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家的好圣孙 第265章

作者:三月啦

  赵泗揉了揉自己的脸。

  “赵泗啊赵泗,要注意嘴脸啊!”

  今天可是一场大戏,自己充当的是导火索,真正的重头戏得李斯亲自登场。

  “近来秋收,天下富足,确实是大喜之事!”赵泗笑了一下回应了虞姬的疑问,尔后廖廖应付了早餐以后,亲自驾驭马车朝着宫中驶去。

  一路行进……天虽未亮,但街上并非空无一人。

  作为为期许久才会举办一次的大朝会,几乎所有等级足够的官员都要亲自参与。

  是真正意义上的文武百官!

  因此街道之上,也早有官员赶着时间乘坐马车入朝。

  一路行进,至入宫中,时间依旧不早不晚。

  赵泗起了个大早,可是这样特殊的日子,这么盛大的场面,卷王也多的不计其数,甚至宫门都还没开放的时候都已经官员到场等候。

  赵泗入得大殿,文武百官已经入了将近一半。

  群臣根据各自关系亲近交头接耳。

  看起来,情绪都还很不错。

  当然不错,哪个官员又不是贵族?始皇帝降税,在场又有哪个没有受益?

  赵泗也眯着眼睛,揣着袖子随大流的露出了真心的笑容。

第三十五章 当今大秦可称得上国泰民安么?

  伴随着时间的悄然流逝……

  天边泛起一丝鱼肚白之后,群臣的窃窃私语之声稍止。

  带着冠冕的始皇帝踏入大殿,所有的杂音顷刻之间消失的无影无踪。

  文武百官齐刷刷的躬身行礼。

  “众卿平身!”

  群臣各自站定,始皇帝沉眉看了一眼赵泗和李斯,尔后沉声开口。

  “秋收既至,一年将终……”

  秋收……历朝历代都是一个不容忽略的重大事件。

  这是粮食丰收的季节,同时也是一年的尾声,秦朝的新年是十月初一,故而秋收结束,新年就真的马上到来了。

  秋收之后召开大朝会是秦国向来的传统,在这个特殊的时间,一问天下是否太平,是不是还有什么事情没有处理,做一下年终总结,二问国家征收的粮食是否足够,国库又是否丰盈,各地的收成又是怎样。

  始皇帝的开场词一如往常。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今天的朝会也会围绕着始皇帝的开场词展开讨论和汇报。

  往年情况不好说,有的地方不太安稳,会有判乱,有的地方粮食收成不好,总之汇报起来有好有坏。

  但是今年不同……

  始皇帝开场词结束,即有官员出列。

  御史大夫冯去疾当先开口。

  “去岁陛下归国,降赋税,停徭役,五谷园拨出高产五谷种子散于地方,天下各地既获丰收,又有红薯土豆玉米三种新粮,庶人得以饱食,再无饥馑之忧,而天下感念陛下恩德,自从陛下颁布降税停徭的诏书以后,四海升平,海清河晏,巴蜀岭南蛮民都不再生乱……”

