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辞官退隐,老朱人麻了 第151章

作者:楚国隐士

  好几个医道世家就几乎同时喊出了自家有养身药方、秘方、传承等话来。

  他们倒不是反对赛华佗所说的东西,更没有说赛华佗说的不对。

  而是坚定的认为,自家的更好!

  这下好了,热闹了。

  而一应平日里下了班以后屁事儿没有。

  除了外出喝酒聚会就只能躲在后院玩姬妾的官老爷们,发现了新东西了。

  这玩意儿好嘢!

  聊起来有逼格,不犯忌讳,更不用躲躲闪闪,大大方方聊就是了。

  你聊得在理,对方还得赞你一声博览群书或者家学渊源呢。

  然后,这玩意儿,聊起来还有好处啊。

  谁还不想多活几年?

  谁还不想着龙精虎猛?

  养生之道,可不就是研究这个的嘛!

  聊!

  学!

  边聊边学!

  一时间,整个大明官场,几乎所有的官员都开始了五禽戏和跑步的分析探讨。

  同时,吃食上,在好几个机灵的酒楼推出医家认可的养生餐先挣了一波以后。

  好些人家开始琢磨起了在自家搞私房菜养生的事儿来了。

  更有甚者,对于食补等高深话题,开始了兴趣极为浓烈的研究。

  不怕科研有困难,就怕经费不到位啊。

  如今倒好,整个官场都在下班后研究这个,太医院简直沸反盈天啊。

  毕竟,谁不知道当代国手都在太医院啊。

  这……都是同僚,不劳烦您老人家给咱去府里讲课,那您给咱提点两句养生之道或者给个方子吧。

  一时间,冠着某某御医名号的养生方子,简直被炒上了天。

  而作为始作俑者的胡大老爷,看着市面上的各种风浪,无语的咂咂嘴,扭头回到后院继续乐呵去了。

  反正他这人的初心非常简单。

  就是想让自家小侄女不至于早早的当寡妇。

  如今既然文章已经引起了朱元璋的重视,那后面的事儿就好办了。

  胡大老爷很有自知之明。

  他要做的,不过是打破那层知见障而已。

  至于剩下的事儿?

  呵呵,如果老朱认可了丹药有毒和养生之道,那还能剩下什么事儿?

  真当这个时代的御医没点本事?

  或许他们在历史上、学术上达不到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这些人的水平和地位。

  可要说他们手里没点绝活,那就太小看他们了。

  任何一门手艺,能传承下来,那多多少少除了机缘巧合之外,还是得有点内因在里面的。

  说白了,连江湖厮杀都要绕着医生走,那当医生的又怎么可能没有传承传下?

  所以啊,剩下的事儿,就让那帮子四平八稳的御医们去弄吧。

  这些人,本就最擅长固本培元、温补之类的法子。

  对于他们来说,一惊一乍要不得,最好就是慢慢来、稳稳来。

  这不挺好嘛!

  而且,胡大老爷也隐隐觉着,自己暂时还是不要太跳的好。

  毕竟,越是跟朱元璋打交道的日子长久,越是觉着这人好奇心贼重。

  十有八九这老小子看着那文章以后,就得弄一批锦衣卫出来盯着了。

  这要是最后被老朱知道了,其实也没啥。

  但终究不好解释啊。

  毕竟,跟老朱关系还挺近的,你有话不直接说就算了。

  结果伱折子不上一个,反而跑到报社那儿弄个假名字写文章发出来。

  这多少有些不地道吧?

  也正因为知道一动不如一静,索性胡大老爷干脆躺在家里继续摆烂。

  如今府上也有意思了。

  小月儿初次掌家,多少还是闹出了点小笑话出来的。

  不过,反正就是让她实操一下,有点经验而已。

  些许瑕疵,无所谓!

  府上的人,包括胡大老爷,都在静静等待着胡馨月和朱标的婚礼。

  而另一边,大儒宋濂看着科举失利后,有些失落颓废的方孝孺,多少有些头疼。

  自己这学生,本事实际上不差的。

  但是,木讷、古板的性子,真就不善于应对那些要求机变的科考题啊。

  可以说,本届科考碰上胡大老爷,方孝儒纯粹是无妄之灾。

  但事情都已经过去了,还能怎样呢?

