觉得不现实的想法,贾琮却是极为认真。
“戴公,我不只是为了编撰《高宗实录》,更是为了走出去看看,看看地方民情,为将来做准备。”
老圣人是个在宫里呆不住的人,南征北战打了大半辈子仗不说,他还曾数次下江南、入蜀地,微服私访的事也干过不少。
千万可别觉得老爷子真是为了享受,江南、蜀地,这是国朝最精华的两个地方。
跟着老爷子走过的路再走一趟,不仅仅可以从地方志中寻到宫中没有的特殊记载,还能看一看这些年各地的民生变化。
总是坐在京城,拍脑袋的制定国策,那是不接地气的。
经过贾琮的解释,戴权不但认同了这个想法,更是与赵申一同回忆,按照《起居注》中的记录,在舆图上给贾琮标注了老圣人去过的州府地方,并贴心的找来了一名内侍,准备让他跟随其一同出京。
被“禁足”皇陵的赦大老爷得知贾琮又要出门时,很想跟着一同离开。
可惜这些日子弹劾他的折子就没停过,皇帝老爷已经数次派人过来叮嘱过,让他好好呆在皇陵莫要去人前晃悠……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朝各大布政使司、都护府、宣慰司几乎都呈上了急奏,三千羽林化整为零,将他们当地反对新政的门阀豪绅杀了个七七八八。
经过有司粗略计算,从老爷子驾崩至今不过四个月时间,死在羽林郎手中的人已经不下两千了,而且数字还在飞快的增加。
这死的人一多,朝中的人就需要有个宣泄的途径。
皇帝老爷不能有错吧,老圣人又躺在了皇陵里,那还能找谁呢?
于是乎,赦大老爷就成了满朝文武宣泄愤怒与恐惧的最佳对象。
不过明眼人都知道,就算拿弹劾的折子把勤政殿给淹了,那也不可能对贾赦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毕竟人家主动认罪认罚,官爵是撸了个一干二净,主动去了皇陵静思己过。
有太祖爷赐下的那块丹书铁券在,能做到这程度,已经很不错了。
“爹,你就在皇陵好好静养,儿子不可能一去就是数年不回。我已经跟林姐姐商量好了,正好江南那边的义务教育推进的不错,她打算去巡查一番,儿子就借着这个机会,陪她去江南转转。”
公私兼顾才是最完美的,他们夫妻俩也正好可以暂时离开中枢,省的人家说林首辅权倾朝野。
贾赦又不是真的傻,贾琏即将回京执掌京营,妹夫兼亲家又成了百官之首,宫里还有个皇妃……
再让小儿子、儿媳妇呆在京城,皇帝、太子不介意,不代表朝中大臣没意见。
出去转转也好,等过上几年再回来,资历、阅历都没有破绽了,估计皇帝也就可以正大光明的给小儿子加加担子了。
……
出京前的准备工作基本上已经弄的差不多了,贾琮带着自己拟好的旅行讠……工作计划来到了勤政殿。
皇帝老爷自老圣人驾崩,精神状态始终没有恢复。
太子刘弘就一直在勤政殿帮着处理奏章,听到月余没怎么出现在宫中的贾琮竟然主动来了,好奇的传了他进来。
“你小子总算出门了,快来帮我看看这些。市舶司的账目我算了好几次,每一次的数字都对不上号。”
可怜堂堂太子爷,诗词书画样样精通,被东宫一众师傅狠夸的存在,竟然被一堆账目折磨的没了脾气。
贾琮将手中的旅行计划……工作计划交给了刘弘,顺手提起笔就开始整理市舶司的账目。
“啊!你竟然打算丢下我出去玩?”
一声尖叫,吓得贾琮的手一哆嗦,纸上就多了一道长长的黑线。
刘弘总算明白贾琮这一个月没露脸是在干嘛了,这小子竟然制定了一份“游玩”计划,准备将国朝的大好河山都走上一遍。
本宫堂堂太子爷都没这么潇洒过!
凭什么?不许去!留在京城给我干活吧!
可惜,刘弘最终还是向现实低了头,因为贾琮的理由很充足。
“我这可不是去玩,随着新政的推行,一直呆在京城是无法切身体会到国策实施的好与坏的。总要有人出去看看,我不去的话,四哥觉得谁能担当此任?”
