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家的好圣孙 第466章

作者:三月啦

  然后就是根据郡县地域区分,制定了各地区未来应该达成的前景。

  除了民生建设以外,诸如边疆之地,还有城池修建任务等等……

  除此之外,各地区都有人口数量增长任务。

  当然,没有特别严格的任务目标,这个时代又没有精算师,就算有也定不出来一个所以然,这是政事……

  但是如果表现得出色肯定会有奖励,规规矩矩的不会有责罚,但若是拖后腿表现差劲的,肯定免不了大大的惩戒。

  “关于军队这边,孤打算再五年之内初步建立起来役兵募兵并行的体系……”赵泗开口说道。

  “当然名义上还是役兵,但是薪奉口粮在五年之内要实现一定的突破,按照一个壮劳力一年所获净利一半发放,其次兵器铠甲衣物等……皆由官府下发,征员不必再带,五年以后,军队之内,衣服也好,铠甲武器也罢,务必要实现统一……”赵泗开始侃侃而谈。

  军制改革是必须的,大秦目前的军制是最原始的役兵制。

  和徭役差不多,没有工资,除了“士兵”以外,数量最多的低级兵种只配备武器,至于铠甲衣物?想想得了。

  这年头当兵都是赔本买卖,不仅没有工资,来的时候身上没钱那过的要多惨有多惨。

  这一点,黑夫的家书已有实证,无需多说。

  “大秦兵役可不下百万……”王翦幽幽开口。

  秦国的常备兵力放眼历朝历代都实属夸张,当然这也是因为大秦目前的军制是最原始的役兵制,募兵成本大部分被转嫁到了黔首头上,因此政府军费开销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但如果军制进行改革,募兵成本全部由政府承担,那每年的军费开支都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岭南六十万兵马,边疆如果加上赵泗的封国,也有五十万……再加上各地郡兵以及藩夷地带部署的兵力,总兵力得有一百五十万开外。

  “一百多万兵役实际上有多少算是军人?藩边之地既耕既战……究竟是徭役还是兵役都说不清楚。”赵泗摇了摇头。

  “拿岭南六十万兵马来说,这六十万兵马实际战斗力恐怕连二十万都没有,其中能算得上精兵的五万都够呛……拿起来武器是兵,放下来武器和农夫也没什么两样……”赵泗揉了揉眉心。

  “实际上不仅岭南,各地边军皆是如此……”

  这和大秦的国策有关系,六十万兵马听起来多罢了,实际上这是开扩兵团,武力征服是其次,主要目的是充实边疆生产建设,因此兵源素质普遍偏低。

  尤其是岭南六十万兵马,水分大的离谱,其主要人员构成为赘婿,商贩,作奸犯科之辈,以及六国黔首……和长城兵团完全没有任何可比性。

  真要是六十万精兵,岭南还用得着实行和辑百越政策?

