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家的好圣孙 第62章

作者:三月啦

  “算了,反正明日也没当值!”赵泗自我安慰一句又叫住了准备离去的一众使女,心安理得的投入温柔乡之中。

  翌日……

  赵泗再次起了个大早,抬眼一看天色还有些晦暗,刚准备爬起来忽然想起来今日没有自己的值,始皇帝那边没点名,又赶上郎中令月假,这两天都没班上,压根不用起早上班,复又躺在床上。

  又在床上翻来覆去折腾了好一阵子,直至天光大亮,赵泗才伸了个懒腰从床上爬起来,使女已经准备好了赵泗的洗漱用具。

  洗漱才到一半,有使女叩门而入。

  “主人,王将军拜访!”

  “王将军?哪位王将军?”赵泗还没想起来王离呢,外面已经响起来王离的大嗓门。

  “赵泗,赵庶长,赵侍郎,我来寻你了……”

  一听是王离,赵泗赶忙推门而出,直达外院,只见王离一身劲装站在外院。

  “你今日休沐,可有空闲,你我野外郊猎,不醉不归!”王离属于人菜又爱玩的典型,打不到几个猎物还喜欢打……

  “嗓门真够大的,隔着两个院子……”赵泗翻了个白眼拍了拍王离的肩膀。

  “我休沐,你今日也休沐?”

  “不休。”

  赵泗一听就知道,王离这是又找他爹批请假条了。

  “你父还准你出营?”赵泗诧异的问了一句。

  王贲管王离管的很紧,平常基本上除了休沐不准王离出营,王离现在人在蓝田,就在亲爹眼皮子底下,可以说无聊的蛋疼。

  直到赵泗去了蓝田,奉旨种地,王离借着赵泗的由头请假才得以经常外出,毕竟是奉旨种地……一切以赵泗为先。

  “我说有些事情寻你,父亲就准了。”王离笑眯眯的说道。

  “你要这么说我还真有点事……”赵泗笑了一下。

  “吃了没?没吃一道,才起床。”赵泗拉住王离直达院中亭台,隶臣赶忙奉上案几蒲团,二人落座。

  “甚么事情?”王离开口询问。

  “我不是有十五顷田地嘛,我打算亲自照看,你给我弄些种子来。五谷种子都要,桑树也移过来一些,另外稻米种子,现在有的蔬菜瓜果种子都给我弄些过来。”

  使女已经送上了早上的点心和肉汤,赵泗边吃边说。

  赵泗现在的十五顷田地,他是打算弄个农业培育园的。

  红薯土豆玉米的高产摆明了是受璞玉光环的影响,赵泗没道理不开发利用。

  什么五谷,蔬菜,瓜果,全部种上,要知道现在的粮食包括蔬菜瓜果都还没有完全驯化,产量和生长能力和后世相比都相去甚远。

  有璞玉光环的影响,完全可以诱使这些粮种产生蜕变。

  小麦,水稻,这两种东西可比红薯土豆重要多了,如果可以发生蜕变,对大秦来说意义更大。

  结合红薯土豆玉米的惊人产量,赵泗觉得把现在的小麦水稻产量翻个倍应该问题不大。

  “家中田地你可以遣隶臣妾耕种,也可以佃给仕伍黔首,何必亲自操持?实在不行回头我家耕种之时一道帮你种了即可,哪需如此劳心费力,况且此刻又不是耕种良时……这里种稻可是要劳心费力,光是水田灌溉都需要费不少力气,还是郊猎要紧。”王离认真的开口回答。

