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家的好圣孙 第53章

作者:三月啦

  如果能够请教自是极好,不能请教也无妨,听听驺奉讲课也可以触类旁通,涉及学术争端,还是要问清楚以免犯了忌讳。

  “自无不可!”驺奉笑了一下。

  之前船员们询问法家书籍的问题,驺奉可从没有拒绝。

  如今的船员们,廖廖几个时辰已经尽诵邹子。

  驺奉对自己的引导能力还是有自信的,毕竟,赵泗和这群船员一样,没有名师教导,全靠个人学习,短暂的时间之内,很难形成自己的思想。

  赵泗闻言大喜!

  “请先生稍待片刻!”赵泗一溜烟的跑到自己的床榻,床榻一侧,尽是竹简。

  他这段时间有很多读不懂的地方,都会用笔点墨标注,如今攒下来的竹简,足足得有十几斤。

  直接合手,报过来一捆,赵泗于驺奉面前坐定,举起竹简摊开。

  “请问先生,此句何解?”

  驺奉笑眯眯的为赵泗解迷答惑……不掺杂任何偏见。

  驺奉的学术水平真的很高,最起码用来应付赵泗的问题轻轻松松。

  但是赵泗的问题也是真的很多很多。

  接下来的日子里,赵泗几乎不出营房,驺奉只要开讲,他必于左右询问,有如此学习的机会,赵泗自然不会放过。

  几日下来,驺奉发现,自己用来对付船员的招式放在赵泗身上几乎无用。

  从一开始,驺奉讲解法家问题全然不掺杂私货。

  到后面,赵泗久久不为所动,驺奉开始用阴阳家的理论旁敲侧击的解释法家的书籍,同时相互印证。

  但是赵泗,似乎没有对阴阳家的理论提起来任何兴趣,只是抱着一堆竹简一个劲询问,仿佛不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全部问清楚誓不罢休。

  赵泗才不在乎驺奉有没有夹杂私货。能给自己讲清楚就行,学术理论本就是相互印证的过程,他学习古代的知识,本就是为了个现代的文化相互印证。

  法家阴阳家于他而言并无区别,只是他法家书籍已经读过,自然不可能舍近求远,放下这些问题重读邹子。

  几天下来,驺奉发现,赵泗和这些船员有本质上的不同。

  赵泗的学习能力很强,几天下来甚至能够问出一些驺奉都出其不意的问题,偶有天马行空的想法,甚至让驺奉都眼前一亮,殊不知,这只不过是赵泗和自己现代知识的相互印证。

  这是时代思想的碰撞,而非赵泗一人之功,以往这些知识只能僵硬的存在赵泗的脑海之中,但是在不断学习和碰撞的过程中,如今开始迸射出火花开来……

  “读书并非要只读法经,不管学哪家学问,亦要触类旁通。”又是一日问询,驺奉终于开口。

  “啊?我只有法经读!”赵泗张了张嘴。

  “现在我一共读过的书籍,除了这些,就剩下《邹子》《大圣》,这些法书有人注解,读起来较为容易……”

  而且不得不说,法家重实,算得上是最亲民的学问,容易读懂。

  “你若想学,我亦可注解。”驺奉笑眯眯的开口。

  赵泗当然想学,管你什么家,赵泗都没有任何偏见,尤其是当代学术大能的亲身讲解。

  只不过……驺奉短时间内没有给赵泗讲课的机会了。

  现在是第六天……

  距离红薯土豆玉米三种新粮收割清算亩产的时间越来越近。

  赵泗……被赵高从蓝田大营接走,前往宫中接受专门的礼仪培训去了。

  嗯……而且是针对赵泗一个人的专门培训。

  这一次丰收,要祷告山川天地,历代秦王,告谓天下。

  涉及文武百官,甚至各家各派……

  赵泗放在人堆里面,妥妥是不通礼仪的蛮子了。

第八十八章 丰收进行时!