  当然,实际上如果以一个现代人的目光来看,长城兵团的战斗力也乏善可陈。

  役兵制度下,不可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兵。

  秦国战斗力强是因为其耕战制度确保了其下限比较高罢了。

  真要说精兵,那大秦可称之为精兵的唯有咸阳的羽林。

  羽林卫戍是完全脱产的士兵,而且全部都是身有战功的老卒,军事技能强的一批,每个人拉出来那都是能当军官的存在。

  别看羽林只有几千人,以他们为核心单位扩编,轻而易举就能拉出来一支人数不下二十万而且战斗力还相当不错的军队。

  真要是两军对垒,几千羽林打个十倍以上的岭南兵不在话下。

  若是对付藩边蛮夷,不考虑气候地理因素……以一当百一点都不夸张。

  “岭南北疆这边,抽调十一的兵力改组为常备军,五年轮调一次,剩下来的改组为府屯田兵。”赵泗开口说道。

  这一点赵泗早就想过了……

  边军水分太大了,就算赵泗打算改役兵为募兵,也不可能是个人就给发工资。

  上百万张嘴倒是其次,大秦这一百多万兵马要真的个个都是优质兵源,赵泗勒紧裤腰带也会想办法把工资和武器给他们凑起来。

  开玩笑,一百多万优质兵源,装备和工资跟得上,横推欧亚都够了。

  问题是这一百多万人里,称得上优质兵源的,有没有三十万都不好说。

  什么是优质兵源?良家子,人高马大,理解能力强,军事素养过关,服从性强,悍不畏死……

  历朝历代最兴盛之时,也未必能拉出来五十万优质兵源。

  赵泗的打算是,从各地边军遴选相对比较出色的成员,组织为常备兵力,由官府配备武器装备口粮俸禄。

  从此以后专门负责打仗以及军事素养操练,每五年轮调一次,从此以后就是职业军人。

  至于剩下来的?改为屯田兵,平时耕种,战时召集,一方面生产建设和开发不会落下来,另一方面也不至于军费开支过大产生浪费。

  “既然如此,臣便没有异议了。”王翦闻言点了点头。

  “涉及军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还请王老将军上心。”赵泗闻声开口道。

  “臣虽然是一把老骨头,但尚有余力为殿下分忧。”王翦点了点头。

  此事无需多说,毕竟王离都已经和赵泗近乎绑定了,大秦五年计划又是赵泗提出来地,而且王翦还是太尉,于情于理都应该尽心尽力。

  最关键的是王翦已经感觉到自己时日无多了,在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他希望让王离的路能够更宽阔一些。

  孙在千里之外,王翦虽未说过什么,但心里如何不牵挂?

  和王翦确定好军制改革以后,赵泗复又看向李斯。

  “至于各地民生,当先第一要务就是修路。

  第一,天下驰道要在五年之内彻底勾连,联通天下各郡,第二,各县官道务必能够直达驰道。

  驰道官道标准已有定数,不必更改,照旧即可。

  其次便是渠道农耕桑事,因地制宜,各地情况不一,难以恒定,五年之内,难免天灾虫祸,不好提前裁定,皆以历年生产实情对照,再行赏罚之事。

  除此之外便是人口……务必促民多生广生,如今农事便利,不至于难以生养。

  各地务必督促起来,若有溺婴之举,不论男女一律严惩,采生折割拐带之人,一律格杀勿论,此非五年之策,乃长久之策,务必严加督促。”赵泗开口说道。

  李斯自然没有任何异议,作为百官之首,各地郡县的最上级,他自然是要负责各地民生汇总和实际推行的。

  “将作少府……”赵泗复又看向芫恭。

  “将作少府之内也要改制,工匠薪奉该发就发,待遇也要提升,如今律法改了,不可以用牲畜驱使,匠不事农,只能以工为生……”

  芫恭点了点头,这一点他早就预料到了,只不过一直在装糊涂。

  没办法啊,越早开始就意味着越早掏钱,虽然将作少府不缺钱,但能不出谁想出?

  如今大势所趋,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除了改制以外,便是多召工匠,除了咸阳官署以外,陇西,岭南,辽东,胶东,琅琊,五年之内,此五地要再建出来五处产集之地,各地矿产要大力开采,此为第一要务……”

  对将作少府的要求倒是比较简单。

  增产,增产,还是增产。

  “治栗内史……劝耕桑梓农事,推行耕种之术,各地都要提上心来,大秦粮产虽丰,但粮食从不嫌多,日后粮食开销也只会越来越大,另外各地设置平易仓,粮价低了固然好,但谷贱伤农,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此处详实,议论以后再呈禀于孤。”

  “御史大夫,监察天下郡县官吏……”

  “太仆……于阴山设立马厂……除此之外关内也开辟一处良马育种之地……五年以后,孤要看到二十万匹新马!”

  “律法已改,廷尉不可再行旧法之事,以身作则,使新法尽快实行下来……”

  “典客改大行令……掌出使各国之宜,侦查他国疆土实情,朝政动向……”

第二百三十一章 一年的进展!

  三公九卿,大秦权力的最高层!

  政令自咸阳起,经由太尉,丞相,御史大夫,迅速传达百官,飞讯天下郡县!

  于是,继降徭降税改立秦法,天下人原本稍稍放松的生活再次变得紧绷了起来。

  无他,动工需用徭役!

  尤其是涉及全天下的大基建工程,各地郡县纷纷开始征发徭役。

  当然,相比较于以前,现在粮食产量全面提高,并且律法经过一定更改,哪怕大规模征徭,只要不是过于苛刻,不再农忙时节征发徭役,实际上百姓都是能够活得下去的。

  因为现在的大秦已经完全能够做到仅靠种地养活一家老小。

  而且因为粮食产量的提升,征发徭役时的伙食自然也相对丰富了许多,不至于出现百姓服了徭役以后身体虚弱,病死饿死的情况。

  当然,说再多征发徭役依旧不可避免的对民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原本在农闲时节黔首是可以利用空闲时间进行一些手工业亦或者从事一些其他的生产经营活动来获取额外收入提高生活质量亦或者家庭积蓄。

  而现在除了要紧的农时以外,他们的闲暇时间几乎被徭役占据。

  当然,因为是全面大基建工程,所以征发徭役都是在本郡县服役,除此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在本乡里服役。

