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家的好圣孙 第199章

作者:三月啦

  可是,他却唯独害怕一切失去了开始的可能。

  欲成大事,欲开辟一条前无古人之路,非得君臣相得才行,他和扶苏,没有这样的感情基础,也没有这样的信赖可言。

  甚至,他们还有一定的过节。

  李斯搓了搓自己的脸,抑制住自己几乎控制不住的胡思乱想,抬头看向深邃的夜空。

  这一刻他发起了真诚的祈祷。

  为了始皇帝,也为了他自己。

  ……

  翌日,始皇帝的身体依旧不见好转。

  卧病在床,勉强吃了两口东西,夏无且仔细探查以后依旧是愁眉不展。

  始皇帝反倒是面色如常,只是拖着虚弱疲惫的身体继续处理政务。

  赵高和赵泗居内服侍。

  赵高是始皇帝钦点的,赵泗没有拒绝的空间。

  到了这种时候,赵泗也装不下去了,对于赵高的戒备和冷淡肉眼可见。

  赵高虽然入内服侍,却也很知趣的没有在赵泗面前现眼,反倒是退缩在一旁,除非有事相召,否则赵高绝不发出一丝一毫的声响和异动。

  赵泗撇了一眼侍立在角落的赵高,眼中带着戒备,又看向始皇帝拖着极度虚弱的身体仍在处理政务。

  赵泗注意到,始皇帝甚至连完整的阅读一篇政务都已经做不到了,每每看一小会,始皇帝都会扶着额头歇息许久。

  提起毛笔,书写几个字呼吸就会急促起来。

  赵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终究还是坐不住了。

  “陛下,且歇息一二吧,值此时节,还请陛下以身体为重。”赵泗面色恳切的开口。

  “一国之事尽系于此,我能够歇息,可是事情却不会因为我的停止而停止,只会越来越多。”始皇帝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丝笑容。

  “放心,朕无大碍。”始皇帝摆了摆手,复又好像费了很大力气一般,整个人顿住许久才有所恢复。

  “陛下只是身体抱恙,又何曾懈怠国事?这种时候,我请求陛下以身体为重,才能够尽快好转,随行的衮衮诸公,难道还没有一个能够为陛下分忧的么?

  陛下可以将政事予以李相,李相经国多年,并不会出现什么纰漏。”赵泗开口道。

  始皇帝对政事的看重赵泗心知肚明,可是都这种时候了,喘气都得分三下的时候还硬顶着处理奏折那不是没事找事?

  始皇帝也不说话,只是当下毛笔,静静的看着赵泗。

  虚弱的外表之下,是凌厉的审视。

  “臣斗胆,请陛下以身体为重!

  陛下可以让李相来代劳批阅这些奏折,臣不才,可以为陛下诵读李相批阅的结果,如果陛下满意,就盖玺用印,如果陛下不满意,我就送回去让李相重新批阅,直至陛下满意为止!”

  赵泗清楚始皇帝对这些东西的看重,故而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建议。

  始皇帝没有说话,似乎只是在思考其中的可行性。

  “可!”始皇帝沉吟良久,终于给出了答复。

  赵泗也不再犹豫,先是搀扶始皇帝躺在床上,尔后才捧着一大堆奏折送于李斯。

  于是接下来的流程就变成了,赵泗往来传送奏折,李斯负责批阅,赵泗再李斯批阅好奏折以后送回来再始皇帝旁边给始皇帝念奏折的具体情况和李斯的批阅结果。

  “赵高……”

  在赵泗念完一个奏折和李斯的批阅情况以后,始皇帝忽然开口。

  一直宛若透明人的赵高躬身开口:“臣在!”

  “用印!”

