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襄王 第51章

作者:飞花逐叶

  “王公公,不能再打了……”看着小弟鲜红的衣服,朱景源再度求情。

  王清则深表无语,您老如果真打算救人,就自个儿亲自上前拦啊,难道锦衣卫那些人还敢打你?

  求我一个太监,难道我敢听你的话抗旨?

  腹诽之际,王清再度程式化回答:“太子爷,老奴不敢抗旨!”

  朱景源当然也不敢抗旨,所以他只能一边担心,同时命人立刻去找大夫。

  “三十……”

  终于,三十大板完毕,掌刑的锦衣卫退了下去。

  朱景洪冲周边侍卫大喊:“他娘的,还不赶紧来扶老子!”

  这让在场众人十分无语,您这是嫌打得不够吗?王清可还在呢。

  几名侍卫立刻上前,将朱景洪扶了起来,然后既要带他离开。

  稍微走了两步,屁股上的剧烈疼痛,让朱景洪龇牙咧嘴,但还在能承受范围。

  如今这年头儿,皇权高度集中,对犯上之臣动辄罢官问罪甚至砍头,廷杖相较而言极少用到。

  但掌刑的锦衣卫手艺却没丢,别看朱景洪看起来血肉模糊,实际上却只是皮外伤。

  “十三爷,主上严旨,奴才也没办法,还请十三爷恕罪!”王清为自己开解。

  朱景洪没接这茬,捂着屁股说道:“你回去告诉老头儿,今日这顿板子我领了,之前的事就一笔勾销,他可不能出尔反尔!”

  此情此景,这话听在一众官员耳中,让他们觉得格外感动。

  十三爷仗义啊,这时候还敢跟皇帝硬顶,只为了给大家伙儿免责。

  相比之下,唯唯诺诺的太子爷,就成了绝对的反面教材,丝毫让人生不起追随之心。

  “十三爷,这话老奴哪敢去说!”王清讪笑道。

  “不说是吧?那等我回了京,再来找伱算账!”朱景洪冷笑。

  威胁钦差,这事儿朱景洪不是第一次干,但旁人却是第一次见,一时又刷新了他们三观。

  东厂掌班太监又如何,说穿了就是皇家的奴才。

  此刻被朱景洪威胁,王清一脸苦涩道:“老奴传话便是!”

  这样的情形,一旁的朱景源也应该办到,可性格使然让他做不到。

  “扶我回去!”

  朱景洪被扶了下去,锦衣卫的人开始收拾现场,一众官员也在告辞后陆续离开。

  “我去看看十三弟!”

  朱景源刚要走,却被身旁高书言给拉住。

  “殿下,已经请了太医,不会有事的!”

  告诫完这一句,高书言看向王清:“王公公,高某有事请教!”

  “高大人请说!”王清平静回答。

  “豁免金陵亏空一事,朝廷内怕是闹翻了天,不知现在是何情形?”

  一味得罪人,迟早会翻船,所以王清会适当卖人好。

  听得高书言之问,王清便答道:“岂止是闹翻了天,弹劾太子爷十三爷的奏章,没有一百也有七八十道!”

  “至于金陵地方高官,弹劾的奏章更是不计其数,他们现在还在官位上,可真是不可思议……”

  被这么多人弹劾,按照常理不说免职,至少停职待查是跑不了的,可现在金陵高官一个都没事。

  朝会上闹得沸反盈天,全都被皇帝压下来了。

  见太子与高书言面露担忧,王清接着说道:“弹劾虽多,主上都压下来了,太子爷不必担忧!”

  “为今之计,只要平定倭乱,太子爷便能高枕无忧!”

  王清这番话,和朱景洪的设想近乎相同,这让朱景源安定了不少。

  “调兵遣将需要时日,孤会严加督促,必将倭寇清剿干净!”

  难得,朱景源硬气了一回,虽然只是喊喊口号。

第76章 谈银子

  再说郑显林一行,众人出了永安门,心态这才放松了下来。

  沉默之际,脾气最暴的何顾谨开口道:“诸位,如今咱们……可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勠力同心助太子剿倭,可别有人再使绊子!”

  有人使绊子?谁敢在这事上使绊子?难道连命都不要了?

  何顾谨一句话,顿时引得众人不快,但顾及他身份没有发作。

  不能说何顾谨愚蠢,而是他充当的是唱白脸的角色,这番表态非常符合他的人设。

  气氛微妙之际,郑显林笑着开口:“老何,你可别乱说,诸位同僚哪个不盼望着,早日将倭寇赶出金陵!”

  “你我负皇命治理一方,本有守土安民之责,便是没有圣上严旨,也会同心协力绞杀倭寇!”

  说完这些,郑显林扫视左右:“诸位,我没说错吧!”

  “郑大人说得有理,我等皆受圣上知遇简拔之隆恩,岂敢不思报效君父!”

  “正是如此,今日倭寇为患,扰乱地方百姓蒙难,我等已是戴罪之身,圣上宽宏未加治罪,我等岂能不同心共力,抚平地方!”

  众人一个接一个表态,话都说得很好听,但实际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

  金陵一省很大,官员众多派系林立,利益牵扯也有不同,想要同心协力实在太难。

  即使有皇权威压在上,但只要少许人有私心,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结果也会有很大不同。

  这尤其考验主事者协调能力,包含着皇帝对朱景源的期许。

  “列位大人,太子殿下有召见,请诸位至承明殿议事!”

