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襄王 第248章

作者:飞花逐叶

  没错,此刻朱景洪走在皇帝前面,时不时还东张西望,看起来显得有些滑稽。

  只听朱景洪答道:“爹,这可说不准,儿子也是为保万无一失,您就别管了!”

  叫自己别管了……听到这话朱咸铭脸色就不好看了,这是儿子对爹说话的态度?

  但他也不得不承认,有这小子跟着一起去,他确实非常之安心。

  坤宁宫和乾清宫相聚不远,但因为已是处于后宫,所以此行并无侍卫想随。

  皇帝身边,仅有二十几名宦官跟着,朱景洪的保护其实很有作用。

  一路进了坤宁宫,看着正殿里的一帮后妃,朱景洪就打住了进去的想法,然后很自然的拐进了东殿。

  对于朱景洪那点儿心思,朱咸铭其实非常明白,对此他也听之任之了,毕竟是最不成器的小儿子嘛!

  “三妹,你们可准备好了?”

  见朱景洪这是没话找话,朱云笙便答道:“我准备好没哪有什么要紧,你该去问她们几个才是!”

  “伱才是我亲妹妹嘛,我岂会亲疏不分呢!”

  放下手里的笔,朱云笙惊讶道:“十三哥竟还记得我是你亲妹妹,难得难得!”

  听到朱云笙的挖苦,朱景洪对此不以为意,紧接着问道:“她们几个在哪儿?”

  “你看看,咱们才说几句话,你就开始问她们了!”

  “问问嘛!”朱景洪面不改色。

  这时朱云笙目光一转,探过头来问道:“十三哥,你跟我说说,那位秦家姑娘是怎么回事?”

  “你问这干嘛?”

  放下手里的笔,朱云笙起身来到朱景洪身后,低下头问道:“她是不是要做我嫂子了?”

  接过宫女端来的茶杯,朱景洪慢慢品了一口,迎着朱云笙期待的目光答道:“雨女无瓜!”

  “啥?什么瓜?”

  事实上,这个问题还有其他人也关心,比如得知朱景洪进殿之后,已经迎出来的宝钗和杨静婷。

  听了这不知所谓的回答,两个少女皆心有戚然,多少被可卿蒙上了阴影。

  望着出现的宝钗二人,朱云笙笑着说道:“哟……你来了,可真是来得及时!”

  这话意有所指,但两个姑娘只当没听明白,进了书房向这兄妹二人行了礼。

  看着宝钗二人,朱景洪笑着提醒道:“今晚观灯,城楼上风大,你们可得多穿点儿衣服!”

  “十三哥,她们来了你才提醒,为何方才不跟我说?还说你记着我这亲妹妹呢!”朱云笙半揶揄半讥讽道。

  朱景洪也不惯这丫头,佯怒道:“我才想起来,这也有错?你就跟兄长这样说话?”

  哼了一声,朱云笙自顾走开了,她决定去找湘云玩儿,反正待这里也多余。

  然而她这一走,剩下朱景洪三个人在,便让房间内格外的尴尬。

  “闲着也是闲着,我也来练练字,宝丫头你给我磨墨,婷丫头去给我铺纸!”

  有了这么一番吩咐,总算三人各自有了事做,这才把尴尬气氛冲淡了许多。

  穿越过来这么久,其实朱景洪没少练字,如今下来已有馆阁体的模样,基本上算拿得出手了。

  然而在他开写之后,两个女孩儿就来劲了,你一言我一语不停指点,甚至又是二者观点是矛盾的,让朱景洪也受了一回夹板气。

  很快半个时辰过去,晚膳时间到了。

  坤宁宫的妃嫔们各自离开,朱景洪等人才被叫到正殿内,跟着帝后二人一同用膳。

  见朱景洪解下佩刀,杨清音忍不住开口:“十三,你可得把你爹护住了,若出了差池……我可不会轻饶你!”

  朱景洪笃定答道:“娘您放心,今晚有我在,绝不会出事!”

  却听朱咸铭不以为意道:“一帮蟊贼,也就你们如此放在心上!”

  当然了,朱咸铭只是嘴上这样说,针对这次事件他有充分准备,连军队都多调掉了上万进城。

  晚膳用完已是夜幕笼罩,朱咸铭动身往宁寿宫去了,朱景洪自然寸步不离的跟着。

  至于想看热闹的朱云笙,她要等一会儿再去,现在过去还早了一些。

  至于谁来“接应”她们,朱景洪安排了朱景淳二人。

  且说宁寿宫这边,当看到朱景洪出现时,他的两位兄长都瞪大眼睛。

  他俩可是团龙袍翼善冠,朱景洪这样穿未免太不正式,而且这小子还带着刀。

  可皇帝都没说啥,他俩人也不会瞎开口,反正这也符合朱景洪的人设。

  一番虚假礼节后,朱咸铭扶着太上皇走出了宁寿宫,此刻外面已有上百名侍卫候着。

  而从宁寿宫到了大明门这段路,分布着有将近五千军士,安全性可以说拉到了极高。

  出了宁寿宫,两位至尊便上了轿。

  太子和睿王被安排太上皇左右,而朱景洪则跟在皇帝轿子一侧,一行人就这样往大明门赶去。

  从宫里宁寿宫往外,一连出了五道宫门外,皇帝一行便出了午门。

  通过端门,又出了承天门,大明门便已在望了。

  此刻承天门外,上百名文武官员和皇室宗亲,已经排班站好恭迎圣驾。

  他们这些人,从中午等到了现在,总算是见到了皇帝。

  按照以往惯例,只需要再过一个时辰,他们就能回府跟家人团聚了。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万岁万岁万万岁!”

