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御猫 第242章

作者:一品御猫

  在大大的庄子里面

  挖呀挖呀挖

  种大大的土豆

  生多多的娃

  ……”

  嗯?

  一旁的太子刘弘疑惑的问道:“这土豆跟生娃有什么关系?”

  贾琮仰头四十五度望天:“四哥啊,土豆种的越多越大,百姓们就有更多的粮食填饱肚子,就能养得起更多的娃了啊!”

  好有道理!

  刘弘看着自己挖出来的土豆蛋子,感觉身上有使不完的力气,更加卖力的挖了起来。

  大约一个时辰不到,四处开始报喜。

  “天佑大夏,亩产三十三石!”

  “启禀陛下,臣这边亩产三十六石!”

  “祥瑞啊,祥瑞,臣这边亩产已经高达三十八石!”

  皇帝老爷的金锄头果然自带仙气,挖出来的土豆亩产乃整个庄子中的最高产量,高达四十一石!

  当然,户部、礼部的人绝对不会说出这片地,是庄子里长势最好、照看最精细之处。

  庄子里沸腾了,无论是百官还是百姓,无不开始欢呼。

  此时的众人不分尊卑派系,也没有勾心斗角的心思。因为这片土地上还没有出现过亩产如此之高的粮食,这代表着他们这一代人要名垂青史了。

  解万民饥馑之苦,泽被苍生,功德无量。

  刘恒捧着一块大大的土豆,恭恭敬敬的献给了太上皇老爷子。

  “父皇,天赐祥瑞,咱们大夏的百姓再也不怕饿肚子了!”

  ……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

  轰、轰、轰~

  这片土地的人,每逢喜事就喜欢放炮仗,今日的炮仗尤为震天动地。

  不知是礼部的哪位仁兄,竟然从大都督府借来了九尊大炮。

  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九尊大炮齐响。

  皇帝手捧黄布覆盖的托盘,托盘上放着一块还带有泥土的土豆,他慢慢走上礼部早就搭建好的祭天高台,跪地朝天,亲颂祭文。

  “维元祐六年六月初五,大夏皇帝刘恒敬告于皇天后土:维继天立极,垂统保民;代代相承,万世永赖。第以礼未终,弗克躬祀,恭陈牲帛,祗告殿廷,特献解万民之粮于祖宗先贤……尚飨!”

  左右之百官、官眷、百姓无不跪下叩首,高呼万岁。

  皇帝将土豆献于天地祖宗,起身后一挥衣袖:“平身!贾琮何在?”

  “臣在!”

  贾琮缓缓走出队列,群臣皆羡慕的看向躬身拜下的贾家子。

  封赏终于要来了,这是今日继收获、祭天之后的第三桩重头戏。

  不管皇帝会如何封赏贾家子,此子注定成为大夏王朝最耀眼的那颗星。

  “荣国府贾琮,献高产之粮,解万民饥馑之苦,固社稷江山……敕封其为奉天翊运推诚永丰县伯,特赐世袭罔替,改其祖地江宁为永丰,刻碑立传,以彰其功!”

  “追封先荣国公贾代善为荣郡王,入太庙祀,享万世香火。荣国夫人史氏,懿范垂芳,加封其为荣郡王太妃……”

  “琮嫡母邢氏,加其为封荣国夫人。生母郑氏,追赠其为永丰郡夫人,礼部、工部篆书刻碑,彰其德、表其功。”

  林林总总好一番敕封追赠,不但已故先荣国贾代善死后封王,入祀太庙,更是赐恩荣国府老太太、贾琮的嫡母、生母,更是将那柄金灿灿的锄头都赐给了贾琮,令其不忘前志,为国朝挖啊挖啊挖!

  挖什么?当然是好好种地,多给皇帝老爷敬献新的粮种。

  世袭罔替的县伯,这已经是皇帝老爷仔细斟酌,与太上皇商议了好几次的封赏。

  按说贾琮培育、种植土豆这等惊天之物,令刘家的江山国运至少涨了三成不止,封个王都是足够的。

  可皇帝老爷对封异姓王这种事有心理阴影,而且贾琮太年轻了,今日封了王,明日再立新功怎么办?

  最后琢磨来琢磨去,太上皇想起了他的亲亲兄弟贾代善……

  开国时宁荣二公原本的功劳可比四大异姓王还要高,可两人因为忠心皇室,自请降爵,这才出现了武勋之首只封了个国公。

  如今就算是还贾家一个王爵吧!