  赵高闻声大喜,当即躬身上前,侍立于始皇帝另外一侧。

  每每赵泗念完以后,始皇帝给出答复,赵高就负责在旁边用印。

  赵泗知道赵高在历史上的本来模样,在始皇帝将掌印盖章的大权交给赵高的时候,他好几次都想要开口,可是张了几次嘴都是欲言又止。

  从始皇帝的角度出发,始皇帝的选择无可厚非。

  毕竟,赵高服侍始皇帝左右已经一二十年了,赵高本身就是内臣之首。

  始皇帝身体不适,难以批阅政务,总不可能把一切都全权交付给任何一个人。

  平心而论,赵泗也确实没有资格一边负责奏折来往颂念和盖章。

  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说,将这份大权分成三份都是一个合情合理的决定。

  三个人,各掌握一项权利。

  只要三个人没有彻底达成一致,就没有人能够从奏折上做文章。

  值此之时,以始皇帝身体为重,赵泗本就不是争权夺利之人,故而也没有开口。

  他只希望,始皇帝彻底放下政务的劳累外加上夏无且的医治,身体能够好转起来。

  可是事与愿违。

  在赵泗赵高李斯三人全面掌握国家大权的第三天,始皇帝的病情进一步加重。

  这一次,来的愈发猛烈。

  始皇帝甚至连下床都已经做不到了,说话也彻底变的有气无力,一整天下来,大部分时间都是昏昏沉沉。

  整个人面色枯黄,看起来已然是病入膏肓。

  夏无且又被紧急请来。

  赵泗和赵高在寝宫之外等候,直至许久,夏无且的身影才从内里踱步而出。

  “夏医师,情况如何?”赵泗焦急的握住了夏无且的臂膀。

  夏无且见赵泗焦急的神色,罕见的有些不好意思,以袖子遮住面孔,没有多说,只是张嘴发出一声叹息疾步而走。

  赵泗站在原地,看着同样露出慌乱焦急之色的赵高,眼中闪过一丝冷意。

  夏无且掩面而走,无颜以对,说明始皇帝的身体,可能真的已经到了一种彻底无法挽回的时候。

  赵高被赵泗冷冽的目光没来由的一撇,后背升起一道寒意。

  不知道为什么,他总感觉,赵泗刚刚看自己的眼神,充满了杀意。

  可是这是完全没道理的事情,他明明和赵泗没有任何过节,甚至屡次示好,就算二者没能成为朋友,也不至于如此杀意毕露。

  联想到始皇帝身体近况,赵高心中有了一些猜想。

  赵泗却也不管,只是自顾自的进入寝宫,赵高也随即跟上。

  侧房之内,还有许多医师正在商议讨论。

  都病成这样了,肯定要集思广益不可能指望夏无且一个人了。

  他们都大概知道了始皇帝的情况,眼下也都觉得棘手无比,你一言我一语。

  既然寻常的药不能治病,那么医疗不可避免的就开始往神秘侧倾斜。

  有的建议可以用巫祭来治疗始皇帝的疾病。

  有的则建议设下祭坛,祈祷天地河泽和山川。

  有的干脆建议人祭……

  客观来说,这个时代的人祭尚未消亡。

  一切都相对较为原始和野蛮,始皇帝的秦兵马俑,客观来说也算是以身作则来避免人殉了。

  最终……

  一群医师得出了一个相对靠谱的结论。

  “设祭,祷告山川河泽。”

  赵泗闻声立刻警觉了起来。

  沙丘之变,为何能够成功?蒙毅,作为始皇帝的忠信大臣,这个时候究竟在干嘛?

  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

  蒙毅在这个关键时刻,因为始皇帝病重,代表始皇帝折返去山川大泽为始皇帝祷告天地!

第八十七章 赵高陷入了黑暗!

  寝宫之内,始皇帝做出了决定,然而和历史上有那么一些些许的不同。

  “蒙毅率人代表始皇帝折返善阳为始皇帝祈祷天地!”

  “赵泗率人代表始皇帝前往会稽郡为始皇帝祈祷山川河泽!”

  这是始皇帝的最终决策,时至今日,只能死马当活马医,如今始皇帝常常处于昏睡状态,一天之内看起来清醒的时间越来越少。

  “陛下,臣不赞同这个决议!”赵泗看着强行睁开眼睛的始皇帝选择了拒绝。

  始皇帝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的看着赵泗等待赵泗给出一个解释。

  没有什么好说的,赵泗现在心彻底乱了,他甚至不知道始皇帝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做出了这个决策。

  原本的历史上,赵高胡亥能够矫诏篡位本来就是各种巧合夹杂。

  蒙毅作为始皇帝的忠信大臣,掌管郎中令以及始皇帝出行路线和侍卫安全,整个大巡天下的车队基本上都在蒙毅的掌控之中。

  客观来说,蒙毅在始皇帝大巡天下期间,关于车队行进事宜,左相李斯都插不上手。

  如果不出意外,始皇帝就算中途驾崩,有蒙毅在侧,一百个赵高和胡亥也翻不起来什么风浪。

  问题就出在这里,始皇帝在自己病重的时候,在自己生命垂危之时,做出了一个诡异的决定。

  令蒙毅携人手脱离车队折返为始皇帝祷告天地。

  也正是因为这个决定,车队脱离了蒙毅的掌控,在蒙毅离开以后,车队里有话语权的,也就只剩下赵高李斯和胡亥三人。

  一连串的巧合和时机,才有了沙丘之变,赵高胡亥矫诏篡位的故事。

  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彼时的始皇帝做出这样的决策都是不明智的。

  而现在,历史发生了改变。

  车队的主要负责人还是蒙毅,但是赵泗却在不久之前亲自下场,争取了始皇帝近身侍卫饮食安全服侍等权力。

  如果还按照历史的原本剧本,就算蒙毅脱离车队,有赵泗手握近身侍奉的权柄,也能够保证不会出现什么意外。

  可是,偏偏始皇帝鬼使神差的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让蒙毅这个车队的一把手折返善阳为始皇帝祈祷天地,让赵泗这个贴身负责人去前往会稽去祷告山川河泽。

  这很诡异……两个贴身负责人全部在这种关键时刻被始皇帝尽数下令离开车队。

  这不就是明摆着给赵高胡亥李斯可乘之机?

  始皇帝,究竟又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做出了这样的举动?赵泗完全想不明白。

  始皇帝不像是能够做出如此举动的人。

  赵泗有一万个理由拒绝始皇帝的决议,尽管李斯已经做出了改变,未必会如同历史一般和赵高胡亥沆瀣一气,但是赵泗打心眼里,信得过的人只有自己。

  可是,赵泗也不知道该如何拒绝始皇帝,但是他知道,自己不能走!

  赵泗到现在都不能确定自己的璞玉光环是否已经失效,但是他不想赌,万一始皇帝能撑到现在,就是因为璞玉光环还在发挥着作用呢?

  万一自己走了之后,失去了璞玉光环的维持,始皇帝直接暴毙了呢?

  更不用说,一旦自己和蒙毅一同离去,历史恐怕就会照常上演,一切都失去了改变的机会,自己做的一切就会付之东流。

  赵泗不知道该怎么说,只能沉重的跪在始皇帝的床榻之前认真开口。

  “陛下,臣哪都不去!”

  始皇帝心中升起一些奇怪的感觉,看向赵泗,却发现这个向来没心没肺的小子,此刻目光坚定的厉害。

  “蒙上卿为陛下祈祷天地山川河泽就够了,臣就守在这里,哪都不去,直至陛下躯体康健!”赵泗认真的说道。

  始皇帝看来容人,实则专权。

  他向来习惯了万事悉由己断,就连朝堂上争论不休的事情,实际上大多数始皇帝都已经早有决断,无非就是丢出去让大臣争论一下,有一点参与感罢了。