  来人是张新,朱景源的身边人。

  本打算去看朱景洪,可在高书言严厉劝解下,朱景源只能即刻召见议事。

  没一会儿,诸位官员齐聚承明殿,朱景源没说多少话,其余时间全被高书言占据。

  又是讲道理,又是提目标,又是说后果,到最后高书言嗓子都冒烟儿了。

  然而众人却是昏昏欲睡,谁让高书言说的都是废话,而且还没众人理解得深刻。

  当然了,在场众人适时附和,气氛还是比较融洽的。

  耽搁大半个时辰,这场议事才算结束,官员们这才散场离去。

  众人各归衙门,召集属下参详计划,布置了近几日的任务,才各自放松下来。

  布政司主要负责粮草调拨,全省钱粮要按时按需运到目的地,如何分配绝对是个复杂工程。

  除了分配,调集人力也很麻烦,当然这可以打给地方衙门。

  按察司的任务相对要简单,他们要维护好沿途治安,保护好军粮不被劫掠偷盗。

  所以他们得根据布政司的安排,制定详细的护送计划,交由地方衙门负责落实。

  当然了,他们还得跟金陵都司通气,让后者在必要时调遣军队护送。

  倭寇肆虐金陵,许多地方都有其同党,且还有白莲教反贼暗中捣乱,何顾谨的任务简单却繁重。

  真正轻松些的,当属巡按衙门的一众御史,他们只需严格监督,整饬贪腐徇私即可。

  再说布政使郑显林,当他还在审阅下属呈报方案时,却有亲随前来禀告,说何顾谨已在府上等候。

  “他又来做什么?”

  虽是这么问,郑显林也没有耽搁,尽快处理完手头要紧事,便从衙门赶回了家中。

  来到客厅,果然见何顾谨高坐,真拿着一本书在看。

  听到外面脚步声,何顾谨放下书本,开口说道:“老郑,你可真是够朋友,就这么让我干等半个时辰!”

  郑显林坐到何顾谨身旁,从头上取下了官帽:“衙门事务繁忙,我总不能置之不理!”

  “说吧,伱来找我有什么事?”

  何顾谨没忙着说话,等掺茶的婢女离去后,他才开口:“老郑……今日十三爷被罚,触目惊心啊!”

  “确实如此!”喝了一口茶,郑显林云淡风轻。

  “你说……十三爷靠得住吗?”

  “这话什么意思?”

  何顾谨叹了口气,说道:“此前嘉言那小子,会同一众小辈宴请十三爷,当时宴会上十三爷保证,说保咱们事后平安!”

  “可今日,十三爷已被重罚,看来他在圣上面前,也没多少面子!”

  毕竟关乎身家性命,何顾谨心有疑虑也很正常。

  连亲儿子说打就打,甚至还打了个半死,日后皇帝追究起来,他们这些官员岂不更惨。

  谁知郑显林已经平静,说道:“我倒觉得,十三爷被罚,是个好消息!”

  “板子举得高放得轻,说明圣上还是认可那一条!”

  “那一条?”

  郑显林答道:“圣旨不是已有明言?只要剿倭胜利,一切就不追究了!”

  “有这一句?我怎么没听见?”

  放下茶杯,郑显林极不耐烦道:“我说老何,你就别装傻了,圣上已经打了十三爷,这事儿就算尘埃落定了!”

  关于免除亏空一事,圣旨里边儿很隐晦的提及,其实也表明了皇帝的态度。

  大家都是聪明人,郑显林可不相信,老狐狸何顾谨会看不出来。

  何顾谨当然是看出来了,只不过这样重大事情,不跟郑显林商量他总感到不安心。

  其实今日,他主要也不是来问这个。

  “圣上那一关咱算是过了,可六爷那边儿……”

  所谓六爷,便是睿王朱景渊,他俩此前虚与委蛇,可把这位爷给得罪了。

  这确实是个问题,郑显林也皱起了眉。

  “十三爷靠得住吗?”何顾谨再度问出这个问题,意义已经完全不同。

  “你说呢?”

  “说不准!”何顾谨摇了摇头。

  至于太子朱景源,他俩根本不指望。

  沉默了一会儿,郑显林才开口:“十三爷性情直爽,这样的人讲义气……”

  受刑之前朱景洪那番话,给了郑显林做此判断的底气。

  “咱俩依他的意思做事,他也说了会护咱们周全,总不能遇事就不管不顾!”

  点了点头,何顾谨没有接话,他还是觉得不太安心。

  “嘉言跟十三爷交了朋友,如今十三爷受了伤,可让他再去行宫探视,顺便再问问口风!”

  听到这里,何顾谨可憋不住了:“老郑,你家老三怎么不去?这可不只是我一个人的事!”

  最关键的是,这几次跟朱景洪打交道,一次比一次费银子,让何顾谨也感到肉痛。

  就说前边儿后湖包场,那可是几千两银子出去了,这还是他按察使的友情价。

  “我家老三尽心读书,也不善于……”

  “行了行了,你不出人就罢了,总得出点儿银子吧?”摆了摆手,何顾谨不想听那些废话。

  “咱俩还谈银子?”

  何顾谨没好气道:“废话,我家银子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第77章 不要开伦理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