宫中需要一双足够可以信任的眼睛,除了贾琮,刘弘想不到别人。
龙禁卫足够忠诚,但龙禁卫一群糙汉子,很可能都读不懂新政的各项政策。
至于朝中的那些文官……
算了吧,能不阻碍新政施行就谢天谢地了。
君不见,礼部左侍郎徐晋还苦逼的在山西跟那些银号、钱庄的人斗法呢。
一个纸币发行就够中枢头疼了,林首辅那还有一堆的新政国策准备推行呢。
“我明面上是为《高宗实录》采风,暗中会考察地方民情,每到一处,我都会详细记录当地的物价、民生、吏治等等情况,四哥最好派些信得过的人跟着我,咱们往来书信,不得假手于人。”
如今京城官员的操守还行,但地方上的文武官员,说实话贾琮并不怎么相信。
不但贾琮不信,刘弘也不信。
天知道那些国泰民安的奏折背后,会不会只是面上光亮。
他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同意了贾琮的打算。
“那行,你出去走走也好。最近有人老是在我耳边说,林师傅升任内阁首辅,你二哥又要回京执掌京营,说你家权势太盛……”
得,不用说贾琮也看出了刘弘的头疼之处。
这些人对贾琮本人没意见,对林老爷、赦大老爷等等都没啥意见。
但百官都会提防伊霍之事出现在国朝,跟刘弘说这些纯粹是为了朝廷安稳。
正好,这也算是给了贾琮离京的理由。
很快,刘弘就以监国太子的名义下旨,封贾琮为采风使,出京为《高宗实录》的编撰采风。
同行的还有两百羽林郎,一同护送文安公主下江南巡查地方教育工作。
贾琮离京前还特意去求见了一次正在静养的皇帝老爷,可惜皇帝老爷没有见他,只让夏守忠交给他一个小匣子。
等一行人已经登上南下的官船之后,贾琮才与黛玉在船舱中打开了那个小匣子。
小匣子很精巧,里面用红绸包着一个小小的东西。
“哈,竟然是虎符?”
虎符下压着一张纸,纸上写着几行字,大概意思是凭此虎符,贾琮可调动各地驻军,人数无上限。
并让贾琮留意一下远海各市舶司的情况,特别是那些依靠海贸发家的海商。
黛玉看完了纸上的内容,用手托着下巴静静的回忆这些日子听到过的消息。
“如果是市舶司这边的事,那我倒是有个猜测……”
不愧是贾家的女诸葛,黛玉很快就将最近朝中的几个不太起眼的消息串联了起来。
“去年中秋,国朝好几大远洋船队从西洋回来了,当时就有人说起了英吉利王国的议会制度,觉得这种制度,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君王昏庸而导致国将不国、民不聊生……”
嗯?
这是君主立宪思想的启蒙?
不过就当下英吉利王国的议会,那可是贵族集团拿来糊弄人的,压根就是贵族集团与王室的分权产物。
说句难听话,国朝当初还没改革的内阁、廷推制度都能吊打所谓的议会制。
“说这些的都是什么人?”
这几个月贾琮不是忙着国丧之事就是在琢磨出京的计划,还真没注意到京城出现了“君主立宪思想的启蒙”。
黛玉回忆了许久,这才笃定的说道:“仔细一想,这些人好像都是新晋的大海商,以及他们在朝中支持的官员。比如新任的户部右侍郎杨宁,他就是广东商会会长杨经纬的嫡长子。”
杨经纬这个人贾琮很熟悉,贾家在儋州的养珠场,大半就是卖给了杨家的珠宝铺子。
这人是最早一批支持朝廷开海的商人,也算是借着这个东风,组建了国朝最大的民间远洋船队,赚了个盆满钵满。
他的嫡长子杨宁也很争气,在儋州知州的任上两次大计上上,升任肇庆府知府,并因精通财赋,被调入京城出任户部郎中。
上月中枢各部人员大调整,杨宁再次晋升,成为户部右侍郎,主持各地市舶司的财税事宜。
黛玉觉得口中叙述无法完美表达出她的意思,于是提笔在纸上写写画画。
很快,一张关系图出现在了纸上。
户部右侍郎杨宁都只是其中一环,图的中心是贾琮意想不到的一个人。
光禄寺卿魏尔舒,魏文正公的嫡二子。
“他怎么会牵扯进来?魏老二除了诗书字画,他连秦楼楚馆都懒得去……”
魏家守孝三年,长子魏尔铭虽然继承了临江侯的爵位,可依旧在书院教书。
二子魏尔舒因其父余荫,再进一步成了九卿之一的光禄寺卿。
但光禄寺这个衙门没多大的权力,属于清流官。
按说怎么扯也扯不到他的身上去……
不过等到他顺着黛玉画出的线理清这些人的关系后,总算是理出了一丝思路。
魏老爷子半生送给了天下,半生送给了教育。
他不止在老家办了书院,更是在他任过职的地方都开办了大大小小的书院学堂。
而这些书院学堂走出来的人物,都要尊称魏家二子一声师兄……
借着这个关系,魏尔舒虽说手中权势不大,但人脉却是遍布官、商两道。
当初魏老爷子亲口跟贾琮说过,他那长子就是个教书匠,二儿子看似精明,却也是个迂阔的老实孩子。
上一篇:我,大唐军神,从灭突厥开始崛起
下一篇:三国:被刘备赶走,我截胡孙尚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