  冯去疾作为三公之一在这个时节当先开口。

  这是一个,特殊的,拍马屁的好契机。

  毕竟,冯去疾说的都是事实。

  今年的始皇帝确实做了很多事情,从社会的各方面来说大秦都有了明显的好转。

  天下确实因此而人心思安,对于大秦的统治也没那么抵抗,社会宽松下来以后,生存压力也随之降低,犯罪率自然也显而易见的降低。

  除了始皇帝乃至于中央损失了一部分利益以外,天下的所有都是一片向好。

  冯去疾是个聪明人,强行拍马屁不可取,可是这种明显摆在脸上的事实,他当然敢为人先。

  长篇大论,花团锦簇……

  三公之一的冯去疾开口,自然又有其余官员跟进。

  去年大秦的变化当然值得大书特书……

  一时之间,仿佛真的四海升平海清河晏。

  大部分人都是这么想的,很少有人会思考谁是最大的受益者,毕竟真正的黔首黎庶和百姓从来都是被贵胄们绑架的群体。

  残害百姓掠夺地方的的时候他们是贵胄。

  受到政策针对的时候他们就能摇身一变成为民众,痛斥皇帝虐民太甚。

  然而事实上,贵胄获益,并不等于庶人获益。

  朝堂人人都在夸夸,唯有赵泗脸上带着笑容却不为所动。

  并不是没有官员反应一些地方问题,只不过毕竟是极少数。

  要么不能说道问题的关键点,要么反应的是无关紧要的小问题,要么就是人微言轻。

  群臣们已经达成了愉悦的共识,大秦的未来是光明的,大秦从大方向上来看是一片向好的。

  是的,只要始皇帝愿意让利,那么他大可以成为圣君明君,甚至大秦什么都不用做都能享个一两百年的国运。

  天下,确实厌倦了战争。

  但是,这很显然并不是始皇帝的追求,他要天下,同样也要权利。

  而赵泗,只不过是想要剔除一些肉食者罢了。

  朝会的风向和口径愈发统一,一片花团锦簇的气氛也随之扑面而来。

  文武百官脸上都带着一些放松和笑容。

  一人夸完接着下一个人……

  赵泗看着一个儒家的博士说着和前面之人大致相仿的话语露出了一些笑容,在他说完以后紧接着迈出步伐。

  准备了好几天文章的叔孙通迈出一半的步伐收回。

  叔孙通当然也要拍马屁。

  当然,和其他人不同,叔孙通并非认识不到一些尖锐的社会问题。

  但是在叔孙通看来大秦已经迈出了向好的第一步,明显是装逼时刻,叔孙通就算懂问题所在也不能大煞风景。

  他是懂得明哲保身的,也是懂得讨君王喜欢的。

  在叔孙通看来,如始皇帝这般的君王,在这种盛景之下泼冷水是最不可取的。

  得哄着来!

  反正都已经好转了,以后再慢慢哄,相机而行即可。

  不能为了所谓的圣贤思想而破坏当下赵泗好不容易争取到的局面。

  叔孙通也是准备夸的,他的文章写的更好,更加花团锦簇,绝对足以傲视群雄。

  可惜,他准备出手的时候赵泗出来了。

  在这种时候自然没人和赵泗相争。

  毕竟现有的局面从某些方面来说是赵泗以一己之力促成。

  说服始皇帝放弃十分之四的赋税收益啊!

  封建王朝时期,赋税收益绝对是一个王朝的经济支柱。

  说服一个君王放弃了经济支柱的五分之四,这是令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更何况说服的对象是始皇帝。

  所有人都念赵泗的好,所有人都对赵泗笑脸相迎。

  事实已经证明。

  赵泗!真正的贤臣!

  这也是全天下乃至于贵胄和庶人公认的事实!

  赵泗迈出步伐,朝着始皇帝躬身一礼。

  起身,转身,面相群臣而站定!

  赵泗要说,但是他要对话的是朝堂上的衮衮诸公。

  赵泗心情有些振奋。

  实际上走到这一步,赵泗心中是开心的,但是他不能表露出来,只能面沉如水,摆出一副苦大仇深的神色。

  “诸公所述,无非天下安定,海晏河清,我此时再说,无非鹦鹉学舌,毫无新意。”

  “我不同陛下说,却问诸公,天下安定,国泰民安否?”

  冯去疾闻言眉头一皱,想要反驳,忽然想起来王绾的叮嘱,止住了发声的心思。

  但是冯去疾不出,有人出!

  总不能,让今天夸了半天的话成了废话不是?

  “今岁,释徭五十万有余,降税十四,百姓得以安定,上郡大捷,陇西徭役即将中止,巴蜀南越闻听赋税降低,骚乱骤减,自然算得上天下安定,国泰民安。”

  “我不认为……”

  赵泗认真的摇了摇头。

第三十六章 贵胄啊!

  赵泗再次转身看向始皇帝定声开口。

  “当今天下,乃陛下和贵胄共治于世!

  贵胄之家,奢靡无度,府宅以顷计,出行车马奴仆上百,而庶人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

  贵胄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庶人如牛牲,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陛下,去年天下各地冻饿而死庶人共三千有余。

  而这,还是在有了亩产千斤的仙粮和价格低廉的煤炭以后。

  陛下一统天下,以一夫百亩而量田,然而据我听闻,百姓的田地常常会被贵胄侵占,明明是七八十亩的田地,却足足量出来一百亩。

  庶人的田地往多了量,贵胄的田地却想尽办法往少了量。

  更有甚者,再量田之时,将上等的良田水田占据,却把边边角角的劣田分给百姓,甚至只给他们一把锄头让他们去开荒。

  他们通常会占据容易浇灌的地方,霸占水源,只有等他们浇足浇好了田地,才能够轮到庶人去浇灌,更有甚者,就算自己的田地已经浇灌好了,也不准庶人取水浇灌,庶人只能去更远的地方取水浇田。

  于庶人争利,倚仗自己的权势,地方上的货物买卖被他们全部霸占。

  大巡天下途经楚国,乡里市集,百姓居然还用以物易物的方式,就算有钱币流通,用的居然是大秦明令禁止的蚁鼻钱。

  秦半两去哪里去了呢?被他们屯进了自己家的地窖里面。

  他们吃不完的粮食宁肯倒掉也不肯分给百姓,他们宁肯看着粮食在仓库里面生霉也不肯交给官府。

  他们囤积在地窖里面的秦半两都已经生锈,用来穿钱的绳结都已经腐烂也不肯拿出来。

  权贵奢靡,在地方上向土皇帝一般,而百姓却找不到安身立命之若。

  这样,算得上国泰民安么?”赵泗认真的开口问道。

  实际上,赵泗并不是第一个说这种话的人。

  甚至放到这个时代都已经老生常谈,这正是诸子百家群英荟萃的时代,意识到阶级之间的贫富差距巨大的先贤大有人在。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墨子……

  儒,墨,道,法,乃至于阴阳家,农家等等……

  基本上各家各派都能意识到贫富不均的社会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