  在官员们的参拜声中,朱咸铭扶着自己老爹,出现在了所有人面前。

  从承天门到大明门,二者之间的几百米距离,他打算扶着老爹走过去。

  “免礼,平身!”朱咸铭目光扫向众人。

  一帮大臣们站了起来,然后就发现了不同寻常之处。

  朱景洪着装不正式也就罢了,居然还带着刀跟着皇帝身边,这未免也太枉顾礼仪制度。

  当然了,既然皇帝都不在意,在场众人也不会多嘴。

  当然了,也有一些思维超前的,体会出了不同寻常的意味。

  尤其是三辅赵玉山,对这位不拘陈法的十三爷,他是越发产生了兴趣。

  随着两位至尊往前走去,宗亲和官员们也都排班跟上,一切都非常进退有序。

  为了前后不乱,他们上百号人下午练了好几遍,显然练得效果很不错。

第370章 恭贺吾皇,上元安康!

  此刻大明门外,宽阔的天街之上,已经站满了前来朝贺的百姓。

  这些人包罗甚广,上至达官显贵,下至于贩夫走卒无所不有,甚至还有来自各藩属部盟国土司的商旅,以及隔海而来的洋人。

  此刻天街两侧,皆已点上无数大灯,外加明月皎皎,竟让这夜晚显得明亮。

  不只道路上有灯,到场的百姓们也都提着灯,现场犹如灯的海洋,汇总起来照明效果很是不错,至少临近之人都能看清楚对方的脸。

  但此刻,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城楼之上。

  此刻鼓声已经响起,稍微做过攻略的人都知道,这是皇帝陛下在登楼了。

  消息灵通之人,甚至已经得知,今晚太上皇也会出现。

  大冷天晚上过来,多少人都是为了沾些喜气贵气,两位至尊同至等于喜气贵气加倍,这更引来天街上的众人兴奋。

  尤其是那些远道而来的人,本来能挤进前面就不容易,如今还能面见两位至尊,回乡之后那是一辈子都能吹的。

  当然了,所谓的“面见”只是好听些的说法,此刻即使站在最前面的,距大明门三十米左右的距离,夜色下他们根本看不清皇帝模样。

  而在大明门三十米内,这是大批军士兵驻守,用以保证绝对的安全。

  “是……皇上……皇上万岁爷到了!”

  有眼尖的看到了皇帝,当即忍不住开口,而后便引发了议论狂潮。

  如今虽有战事,但大明依旧是如日中天,四夷俱服的强大帝国,皇帝更是东方世界的主人。

  加之此方世界皇家已传三百余年,更给皇帝带来无与伦比的神圣性。

  不管当官的怎么想,但在大多数中下层百姓看来,皇帝便是活着的神。

  所以此刻,当皇帝出现之时,便自发有人跪下叩拜,同时引得周边人跟随,然后便是一大片一大片的人跪下。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即使是啥都不懂的外地人,也知道叩拜皇帝要来这么一句。

  当成千上万人一起喊时,现场瞬间变得无比的热烈,只是因为声音起伏不同,听起来格外的嘈杂。

  当然了,在叩拜的同时,所有人都看上了门楼。

  虽然看不清皇帝的脸,可在门楼上密集灯光照耀下,他们还是能看到两位至尊的身影。

  所有人都看到了,是皇帝搀扶着太上皇,一步一步走到了门楼中央,最终扶着太上皇坐下。

  “太上皇坐而陛下侍立在侧,吾皇真仁孝之君也!”

  “以往总听小人妄言,今日方知陛下纯孝于斯……”

  类似的言论或者想法,出现在许多人心中或嘴边,所有人都在感叹皇帝的孝顺。

  大概过了几分钟,停下的鼓声响了起来,现场所有人都陆续安静下来。

  所有人都知道,接下来要宣读诏书了。

  “正统十一年正月十五上元节大诏令……”

  城楼上,有太监高声喊出了诏书的名字。

  城楼之下,提前训练过的上百名士兵们,声音清晰跟着念了一遍,充当起了人形扩音器。

  类似的军士,从大明门一直到正阳门都有,他们已提前背下了诏书内容,只需听提示一起呼喊出来,确保尽可能多的人能听到。

  百姓早已全都跪下,此刻宦官接着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天下苍生艰难,世间诸般困厄,朕皆牵怀于胸难平于意……”

  “草木有生长之情,天地有和谐之道,朕承天命而掌神器,岂愿百姓陷于困苦……”

  “今上元佳节,特遣官祭祀天地神明,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诏书内容既详实又冗长,主要内容却只有一个,皇帝陛下为全天下的百姓祈福,今年大家一定会过得更好。

  “钦此!”

  当这话音落下,天街上的百姓顿时发出欢呼,同时有“叩谢陛下”“吾皇万岁”的山呼之声。

  城楼之上,听着前方山海呼啸般的朝贺之声,朱咸铭露出了很平常的微笑,只因一切本就顺理成章。

  他是大明的皇帝,天下的主人,九州中外本就该匍匐在他脚下。

  而当朱咸铭心怀感触之时,他的三个儿子心思却难得一致,都在挂念着他屁股下的位置。

  此刻,朱景洪心中再度冒出了那句话。

  “大丈夫当如是也!”

  大概过了几秒,现场再度响起了鼓声,这意味着皇帝将要退场了。

  鼓声也是信号,此刻在大明门后及两侧,已经预备好的烟花被点燃,顿时火光冲天而起,在天上炸开形成了绚丽的烟花。

  烟花连绵不断,映照得夜晚犹如白昼,现场气氛也达到了最高潮。

  “恭贺吾皇,上元安康!”

  “恭贺吾皇,上元安康!”

  “恭贺吾皇,上元安康!”

  得到了皇帝的赐福,百姓们自然也要回敬君父。

  况且今日,所有人拼了命挤到大明门外,本来也是为在新年朝贺君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