  老太太被天上掉下来的王太妃诰命砸得晕晕乎乎的,邢夫人也差不多的模样,还是两旁的迎春黛玉等人再三提醒,领着一大家子人走上前来,拜下领旨谢恩。

  一时间,宁荣两府的荣耀更甚从前,那些围观的百官嫉妒的眼睛都发绿了,好多太太夫人恨不得将贾琮抢回家去,塞到自己肚子里令其重生一回。

  封赏之后,今日的大典还没结束。

  夏守忠奉命连宣三道旨意,一是皇帝命太子刘弘代天祭祀黄帝陵;二是今得祥瑞,普天同庆,特免全国夏、秋两季田赋;三是大赦天下,除十恶不赦之徒,赦免其罪,以昭天子恩泽。

  户部的人送来大量的钱财布帛、粮菜肉食,赐予贾家庄子上的庄户。庄中最善耕种的几位老农,被皇帝赐予散官,入户部供奉。

  等喧嚣稍散,跟随圣驾回京的百官这才突然反应过来,方才对贾琮的敕封,似乎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奉天翊运推诚永丰县伯,是宣力武臣还是守正文臣?皇帝老爷难道口胡说错了?

  ……

  礼部早就让人备好了大宴,直接摆在了庄子里。大宴群臣之后圣驾回京,贾家众人却未离开。

  敬大老爷带着贾家众人恭送圣驾之后,带着贾琮在庄子中慢悠悠的走着。

  “可看出来陛下给你的封赏,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贾琮点了点头:“陛下没说侄儿是宣力武臣还是守正文臣,这是想让侄儿走文武并进之路。”

  “对也不对,你今后的路要看陛下想让你做什么。”

  敬大老爷听着庄子里的欢笑声,嘴角也不由挂上的笑意。

  “咱们这位陛下走一步看三步,每一句话都饱含着深意。将来若是再赐你守正文臣,你便是台阁重臣。但他将江宁祖地改名永丰,虽无赐予食邑永丰,却也已经摆明了态度。若另赐宣力武臣,那咱们贾家,怕是要给皇家镇守江南了。”

  贾家的这个庄子很大,别院的四周整齐的排列着一座座小院子。

  贾琮看着家家升起的炊烟,以及庄子中弥漫的肉香,咧嘴笑了。

  “不管将来是文是武,侄儿都能走到人臣的最顶端。咱们家有了世袭罔替的爵位,又是这等特殊至极的功劳,只要不摆明了造反,那真就是与国同休了。”

  他指着一缕缕炊烟,豪情满怀:“大伯您看,就像今日这样,将来大夏的百姓靠着土豆的高产填饱了肚子,谁还不念咱们家的好?陛下为何会赐侄儿世袭罔替的爵位,这是想彻底将咱们家绑在皇室的车上啊!”

第三百一十八章 建设兵团好啊

  皇帝得仙粮祥瑞,可解万民饥馑之苦,露布告示天下臣民,一时间大夏门外满是前来给圣君磕头的百姓。

  短短半日,就有十余万的百姓如川流不绝的流水一般,连绵不绝的在大夏门外跪下磕头,高呼万岁。

  甚至有人抱着自家的祖宗灵位前来,有人问为何如此,那人说,若盛世早来几十年,他的叔伯祖父,哪里还会因饥饿而死。

  户部已经在安排土豆的秧苗培育之事,打算今秋育苗,明春就在京畿开始推广。

  争取在两年之内,推广向全国各地,彻底解决困扰中原王朝长达数千年的粮食不足。

  当然,欲速则不达,文同轩会同左右两位侍郎研究之后,跟皇帝老爷要来了京畿五成的皇庄使用权,从贾家借走了整个庄子中培育种植过土豆的庄户,正式开始了第二季的土豆育苗种植。