  “你不懂……我这是为了秦国,为了陛下种地!”赵泗摇了摇头。

  开玩笑,赵泗自己又不缺衣少食,更不缺钱花,之所以对这种事情这么上心,那是纯纯为了家国天下。

  说一千道一万也改变不了秦朝时期距今两千多年,农作物没有完全驯化农业生产贫瘠的事实。

  关键是赵泗的璞玉光环恰好能够影响,如果说红薯土豆玉米提升的是大秦帝国的下限,那五谷水稻提升的可就是大秦帝国的上限了。

  秦朝重农重耕,粮食亩产上不去除了天下尚未完全开发以外,粮种没有完全驯化也是关键原因,最关键的是封建时代驯化粮种那真是以百年为单位,非一日之功。

  “嚯!”王离吃了个大惊,本想阴阳怪气一句,仔细想想赵泗好像还真没说过什么空话,只得点头。

  “成,那我帮你弄种子过来,你要是缺人手也只管跟我说,就是需得告诉你,你要是赶在这个时节耕种,还要种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大概是入不敷出的。”

  “放心。”

  有璞玉光环在,就是洒把种子扔在地上都不会入不敷出,再说了,赵泗考虑的也不是赚钱的问题。

  “既然如此,吃完饭就帮我筹备一下,本来我还打算入市集去买的。不过市集的种子肯定没你家的全。”赵泗笑着说道。

  “那是!”王离不置可否。

  这个时代的大贵族就是如此,贵族产业园的商品甚至会超出市场商品种类规模。

  说完这些,二者安心吃饭。

  不消一会,吃干抹净,赵泗王离二人不约而同的起身准备出发。

  “对了,你说找我有些事情,是何事情?不会是哄骗汝父准你外出的由头吧?”赵泗擦了擦嘴随口问道。

  “我怎会如此?”说罢王离从怀里掏出一沓纸。

  “诺,你说的纸,弄出来了。”王离将一沓子充满了劣质纤维和粗糙质感的纸递到赵泗手中。

  赵泗闻声大喜,接过褐色纸张,微微摩挲。

  质感粗糙,纤维过大,赵泗用力抖动几下,一张纸已经裂开好几块。

  也比较脆……延展性和柔软度都极度不足。

  “稍待片刻……”

  赵泗命使女取来笔墨于其上书写,尔后静静的看着墨迹的晕染。

  “出乎意料!”赵泗看着已经晕成墨团的字迹点了点头。

  已经勉强勉强勉强拥有了承载墨迹的能力了,最起码小心斟酌,不至于透背而出,但是墨迹晕染比较大……字得写的比较大才行,而且十分容易晕开,字写的在好看也会晕的乱七八糟。

  总结来说,用来写字不太行,但是用来擦屁股的话,除了可能有点糙,问题应该不大。

  当然,得几张叠在一块,不然一不小心就扣破了。

  看得出来,原材料还是麻。

  而且距离上一次失败过去才一个多月,出品的速度太快,才导致了质量如此之差。

  “回头你回去告诉他们,不要着急,换木头和竹子来试,另外把时间放长到一百天两百天,不要一两个月就迫不及待。”赵泗开口向王离交代。

  古代造纸就是急不得,但凡想要造好纸,时间那就是慢,光是浸泡这个步骤都不知道要持续多久。你浸的越透,纤维越散,越烂,造出来的纸质量越好。

  想要一个月成规模出产好纸那是痴人说梦。

  “这样吧……”赵泗想了一下开口说道。

  “从家中取二十金来!”赵泗吩咐隶臣,不消片刻,隶臣奉上二十两金子。

  “你回去只消将此置于军匠之所,告诉他们,只需要造出来令我满意的纸,这二十两金子就是他们的,让他们日夜看着这二十两金子,好生琢磨琢磨,不要急切!另外回头我也会单独奏秉陛下造纸一事,想办法为他们讨些爵位,日后他们几人专司造纸之事,无需再行其他职务。”赵泗开口说道。

  主要赵泗现在人不在蓝田了,这造纸又不是匠人们的本职工作,而且这功劳就算造出来也是落在赵泗头上,匠人们急切且不够上心是难免的事情。

  想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很简单,爵位,金钱,以及给他们一个心无旁骛的制造的空间。

