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襄王 第395章

作者:飞花逐叶

  “皇家嘛,这种事……”

  “诶诶诶,都别说了,巡街的官差过来了!”

  于是乎,巷子口的议论声停止,然而类似的场景在这京中,却是到处都能看得见。

  毫无疑问,连战连捷的朱景洪,再度成为了京城“顶流”,而且会持续很一阵子。

  按照正常程序,奏报经过重重关卡,再度送到了朱咸铭的面前。

  此时他正练习射箭,得知军报传回他可等不及,撂下弓箭就接到了手中。

  今天的内容比较简单,说的是振威中卫参将石崇,在敌后成功袭击粮道,致使准噶尔大军被迫后撤。

  在其后后撤之时,朱景洪命振威中卫大举出击,便再度收割了一波人头,斩首在两千级左右。

  “他运气是不是太好了些?”

  合上奏报,朱咸铭发出这样的感慨,他承认刚才那一刹那他又嫉妒了。

  他也打了几十年的仗,可从没打过这么顺的仗。

  难道这小子真这般用兵如神?

  想起朱景洪滔滔不绝讲战争,高屋建瓴分析时代和格局,朱咸铭发现自己确实小看了这小子。

  “如此说来,我真是捡到宝了?”朱咸铭又冒出了奇怪的想法。

  宁焕祥也好柳芳也罢,只怕都打不出这样好的战绩,或许还是要重新调整部署……朱咸铭暗暗想到。

  来回踱步,认真思索后,朱咸铭目光扫向程英,吩咐道:“你再去翰林院,让他重新拟旨,让老十三继续主持西北军务,柳芳到任后负责协助!”

  啥啥啥?主上竟下旨让十三爷主持西北军务,我耳朵没听错吧?

  程英有这样的怀疑很正常,因为这样的安排确实很离谱。

  关于朱景洪去留,这已是皇帝发的第三道旨,这样是不是太儿戏了?

  “还愣着做什么?还不赶紧去!”朱咸铭语气不善。

  “奴才遵旨!”

  程英再度去翰林院传了旨,学士们再度按照圣意润色行文,成文后便送到了司礼监。

  司礼监披红用印后,圣旨便由快马送出,向着西北方向疾驰而去。

  九月初一,西北荒原上,朱景洪驻马于山坡上。

  山坡之下大军正在行进,乃是北四卫的军队正在开境。

  此时距他完成战略大撤退,时间已过去半个月,而他的北进战略也已持续半月。

  这半个月时间里,他对前线兵力部署做了极大调整,彻底改变了如今的战场格局。

  总体来说,无论步骑皆整体北移,如今在朝着哈密进发。

  在执行这一战略过程中,朱景洪还增调骑兵去往土谢图汗国,配合安西行都司强力打击了叛军,安定了大军行进的东北侧。

  看着面前的地图,朱景洪在上面指点着,同时对左右说道:“今日天黑之前,各部赶到预定位置扎营,这是前天就钉死了的事,任何人都务必严格执行!”

  在朱景洪左右,乃是各卫派来同知或佥事,主要目的是汇报情况表明难处。

  行军作战处处都难,有些难处可以体谅,而有些难处就必须克服,其中分寸全得朱景洪把握。

  “十三爷,今日下午遇到敌军袭扰,本部防守兵力捉襟见肘,可否请调骑兵协助防备,我军便可全力行军……”

  说话的是果勇左卫指挥同知杨仁忠,他在金陵跟朱景洪打过仗,又在此前支持过朱景洪调军,与相比于多数人他与朱景洪的关系更近些。

  所以这次,果勇左卫指挥使陈宝祥派了他来陈情,希望能得到朱景洪的宽宥。

  “兵力捉襟见肘?你告诉我现在各卫哪个兵力充足?”

  朱景洪一句话,就把杨仁忠怼了回去,让他接下来的话都咽了回去。

  朱景洪说的是事实,作为防守方兵力永远不够,所以这是必须要克服的事。

  “你回去告诉陈宝祥,让他务必天黑前赶到预定位置,他如果再说兵力不够的话,就让他来把我的卫队调去!”

  “若还是不够,我也可以听他驱使!”

  朱景洪语气严厉,让在场众人心惊无比,纷纷告诫自己别再轻易诉苦。

  事实上,在朱景洪掌权之后,这样训斥众将的情况,他自己都不知发生过多少次。

  但因他从来都是对事不对人,且历次功劳全都分给下属,而且决断时基本一碗水端平,所以军中上下对他并无怨怼之心。

  “诸位,再忍耐一番吧,再过半个月……扬威左卫就会赶到,届时我军便压力大减了!”

  扬威左卫也是骑兵,本来是从北方边镇轮换回京,被皇帝临时安排转道来了西北。

  至于为啥不提前安排,说穿了还是缺银子闹的。

  当然,也不是说朝廷真的没银子,只是朱咸铭有个储备银计划,要求内廷银库绝不能少于一千万两,外庭绝不能少于五百万两。

  抛开银子的事情不提,如今有一支强大骑兵加入,防守起来也就更容易了,毕竟骑兵辐射的范围会更大。

  “没什么事,你们都各自回去吧!”

  相比于宁焕祥,朱景洪明显更雷厉风行,众人如今已习惯了他这样子。

  众人陆续离开,留在朱景洪身边的,就只有杨隆山和范长春,这两位已成了他的左膀右臂,和他一起做战略上的规划。

  正当朱景洪要摊开地图,继续与他二人详谈时,却有马队飞速向他靠近,从其旗号来看……

  竟又是传旨钦差?老头子在搞什么鬼?

  前天和昨天,他已分别接到旨意,第一份让他立刻回京,第二份又改主意允许他留在西北,眼下这第三份又来了。

  “莫非老头子又改主意了?我已传讯给他大军北上,莫非他真的敢临阵换将?”