  而服役的主要内容也大多是修桥铺路勾连水渠灌溉等涉及民生的工程,因此黔首的抵触情绪并不是很高。

  本地做工,意味着不用离家太远。

  为本地基建出力,道路桥梁水渠,本地人大部分也能够用的上。

  因此官府只要不侵占他们的耕耘时间,并且能够确保伙食的情况下,黔首的工作热情还是颇为可观的。

  说到底,以前的生活太过于压抑了,黔首才刚刚脱离苦海,因此对于这种大规模征发徭役还是能够适应的。

  毕竟以前也是这么过来的,甚至比现在过得还要不如。

  而同时,大秦负责外交的部门“典客”,正式更名为大行令。

  与此同时,在赵泗的授意之下,大行令开始陆续派出外交官出使各国。

  主要目的是建立外交部门,形成定期外交,成立驻外办事部门。

  和大秦干涉最深的乌恒和鲜卑最先成立大秦外交部。

  因为匈奴势大,乌恒鲜卑只能仰仗大秦鼻息的原因,二者很大方的在王城之内给大秦划出来占地约三十多倾的土地建立大使馆,同时乌恒鲜卑也正式派出外交人手入驻咸阳着手成立大使馆。

  当然,咸阳乃天下中枢,再加上建筑群已经颇为密集,寸土寸金,不可能单独给他们划出来一片土地建立大使馆,因此最终商议的结果就是专门腾出来了一条街道作为未来的外交街道。

  当然这条街道不可能全部分给乌恒和鲜卑,严格来说他们二者只占据了几个房子罢了,空出来的是为了方便其他国家的大使馆入驻。

  乌恒鲜卑和大秦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后,紧随其后的就是匈奴。

  因为大秦对草原的强干涉再加上冒顿对大秦的忌惮,因此匈奴的主要发展方向集中在了西方。

  如今的匈奴正在按着大宛猛揍,一顿猪突猛进,如果进展顺利的话,用不了多久匈奴就能通过西域副本。

  匈奴打不过大秦是因为大秦太强了,事实上现在的匈奴按着西域各国摩擦还是没有任何问题。

  当然,因为阴山几乎彻底被大秦夺走的原因,实际上哪怕匈奴进展再怎么顺利,大秦依旧可以随时腾出手来插手西域格局。

  毕竟门户已经被匈奴拱手让人,想要全面封锁大秦向西的道路几乎是无稽之谈。

  因为许久没有摩擦再加上冒顿的外交政策以及稽粥于秦为质的原因,所以现在的大秦和匈奴外交算是处于蜜月期。

  于是在经历了磋商以后,冒顿也于王城附近划出来了三百倾土地供大秦成立大使馆,同时匈奴使者也正式入驻咸阳建立大使馆。

  尔后,在郦食其的努力之下,箕子朝鲜也正式派遣使者出使大秦,并且快速的敲定了建立大使馆事宜。

  紧随其后的是叶调国以及真番等东夷南蛮之国。

  尔后大行令开始发力,签订了一系列平等友好的贸易条约,并且逐渐放开外贸。

  秦国重朴实,远不如唐宋时期奢侈品层出不穷,物欲横流。

  但是国力摆在这里,秦国是生产力最发达的国家,质量和货色绝对是一等一的存在,因此不涉及内政军事的贸易条约迅速签订成功。

  谁不想占占老大哥的便宜呢?

  当然,赵泗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贸易。

  建立贸易,是为了建立联系,建立联系,则是为了打探情况。

  条约签订以后,大行令同时开始组织人手成立商队,实时考察各国情况。

  当然除了商队以外还有一定的学术交流,嗯……说是学术交流有点过分,纯粹就是大秦单方面的碾压。

  在赵泗的意志之下,大行令除了组织商队也组织了一批士子前往各国进行学术研讨。

  他们的作用可以看成是后世的欧洲传教士。

  一方面是宣传大秦的名声,另一方面则是进行文化宣传,其次就是为了接触各国政治。

  学子,商队,一明一暗……赵泗的野心几乎可谓是昭然若是。

  实际上赵泗也并没有想过吞并太多国家,但是不管吞并不吞并,能够多多了解对方的信息总是好的。

  而伴随着各国大使馆的建立,外交体系的初步成功,贸易的初步开放,民间商业尚且处于复苏状态,跨国贸易倒是颇为红火。

  尤其是咸阳,作为首善之地,各国外交官云集的地区,这里也汇聚了最多的稀奇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