  如今的情况是,宋濂已经没什么东西好教方孝儒的了。

  毕竟方孝儒的基础是真的打得很好了。

  剩下的要么就是为了考试刷刷卷子,要么就是精深下去搞学问了。

  这些都不应该是眼下方孝儒该做的啊。

  宋濂终究还是于心不忍,不想自家爱徒就此沉沦。

  于是,舍下面子帮方孝孺谋了一份在报社看稿的职位。

  这种职位官职品阶不高,不是什么肥差,也不会有人争,宋濂的面子,还是能做到的。

  不过,这事儿宋濂办下来以后,多少心里还是有些觉着不稳。

  毕竟鬼知道自己徒弟那古板性子,会不会来个当场拒绝啊。

  而当宋濂缓缓的跟方孝孺说完自己的安排和考量以后,谁知方孝孺居然很是激动!

  宋濂也没想到,方孝孺明明就是个小古板。

  可他偏偏对这个骤然兴起的报社有些兴趣,正好可以去学习一番。

  这不,凑巧了啊!

第214章 方孝儒的报社初见闻

  第二百一十四章方孝儒的报社初见闻

  对于方孝儒来说,能进入报社工作,其实是件很让他舒坦的事儿来着。

  毕竟,如今的大明周报社早已盛名在外了。

  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断文识字的老夫子,乃至于朝堂之上的王侯将相、封疆大吏。

  可以说有一个算一个,就没有谁对这东西不感兴趣的。

  这大明周报,完美的填补了一众人的精神空白。

  他杂糅了太多的内容在其中了。

  你或许会对其中的一部分不喜,但绝对不会说在上面找不到你感兴趣的内容。

  除非你跟胡大老爷一样,也是见识过后世知识、讯息大爆炸,各种娱乐活动填满眼球。

  否则的话,有一个算一个,就没有不喜欢大明周报的。

  因为,这里边包含的东西,太多了。

  对国家大事有兴趣的,可惜字斟句酌的看看上边发表的时文。

  如今的时文,已经不仅仅是江湖上略有薄名的“在野高人”写了。

  不少本身就在职的四五品高官,都已经下场了。

  甚至胡大老爷还知道,有好几个一部部堂其实心里也在暗戳戳的做准备,就想着某天一鸣惊人了。

  没人能在这样一个大好的局面下冷静的下来。

  而除了时文,那诗词方面就更不用说了。

  但凡伱有一首憋了老长时间,自己觉着格外满意的诗词,你是乐意寄给老友,然后等个十年慢慢传扬名声。

  还是乐意放在大明周报社带着自己的名字刊登,然后不用一个月的功夫名扬天下?

  谁还没个虚荣心是怎么的?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大明周报上关于诗词歌赋板块的竞争是最为热切的。

  毕竟诗词歌赋这些东西,不同于时文,甚至不同于话本。

  一首诗词好不好,大家都能看出来。

  可几首诗词放在一起,要选出最好的刊登在这期报纸上。

  那这里面就有一个主观的审美乃至其他因素在了。

  反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每期报纸定稿的时候,吵得最厉害的就是诗词歌赋板块。

  因为时文扬名,对于某些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有难度不说还有风险。

  哪里有写诗来的靠谱啊!

  因此,竞争激烈之下,如今已经有不少人开始跟报社里的人打招呼了。

  没别的意思,主打就是一个“举贤不避亲”,想推荐一下自家子侄、子弟的大作。

  当然那了,这种招呼,能起到的作用并不大。

  毕竟,若是某首诗词肉眼可见的强,那也不能某个编辑强行顶上另一首吧。

  当然了,聪明的、有面子的,早就想到了胡大老爷那儿。

  傻子都知道,虽然胡大老爷离职了。

  可如今整个报社都是胡大老爷建立的不说,所有人还是他亲自拉来的。

  他要是打声招呼,没人听才是咄咄怪事。

  可让许多人没想到的是,胡大老爷压根不给面子。

  毕竟,胡大老爷就是为了躲麻烦才辞了那位子的,他哪能因为所谓的一点点面子又重新陷进去。

  而在胡大老爷这里讲不通之后,有人甚至求到了新晋大当家太子殿下朱标那儿。

  朱标固然仁慈,胖乎乎满脸带笑的模样似乎也挺好说话的。

  可实际上,身为朱元璋最倚重的大儿子,他岂会如同面团一般任人折腾?

  不过是外柔内刚,平日里装装样子罢了。

  实际上,他那性子可是刚得很!

  由这番乱象,就能看出如今的大明周报社到底有多热闹了。

上一篇:始皇家的好圣孙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