  “难道他是信不过我?还是说是有人煽风点火?”

  一时间,朱景洪想到了很多事,但他脸上却一如往常的平静。

  来人下马之后,来到朱景洪面前说道:“十三爷,烦请召集众将,臣要当众宣旨!”

  这话就更让朱景洪疑惑了,前面两道旨可没这般复杂。

  “好!”

  于是朱景洪立刻吩咐,让人把离开的众将又找了回来,这个时间里两位监军也到了。

  得知又有旨意到了,将领们比朱景洪还要惊讶,这下旨的密度着实太过了些。

  在朱景洪带领下,一众将领尽皆跪下,等待着钦差宣读旨意。

  只见传旨钦差当众出示了勘合,证明了自己身份之后,才从随从手中取过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今西北战事纷繁复杂,敌我之间对峙紧迫,临阵换将实乃大忌,朕思绪再三……”

  “仍以皇十三子洪为帅,以后军都督府左都督柳芳为辅,共同总制西北军务,望尔等……”

  念到这里,圣旨主要内容就结束了,在场众人心绪都非常精彩。

  而这其中,又以朱景洪最为激动,他完全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

  有老头子圣旨背书,我做主帅名正言顺,指挥大军就更有底气了……朱景洪如此想到。

  此时他也着实佩服皇帝的气度,竟然真敢让他这十七八岁的少年人,来指挥西北平叛如此重要的会战。

  士为知己者死,接下来我得打得更漂亮,不辜负老头儿的厚望……此朱景洪冒出了这样的想法。

  在他心思飘逸之时,圣旨也到了尾声,只听宣旨钦差朗声念道:“钦此……”

  “儿臣朱景洪,领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第490章 朱大帅

  “十三爷,快快请起!”宣旨钦差立刻上前搀扶。

  手持圣旨,朱景洪缓缓起身,而后说道:“阵前应以职务相称……”

  说完这话,朱景洪缓缓转过身来,面对众将道:“即刻起,诸位称我为大帅!”

  “拜见大帅!”侯璟第一个响应,今日他也被上司派了过来。

  有他开了头,在场众人纷纷单膝跪地,参拜时皆以“大帅”相称。

  朱景洪脸上堆满笑容,自得之意溢于言表。

  他这般喜形于色,也都被传旨钦差看在眼里,待其回京自会将此情形上报,帮助朱景洪再次巩固“心思浅”的人设。

  “都起来吧!”

  “钦差如何称呼?”

  “十……大帅,臣礼部员外郎应绍章!”

  将圣旨递给随行侍卫,朱景洪爽快道:“原来是应大人,你远道而来马车劳顿,晚上本帅设宴为你接风洗尘!”

  “多谢大帅!”

  安排好这边,朱景洪方看向众人,说道:“都散了吧,回去之后通知各卫、部主官,今晚到我帅帐议事!”

  “遵命!”

  朱景洪人在何处,他的帅帐就会安置在何处。

  所以众将散去之后,传旨钦差一行人,就只能跟着朱景洪一道,在荒原上继续赶路。

  下午这两个时辰,朱景洪至少接收了上百次情况汇报,内容包含各部位置、敌军情况、小规模战斗、各部遇着的突发情况……

  事无巨细,朱景洪全都命人记录,同时在其携带地图上更改标注。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朱景洪给自己弄的参谋团队。

  他从侍卫亲军抽了八名副千户,专门替他标注和记录,同时负责分析战场情况。

  这八个人都不满三十,在军中称得上是年轻一辈,相对来说脑子也更灵光。

  也正是有这些人的参与,才能制定出各种奇谋,让整个北进大军有条不紊推进。

  很快太阳落山,各部陆续到位开始安营,准备吃晚饭并早些安寝。

  因有蒙古诸部大力支援,所以整支队伍拥有大量驮马,一应物资带得是相当之够。

  除了必要粮草拒马等物,还携带有军帐被褥等东西,可以让安营之军踏实休息。

  每天大军行进越有四五十里左,现如今北进计划已执行十一天,大军距玉门关已有近五百里,整个北进计划已执行过半。

  夜间的议事,便是进行一天的总结,以及下一日任务的调整。

  在朱景洪的主导下,各部军队成了一部机器,每天都按预定计划运转着。

  在各部开始安营时,统兵将领们陆续来到了帅帐。

  朱景洪的帅帐设在羽林左卫,这里是整个“集团军”的靠前位置。

  没错,朱景洪把所有军队编成了一个大集团,下面分别有五个方面军。

  分别是最前面的青海行都司骑兵、东翼的女真骑兵、西翼的藏地骑兵、靠南的蒙古骑兵。

  最重要的北四卫和京营诸卫,被他安置在了整个集团中央,由他亲自负责指挥。

  最先赶到帅帐的,便是北四卫的指挥使,然后才是各“方面军”统帅和部将。

  帅帐内已布置好座次,众人皆是各自落座,然后三三两两交谈着,讨论话题涉及军情战情。

  而此时的朱景洪,则是骑马四处巡视,主要是看各部安营情况,尤其是夜间放哨等事要严查。

  在众人都到齐后,他也适时返回了帅帐这边。

  “十……大帅到!”

  别说一众将领,连跟在朱景洪身边的人,也还没来得及习惯改口称呼。

  当然了,他的这小小失误,也算是提醒了在场众将,知道一会儿该怎么称呼。

  喊话声落下,一身戎装的朱景洪走进了帅帐,在场几十号将领都站了起来。

  越过众人,朱景洪来到了军帐上首位置。

  “拜见大帅!”众人齐声行礼。

  落座之后,朱景洪取下铁胄,方说道:“免礼,都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