  关乎大夏万万臣民的吃饱大事,皇帝岂能不看重。他亲自让英国公张岳调动数万禁军,分批入驻那几处皇庄,密切守护土豆秧苗的成长。

  估计土豆也不会想到,有一天它会在数万大军的保护下茁壮成长吧。

  贾琮哭笑不得的看完了朝廷最新的邸报,扛起锄头去地里挖啊挖啊挖。

  户部给贾家留了一片地的土豆,昨日他快马赶回京城上了谢恩的折子,随后就出城回到了石景山下的庄子里。

  老太太与一众姑娘没有回京,用老太太的话说,如今贾家是真正的烈火烹油,皇帝老爷在用土豆凝聚民心,宁荣两府的人还是呆在城外比较好。

  看,只要不是事关宝二哥,老太太真是个精明到骨子里的人。

  庄户们自觉地往别院送各种野味,背靠石景山,这群从战场上下来的厮杀汉哪怕年纪大了,也是能跨马驰骋,百步穿杨的好汉子。

  老太太这几日光是收到的各种皮毛就有十几张,都是庄户们送给她贺郡王太妃的礼物。

  既然皇帝老爷在京城凝聚民心,那贾家人就在庄子里关起门来自己高乐吧。

  戏台子搭起来,流水席摆上,别院大门敞开,庄子里的小娃儿只要给老太太磕头说声吉祥话,就赐银锞子一个。

  邢夫人不知是谁提醒了一句,昨夜睡前还找了贾琮一趟,说起了给贾琮的生母郑氏迁坟重葬的事。

  事实上贾琮对生母一丝印象都没有,只知道这个可怜的女子因难产坏了身子,没熬过几天就过世了。

  如今母凭子贵,这个丫鬟出身的女子死后得了追赠,成了敕命永丰郡夫人,自然不能再葬在贾家某个庄子外上不起眼的山丘上。

  老太太对此还算上心,亲自派人去请风水先生挑好日子启坟,并去信金陵祖地族老,让族中在祖坟择一风水上好之地,作为永丰郡夫人的安寝之所。

  至于用什么身份,老太太也是苦笑连连。

  以妾室受封郡夫人的诰命,大夏开国以来还是第一次。

  算了,这事还是叫礼部的人去头疼吧。

  贾琮带了祭品,一个人去了趟那座小山丘,无悲无喜,只跟生母郑氏说了说这些年自己的成长过程。

  想来这位可怜的女子与她真正的孩子,早就跨过了六道轮回去了平等和谐的新社会了。

  京城的拜圣君活动数日不曾停止,不仅京城的百姓差不多都去了大夏门一趟,就是京畿州府也有不少百姓特意来了一趟京城,给皇帝老爷磕头谢恩,并祈求皇帝老爷早赐仙粮的种苗,好让他们能真正过上好日子。

  太子刘弘已经携带专门挑选的几枚土豆出京前往陕西,准备将土豆敬献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新鲜出炉的永丰伯一直呆在城外没有回京,甚至贾家除了敬大老爷回了城坐镇两府外,两府大大小小的主子都呆在庄子里过着田园生活。

  黛玉抱着惜春用浸湿的手帕为其擦脸,小丫头刚刚吃了个烤土豆,整个人跟小花猫似的,完全看不出大家闺秀的模样。

  “这土豆软糯可口,的确是个好东西。”

  老太太对土豆的评价很高,估计是她年纪大了,这土豆的软糯更合她的胃口。

  贾琮挑出了一些,专门供两府的人食用。指挥着厨子做了好几道菜,什么醋溜土豆丝、土豆炖大鹅、土豆炖羊肉等等。

  这些新鲜可口的菜色,让老太太与姑娘们胃口大开,比平时多吃了一碗饭。

  庄子的大戏唱了整整三日,流水席也摆了三天。附近其他庄子都跑来贾家庄蹭饭看热闹,羡慕贾家庄户的好命外,又对土豆产生了好奇。

  但种植土豆的地方被庄户们看护的极为严实,哪怕这几日又是唱戏又是摆流水宴,庄户们也自发的组织着人手严密的守护着那片土豆田。

  六月的天说变就变,初十这日下起了大雨。

  贾琮早上读书,下午原本打算瘫在屋子里睡他个昏天黑地,可刚刚合上眼睛,就听到了急促的敲门声。

  “小三爷,出事了……”

  ……

  随着西南战事的变化,朝中对导致先期大败的水溶、史鼐、史鼎等人正式做出了惩治。

  今日大朝,三司上奏皇帝,奏请夺水溶北静郡王爵、夺史鼐保龄侯爵、夺史鼎忠靖侯爵。

  同时判处水溶、史鼐、史鼎等一众,流放三千里、六千里不等。

  实际上这些惩处已经算是三司的官员留情了,打败仗不可怕,朝廷也不会因为打了一场败仗就处置前线大将。

  可水溶也好,史鼐史鼎也罢,不但有指挥不当之罪,更有欺君罔上隐瞒军情、弃城逃跑的大罪。

  皇帝当殿宣布对水溶、史家兄弟二人夺爵罢官,但皇帝老爷对水家的处置很有意思,他特意从水家庶支挑选了一还在吃奶的婴孩,承继北静郡王爵位。

  “水溶还在南越当阶下囚呢,这就多出来个大儿子?”

  老太太对水家的事没有半点兴趣,因为史家可不比北静郡王府,人家的爵位还有承袭,可史家因为史鼐抛弃大军、阵前逃跑之举,让皇帝直接暴怒,当殿下旨保龄侯史鼐夺爵抄家,忠靖侯史鼎夺爵流放。

  两府传承至此断绝,甚至影响了史家几个孩子的前程,从此成了罪臣之子。

  老太太抹了把眼泪,跟贾琮说道:“真是应了那句话,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他们哥俩早前做下的孽,如今终于是应了。可湘兰他们是无辜的,能不能想个办法免了责罚。我怕他们还没到地方,就死在烟瘴里了。”

  贾琮没有跟老太太辩驳什么无辜不无辜,只说先去打听打听情况。

  因为这事是皇帝亲自下的旨,贾琮琢磨了下第二日一早就回京去了宫中。

  太子刘弘不在,贾琮只好候在勤政殿外等待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