  这批纸张虽然劣质,但是很明显已经证明了赵泗提出的步骤没有出错,接下来,只需要老老实实按照这个步骤进行试错就可以造出能用的合格的纸。

  纸张取代竹简是必然的事情,赵泗对于竹简可谓是深恶痛绝。

  赵泗认为,自己的字迹不够好看,起码有一多半原因得归咎在竹简不便书写上面。

  现在的赵泗和王离已经是两个部门,再去指使那群匠人有所不便,肯定要往上汇报一下。

  这群匠人有生产经验,有过试错,能够节省很多时间,至于这群匠人究竟是留在蓝田,还是调到郎中令,那就得看蒙毅和王贲的交涉了。

  毕竟纸造出来,功劳还真不小……这玩意赵泗不在乎,蒙毅跟王贲去做决定即可,他只想白纸赶紧问世,好拯救自己糟糕的书法。

第九十九章 赵泗没来的第一天……

  收起一沓子较为劣质的纸张,赵泗和王离二人一道驾车出发,直抵赵泗的授田。

  赵泗的田地仅有十五顷,集中在咸阳城外,地段很好,周围沟渠已经修建完成,易于灌溉,地势平坦,是上等的良田。

  只不过眼下上面已经种好了粮食,尽管惋惜,但是还是要下令拔出,毕竟这个损失是赵泗自己承受,其次赵泗要大量种植各类种子,这里不是蓝田,没有荒地给他开垦。

  隶臣们略显心痛,但是并不敢质疑赵泗的决策,听命一一拔除,王离已经命人从家中取种。

  “十五顷田啊……再过几个月可就入秋了。”王离看着忙碌的隶臣拔除已经出秧的粮食略显心疼。

  ……

  “用不了多久就要入秋了……”

  陇西,校场之上,扶苏手持竹简抬头看着烈日灼灼万里无云的天空,面前,是五千余装备了全套马蹬马鞍马蹄铁的秦军士卒。

  “匈奴快要忍不住了!”一旁,身材壮硕面目方正浑身披铠的蒙恬脸带笑容。

  “这马蹬马鞍马蹄铁当真是好东西,可惜,匈奴等不到明年,过段日子入秋,估摸着就会大举南下。若是能够等到明年,陇西骑兵能够全部列装马上宝具,匈奴可一战而定。”蒙恬脸上带着惋惜,就在刚刚,蒙恬带领五千装备了马蹬马鞍马蹄铁的骑兵完成了第一次装备测试。

  单骑百骑实验已经进行了很多次,马上宝具对于骑兵的战斗力提升毋庸置疑。

  这次大规模演练,是蒙恬为了观察大规模列装的情况骑兵军团的整体性能提升。

  眼下马蹬马鞍马蹄铁还在源源不断的生产当中,少府,乃至于蓝田大营的军所还有陇西本地军匠冶炼之处都在紧急生产,只是时间太短了,暂时无法覆盖全军。

  不光马蹬马鞍马蹄铁要生产,新的骑弓也要重新生产,因为增加了稳定性以后,骑兵的发力更加得心应手,射箭的稳定性大大提升,自然要更换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弓来完全发挥装备的优势。