  因为有始皇亲赐玉佩的原因,赵泗理论上是可以不经等候查验直接出示玉佩进出宫禁的。

  但是赵泗还是老老实实的等候,入宫进行礼仪培训又不是什么紧急事情。

  赵泗这几日忙于向学,殊不知伴随着始皇帝的发号施令,整个咸阳都动了起来。

  赵泗出海归来这件事不是什么隐秘事情,掌握一手消息渠道的大佬都知道蓝田大营种植着海外新粮,只不过产量如何一直没有定论。

  直到六天前第一次试收预算,三种新粮远超常理的预计产量瞬间引发轰动。

  这种事情始皇帝本来就没打算压着,而且在第一时间就命令蒙毅准备召集文武百官,准备祷告山川告祭天地通传各郡县事宜。

  赵泗闭关向学这几天,整个咸阳城已经乱成一团,有人欢喜有人愁,大秦得此新粮,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发自内心的露出笑容的。

  对于心向大秦之人,这当然是大好事,天大的好事,三种新粮,便是天降祥瑞。

  对于六国余孽来说,始皇帝丝毫不加掩饰的舆论攻势以及新粮恐怖的亩产,让他们如同武则天守寡一般——失去了李治。

  始皇帝重拳出击,大势碾压,造势是必须的,新粮丰收,自然要场面越大越好,越轰动越好,传扬的越广越好。

  就是要明明白白的将三种新粮摆在天底下所有人面前告诉他们,天命在秦!

  眼下不光文武百官,附近百家有头有脸的人物都在急匆匆的赶往咸阳,想要一睹丰收盛景。

  毕竟声势已经拉的震天响,谁又不想过来凑凑热闹,一睹真正的祥瑞?

  和以往什么白毛老虎三条腿的野鸡头上长包的蟒蛇这种乱七八糟的祥瑞不同,这可是粮食!

  系民之本,系国之本!

  若是产量属实,那就是货真价实不折不扣天底下所有人都能够认可的祥瑞,白毛老虎也就秦始皇自己能看看,三种新粮推广开来可是所有人都能吃上,包括六国余孽。

  赵泗,作为带回祥瑞的关键先生,自然也要出场。

  尽管以赵泗的身份在这场盛大的场面之中只能作为陪衬,但拿到入场券就已经是身份的象征。

  可惜,赵泗不通礼仪。

  平日里的私交小礼还好,在蓝田大营赵泗有样学样,也都差不多熟悉。

  但是如同这般盛大的场景,别说行礼,便是怎么走,走哪里,走路一步多大都有讲究,赵泗必须要经过培训,才能够避免闹出笑话。

  赵泗被丢在了皇宫……

  负责突击培训赵泗的是一名儒生。

  很正常,儒家虽然输给了法家,但是作为显学,儒家也并未随着淳于越之死而衰落,相反,淳于越之死反而为儒家争取了更多的地位。

  法家不过是在天下一统的动荡波折中取得了主导权罢了。

  赵泗对儒家也没什么偏见,孔老夫子,孟子,荀子,这些先贤都是值得认可的,儒家显学的地位并不是嘴皮子吹出来的,那是实实在在和百家掐架打出来的。

  看待儒家,要分开看待,每个时期的儒家,各个学派的儒家,都不能一概而论。

  最起码培训赵泗礼仪的儒生,担得上君子二字,行事有度,不媚不傲,言谈之间,经义造诣颇深,同时也十分乐于和赵泗探讨书籍,甚至休息之余,主动和赵泗谈及《五蠹》,提起韩非子也并没有太多偏见。

  反驳韩非子的观点也是有理有据,条理清晰,而非强词夺理。

  “我?叔孙通也!”

  儒生笑着告知了赵泗自己的名字,叔孙通整个人不管是行事还是思想,都给赵泗一种颇为复古的感觉。

  这人是真的能把儒家思想贯彻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的,对于地位卑微的宫人和地位尊贵的达官贵人都能够做到一视同仁。

  赵泗跟随叔孙通培训礼仪这几天,也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不过,二人短暂的交集也将就此打住。

  四天时间转瞬即过,转眼之间,就到了祥瑞丰收的日子。

  天还没亮,赵泗就已经守候在宫门之前。

  整个皇宫,可谓是灯火通明,士卒枕戈以待,宫人路侧整齐林立。

  这一天,所有文武百官都起了个大早被始皇帝一同召集,算算时间,这会应该在朝堂之上歌功颂德,评议功过天命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

  赵泗没有被召入朝堂,他的任务是在宫门守候,等到始皇帝率文武百官出宫,为始皇帝驾车。

  赵泗等候在宫门之前,从天色晦暗,一直等到朝阳初升天色大亮,临时对付的食物已经消化的一干二净,脾胃空虚。

  只不过始皇帝依旧没有出宫的迹象,复又等候许久,赵泗才远远听到动静,赶紧打起精神站好身形,目不斜视。

  一直等到肃穆的脚步声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始皇帝一人于前,两侧士卒拱卫,赵高蒙毅陪立左右,文武百官紧随其后,其中还有被特诏入朝的有头有脸的人物,连带着王离的爷爷王翦也在其中。