  匈奴大规模南下的时间很容易估算,无非也就是秋后。

  冬季不宜兴兵,匈奴人还是主动进攻方,敢在冬季主动兴兵无异于自寻死路。

  春夏是牛羊战马发情交配的时节,这个时候就相当于中原地区的播种农忙时节,主动兴兵一旦失败就是血本无归元气大伤。

  能够大规模调遣征发兵力的时节只有秋季,牛羊战马配种完成,膘肥体壮,匈奴正好可以趁着这个时间为自己夺取生存空间。

  “倘若匈奴秋季兴兵,马上宝具列装应该能有三万之数。”扶苏沉吟片刻开口。

  “重甲呢?”蒙恬开口问道。

  “重甲冶炼困难,又要冶炼马上宝具,又要重新锻造骑弓,抽不出太多人手,届时最多能打出来三百重甲。”扶苏开口回答道。

  “够了!”蒙恬脸上露出笑容。

  “三百重甲,三万列装马上宝具的骑卒,大军压下,跨过阴山不是什么难事。”蒙恬沉声开口。

  “如此便好,匈奴往北往东受挫,眼下只能往南,只需跨过阴山,匈奴不想灭族,就只能臣服于秦。”扶苏脸上带着笑容。

  这样,大秦在北方的战略计划就能够初步完成。

  匈奴元气大伤以后只能需求帮助,从东胡,月氏,大秦,三方势力选择一个进行臣服。

  至于为何扶苏说的这么肯定,很简单,因为东胡月氏不会任由匈奴人放牧,而大秦,可以允许匈奴人于此放牧,其次,大秦能给的东西,也远比东胡和月氏能给的多。

  盐,铁,牧场,粮食,东胡月氏自己都不够用,匈奴丧家之犬,过去给东胡和月氏当狗最多只能啃啃骨头,而大秦不同,给大秦当狗,能吃上肉。

  一切,只在今年!

  “这马上宝具真是好东西,若非马上宝具,恐怕还得浪费许多年。我听说咸阳三种新粮已经出产,玉米亩产足足九百多斤,其余两种粮食都在两千斤往上。”蒙恬笑着说道。

  “我已经奏书咸阳,用不了多久咸阳那边就会送来三种新粮种子。”扶苏笑了一下。

  “关外除了河套阴山附近,粮食产量极低,若是想让胡人归附,除了让他们放牧,还要让他们种地。”扶苏开口说道。

  胡人并非顿顿吃牛羊肉……实际上每年冬天胡人都要饿死冻死许多人,匈奴和中原一个鸟样,真正牛羊成群的是大贵族,剩下的大部分都身无长物,放的牛羊也压根不是他们的,他们那是给老爷放牧。

  只是这边粮食产地实在太少,胡人又不擅耕种,眼下有了红薯土豆两种新粮,倒是解了燃眉之急。

  底层胡人过的比中原百姓惨多了,每年冬天都要面临饥荒,这块土地养活不了太多人,这也是胡人几乎每年不管打得赢打不赢都要发动战争的主要原因。

  人口超出承载上限就得去争夺生存空间,打赢了吃席,打输了少点人吃席,人少了吃得少了熬吧熬吧也能够度过寒冷的冬天。

  匈奴贵族亦是如此,牛羊马成群那是因为他们只能放牧,俗话说得好,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游牧民族的自然抵抗能力比农耕民族的自然抵抗能力差得多。

  中原大贵族家有余粮,遇上一年饥荒也没甚么大不了,甚至还能借着天灾发财。

  但是匈奴贵族遇上哪年天气不好水草不够丰茂财产都得缩水大半,若是运气不好遇上瘟疫……那可真就是一夜之间,清贫如洗。

  这也是后世游牧民族百折不挠想要入主中原的主要原因,古代应对瘟疫的办法有限,没办法,他们的财富太不保值了。

  “红薯土豆两种粮食亦是重中之重,配上马上宝具……北地大有可为。”扶苏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意气风发。

  蒙恬对扶苏的言论表示赞同,红薯土豆这玩意虽然缺点很多,但是就胡人那穷酸样也别考虑什么缺点了,能活就行,荒芜之地地力不够,也不奢求红薯土豆亩产几千斤,产个几百斤够人活命总归是没问题。

  “对了,那个出海归来的少年叫什么名字?”扶苏笑着开口问道。

  “赵泗!”蒙恬开口,他对赵泗的名字不陌生,弟弟蒙毅给他写的家书提到过很多次赵泗的名字,而且现如今的战略性道具,马蹬马鞍马蹄铁,以及跨时代的重甲骑兵设想,都是赵泗提出来的。

  “不错!”扶苏点了点头,尔后目光看向咸阳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