  王翦是个另类,所有人都是走路,唯有他是坐的轮椅,是被始皇帝特意允许的,始皇帝乘车,文武百官可是要跟随驾撵一步一步走过去的,以王翦的身子骨,怕是走过去以后,办完喜事就得办丧事。

  赵泗于宫门之前,昂首挺胸,手握缰绳,九驾马车,静待原地。

  始皇帝肃穆的面孔微微侧目看向盛装出席的赵泗。

  赵泗的卖相很好,他本就身形高大,骨骼粗壮,面孔端毅,有朝气蓬勃之感,却不显生涩,端庄大气之余,不显老气。

  如今再搭配上量身定制的驭手礼服,站在那里,鹤立鸡群。

  只要不开口,单凭卖相,赵泗就是人群中最靓的那个仔。

  始皇帝一言不发,来到车架之前,赵泗按照培训,同蒙毅一道扶始皇帝上车。

  尔后,赵泗站定主驾驶,蒙毅站定副驾驶!

  赵泗没有左顾右盼,但是也知道,自己身后跟随着天底下权势顶端的一群人。

  微微眯起眼睛,朝阳映射之下,心胸激荡,原本熬夜的沉暮一扫而空。

  赵泗抖动缰绳,九驾马车缓缓而行!

  九驾之车,天底下最为尊贵的驾撵,赵泗亲手持缰,可惜……不能飙车,因为要等候身后的文武百官。

  文武百官的任务也不轻松,他们要跟随一路走过去,还要保持队形,不能掉队,好在,体力不行的,年龄太大的,等级却不那么重要的,都已经提前进发蓝田准备接待。

  整个队伍里也就王翦一个,年龄大,体力不行,但是等级独特必须要在队伍之中的也被始皇帝特意恩准可以乘坐轮椅,可谓鸡立鹤群,放眼望去低人一头却高人一等。

  赵泗把控速度,缓缓行进。

  这可不是轻松活计,他是开路之人,整个队伍的节奏核心,同时还要确保自己到达蓝田大营的时候蓝田大营那边已经准备妥当。

  快不得,更慢不得,要恰到好处。

  好在蒙毅为副手,中间也屡次帮助赵泗调整速度,整体速度节奏尚在把控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驶出王城以后,途经乡里之处,有百姓“自发”跟随。

  也不知道是谁整的花活,总之这群百姓也不像真正的百姓,除了衣服是真正百姓的衣服,走起来节奏和队伍居然丝毫没有杂乱。

  基本上每途经一处乡里,都得有一批百姓跟上,好在大秦的驰道很宽很宽。

  驾撵行至蓝田之时,除了文武百官,后面还有上千跟随驾撵的百姓。

  待到蓝田,已有官员守候在内,早早的布置好场地。

  赵泗稳稳的停住马车,搀扶始皇帝下车,尔后亦步亦趋的跟随始皇帝身后,赵高默默的退至一旁,赵泗蒙毅,一左一右。

  始皇帝于前,文武百官于后,“百姓”于末。

  在始皇帝的带领之下,一行人行至新粮耕种之处。

  眼下,玉米茎杆都被晒得发黄,红薯倒是还绿油油的,土豆茎叶已经被完全晒得枯死,迫不及待的等待着收割。

  耕地之前,摆放着三牲六畜,瓜果,点心。

  青铜大鼎居于正中,柴薪燃烧白水沸腾。

  两侧香炉香烟绵延不绝!

  始皇帝于前站定,文武百官紧随其后,李斯手持黑底圣旨奏表天地。

  “陛下有表奏天地先王……”

  伴随着李斯浑厚的声音响起,诸臣呼呼啦啦整齐一致的跪伏一地。

  这是奏表天地山川先祖,是最高级别的祭祀,除了始皇帝,所有人都得跪,而且是大礼,身体完全伏地的那种。

  奏表天地,歌颂天地之德。

  告慰先祖,以慰祖宗之灵。

  祷告山川,以谢山川遗泽。

  通篇下来,又臭又长,赵泗在整份奏表里面名字一次都没被提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